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葵;黄瀚;江晓琴;陈筱静;黄蔚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蛋白α1 (COLIA1)基因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老年性椎间盘退化的相关性.方法 以65岁以上汉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375例中国汉族椎间盘退变疾病患者(病例组)与118例中国汉族非椎间盘退变疾病受访者(对照组),PCR检测COLIA1基因第一个内含子Sp1位点G→T多态性.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病例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LIA1基因Sp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264 (70.4%)/82 (69.5%)、GT:102 (27.2%)/26 (22.0%)、TT:9(2.4%)/10(8.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9.527,P=0.00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630 (84.0%)/190 (80.5%)、T:120 (16.0%)/46(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3,P=0.211).结论 COLIA1 Sp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老年椎间盘退化的遗传危险因素.
作者:林鹏;符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既往同侧肾脏手术史对肾结石患者再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期间既往有同侧肾脏手术史,因复发性肾结石再行PCNL的患者共66例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因初次肾结石行PCNL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后残石率、术后严重感染/发热率、术中和术后输血率、二期手术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再行PCNL的手术时间(P<0.001)、术后残石率(P=0.015)和术后严重感染/发热率(P=0.001)均增加,而术中和术后失血量、术中和术后输血率、二期手术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同侧肾脏PCNL、而非开放手术会增加再行PCNL术后二期手术率(P=0.002).结论 既往肾脏手术史可能增加再行PCNL术的手术风险和难度.
作者:徐鹏;王峥;李玉涛;沈朋飞;魏武然;王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63岁,因“左下肢疼痛4+月,左下肢肌肉萎缩伴无力3+月”入院.疼痛分布于左侧臀部至膝关节以上,呈游走性跳痛,无明显减轻及加重因素.在当地医疗机构予以止痛对症(具体不详)处理,症状缓解.入院前3+月患者在洗澡时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明显变细,并感左下肢无力,此后发生摔倒2次.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2型糖尿病4年.查体:神志清楚,高级神经功能正常.颅神经(一).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及右下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肉萎缩、肌力4级.左侧膝反射、踝反射未引出.余神经系统检查(一).辅助检查:空腹血糖10.23 mmol/L,血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均正常.
作者:谢丹丹;曾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探讨甲状腺功能对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标准的患者122例(亚临床甲减组),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EXA)检测其骨密度(BMD),并检测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按性别、绝经情况分层,同时纳入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 亚临床甲减组骨量丢失高于对照组(P<0.005).亚临床甲减组血钙值均较对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甲减组男性血磷、骨密度指标T值、Z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妇女Z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绝经期前妇女和绝经期后妇女T值、血磷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甲减组ALP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性别(B=0.543,P<0.000 1)与T值正相关,即与男性相比女性的T值更低;T值与绝经(B=-0.274,P=0.001),年龄(B=-0.161,P<0.000 1),TSH(B=-0.108,P<0.000 1)负相关.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存在血钙下降,骨密度降低.
作者:梁利波;王佑娟;张玫;黄亨建;李双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细胞复制性衰老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基因(IGF2R)的表达与H3组蛋白修饰谱的变化.方法 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PF),以细胞群倍增数(PDL)为23(PDL23)为年轻组细胞,PDL=50(PDL50)为复制衰老细胞,观察细胞复制衰老过程中生物学性状改变;采用实时定量PCR法观察细胞PDL30、PDL40、PDL50 IGF2R基因的表达,并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时定量PCR法(chromatinimmunoprecipitation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methods,CHIP-PCR)检测IGF2R基因转录起始区组蛋白修饰(H3-Ac、H3K9-tri-Me、H3K9-Ac和H3K4-tri-Me)的状况.结果 与年轻细胞相比,衰老细胞体积变大,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周期停滞,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着色阳性,IGF2R mRNA表达增加(P<0.05),IGF2R mRNA表达与细胞PDL呈正相关(r=0.871).相对年轻细胞而言,老年细胞的IGF2R基因在转录起始点上游0.6kb处和转录起始点下游1.2 kb处以H3-Ac、H3K9-Ac和H3K4tri-Me组蛋白修饰为主,而在转录起始点下游1.6~4.0 kb处H3K9-Ac修饰降低,H3K9-tri-Me组蛋白修饰升高,但H3K4-tri-Me组蛋白修饰占主要地位.结论 IGF2R与细胞衰老程度相关,其基因表达受H3组蛋白修饰调控,表观遗传学参与细胞衰老进程.
作者:徐薇;庄志雄;杨建平;杨琳清;许玉玲;张文娟;曾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15岁,因反复发热6月入院.患者于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9.8℃,于当地医院发现脾脏及全身多处淋巴结长大,EB病毒(EBV) DNA 6.15×106拷贝/mL,骨髓涂片:异常淋巴细胞0.4,转入我院小儿外科,行“脾脏切除,腹腔内淋巴结活检”术,术后活检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体温及血液学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出院.入院前2月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高体温40℃,伴咳嗽、咯少量黄色脓痰及全身淋巴结长大,收入我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肺部感染,给予更昔洛韦、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作者:卢家桀;徐缓;唐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H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和萃取后,15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样分析.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多反应监测(MRM)方式定量分析.结果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在0.02~20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检出限分别为4.13 pg/mL、4.64 pg/mL、4.29 pg/mL和4.52 p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19%~5.42%和2.16%~6.04%;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空白人血浆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为80.0%~109.0%,样品测定精密度为3.93%~7.57%.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适合血浆样品的批量分析.
作者:雍莉;王宇;邹晓莉;朱岚;谢蟪旭;李龙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干扰素-γ(IFN-γ)在口腔扁平苔藓(OLP)病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48例OLP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相应组织中STAT1和IFN-γ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LP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①STAT1、IFN-γ在OLP病损区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OLP病损区STAT1阳性表达率在IFN-γ阳性组高于IFN γ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42,P<0.05);IFN-γ和STAT1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24,P<0.05).③STAT1阳性表达率在病程短于6个月OLP组高于病程长于6个月O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77,P<0.05);IFN-γ阳性表达与基底细胞液化程度呈负相关(r=-0.388,P<0.05).结论 OLP局部组织中存在STAT1和IFN-γ蛋白高表达,IFN-γ/STAT1通路在OLP局部病损形成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何娟;蔡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估算值(eGFR)计算方程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01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检测血中胱抑素C(Cys-C)、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中白蛋白、肌酐,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利用简化的MDRD公式、eGFR-EPLrca、eGFR EPIcys、eGFR-EPIcrea-cys估算GFR.按尿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比较各组代谢指标差异,按照ACR和4种eGFR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采用各方程对危险度分层的人数分布,比较各计算公式间不同危险度患者的eGFR水平.结果 收缩压、Cys C、eGFR-MDRD、eGFREPIcrca、eGFR-EPIcys、eGFR-EPIcrea-cys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方程评价危险度后的人数分布存在差异,eGFR MDRD(P<0.05)、eGFR-EPIcrea(P=0.000)分别与eGFR EPIcys比较,在不同危险分层中的人数分布存在差异;而eGFR-MDRD、eGFR-EPIcrea、eGFR-EPIcrea-cys在不同危险分层中的人数分布无差异.在低度危险患者中,各方程估计的GFR差异较大,eGFR-MDRD较其他方程的eGFR高(P<0.05);在中、高危患者中,eGFR-MDRD和eGFR-EPIcrea的eGFR相当,均高于eGFR-EPIcys和eGFR EPIcrea-cys估计的GFR;在极高危患者中,4种公式估算的eGFR无差异.结论 不同方程估算的eGFR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危险分层中存在差异,在低危患者中MDRD公式可能高估了GFR水平.
作者:周君;张玫;宋昊岚;杨福菊;黄亨建;李双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成都地区常住人群进行2型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IGR)发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成都地区居民2型DM及IGR的发病率,并探讨影响其发病的饮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8年成都市两社区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检测调查人群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 hGlu),并根据检测结果将人群分为正常组、IGR组和DM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被调查人群每日进食的种类和质量,计算热卡摄入量、食物成分的比例、每日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并分析与DM及IGR的相关性.结果 2008年成都地区DM和IGR现患率分别为18.59%和24.22%;DM组热卡,食物脂肪、蛋白比例,钠摄人量高于正常组,而纤维素、食物碳水化合物比例、铁、锌、硒、锰的摄入量和维生素C、E摄入量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GR组热卡、钠摄入量高于正常组,而纤维素、锌、硒、锰的摄人量和维生素C、E摄入量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物脂肪比例是影响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9).维生素E是DM及IGR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33,0.990).结论 成都地区2型DM及IGR的现患率高于四川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平均水平.本地区糖尿病防治工作应重点关注长期脂餐和维生素E摄入不足的高危人群.
作者:代华;陈立宇;李双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情况.方法 对自然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6~9月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区及3个乡村的20岁以上的彝族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本研究纳入1 255例有完整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分为城市/农村、男/女两个层次进行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比较.结果 彝族居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7.3%,城市居民标化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25.9% vs.8.9%,P<0.001).彝族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9.8%、26.1%、8.8%;城市居民的知晓率(35.0% vs.13.6%,P<0.001)和治疗率(31.1% vs.10.6%,P<0.001)均高于农村居民.年龄增大、女性、年收入≥10 000元、超重或肥胖、总胆固醇升高是彝族城市居民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彝族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仅与年龄和总胆固醇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彝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需加强防控力度.
作者:高赟;陈涛;冉兴无;任艳;谢小华;田浩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在中医理论辩证原则下使用辨证施治对比中成药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f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同期门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共225例,其中纳入接受了常规西药加中成药治疗患者17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接受常规西药治疗配合中医理论“肾痿”治疗的患者55例作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治疗结局的因素.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在年龄(P<0.01)、肾功能分期构成(P=0.007)和蛋白尿程度(P<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采用多元线性同归后,尚不认为性别、年龄、蛋白尿程度对治疗结局产生影响.治疗组对肌酐和尿素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对尿酸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尿蛋白(P=0.058)和尿红细胞(P=0.577)的影响无差异,对尿白细胞的影响亦不明显(P=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后更多患者出现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上升(P<0.00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对治疗结局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治疗方法分组(P<0.001)和肾功能进展分期(P=0.008).相比于肾功能分期(标准化回归系数0.165),分组(标准化回归系数0.395)对治疗结局的影响更大.结论 常规西药治疗配合中医理论的“肾痿”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功能分期严重的患者中更为明显,且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加中成药治疗.
作者:文集;谢席胜;张明华;毛楠;张程珑;谢林伸;程媛;张紫媛;樊均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析2万名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的情况,探讨适合贵州省省情的妇女乳腺癌筛查技术.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乳腺专科体检和高频多普勒彩超检查为联合筛查手段,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对2010~2012年贵州省部分地区常住妇女共20 183人开展乳腺癌筛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将筛查人群分为多次接受筛查人群和首次接受筛查人群两大类,前者12 089人,检出乳腺癌10人(82.7/10万),其中早期乳腺癌8人(80%);后者8 094名,检出乳腺癌11人(135.9/10万),其中早期乳腺癌4人(36.4%).本次筛查发现乳腺癌发病年龄35~80岁,发病高峰年龄41~60岁,该年龄段筛查出乳腺癌1 5人(15/21,71.4%),与其他年龄段乳腺癌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各种囊实性及实性包块246人,包块小为0.2 cm×0.3cm,经空心针穿刺或包块切除活检明确乳腺良性包块225人,癌前期病变6人,乳腺癌21人,其中12人(57.1%)为早期乳腺癌(0期、Ⅰ期),乳腺癌检出率104/10万.结论 2010~2012年贵州省部分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为104/10万,发病高峰年龄41~60岁;采用乳腺专科体检及高频彩超检查为筛查手段在我省开展妇女乳腺癌筛查具有可行性.
作者:倪青;魏娜;宿世琼;姜庆;孙倩;齐珺;贾琦;顾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弹力胶布对髌股关节疼痛及股四头肌内侧头与外侧头启动时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8).治疗组接受5d的弹力胶布力学治疗(1次/d,≥6 h/次),对照组接受相同部位的胶布粘贴,但是不给予有效的力学固定.两组均同时接受超声波治疗(1.2 W/cm2,10 min/次,1次/d).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第1次粘贴后和治疗5d后(第6d,不粘贴)进行疼痛(NPRS)和表面肌电图的检测.结果 治疗组在第1次粘贴后(粘贴),疼痛显著缓解(P<0.05),股四头肌内侧头启动时间变为早于外侧头.治疗5d后(不粘贴),治疗组在疼痛缓解和股四头肌内侧头启动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得以维持.结论 弹力胶布可以有效缓解髌股关节疼痛,改善股四头肌内侧头与外侧头的启动时间,并具有持续效应.
作者:杨霖;姜俊良;梁邱;雷中杰;何成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记录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顶叶联络皮质(PtA)区脑电变化,分析其与觅药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PtA区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分成手术对照组和海洛因诱导组,后者制作海洛因依赖模型.利用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记录各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大鼠PtA区脑电变化,分析其各波百分比的差异.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因诱导组大鼠黑、白箱停留时,遥测脑电各波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海洛因诱导组大鼠穿梭时,与其停留状态脑电比较,右侧PtA脑电δ波百分比增加,β波、β2波百分比降低(P<0.05,P<0.01),左侧PtA区脑电β波、β2波百分比也显示减少(P<0.05,P<0.01).进一步将海洛因诱导组大鼠穿梭时脑电与手术对照组大鼠穿梭时脑电相比,海洛因诱导组大鼠仅在白-黑穿梭时,左、右侧PtA区δ波百分比降低、θ、q、α1波百分比增高(P<0.05),而黑-白箱穿梭时,PtA脑电百分比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洛因诱导的CPP大鼠穿梭时PtA区脑电变化与停留状态下脑电有所不同,但这种穿梭时脑电的改变,可能与大鼠伴药箱觅药行为发生无关.
作者:潘群皖;朱再满;李晶;李敏;周鸿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尿路造影(MSCTU)在儿童输尿管异位开口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证实存在输尿管异位开口并做MSCTU的患儿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MSCTU扫描图像,对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断及开口部位做出判断,并以临床随访结果(手术结果、膀胱镜检查结果、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SCTU的正确诊断率.结果 MSCTU示:13例单纯输尿管异位开口患儿中1例MSCTU图像上判断为前庭,但异位开口逆行造影显示为阴道部;31例重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的患儿中,1例左侧重复肾患儿上肾部及下肾部输尿管均扩张积水,MSCTU仅诊断为肾积水,未能显示双输尿管及其开口情况,余30例患儿MSCTU对异位输尿管侧别、开口情况的诊断与随访结果一致.16例输尿管异位开口伴发育不良小肾脏的患儿中1例患儿异位输尿管中度扩张、末端开口较低,MSCTU诊断为膀胱低位开口,但手术证实为输尿管囊肿;另外1例患儿MSCTU显示输尿管未正常开口于膀胱,但异位开口位置显示不明,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该患儿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尿道.从输尿管异位开口位置层面分析,MSCTU正确判断56例,正确率为93.33%(56/60).结论 MSCTU对输尿管异位开口位置、所属肾段及周围解剖结构的显示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作为儿童输尿管异位开口术前定位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秋霞;胡道予;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大鼠肾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肥胖组、罗格列酮组,每组8只.分别予以普通饲料喂养4周后以生理盐水灌胃、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以生理盐水灌胃或4 mg/(kg·d)罗格列酮灌胃.总共喂养24周后,称重,测量血液中的生化指标,留取尿液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定主动脉血管舒张功能.观察肾脏形态学及肾小球CD31表达,测定肾小球一氧化氮(NO)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小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结果 肥胖组大鼠体质量、内脏脂肪质量、血游离脂肪酸(FFA)与甘油三酯(TG)水平较正常组增加(P<0.05);与肥胖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内脏脂肪质量、血FFA与TG下降(P<0.0l),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大鼠ACR水平较正常组增加(P<0.01),罗格列酮组大鼠ACR较肥胖组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大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较正常组受损(P<0.05),罗格列酮组大鼠EDV较肥胖组大鼠改善(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P>0.05).与正常组比较,肥胖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P<0.01),CD31表达增多(P<0.05);罗格列酮组大鼠较肥胖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减小(P<0.01),CD31表达减少(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P>0.05).与正常组比较,肥胖组大鼠肾小球VEGF水平增高(P<0.05),肾小球NO水平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大鼠较肥胖组大鼠肾小球VEGF水平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肾小球NO水平增加(P<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降低肥胖大鼠尿白蛋白排出量减轻肾小球肥大,对肥胖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纠正肾小球VEGF-NO轴失衡及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作者:孙晓东;余叶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两大主要骨与骨关节疾患.两病发病机制不同却又不无联系.近年来,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一系列用于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的物理治疗方式,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其应用仍存在争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关于物理治疗对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的研究量较少、质量较差,临床结局测量指标不一致;而一些动物学研究的结果又难以转化为临床实践或在人体试验中证实.因此,物理治疗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研究的方向应是注重科学设计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联合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探讨物理治疗对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相互转化;根据综合康复治疗的理念,注重不同物理因子及其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寻找佳的治疗方案,努力为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患者解决病痛.
作者:何成奇;王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足溃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成年SD大鼠4周并给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首次注射25 mg/kg,1周后再次注射40 mg/kg)制作糖尿病模型,然后挤压坐骨神经,并在足部制作切口涂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大鼠糖尿病神经性足溃疡形成;随后将培养鉴定的HUMSC涂于溃疡表面,治疗10 d.测量溃疡体积,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溃疡组织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化确定VEGF细胞定位及血管密度变化.结果 HUMSC移植促进足溃疡体积明显缩小(P<0.05),VEGF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上调(P<0.05) ;VEGF主要定位于血管;溃疡周组织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HUMSC移植可能通过调节VEGF的有效表达促进糖尿病神经性足溃疡修复.
作者:王瑛;但齐琴;王庆萍;周宁;金醒眆;侯宗柳;彭葆坤;王廷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CD44+ CD24-/LowESA+ Lin-乳腺癌干细胞比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新鲜标本40例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分析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Ⅰ-Ⅱ水平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上皮因子生长受体-2(C-erbB-2)、Ki-67]等与CD44+CD24-LowESA+ Lin乳腺癌干细胞比例的关系.结果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CD24-LowESA+Lin乳腺癌干细胞全部为阳性表达(干细胞比例0.5%~16.8%),平均值为4.38%,其中,低表达(≤4.38%)20例,高表达(>4.38%)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CD44+ CD24-LowESA+ Lin细胞比例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ER、PR以及C-erbB-2均无相关性.而以32.0%为界,把Ki-67分为高表达组(>32.0%)和低表达组(≤32.0%),两组间干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Ki-67表达强度是CD44+CD24-/Low ESA+ Lin表达比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2,OR=6.926,95%可信区间1.529~31.377).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Ki-67表达强度是CD44+ CD24-/”wESA-Lin表达比例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干细胞比例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荣;羊晓勤;吕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