贾宏远;张建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对照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8例患者均行IVP和CT检查,其中3例做了输尿管三维重建,3例做了逆行肾盂造影检查,1例做了MRI检查.结果:IVP检查对8例患者未作出明确诊断,逆行造影诊断3例,CT扫描诊断8例,MRI诊断1例.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诊断输尿管癌,CT扫描并三维重建对肿瘤的明确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馨;叶锋;康江河;段少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外梗阻性黄疸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23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和肝左静脉血流,并与23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和23例正常人对比.结果: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固有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而正常人和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之间无差别.肝左静脉血流测值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别.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肝固有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多;肝左静脉病变较门静脉轻.
作者:王晶明;贾力群;陈旭春;丁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常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为,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i-j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本组研究分析了我院1999-03~2000-05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2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行脑SCTA检查的结果.
作者:潘功茂;钱晓凌;刘光彦;吴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的正常表现及变异.材料和方法:以MR成像和生物塑化切片技术完成140例正常人FLASH-3D和TOF-MRA横断位成像及9例标本的生物塑化薄层切片,以塑化切片、源图像及MPR、MIP图像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走行、形态及其与动眼神经的关系.结果:生物塑化薄片示后交通动脉为节段显示,MRI与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63.9%,胚胎型后交通动脉显示率8.9%,其中10侧与动眼神经接触,而且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存在形式与大脑后动脉的显示有明显的关系.结论:MRI不仅能够显示后交通动脉的走行、形态,而且能够明确与神经的关系,是评价后交通动脉的较为准确的检查技术.
作者:张伟国;张绍祥;巫北海;陈金华;谭勇;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简称RTA)原认为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1939年由Light Wood首次报告.近年来由于对肾脏疾病及代谢性骨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RTA的报告逐渐增多.笔者近遇到3例RTA病例,并被临床确诊,现报告如下,并讨论其临床X线诊断.1病例简介
作者:高平;李红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血管内超声在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对离体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与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为临床应用作准备.材料和方法:取13例意外死亡尸体的52段肺动脉分别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测量其管腔直径和面积.结果:二者呈高度相关(r=0.98和r=0.93).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对肺动脉进行检查,而且其结果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苏俊武;刘迎龙;徐波;谢若兰;魏波;凌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胃下垂的X线诊断标准并不一致,国内文献也未见专题报道.本文分析了本院1988~2000年经钡餐造影诊断的胃下垂3128例的X线表现,并着重探讨其X线诊断标准.1 材料和方法
作者:马玉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磁场MRA对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二维时间飞跃法MRA检查,范围包括髂总静脉至静脉,所有图像后处理均采用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其中12例MRA与DSA静脉造影对照,8例与手术对照.结果:30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MRA均一次性成功,全部显示了病变的部位、阻塞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与DSA和手术所见相符.结论:二维时间飞跃法MRA对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准确地反映下肢静脉闭塞性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孙卫星;刘胜涛;陈黎明;王淑霞;李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材料和方法:EBCT检查并手术证实的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EBCT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EBCT提示4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其中3例与心室、1例与主肺动脉沟通;4例源于左侧冠状动脉,其中1例对角支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沟通,2例左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1例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后者之左心房支与右心房沟通.结论:无心脏手术史病例,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分支扩张迂曲,与心腔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应首先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作者:杨有优;张文肇;戴汝平;孟悛非;荆宝莲;何沙;白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预防异位栓塞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7例下肢静脉血栓及1例永存动脉干合并右颈内静脉血栓的患者,分别经静脉置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或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后,用大量尿激酶顺行或全身静脉溶栓治疗.结果:8例患者经10~15天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血管开通,未出现并发症及异位栓塞.结论:置入腔静脉滤器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是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宦君;李丽云;万立人;赵晋齐;姜玮;姚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肺薄壁囊样转移瘤的CT表现及形成机制.材料和方法:在肺转移瘤病例中搜集28例肺薄壁囊样转移瘤.其原发肿瘤为甲状腺10例,肺7例,鼻咽3例,乳腺、腮腺、颊粘膜各2例,组织来源不明2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左肺11例,右肺17例.病灶呈薄壁囊状,中心低密度,以圆形或类圆形居多,直径0.3~2cm之间.不同组织及脏器来源的转移瘤,CT表现相同.结论:形成机制可能与肺转移瘤内所分泌粘液及肺泡破裂和终端支气管单向活瓣形成有关.CT检查对肺部薄壁囊样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郑石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累及邻近脏器的影像学表现,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总结分析46例邻近脏器受累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术前CT、MRI资料.结果:恶性肿瘤患者32例,良性14例,肿瘤邻近脏器受累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肾脏是常受侵的脏器.下列征象提示可能需将受累肾脏切除;肿瘤生长穿通Gerota筋膜,与肾脏连接面大于肾周长的1/3以上;肿瘤压迫造成肾和肾蒂移位;肿瘤包裹肾门结构;肿瘤侵及输尿管,导致肾盂严重积水等.肿瘤累及腔静脉多于动脉.常规CT和MRI增强检查,可准确显示脏器受累的征象.结论:肾脏和腔静脉易受到腹膜后肿瘤的侵及;规范CT、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脏器受累的征象.
作者:杨立;叶慧义;郭晓东;赵红;欧仕洪;朱培新;蔡祖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MV、TV)和肺动脉瓣(PV)多普勒血流速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83例房或室缺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状况分为5组,在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前后检测其MV、TV、PV瓣下(PV-sub)和瓣上(PVsup)血流速度.结果:房缺T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TV与MV流速比值逆转≥1,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加大.室缺M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变化不明显.房或室缺大径与MV、TV、PV流速中度相关,出现肺动脉高压(PH)时相关性下降.房或室缺伴PH组的缺损大径明显大于不伴PH组.房缺伴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时的PV低流速与单纯房缺的高流速间有一小范围的重叠区域.结论:认真分析房或室缺的MV、TV和PV多普勒血流速度对房或室缺的辅助诊断并对了解有类似左向右分流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均有裨益.
作者:李越;王青;柴亮;王晓燕;温朝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胸膜海绵状血管瘤属于罕见病,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56岁.7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有铁锈色血丝,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胸廓塌陷,胸壁无压痛,右下肺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胸部X线片显示:右肺中下野有一巨大肿块,其上缘清晰、锐利,并可见蛋壳样钙化,外缘与胸壁间夹角呈钝角,右侧胸膜增厚,胸廓塌陷(图1,2).X线拟诊:右肺巨大良性肿瘤,错构瘤可能.CT检查:肿块大小约13.8cm× 11.0cm×16.0cm,边界光整,有包膜,其内密度不均,有环壁性及实质内的钙化,以及多发的不规则的囊变,CT值6~52Hu(图3).CT拟诊:右胸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蓉;张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为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CT表现,并对其发生部位作了统计.结果: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扭曲扩张的静脉表现为曲线条、团块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其中食管下端粘膜下及食管旁静脉曲张常见(发生率为61.7%),以下依次为胃周静脉曲张(36.2%),脾门附近静脉曲张(23.4%),脐旁静脉曲张(21.3%),肾及肾上腺静脉曲张(12.8%),腹膜后一椎旁静脉曲张(4.3%),门静脉海绵状变性(4.3%).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静脉曲张一目了然,结合其特定的解剖部位,CT能作出定性诊断并判断其程度.
作者:史斌;罗天友;文明;石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脊柱的侧弯,按常规脊柱扫描程序,不能充分显示椎体和椎管的情况、满足临床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扫描方法,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1 设备和方法1.1 设备条件与技术参数美国GE公司9000HP全身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2~5mm,层间距5~10mm,扫描时间5s,预置层数视脊柱侧弯程度和临床要求而定.
作者:耿振林;张朝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4岁.右臀部无明显诱因疼痛2个月余.近1周疼痛加重,并发展至小腿外侧.查体:脊柱L1~5右侧椎节旁有压痛,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右下肢肌力IV级,无肌萎缩及感觉异常.CT扫描:脊柱L4.5间隙右侧黄韧带增厚.其前内缘见一1.0~0.8cm卵圆形略高密度影.CT值为21~56Hu,边缘锐利,其包膜可见均匀的环形钙化,右侧隐窝受压闭塞,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附图).CT拟诊为黄韧带囊肿钙化致椎管狭窄.
作者:刘爱林;石建平;张嘉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男,34岁.酒后间断呕血、黑便4天入院.胃镜未见明确出血病灶,胃内见咖啡色液体附着.3个月前发现巩膜黄染.查体:BP:16/10kPa、贫血貌.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颈静脉怒张.实验室检查:HGB 75g/L,GPT 23u/L,GOT 47u/L,TB 64.7mnol/L.超声检查:肝形态饱满,表面平,肝内未见占位病变及胆管扩张.肝动脉明显增宽.肝静脉未显示,肝内门脉分支均为出肝血流,门脉主干增宽,于胰腺后形成一3cm×5cm瘤样血管,与脾静脉相通,左肾静脉内径1.8cm,脾大,12cm×4.4cm.印象:肝内广泛细小血管动-门静脉瘘形成门脉返流.
作者:陈博昶;赵绍宏;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1岁,维吾尔族。左上腹部间歇性胀痛1年。自幼生活在牧区,家中饲有犬、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左上腹肋缘下有压痛,但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包虫液皮内过敏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胸片示心肺无异常发现。CT检查:胰腺体、尾部有一突出于胰腺表面的圆形囊性肿物,大小为5.7cm×5.5cm×5.0cm,囊壁薄而光整,边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2~1.5Hu,该病灶与脾脏分界清楚(附图),余肝胆脾肾未见异常。CT诊断:胰腺体尾部包虫囊肿。
作者:王振祥;塔依尔;王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