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徐娟;曹迪;蒋昱;徐才刚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因子(FIH-1)在肾癌细胞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以进一步了解FIH-1对肾癌细胞生长调控的机制.方法 选取人肾癌细胞株786-0及OS-RC-2,运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株中FIH-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并人工构建FIH-1过表达质粒,将其转入上述的两种细胞株中,运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观察转染后FIH-1、HIF及VEGF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MTT方法分析转染后两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都显示,786-0和OS-RC-2细胞中都能检测到FIH-1和VEGF的表达;OS-RC-2细胞中同时存在HIF-1α和HIF-2α表达,而786-0细胞中只有HIF-2α的表达;786-0细胞中FIH-1表达比OS-RC-2细胞高,VEGF的表达比OS-RC-2低;转染FIH-1过表达质粒后,OS-RC-2细胞内的FIH-1表达量明显升高,下游蛋白HIF-1α的表达量降低,VEGF的表达量也降低,而HIF-2α的表达量前后不变;在786-0细胞内的FIH-1表达量明显升高时,HIF-2α的表达量不变,VEGF的表达量也不变.在OS-RC-2细胞中,转染FIH-1过表达质粒后细胞的增殖变缓,而786-0细胞的增殖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在肾癌细胞中存在FIH-1/HIF-1α/VEGF信号通路,FIH-1反向调节HIF-1α的表达,HIF-1α正向调节VEGF的表达.在HIF-1α及HIF-2α都存在时,FIH-1可通过对HIF-1α调控影响HIF-1α下游基因表达,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邓实;杨博;任正举;董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循环游离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水平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DLBC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同步采集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液标本作为对照,采用荧光染料法对循环游离DNA进行定量,分析循环游离DNA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8例初诊DLBCL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DLBCL患者诊断时循环游离DNA水平为845.0(321.5~2 195.0)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9.0(157.5~266.8)ng/mL](P<0.000 1);疾病处于晚期、伴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高风险的患者其血浆循环游离DNA水平更高(P<0.05).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其循环游离DN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且低于未缓解患者(P<0.001);完全缓解患者循环游离DNA水平较部分缓解患者降低(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缓解后的血浆循环游离DNA水平仍升高(P<0.05).缓解后复发的患者其循环游离DNA水平再次明显升高.结论 循环游离DNA的定量检测对DLBCL患者的疗效判断以及疾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茂;徐娟;曹迪;蒋昱;徐才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青少年药物难治性癫痫经切除性外科治疗的疗效及术后癫痫未控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接受切除性手术治疗的152例18岁以下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年龄、手术间期、发作类型、脑电图、影像学、皮层脑电图、致痫灶切除程度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术后门诊随访(2.8±0.1)年,119例患者术后完全缓解,占78.3%.多因素分析指出致痫灶部分切除[标准偏回归系数(B) =0.656,比值比(OR)=134.400,P<0.001,95%可信区间(CI):14.000~250.240]、功能区受累(B=0.194,OR=21.254,P=0.003,95%CI:2.189~41.286)和有致痫危险因素(B=0.118,OR=7.333,P=0.028,95%CI:1.199~25.339)是术后癫痫未控制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药物难治性癫痫经切除性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致痫灶部分切除是造成术后癫痫未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黄军;周良学;雷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诱导培养对顺铂耐药的人宫颈癌细胞株,并进一步研究针对宫颈癌细胞耐药的机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使用顺铂处理人宫颈癌细胞C-33A,诱导出顺铂耐药细胞株C33A/cis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铜离子转运蛋白(copper transporter 1,CTR1)的表达改变,使用顺铂耐药细胞株C-33A/cis建立肿瘤皮下荷瘤模型,使用转染有hCTR1基因的腺病毒注射液(ad-hCTR1)并联合顺铂给药,观测肿瘤体积的改变,并在后一次注射10d后处死小鼠,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TR1的表达.结果 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出的耐药细胞株C-33A/cis较亲代细胞C-33A对顺铂引起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下降,顺铂的半致死剂量浓度(IC50)由(1.86±0.08)μmol/L提升至(8.11±0.21) μmol/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耐药细胞C 33A/cis中CTR1的表达降低.利用顺铂耐药细胞株C-33A/cis建立的皮下瘤模型,在给予ad-hCTR1后,肿瘤组织内可检测到CTR1表达增高;对荷瘤鼠给予腺病毒转染CTR1联合顺铂给药后,肿瘤体积增长受到抑制.结论 腺病毒转染CTR1联合顺铂给药可能提高耐药性宫颈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秀丽;郭涛;蔡华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2009年2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17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发病年龄24~83岁,平均53岁;反复发热是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76.5%),骨髓是易累及的部位(64.7%),临床分期多为ⅣB期(70.6%),常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29.4%).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地辛、强的松)或CHOP方案化疗(10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未治疗的7例患者相比,P=0.000 2).骨髓受累的患者治疗后易复发.结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强,预后差.R-CHOP方案化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在长期生存上获益.
作者:杨晋军;陈心传;唐韫;沈凯;谢丽萍;刘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病例1,52岁女性,因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至尿毒症期于2012~2013年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并于2013年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1年出现肝功能异常并呈进行性加重,查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 241 IU/L、谷草转氨酶(AST) 151 IU/L、肌酐80 μmol/L,完善HCV-RNA为4.8×106拷贝/mL,鉴于干扰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未行抗病毒治疗.
作者:杨国丽;雷学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并鉴定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外膜蛋白I(OprI)基因与两歧双歧杆菌(Bi idobacterium bi idum,Bb)疫苗(Bb-pGEX-OprI),并研究该疫苗对小鼠Pa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PCR扩增OprI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至pGEX-1λT,构建重组质粒pGEX-OprI,将pGEX-OprI电穿孔转化Bb,构建Bb-pGEX-OprI疫苗,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后,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别分析并鉴定表达产物.21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接种Bb-pGEX-OprI疫苗、空载体疫苗(Bb-pGEX-1λT)和Bb.首次免疫后4周用PA01株攻击.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计数肺组织的细菌菌落数.免疫前、首次免疫后4周和PA01株攻击后2周采小鼠静脉血,常规ELISA检测血清IgG及其亚类和IgE.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194 bp的OprI抗原编码基因;双酶切、PCR和测序证实OprI基因成功克隆入pGEX-1λT中,并且pGEX-OprI成功转化Bb,构建为Bb-pGEX-OprI疫苗;SDS-PAGE显示Bb-pGEX-OprI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32×103的OprI-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融合蛋白;Western blot证实融合蛋白能被Pa感染的鼠血清特异性识别.Bb-pGEX-OprI疫苗组小鼠肺组织的细菌菌落数低于Bb-pGEX-1λT组和Bb组(P<0.01),Bb-pGEX-OprI疫苗组小鼠血清IgG、IgG2b、IgG3和IgE水平在首次免疫后4周和攻击后2周依次升高,相同时间点Bb-pGEX-OprI疫苗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均高于Bb-pGEX-1λT和Bb组(P<0.01或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疫苗Bb-pGEX-OprI,其在小鼠抗Pa感染过程中可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刘潇;李文桂;罗广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减轻紫杉醇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成年雄性Wister大鼠均分为4组(n=7):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参附低剂量组、紫杉醇+参附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紫杉醇8 mg/kg,每4日一次,共注射4次.于实验第1天起,紫杉醇+参附低、高剂量组每日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4 mL/kg、8 mL/kg),共21 d;空白对照组于实验第1天起,每日子等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共21 d.分别于紫杉醇首次注射前(0 d),首次注射后6d、14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第22天测定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值后处死大鼠,用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结果 紫杉醇组14 d时,大鼠MWT和TWL值较0d时及同期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与同期紫杉醇组相比,参附低、高剂量组MWT和TWL值下降,且与参附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参附低、高剂量组MWT和TWL值均无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紫杉醇组NGF值下降明显(P<0.05),参附低、高剂量组NGF值均较紫杉醇组升高,高剂量组升高明显(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紫杉醇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结构普遍破坏,髓鞘肿胀、碎裂、空泡化,雪旺氏细胞中内质网肿胀,基质结构紊乱,参附低剂量组破坏程度较紫杉醇组轻,参附高剂量组神经纤维结构较完整.结论 参附注射液具有减轻紫杉醇外周神经毒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清中N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熊绍权;邹晓玲;郑巧;晋帅;谢美;王莉娟;宋婷婷;何成诗;万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流场向量、涡流及能量损耗(EL)的特点.方法 选取接受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5例,包括阵发性房颤组20例和持续性房颤组15例,对照组为同期接受TEE检查的窦性心律者12例,采用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①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率、左房内径、左心耳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收缩早期和舒张晚期左心耳向量分布规则均匀,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向量稀疏、紊乱;持续性房颤组多数于整个心动周期出现规则均匀的向量,但向量方向持续变化.③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舒张晚期观察到左心耳开口处的小涡流.④窦性心律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于收缩早期及舒张晚期出现峰值,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多数在各时相均维持较高值.结论 VFM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流场特点,为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蔡宇燕;魏薪;张晓玲;刘古月;李茜;唐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中老年视力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流行水平及危险因素,为降低视力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自报失明或半失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筛选得到有效样本1 462例,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评定抑郁症状,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65±10)岁,抑郁症状率为45.6%,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10±7)分.55~64岁年龄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75岁年龄组[比值比(OR)=1.679,P<0.01];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性(OR=1.310,P<0.05);城市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农村患者(OR=0.480,P<0.001);未患慢性病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患慢性病的患者(OR=0.534,P<0.001);自评总体健康好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自评差的患者(OR=0.324,P<0.001);无其他残疾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患有其他两种及以上残疾的患者(OR=0.570,P<0.01);睡眠时间较短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患者(OR=1.570,P<0.01);自评记忆力好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自评差的患者(OR=0.380,P<0.001);生活极度满意的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一点也不满意的患者(OR=0.126,P<0.001).结论 中老年视力障碍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其抑郁症状检出率与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患慢性病、自评总体健康、是否患有其他残疾、睡眠时长、自评记忆力、生活满意度有关.
作者:杨展;刘银;张文婕;李宁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分析初诊ALL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所有患儿均完善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利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29种白血病基因,检测为阳性者采用split-out RT-PCR验证.结果 纳入255例ALL,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02例,平均年龄(63.07±2.67)月.共104例检出白血病基因(阳性率40.78%),包括ETV6/RUNX1基因42例、E2A/PBX1基因17例、BCR/ABL基因15例、MLL基因16例、SIL/TAL1基因5例、HOX 11基因6例、EVI1基因4例、FL T3/ITD基因1例及SET/CAN基因1例.T-ALL基因检出率低于B-ALL(32.26% vs.41.96%,P<0.05);ETV6/RUNX1、BCR/ABL基因C-B-ALL多见,E2A/PBX1和MLL基因分别多见于pre-B-ALL和pro-B-ALL.B-ALL中,BCR/ABL基因阳性患儿白细胞计数高(P<0.05);白血病融合基因在各个年龄组中的阳性率不同:<1岁组MLL基因阳性率(62.50%)高(P<0.05);1~10岁组ETV6/RUNX1基因阳性率(21.13%)高(P<0.05);>10岁组BCR/ABL基因阳性率(22.73%)高(P<0.05);>10岁组E2A/PBX1基因阳性率(18.18%)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LL基因检出率较低,提示T-ALL可能需要其它方法进行分子遗传学分型.B-ALL不同年龄组分子遗传学改变存在差异,可能是不同年龄儿童B-ALL化疗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邓俊琳;温贤浩;郭玉霞;管贤敏;宪莹;于洁;肖剑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51岁,因“发现左附件包块2月,腹痛10 d”入院.B超示:左附件区见3.7 cm×3.0 cm×3.4 cm弱回声团,周边探及血流信号.行左侧腹膜后包块切除术+左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包块呈梭形,体积15 cm×7 cm×5 cm,实际位于左侧腹膜后,源于左侧腰大肌,向下横跨乙状结肠系膜下方,至骨盆人口平面,与周围组织及左附件区分界欠清.
作者:何英;徐炼;冯敏;黄芹;童玲玲;王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中的表达及其与DC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2013年期间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131例中国汉族DCM患者外周血,随机选择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中国汉族健康人137例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和Real time-PCR检测DCM组及对照组各样本NAMPT血浆蛋白及细胞内NAMPT mRNA表达水平.同时构建细胞内NAMPT过表达及空质粒转染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通过WST-1、细胞周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NAMPT对H9C2细胞增殖、H2 O2诱导氧化应激前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DCM组血浆细胞外NAMPT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心衰程度及左室大小之间患者血浆NAMPT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DCM组细胞内NAMPT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中,转染NAMPT过表达质粒后H9C2细胞增殖能力较空质粒组显著增强,S期比例增加.直接转染或转染后用H2O2诱导氧化应激前后,NAMPT过表达组H9C2存活细胞比例高于空质粒组,晚期凋亡及坏死细胞比例降低.结论 细胞外NAMPT血浆蛋白水平的高表达与外周血细胞内NAMPT mRNA水平的低表达是DCM的生物学特征之一.细胞内NAMPT降低可能是DCM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窦青瑜;周斌;彭瑛;张奎;代小惠;宋雅平;饶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住院的符合Duke标准且培养阳性的1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0.85岁,101例(64.3%)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44例(28.0%)],风湿性心脏病15例(9.6%).临床表现以贫血(147例,93.6%)、发热(137例,87.3%)、心脏杂音(120例,76.4%)为主.12例(7.6%)经胸壁心脏超声(TTE)未发现赘生物而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发现赘生物.链球菌感染76例(48.4%)居首位(其中草绿色链球菌70例),其次为葡萄球菌感染33例(21.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11.5%).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85例(54.1%)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72例进行了换瓣手术.27例患者痊愈出院,88例患者显效,38例患者无效,4例患者死亡.其中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往年增大,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发热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草绿色链球菌是常见的病原体.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赵菲菲;陆杨;叶慧;钟册俊;黄亮;吕晓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IHE)的常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经手术或肝穿活检病理证实为IHE的患者,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8例IHE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15 d~3岁,其中年龄<3月者6例.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长径(8.2±1.0) cm;声像图上表现以低回声(4例)、等回声病灶(3例)为主;病灶以边界清楚(7例)、形态规则(7例)为主;内部回声多表现为不均匀(4例),偶可见钙化和周边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内部可见点线状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6例),以静脉血流为主.结论 IHE发病年龄常小于3月龄,超声声像图上表现多为单发、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实性肿块,或瘤体内可出现钙化时应考虑到IHE的可能.
作者:王红;张欢;邱婷婷;彭玉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方法,并进行伏立康唑片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 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48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单次空腹口服两种伏立康唑片200 mg,采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质量浓度,以WinNonlin(R) 6.1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评价两种伏立康唑片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伏立康唑标准曲线范围均为1~5 000 ng/mL,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准确度在100.00%~109.73%之间,以内标基质效应校准后的伏立康唑基质效应RSD小于15%,萃取回收率大于50%,各项稳定性考察结果合格.伏立康唑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 UC0-t 、A UC0-∞)的90%置信区间在80.00%~125.00%等效区间之内,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间达峰时间(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建立的HPLC-MS/MS方法可用于人血浆中伏立康唑质量浓度的测定,伏立康唑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作者:向瑾;余勤;梁茂植;秦永平;南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CYP2D6基因多态性对国产磷酸二甲啡烷片在中国健康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12例健康受试者CYP2D6* 10基因型进行分组.12例受试者在两个研究周期分别单次及连续口服20 mg磷酸二甲啡烷片.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法检测二甲啡烷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12例受试者中,CYP2D6* 10 CC型2例,CYP2D6* 10 CT型4例,CYP2D6* 10 TT型6例.与CYP2D6* 10 CC和CYP2D6* 10 CT基因型相比,CYP2D6* 10 TT基因型受试者的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加,表观分布容积(V/F)和清除率(Cl/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D6* 10基因多态性影响国产磷酸二甲啡烷片在中国健康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罗柱;余勤;王颖;向瑾;苗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石榴叶提取物(pomegranate leaves extract,PLE)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PLE(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2.5、25、50、100、200 μg/mL)干预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对前列腺癌细胞TRAMP-C1、DU145、PC3增殖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验证PLE对DU145、PC3细胞增殖的长期影响.PLE干预PC3细胞48 h后,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内染色质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测试细胞迁移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LE在12.5~200 μg/mL范围内对TRAMP-C1、DU145、PC3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P<0.05);PLE在6.25~100 μg/mL范围内使DU145和PC3集落形成数明显减少(P<0.01).PLE干预48 h后,PC3出现细胞核断裂、产生凋亡小体的现象,随着PLE质量浓度增大,凋亡率逐渐上升(P<0.05),同时PC3细胞向划痕区域迁移生长的能力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 PLE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同时促进PC3细胞凋亡,减弱其迁移能力.
作者:邓远乐;李亚丽;郑婷婷;户明星;叶庭洪;谢永美;阴文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粪便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muciniphila)的方法,为A.muciniphila的定量检测及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PCR定量检测A.muciniphila的方法,利用A.muciniphila标准品制备标准曲线,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抗干扰性及重复性,并对30例人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方法灵敏度可达到1.0×102 CFU/mL;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A.muciniphila,不受其他肠道细菌的影响;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较好,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30例人粪便样品中A.muciniphila阳性率为73%,Ct值为17.40~31.77.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粪便中A.muciniphila的方法简便、快速、经济,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抗干扰性和重复性,适用于实际粪便样品的检测.
作者:秦倩倩;张玲;王国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生物型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物(allograft-prosthetic composite,APC)重建股骨近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7~2011年在我科接受股骨近端肿瘤切除、生物型APC重建的15例患者资料及病理结果;术后第1、3、6、9、12月及之后每半年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及功能随访评估.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骨-骨界面愈合情况及大转子骨吸收情况;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MSTS)及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估患者关节功能,采用查体评估患者外展肌肌力.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25.1岁(17~56岁);平均随访时间32.8月(18~48月);病理学诊断:骨巨细胞瘤4例,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2例,骨母细胞瘤2例,尤文氏肉瘤1例.15例患者异体骨-宿主骨界面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9月;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感染、异体骨-宿主骨愈合处骨吸收、髋关节脱位、异体骨超敏反应、髋臼磨损及肿瘤复发和转移等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以钢丝环扎术固定.术后6例患者出现大转子骨吸收.15例患者平均MSTS评分和HHS评分,术前为11.3分(7~15分)和47.3分(40.3~58.5分),末次随访时为26.1分(24~29分)和80.1分(66.2~92.7分).结论 生物型APC应适用于年龄轻、预期生存时间长及术后功能要求高的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
作者:王延岭;闵理;段宏;周勇;张闻力;石锐;罗翼;屠重棋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