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强;崔兴华;周丽娟;綦向;刘文源;王非
目的:分析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7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例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常呈半圆形或椭圆形,纵径比横径或前后径长,边缘锐利,1例神经节细胞瘤呈哑铃形.CT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于胸壁肌密度,囊变部分的密度比脑脊液稍高.T1WI示肿瘤等或稍低于胸壁肌信号,囊变部分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肿瘤纵径长于其它径是重要征象,CT和MRI能显示肿瘤形态特征,提示诊断.
作者:陈巨坤;陈冬;王魁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红外技术探测皮肤温度始于1800年左右,1956年起,医用热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我所1997年5月起在临床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查77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本文总结了其成像图的资料和结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陈胜天;张秀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探讨B超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我院自1991-12~1998-06采用显像剂灌肠对71例大肠疾病患者进行B超检查,然后行纤维肠镜检查,及手术病理对照.本文对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黄世林;浦明娟;沈引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假性室壁瘤(Pseudoaneurysm,Pa)是指心肌破裂形成的包裹性血肿.瘤壁是心包壁层,心肌破口为Pa与心腔的交通口,瘤腔内可有血栓.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是Pa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心脏手术后、感染性疾病和外伤,先天性Pa罕见.急性心肌梗塞并发Pa形成,其临床重要性在于瘤体随时都有破裂造成心包填塞的危险.早期发现即刻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大多可避免急性心包填塞而获救,否则预后极不佳.
作者:李志忠;姜腾勇;洪昭光;胡旭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先天性重复肾盂重复输尿管畸形临床不常见,而同时合并另一侧肾缺如者极为罕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1例.
作者:罗军忠;张矫雷;高静;吴文娟;王臻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磁共振成像检查患儿必须保持镇静,稍有躁动便引起伪影,影响成像质量.目前对患儿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患儿由于躯体疾病、环境改变和对医疗器械的恐惧心理,常出现胆怯、害怕、执拗甚至拒绝反应和硬性反抗等心理反应,以往常需佐以镇静、催眠药物.1997年10月以来,我们对125例行磁共振检查的患儿应用心理疗法,克服患儿的心理障碍,减轻和消除其对检查的恐惧和紧张,使患儿积极配合检查,取得了满意效果,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
作者:何静;黄石玲;吴晓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诊断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已得到认可,但其中扫描方式,造影剂的用量及扫描延迟时间与常规扫描方法不同,故选择佳扫描参数,是PE螺旋CT扫描成功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诊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总结了PE的12例患者的17次扫描结果.
作者:郭平珍;张宁;范香兰;雷建明;柳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MRI信号强度与DNA倍体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6例肺癌患者,术前用Resonex 0.38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横断面SE T1加权,GR序列成像,增强后行SE T1加权成像.术后标本用ICM-100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该例肺癌的DNA含量及SPF值.结果:T1加权平扫二倍体肿瘤信号强度比(病变/椎体)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信号强度比.二倍体肿瘤的SP值也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SPF值.但肿癌MRI信号强度比不能反映其SPF值.结论:MRI信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倍体情况,即可间接地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许冬明;陈九如;杨振燕;詹松华;汤如勇;李日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63岁,内蒙古牧民.因双下肢行走无力,胸背部疼痛,进行性加重2个月,近1个月不能行走,腹部及肋弓以下皮肤感觉迟钝,大、小便困难来诊.体检:神志清楚,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胸背部有广泛压痛,叩击痛,但以第五胸椎棘突为明显,双下肢肌张力3级,无肌肉萎缩,剑突以下皮肤痛觉、温觉减弱,触觉存在,深感觉正常,膝腱及跟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氏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30g/L,WBC 5.7×109/L,RBC 4.2×1012/L肝功能正常.
作者:覃峰;陈巨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73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和58例非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空腹静息下静脉注射111~740MBq 99mTe-MIBI,60min后行常规体位平面/断层显像.结果:73例临床确诊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有50例在不同体位的平面影像(36例)、断层影像(2例)和平面+断层影像(12例)有1~3节段呈花斑样改变,其敏感性为68.5%.非病毒性心肌炎组58例,8例有花斑样改变,假阳性率为13.8%,特异性86.2%,诊断准确率为76.3%.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不失为一种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简便、无创、经济而又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荣福;朱玫;张春丽;李小梅;范岩;林景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90年以来,我院68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因腹部不适、发烧或黄疸行B超检查,本文总结分析了胆囊床及其附近的B超声像图表现.
作者:孟智彬;孟智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球管是CT装置重要部件之一,其价格昂贵,属易损部件.为研究其使用寿命与运行强度的关系,探讨延长使用寿命可行、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对我院日本岛津SCT-3000TX全身CT机运转近8年间,已报损7只CT球管的使用及故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研究CT球管使用寿命与运行强度的关系,旨在阐述优化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
作者:田跃忠;盛元相;宁路江;于丽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管硬膜外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20例硬膜外肿瘤的MRI影像资料,结合手术病理讨论各种肿瘤的MRI特点.结果:本组转移瘤7例,5例呈等T1和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增强.2例呈长T1长T2信号,6例伴椎体骨质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增强.5例淋巴瘤中3例T1WI呈等信号,2例为略低信号,1例T2WI为高信号,4例为等信号,1例伴胸4椎体骨质内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3例呈均匀性增强.黑色素瘤2例呈短T1短T2信号,可广泛侵及硬膜.海绵状血管瘤可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相似.胆脂瘤为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肿物充填于椎管内,对椎体骨质有压迫性破坏.脊膜瘤2例呈等T1等T2信号,呈明显均匀性增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长T1长T2信号.骨髓瘤可见椎体及椎管内长T1长T2信号,有明显增强.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肿瘤种类繁多,但以恶性肿瘤多,其中以淋巴瘤,转移瘤占大多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胆脂瘤,有时与淋巴瘤,转移瘤MRI表现相仿.而脊膜瘤,黑色素瘤,神经源性肿瘤也可有相类似的MRI表现.因此诊断中应提高警惕,全面考虑.
作者:由昆;何宝明;姚茹国;许国宇;全昌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髋骨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活检证实共10例,其中成软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各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和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结果:CT显示肿瘤钙化机率高于X线平片,但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有限;对肿瘤的内部结构和病变周围软组织的显示CT优于X线平片.结论:充分利用CT密度分辨力、横断多层面的解剖结构的优越性,可显示X线平片见不到的征象.
作者:马千红;刘海;徐刚;高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7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AP)延迟25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以3~4ml/s团注造影剂80~100ml.测量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胰腺密度差,对胰周血管观察评价.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AP和PVP是51±8Hu、74±10Hu,正常胰腺的CT值AP和PVP是123±19Hu、100±10Hu,肿瘤-胰腺密度差AP和PVP是71±20Hu、25±12Hu,二者差异明显(P<0.01).胰周动脉侵犯在AP显示好,静脉侵犯在PVP显示好.结论:AP可获得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AP结合PVP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更全面准确.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郭华;杨学华;李荫太;李树新;那建波;刘晚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内炎性肿块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切除、CT导引下穿刺活检及临床追踪证实的肺内炎性肿块38例(47个病灶)的CT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肺外围、贴近胸膜面伴胸膜肥厚占80.9%;呈不规则形,三角形或锥形,尖端指向肺门或病灶长轴与支气管肺树一致占74.596;块内见气泡/蜂窝状边缘占76.6%.结论:肺炎性肿块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与肺癌鉴别.
作者:段成洲;蒋明;吕庆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异常主要包括小关节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小关节真空现象,小关节半脱位、关节囊钙化及两侧小关节不对称以及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真空征及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结论:CT扫描可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国成;孟波;宋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2岁.左手背部肿物逐渐增大,伴间歇性隐痛及功能障碍10年.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手第4掌骨背侧有一5.0cm×3.0cm×1.5cm大小肿物,与皮肤无粘连.有轻度压痛,较硬如按乒乓球样感,肿块不移动,表面不红.左手无名指屈伸功能障碍.余骨关节未见异常.X线检查:左手第4掌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有残留骨嵴,呈皂泡状影,累及整个骨干,未见钙化灶.骨皮质明显变薄,但壁完整清晰,无骨膜反应.左手第4掌指关节和掌腕关节面完整、增宽(附图),X线诊断为左手第4掌骨巨细胞瘤.
作者:池书平;肖国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甘露醇在动脉介人治疗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SD雄性大鼠100只,在鼠脑尾状核头部,种植C 6大鼠胶质瘤细胞.MRI检查使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化疗药为VM-26和MTX.结果:VM-26动脉化疗组是否使用甘露醇疗效无显著性差异.MTX动脉化疗组是否使用甘露醇疗效有显著差异.VM-26和MTX的甘露醇动脉化疗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VM-26动脉化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结论:甘露醇对脂溶性化疗药物的疗效作用意义不大.在水溶性化疗药物化疗前,有必要应用开放血脑屏障的技术.
作者:陶晓峰;施增儒;肖湘生;韩希年;欧阳强;陈伯松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8岁,既往身体健康.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疼痛,无恶心、呕吐、头晕、耳鸣及发热,未引起重视.此后,出现间断性头痛,持续1~2小时,偶与劳累有关.外院CT示:右侧脑室占位性病变,故来本院治疗.查体:意识清楚,一般情况良好,营养中等,体温37.2℃,脉博82次/min,血压15/11kPa.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四肢活动良好.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双侧巴彬氏征、布氏征、霍夫曼均(一).颅脑CT示:右侧脑室三角区见4.7cm×6.0cm×6.5cm高密度肿块影,CT值101.1Hu.
作者:郭采英;黄志兰;宦怡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