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星;刘孝东;范世成;余新龙;朱波;沈洁
目的 根据SF-12量表研制初衷,探讨SF-12v2与SF-36v2在评价成都市居民人群生命质量中的等效性.方法 通过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等方面来评价SF-12v2与SF-36v2的等效性.结果 SF-36v2与SF-12v2的8个维度分数范围分别是64.13~89.15和47.45~87.92,SF-12v2各维度的标准差增大.两量表均无地板效应;但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维度有较高的天花板效应,分别是50.14%~63.87%和56.66%~68.32%之间,且SF-12V2高于SF-36v2对应维度.SF-36v2和SF-12v2各维度的Cronbach'sα分别在0.60~0.97和0.51~0.94之间,复测信度范围分别是0.61~0.85和0.55~0.80;因子分析均提取两个公因子代表生理和心理健康,解释SF-36v2和SF-12v2累积方差贡献分别为64.05%和55.79%;SF-12v2的PCS、MCS分数解释SF-36v2领域分数总变异R2分别为91.0%和80.3%;PCS-12和PCS-36对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效应尺度在0.78~2.77之间,MCS-12和MCS-36较低,在0.00~0.57之间;PCS12与PCS-36相对效度(RV)在0.89~0.94之间,MCS-12与MCS-36在0.60~0.75之间.结论 SF 12v2作为SF-36v2的简化版量表在成都市居民生命质量评价中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测量结构基本符合原量表测量模型,PCS-12对PCS-36和MCS-12对MCS-36有较好的等效性,但由于SF-12条目减少,各个维度分数精确性下降,不推荐计算维度分数.
作者:赵龙超;杨展;胡晓;何燕;刘丹萍;李宁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早期筛查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对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切口妊娠的住院患者207例,并完成随访.按超声图像特点分为孕囊型组及包块型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超声参数与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中年龄、孕次、剖宫产次数、末次剖宫产与本次妊娠间隔时间、肌层厚度、血流程度参数与术中出血量无明显相关性(r=0.001~0.175,P>0.05).孕囊型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病灶体积、术前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与术中出血量有相关性(r=0.573~0.665,P<0.05).包块型组病灶体积与术中出血量有相关性(r=0.603,P<0.05).孕囊型组术中出血量[(29.7±54.29) mL]较包块型组术中出血量[(145.67±439.33) mL]少(P<0.05).结论 超声检查早期准确诊断切口妊娠,或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及不良结局的发生,是切口妊娠安全管理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任泉霖;罗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方法,并进行伏立康唑片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 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48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单次空腹口服两种伏立康唑片200 mg,采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质量浓度,以WinNonlin(R) 6.1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评价两种伏立康唑片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伏立康唑标准曲线范围均为1~5 000 ng/mL,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准确度在100.00%~109.73%之间,以内标基质效应校准后的伏立康唑基质效应RSD小于15%,萃取回收率大于50%,各项稳定性考察结果合格.伏立康唑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 UC0-t 、A UC0-∞)的90%置信区间在80.00%~125.00%等效区间之内,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间达峰时间(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建立的HPLC-MS/MS方法可用于人血浆中伏立康唑质量浓度的测定,伏立康唑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向瑾;余勤;梁茂植;秦永平;南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循环游离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水平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DLBC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同步采集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液标本作为对照,采用荧光染料法对循环游离DNA进行定量,分析循环游离DNA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8例初诊DLBCL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DLBCL患者诊断时循环游离DNA水平为845.0(321.5~2 195.0)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9.0(157.5~266.8)ng/mL](P<0.000 1);疾病处于晚期、伴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高风险的患者其血浆循环游离DNA水平更高(P<0.05).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其循环游离DN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且低于未缓解患者(P<0.001);完全缓解患者循环游离DNA水平较部分缓解患者降低(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缓解后的血浆循环游离DNA水平仍升高(P<0.05).缓解后复发的患者其循环游离DNA水平再次明显升高.结论 循环游离DNA的定量检测对DLBCL患者的疗效判断以及疾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茂;徐娟;曹迪;蒋昱;徐才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远期病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年龄≥60岁的脓毒症患者238例,转出ICU 1年后进行电话随访,统计院内病死率及1年累计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 238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共有58例(24.4%)患者死亡,1年累计病死率为59.7%(14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脓毒症、真菌感染、入ICU 24 h内拔管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械通气时间与患者1年病死结局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评分升高、使用CRRT、存在真菌感染是预测患者1年病死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活质量评估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APACHEⅡ评分、腹腔感染、住院时间、24 h内气管导管是否拔除是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24 h拔管对1年后的生活质量起保护作用,住院时间越长1年后的生活质量越差.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1年病死率高.ICU内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及住院时间是其远期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
作者:曹兴;廖雪莲;贺小丽;谢志超;陆枚竹;康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青少年药物难治性癫痫经切除性外科治疗的疗效及术后癫痫未控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切除性手术治疗的152例18岁以下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年龄、手术间期、发作类型、脑电图、影像学、皮层脑电图、致痫灶切除程度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术后门诊随访(2.8±0.1)年,119例患者术后完全缓解,占78.3%.多因素分析指出致痫灶部分切除[标准偏回归系数(B) =0.656,比值比(OR)=134.400,P<0.001,95%可信区间(CI):14.000~250.240]、功能区受累(B=0.194,OR=21.254,P=0.003,95%CI:2.189~41.286)和有致痫危险因素(B=0.118,OR=7.333,P=0.028,95%CI:1.199~25.339)是术后癫痫未控制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药物难治性癫痫经切除性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致痫灶部分切除是造成术后癫痫未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黄军;周良学;雷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中老年视力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流行水平及危险因素,为降低视力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自报失明或半失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筛选得到有效样本1 462例,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评定抑郁症状,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65±10)岁,抑郁症状率为45.6%,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10±7)分.55~64岁年龄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75岁年龄组[比值比(OR)=1.679,P<0.01];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性(OR=1.310,P<0.05);城市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农村患者(OR=0.480,P<0.001);未患慢性病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患慢性病的患者(OR=0.534,P<0.001);自评总体健康好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自评差的患者(OR=0.324,P<0.001);无其他残疾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患有其他两种及以上残疾的患者(OR=0.570,P<0.01);睡眠时间较短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患者(OR=1.570,P<0.01);自评记忆力好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自评差的患者(OR=0.380,P<0.001);生活极度满意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一点也不满意的患者(OR=0.126,P<0.001).结论 中老年视力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其抑郁症状检出率与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患慢性病、自评总体健康、是否患有其他残疾、睡眠时长、自评记忆力、生活满意度有关.
作者:杨展;刘银;张文婕;李宁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用壳聚糖及胶原这两种可降解生物材料,制备能用于131I标记的放射性核素微球并探究其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为主要材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利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胶原-壳聚糖复合微球.电镜下观察微球表征,测量并统计微球的粒径.通过氯胺T法对微球进行131I标记,计算标记率.等量1a1I-微球分别置于PBS和人血清中192 h,探究其体外稳定性.BALB/C裸鼠皮下一次性注射人肝癌细胞HepG2约106个,构建裸鼠人肝癌细胞模型.28d后,131I-微球、空白微球、PBS分别一次性注入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皮下瘤中(每组5只),治疗7d后处死裸鼠.取血和心、肺、肝、脾、胃、小肠、肾、肌肉、脑、骨、甲状腺、皮下肝癌组织检测标记微球在裸鼠体内的分布,同时对皮下肝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HE染色,检测标记微球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本研究成功制得胶原-壳聚糖微球,电镜显示微球成球性好,表面光滑,粒径较均匀,平均粒径为(5.1±1.2) μm.其131I标记率为86.10%,置于PBS及血清192 h后,碘标记率分别为92.00%、83.00%,131I-微球依然保持高稳定性.治疗7d后裸鼠体内分布实验显示放射性主要集中在皮下肿瘤组织,其他组织几乎没有放射性计数.皮下肿瘤组织病理切片显示PBS组见大量肝癌细胞,标记微球后周围的肝癌细胞大量死亡,空白微球组中微球周围仅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未引起局部强烈的免疫反应.后两组微球均未见明显降解.结论 本研究制得的胶原-壳聚糖具有很高的131I标记率、体内外稳定性及良好的肿瘤杀伤效果.
作者:庞富文;蔡华伟;李玉豪;张文杰;李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粪便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muciniphila)的方法,为A.muciniphila的定量检测及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PCR定量检测A.muciniphila的方法,利用A.muciniphila标准品制备标准曲线,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抗干扰性及重复性,并对30例人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方法灵敏度可达到1.0×102 CFU/mL;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A.muciniphila,不受其他肠道细菌的影响;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较好,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30例人粪便样品中A.muciniphila阳性率为73%,Ct值为17.40~31.77.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粪便中A.muciniphila的方法简便、快速、经济,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抗干扰性和重复性,适用于实际粪便样品的检测.
作者:秦倩倩;张玲;王国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IHE)的常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经手术或肝穿活检病理证实为IHE的患者,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8例IHE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15 d~3岁,其中年龄<3月者6例.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长径(8.2±1.0) cm;声像图上表现以低回声(4例)、等回声病灶(3例)为主;病灶以边界清楚(7例)、形态规则(7例)为主;内部回声多表现为不均匀(4例),偶可见钙化和周边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部可见点线状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6例),以静脉血流为主.结论 IHE发病年龄常小于3月龄,超声声像图上表现多为单发、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实性肿块,或瘤体内可出现钙化时应考虑到IHE的可能.
作者:王红;张欢;邱婷婷;彭玉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轴蛋白(AXIN)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l)蛋白的表达,分析其相互间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6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切缘组织,距离胃癌肿块>5.0crn,确认无癌细胞)中AXIN和MACC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胃癌组织中AXIN和MA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和58.0%,对照组中AXIN和MACC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3.3%和6.7%,其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XIN和MA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不同Duke分期等有关(P<0.05),且AX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MACC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之间呈负相关(r=-0.355,P<0.001).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AXIN和MACC1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AXIN的阴性表达和MACC1的阳性表达及Duke分期(Ⅲ~Ⅳ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XIN和MACC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参与了胃癌的侵袭及转移.
作者:朱博;王丹娜;龚晓萌;俞岚;武世伍;陶仪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耐药性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近5年我院110例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为研究对象,比较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组(产ESBLs组,n=77)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组(非产ESBLs组,n=33)患者的耐药性及临床特征;同时比较30d内死亡者(死亡组,n=20)与存活者(成活组,n=64)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10%.产ESBL组和非产ESBL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抗生素/抗真菌药使用、易感因素、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液肿瘤未缓解(比值比=9.575,95%可信区间1.546~59.312,P=0.015)和早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比值比=8.806,95%可信区间1.527~50.772,P=0.015)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快速启动有效抗菌治疗(碳青霉烯类,必要时联合阿米卡星)可降低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
作者:张为利;黄杰;吴思颖;刘雅;龙芳;肖玉玲;谢轶;何超;康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中的表达及其与DC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期间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131例中国汉族DCM患者外周血,随机选择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中国汉族健康人137例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和Real time-PCR检测DCM组及对照组各样本NAMPT血浆蛋白及细胞内NAMPT mRNA表达水平.同时构建细胞内NAMPT过表达及空质粒转染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通过WST-1、细胞周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NAMPT对H9C2细胞增殖、H2 O2诱导氧化应激前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DCM组血浆细胞外NAMPT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心衰程度及左室大小之间患者血浆NAMPT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DCM组细胞内NAMPT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中,转染NAMPT过表达质粒后H9C2细胞增殖能力较空质粒组显著增强,S期比例增加.直接转染或转染后用H2O2诱导氧化应激前后,NAMPT过表达组H9C2存活细胞比例高于空质粒组,晚期凋亡及坏死细胞比例降低.结论 细胞外NAMPT血浆蛋白水平的高表达与外周血细胞内NAMPT mRNA水平的低表达是DCM的生物学特征之一.细胞内NAMPT降低可能是DCM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窦青瑜;周斌;彭瑛;张奎;代小惠;宋雅平;饶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因子(FIH-1)在肾癌细胞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以进一步了解FIH-1对肾癌细胞生长调控的机制.方法 选取人肾癌细胞株786-0及OS-RC-2,运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株中FIH-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并人工构建FIH-1过表达质粒,将其转入上述的两种细胞株中,运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转染后FIH-1、HIF及VEGF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MTT方法分析转染后两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都显示,786-0和OS-RC-2细胞中都能检测到FIH-1和VEGF的表达;OS-RC-2细胞中同时存在HIF-1α和HIF-2α表达,而786-0细胞中只有HIF-2α的表达;786-0细胞中FIH-1表达比OS-RC-2细胞高,VEGF的表达比OS-RC-2低;转染FIH-1过表达质粒后,OS-RC-2细胞内的FIH-1表达量明显升高,下游蛋白HIF-1α的表达量降低,VEGF的表达量也降低,而HIF-2α的表达量前后不变;在786-0细胞内的FIH-1表达量明显升高时,HIF-2α的表达量不变,VEGF的表达量也不变.在OS-RC-2细胞中,转染FIH-1过表达质粒后细胞的增殖变缓,而786-0细胞的增殖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在肾癌细胞中存在FIH-1/HIF-1α/VEGF信号通路,FIH-1反向调节HIF-1α的表达,HIF-1α正向调节VEGF的表达.在HIF-1α及HIF-2α都存在时,FIH-1可通过对HIF-1α调控影响HIF-1α下游基因表达,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邓实;杨博;任正举;董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比较磷酸瑞格列汀片在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与肾功能正常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制定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32例受试者按肌酐清除率(Ccr)分入轻(60~89 mL/min)、中(30~59 mL/min)、重度肾功能不全(15~29 mL/min)组、终末期肾病(<15 mL/min)组及正常肾功能组,均单次口服磷酸瑞格列汀片50 m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及尿液中瑞格列汀(SP2086)及其代谢物瑞格列汀酸(SP2086酸)的浓度,采用WinNolin 6.1软件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轻、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终末期肾病组以及正常肾功能组受试者服用瑞格列汀片后,SP2086分别在(1.07±0.35)、(1.50±0.89)、(1.67±2.16)、(2.42±2.15)和(1.75±1.21)h达到达峰浓度(Cmax),SP2086吸收入血后,迅速转化为主要活性代谢产物SP2086酸.轻度、中度、重度和终末期肾病组与正常肾功能组相比,SP2086和SP2086酸的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逐渐增加;轻度、中度、重度和终末期肾病组SP2086和SP2086酸Tmax逐渐增加.轻、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终末期肾病组以及正常肾功能组SP2086酸清除率(CL/F)分别为(23.50±6.01)、(12.90±4.34)、(6.71±1.55)、(3.06±0.48)和(30.50±10.70) L/h,SP2086酸0~96 h Ae%分别为(71.7±14.3)%、(59.5±22.7)%、(63.3±13.9)%、(34.1±20.0)%和(74.2±14.6)%,CLR分别为(220.0±51.2)、(105.0±64.5)、(54.5±7.6)、(13.5士7.8)和(289.0±73.7) mL/min.各组SP2086 0~96 h尿液累积排泄百分率(Ae%)平均为0.441%~4.530%.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SP2086和SP2086酸的CL/F明显递减,与正常肾功能组比,中度肾功能不全组的A UC0-..为其1.44倍和2.32倍,重度肾功能不全组的AUC0..为其2.20倍和4.39倍,终末期肾病组的AUC00-∞为其2.83倍和9.28倍.结论 正常肾功能患者磷酸瑞格列汀片的临床推荐剂量为100mg/d,本研究结果推荐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减至50mg/d;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减至25 mg/d;而终末期肾病患者不推荐使用磷酸瑞格列汀.
作者:胡超;郑静;苗佳;刘芳;胡婷婷;顾景凯;舒世清;王颖;朱晓红;梁茂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三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3)在实验性大鼠Ⅲ型前列腺炎的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选取性成熟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0.9%NaC1于盆腔区域皮下、双侧肩胛皮下多点注射)、Ⅲ型前列腺炎模型组[实验性自发免疫性前列腺炎(EAP)组,完全弗氏佐剂与前列腺组织混悬液于盆腔区域皮下、双侧肩胛皮下多点注射],每组15只.建立EAP模型过程中,于建模第0、5、10、20、30、40天予Von-Frey测痛纤维进行骨盆区域痛觉测试.建模成功后取大鼠的前列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GF及ASIC3的蛋白表达.结果 Von-Frey测痛结果显示:EAP组大鼠骨盆疼痛表现较对照组明显.HE染色结果显示:EAP组大鼠前列腺间质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周围充血;对照组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AP组大鼠的前列腺组织中,NGF及ASIC3蛋白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与细胞浆中)较对照组增加(P<0.01).结论 E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NGF及ASIC3表达增加,NGF及ASIC3可能是导致Ⅲ型前列腺炎骨盆区域疼痛的重要介质,有望作为干预及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靶向指标.
作者:郑明星;刘孝东;范世成;余新龙;朱波;沈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减轻紫杉醇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成年雄性Wister大鼠均分为4组(n=7):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参附低剂量组、紫杉醇+参附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紫杉醇8 mg/kg,每4日一次,共注射4次.于实验第1天起,紫杉醇+参附低、高剂量组每日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4 mL/kg、8 mL/kg),共21 d;空白对照组于实验第1天起,每日子等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共21 d.分别于紫杉醇首次注射前(0 d),首次注射后6d、14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第22天测定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值后处死大鼠,用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结果 紫杉醇组14 d时,大鼠MWT和TWL值较0d时及同期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与同期紫杉醇组相比,参附低、高剂量组MWT和TWL值下降,且与参附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参附低、高剂量组MWT和TWL值均无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紫杉醇组NGF值下降明显(P<0.05),参附低、高剂量组NGF值均较紫杉醇组升高,高剂量组升高明显(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紫杉醇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结构普遍破坏,髓鞘肿胀、碎裂、空泡化,雪旺氏细胞中内质网肿胀,基质结构紊乱,参附低剂量组破坏程度较紫杉醇组轻,参附高剂量组神经纤维结构较完整.结论 参附注射液具有减轻紫杉醇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清中N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熊绍权;邹晓玲;郑巧;晋帅;谢美;王莉娟;宋婷婷;何成诗;万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不同启动子与核基质结合区(MAR)组合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转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β-珠蛋白MAR(gMAR)与人巨细胞病毒早期启动子(CMV-IE)、猿猴空泡病毒40(SV40)启动子组合,构建两种不同启动子与gMAR组合的表达载体.转染CHO细胞,48 h后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瞬时表达情况;G418筛选稳定转化的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分析稳定CHO细胞eGFP基因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eGFP基因的相对拷贝数.结果 不含gMAR的表达载体,CMV-IE启动子eGFP表达明显强于SV40启动子;gMAR能提高CMV-IE启动子eGFP表达水平,但在SV40启动子中并未表现出提高作用.两侧含gMAR的表达载体比一侧含有gMAR的表达载体CMV-IE启动子eGFP表达荧光强;G418加压筛选后,含SV40启动子的gMAR表达载体eGFP基因表达不稳定,荧光逐渐减弱,因此,后期只对稳定表达eGFP基因的CMV-IE启动子表达载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和qPCR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一侧含有与两侧含有gMAR的CMV-IE启动子表达载体eGFP基因表达量比不含gMAR的表达载体分别提高9.85倍和12.94倍;qPCR结果显示,以不含gMAR的载体的eGFP基因拷贝数为1,一侧含有与两侧含有gMAR的CMV-IE启动子表达载体eGFP基因相对拷贝数为3.68和9.25.结论 CMV-IE启动子活性强于SV40启动子;gMAR能提高CMV-IE启动子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基因拷贝数相关.
作者:李琴;王小引;赵春澎;田政伟;徐丹华;王天云;张俊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2009年2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17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发病年龄24~83岁,平均53岁;反复发热是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76.5%),骨髓是易累及的部位(64.7%),临床分期多为ⅣB期(70.6%),常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29.4%).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地辛、强的松)或CHOP方案化疗(10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未治疗的7例患者相比,P=0.000 2).骨髓受累的患者治疗后易复发.结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强,预后差.R-CHOP方案化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在长期生存上获益.
作者:杨晋军;陈心传;唐韫;沈凯;谢丽萍;刘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分析初诊ALL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所有患儿均完善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利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29种白血病基因,检测为阳性者采用split-out RT-PCR验证.结果 纳入255例ALL,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02例,平均年龄(63.07±2.67)月.共104例检出白血病基因(阳性率40.78%),包括ETV6/RUNX1基因42例、E2A/PBX1基因17例、BCR/ABL基因15例、MLL基因16例、SIL/TAL1基因5例、HOX 11基因6例、EVI1基因4例、FL T3/ITD基因1例及SET/CAN基因1例.T-ALL基因检出率低于B-ALL(32.26% vs.41.96%,P<0.05);ETV6/RUNX1、BCR/ABL基因C-B-ALL多见,E2A/PBX1和MLL基因分别多见于pre-B-ALL和pro-B-ALL.B-ALL中,BCR/ABL基因阳性患儿白细胞计数高(P<0.05);白血病融合基因在各个年龄组中的阳性率不同:<1岁组MLL基因阳性率(62.50%)高(P<0.05);1~10岁组ETV6/RUNX1基因阳性率(21.13%)高(P<0.05);>10岁组BCR/ABL基因阳性率(22.73%)高(P<0.05);>10岁组E2A/PBX1基因阳性率(18.18%)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LL基因检出率较低,提示T-ALL可能需要其它方法进行分子遗传学分型.B-ALL不同年龄组分子遗传学改变存在差异,可能是不同年龄儿童B-ALL化疗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邓俊琳;温贤浩;郭玉霞;管贤敏;宪莹;于洁;肖剑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