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峰;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胡建昆;陈佳平
目的 研究脂肪分泌物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诱导作用,探讨脂肪再生机制.方法 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和细胞流式技术分离、鉴定ADSCs,收集含有脂肪分泌物的培养基(CM)作为条件培养基并用来诱导ADSCs(CM诱导组),化学培养基诱导组作为阳性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组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脂滴的形成和Real-time PCR技术在基凶水平上对其可靠性进行体外验证.用可溶性明胶海绵作为ADSCs的支架来研究脂肪分泌物在体内对ADSCs的诱导作用,并作HE切片观察.结果 流式细胞术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ADSCs.在体外实验中,CM诱导4d时,CM诱导组中的ADSCs胞浆内出现了明显的脂滴,Real-time PCR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相关的成脂基因mRNA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体内实验HE染色结果可以观察到CM诱导组中有明显的血管化生成.结论 脂肪组织分泌物中可能含有能诱导ADSCs分化形成成熟脂肪细胞以及血管化的目标因子.
作者:廖菊容;李杰;黄科;李锋;李昆;郭维华;于湄;郭聪;田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胸痛序列心胸血管一站式成像低剂量技术在急性胸痛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102例临床要求行胸部血管检查的患者,采用胸痛序列血管成像.应用心电脉冲剂量调控技术,对不同的心率选择不同的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心率≤75次/m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A)组28例、低辐射剂量(B)组25例;心率76~120次/m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C)组24例、低辐射剂量(D)组25例.对各组患者的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肓法评分,计算每例患者辐射有效剂量,并进行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结果 各辐射剂量组均获得满意图像,A与B组、C与D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剂量A组(7.09±0.95)mSv较B组(5.01士0.34)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4.79±0.91)mSv较D组(2.48士0.43)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在心率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胸痛序列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快速明确地诊断,为临床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莉萍;李真林;袁元;帅桃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0、10、20、40、80、160 mg/L)的OME作用于HepG2细胞后,分别于不同时间(24 h、48 h),采用甲基四唑蓝(MTT)法测定OME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荧光检测法测定DNA合成期(S期)细胞所占比例;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MTT结果示,10、20 mg/L OME对HepG2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而40、80、160 mg/L OME可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其中80 mg/L OME作用强;且相同浓度OME作用下,48 h较24 h对HepG2的抑制率增加.Edu荧光检测法表明,不同浓度OME处理细胞24h,Edu孵育2h后处于DNA合成期(S期)HepG2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在20、40、80、160 mg/L组减少(P<0.05).Hoechst33342染色法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0、80、160 mg/L OME处理HepG2细胞24h后,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 OME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并可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魏艳;梁宁林;朱永军;吴文超;刘小菁;杨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研究2种不同钆对比剂钆布醇(Gadobutrol)和钆贝葡胺(Multihance)在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对肺癌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肺癌临床怀疑脑转移的患者,用Siemens MAGENETOM Trio 3.0T磁共振成像仪及其配备的8通道头部线圈行头部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按0.1 mmol/kg体质量计算,第1次使用钆贝葡胺(0.5 mol/L),第2次使用钆布醇(1.0 mol/L),2次扫描间隔24~72 h,期间患者未进行其他治疗.由两位有丰富经验的神经放射医生比较两者对转移瘤的显示情况,病灶/正常脑白质增强前、后的信噪比(SNR),病灶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增强后对比噪声比及增强百分比.结果 1例患者由于两次扫描之间进行了放疗而被排除,其余20例患者2种对比剂增强后均发现15例有脑转移病灶,共计35个病灶.钆布醇和钆贝葡胺增强前、后病灶/脑白质的SNR,病灶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增强后对比噪声比和增强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5,P=0.592;t=1.143,P=2.267;t=0.592,P=0.557;t=0.473,P=0.639).结论 按0.1 mmol/kg体质量剂量给药时,相对于0.5 mol/L钆贝葡胺,1.0 mol/L钆布醇只需一半的剂量即能获得高质量的中枢神经系统成像,达到同样的临床诊断效果.
作者:李真林;陈宪;夏春潮;孙家瑜;李昌宪;唐鹤菡;宋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miR-21、miR-126、miR-143和miR-373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croRNAs(miRNAs)对宫颈癌发生的调控作用.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检测20例良性肿瘤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miR-21、miR-126、miR-143和miR-373的表达.结果 m iR-21在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系中高表达,在正常宫颈标本中低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相对定量为正常宫颈组织的11.3196倍(P<0.05);miR-143、miR-373在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均低表达,在正常宫颈标本中高表达,miR-143、miR-373在宫颈癌组织中相对定量分别为正常宫颈组织的0.1553倍和0.4907倍(P<0.05);miR-126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miRNAs与宫颈癌的发生和调控密切相关.在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中,miR-21表达上调,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miR-143、miR-373表达下调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miR-126表达无差异,与宫颈癌无明显关系.
作者:刘琳;王月玲;王江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同种肝移植患者使用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他克莫司( Tac)胶囊(赛氏)或进口Tac进行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将60例肝移植受者随机分入Tac国产组和进口组,分别使用国产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激素和进口Tac+ MMF+激素免疫方案治疗.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24h口服Tac,起始剂量为0.05~0.1 mg/(kg·d),每12h给药1次,术后90d内维持谷浓度水平6~10 ng/mL范围内,90 d以后维持为2~6 ng/mL,直至观察终点(术后90 d).收集术后90d内受试者生命体征、不良事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及Tac的谷值浓度信息.结果 观察期内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Tac国产组和进口组都为10%(3/30);肝肾毒性反应及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国产组发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比进口组少(P>0.05),但Tac国产组出现高血糖比进口组多(P>0.05).结论 国产Tac与进口Tac在临床应用上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刘畅;杨家印;徐明清;王文涛;蒋利;杨俭;严律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成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在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中的价值,寻找可行的肺癌筛查方法.方法 对2007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团体健康体检的40岁以上体检者共1551例(男性1054例,女性497例)进行LDCT检查,根据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并对检查发现的肺部病变及肺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LDCT在40岁以上体检人群中肺部病变的检出率为54.41% (844/1551);结节病变检出率29.40%(456/1551).LDCT在40岁以上体检人群、肺癌高危人群及高危吸烟人群中肺癌检出率分别为0.51%(8/1551)、1.21%(7/577)和2.01%(6/298),后两者分别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CT在无危险凶素人群肺癌检出率为0.10%(1/974),有一个危险因素的人群肺癌检出率为0.98%(5/506),有两个危险因素的人群肺癌检出率为2.86%(2/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CT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敏感地检出无症状的肺癌,可望成为我国肺癌筛查的方法之一.
作者:雷弋;陈勃江;曾莉;李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丙烯醛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促凋亡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丙烯醛组(ACR)、缺氧复氧组(H/R)、丙烯醛+缺氧复氧组(ACR+H/R).用10μmol/L丙烯醛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30mmin后2h缺氧16h复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核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ytochrome c(cyt c)、caspase 9和caspase 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H/R组相比,ACR+ H/R组H9c2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增加(P<0.05),cytc的线粒体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细胞浆蛋白表达水平上调,caspase 9和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并出现明显裂解蛋白.结论 作为一种来源于人类生活环境的心血管毒物,丙烯醛能加剧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可能与cyt c由线粒体释放到细胞浆、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
作者:邵庆瑞;杜丹;何阳;吴晓华;黄文;邢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汶川地震后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地震对COPD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重大自然灾害后COPD急性加重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地震后12个月内,使用地震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主要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调查问卷等5类问卷,对301例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灾区组)及非灾区(对照组)的CO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总计269例COPD患者完成本次调查随访,其中灾区组133例,对照组136例.①灾区组在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灾区组在12个月随访时呼吸困难评分(mMRC)高于对照组(P<0.05).③灾区组在入组和3个月随访时刨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阳性率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12个月随访时,除PTSD阳性率(P=0.001)外,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人组时灾区组和对照组的PTSD阳性率及SAS、SDS评分与3个月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人组时相比较,第12个月随访时灾区组PTSD阳性率、SAS及SDS评分好转,对照组PTSD阳性率亦下降(P<0.01).⑤灾区组和对照组的居住环境在3个月随访时差异明显(P<0.001);与3个月随访时相比较,12个月随访时两组的居住环境均有明显改善(P<0.001).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OR=2.571,P=0.023)、肺功能损害程度较重(OR=2.915,P=0.003)、心理障碍(OR=5.978,P=0.003)、居住环境恶劣(OR=3.167,P=0.010)可能是灾后灾区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地震给灾区COPD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创伤,老年、肺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心理障碍、居住环境恶劣可能是灾后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灾后有必要尽早对COPD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及尽早改善其居住环境.
作者:马春兰;肖军;王可;徐治波;陈斌;银春;冯玉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睾丸Leydig细胞分化,并确定诱导条件.方法 将分离培养所获得的第3代MSCs细胞经含黄体生成素(L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白介素-lα(IL-l α)的诱导液诱导,按诱导液中各因子浓度不同分为A、B、C组和对照组,分别于7d、14d、21 d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3β-HSD的表达.以人睾酮ELISA试剂盒检测诱导细胞分泌类固醇的功能情况.结果 诱导10~14 d后,细胞具有Leydig细胞的形态特点;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本研究条件下,随着诱导液中各因子浓度加大及诱导时间延长,诱导细胞3β-HSD表达阳性数和阳性率逐渐增多,以A组浓度及21 d为佳诱导浓度及时间(P<0.05),并且A组诱导21 d分泌睾酮量高(P<0.05).结论 人骨髓MSCs经体外诱导后可以分化为Leydig细胞或产类固醇细胞.
作者:吴云剑;董强;李胜富;魏鑫;龙丹;曾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 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秀峰;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胡建昆;陈佳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骨损病灶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LCH的13个骨损病灶术前或活检前的高频超声检查、X片及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 13个LCH骨损病灶中77%病灶(10/13)有疼痛感;92%(12/13)病灶处体表能扪及质中的肿块,77%(10/13)受累骨为扁骨.13个病灶(13/13,100%)高频超声皆能清晰显示溶骨性改变,与X片及MRI检查一致.超声对显示骨损病灶形态、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及病灶内的血流信息与增强MRI结果较一致,而X线检查不能满意提示病灶上述信息.超声对显示病灶内骨质碎片情况与X片结果较符合.13个LCH骨损病灶超声表现:所有骨损病灶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质呈溶骨性破坏,代之以弱回声或低回声肿块;92 %肿块(12/13)明显累及周围软组织;77%肿块(10/13)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77%肿块(10/13)内伴有少许骨质碎片强回声;所有肿块内部弱回声区域相对回声较均匀,无明显液化,后方无增强及衰减现象,病灶周边无骨化强回声表现;69%(9/13)肿块内见血流信号显示.38%(5/13)肿块血流信号较丰富,能测及血流频谱的5例肿块内血流阻力指数皆小于0.7.结论 超声能较清晰显示浅表部位的LCH骨损病灶,并有一定的超声显像特点,对诊断、治疗、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菊仙;罗燕;刘利君;向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 kV、140 kV、加权融合120 kV和碘图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 kV、140 kV、加权融合120 kV和碘图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40±20.82) HU、(42.87±14.99) HU、(48.69士15.82)HU、(33.01±10.26) 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6±3.58、5.85±2.65、7.68±3.51、10.60士4.34;胰腺坏死灶面积分别为(3.78士2.68)cm2、(3.28士2.59)cm2、(3.37士2.46)cm2、(2.42±1.98) cm2;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8±0.33、3.31士0.80、3.58士0.66、2.81±0.76.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与80 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坏死灶面积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图像,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高于其他3组.结论 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不能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胰腺坏死灶检出的主观判断力,但能更为敏感的显示胰腺实质中坏死灶周边的低灌注区域.
作者:袁元;黄子星;李真林;宋彬;邓莉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治疗后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对比分析糖代谢异常组与正常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长短、肿瘤大小、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水平、垂体功能是否低下、高血压发病率等因素之间的差异,以用药剂量分组比较治疗前后糖代谢异常的改善情况差异.结果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并发糖代谢异常47例(52.2%),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 16例(17.8%),糖耐量异常(IGT)6例(6.7%)以及糖尿病(DM)25例(27.8%),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年龄、IGF-I水平和合并高血压情况与糖代谢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的17例糖尿病患者中,术前1周内用药者胰岛素用量减少2例,术前连续用药3~6月者胰岛素用量减少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5例DM患者中有6例(24.0%)转化为糖耐量正常(NGT),1例(4.2%)转化为IFG,5例(20.0%)转化为IGT;43例NGT患者中有2例(4.7%)转为DM.结论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高龄、合并高血压和高血IGF-1的患者易发生糖代谢异常.生长抑素类似物的应用可显著改善该部分患者的糖代谢,经综合治疗后多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可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治愈.
作者:杨章超;周培志;程书文;姜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在诊断小肠急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小肠急性出血60例,所有病例术前顺利完成了MDCT检查,其中53例同时进行了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计算MDCT和DS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病因定性准确性,将MDCT结果与DSA选择性小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MDCT诊断阳性40例,手术病理结果阳性38例;MDCT诊断阴性20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其中6例为假阴性,准确定性出血病因35例.在53例行DSA检查中检出阳性31例,手术结果证实25例,假阳性6例,准确定性出血病因12例.MDCT和DSA对于小肠急性出血诊断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准确性及病因定性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能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急性出血,可以作为小肠急性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成龙;郑兴菊;孙家瑜;李真林;陈宪;伍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全身化疗或联合局部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9例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途径分单纯全身化疗组、全身化疔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 TAC)组;按化疗方案分为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GF)组、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组、非吉西他滨(NG)组;肿瘤原发灶起源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按不同位置分3组.回顾性比较分析各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①全身化疗组34例,全身化疗联合TAC组15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1.8%和13.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9%和66.7%,中位生存期均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3.5%和25.0%,上述各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F组19例,GP组17例及NG组13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0.5%、17.6%和7.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6%、76.5%和38.5%.上述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11和6个月,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为24.1%、42.1%和7.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内胆管癌组7例,肝外胆管癌组17例及胆囊癌组25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8.6%、5.9%和12.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1.4%、41.2%和64.0%,平均生存期均为8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28.6%、33.6%和12.0%,上述各项指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胆道癌接受全身化疗联合TAC治疗并未表现明显疗效和预后优势;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化疗方案、肿瘤原发灶有关.
作者:张巾娜;易成;许峰;邱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提取9例ITP患者及9例正常人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反转录制备含荧光分子Cy5标记的cDNA探针,与舍有30968点cDNA的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共筛选出15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18个,下调基因827个.差异表达基凶涉及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及受体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骨架和运动代谢、细胞凋亡、酶调活性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生物路径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Fcγ受体介导吞噬通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内吞通路等.结论 基因芯片筛选ITP患者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是有效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为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证据和治疗靶标.
作者:王艺超;彭兵;吴仲;陈思瑞;李永彬;王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LV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的疗效,为临床合理使用LVD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10年在我院门诊LVD初治满48周的CHB患者393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治疗24周的应答情况分为完全、部分以及无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其中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者(n=215)继续原方案治疗;部分病毒学应答者(n= 139)分为A组(n=79):继续用LVD治疗,B组(n=23):换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C组(n=37);加用ADV治疗.同时将LVD初治不同阶段产生的耐药者(n= 131)分为D组(n=64):换用ADV治疗,E组(n=67):加用ADV治疗.各组观察时间不少于48周.疗效评估包括血清HBV病毒学、血清HBV免疫学、血清生化学.结果 LVD初治总临床耐药率为33.3%(131/393).24周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者继续LVD单药治疗临床耐药率为17.2%,24周取得部分病毒学应答者A、B、C组临床耐药率分别为69.6%、43.5%、8.1%(x2=38.482,P<0.05).LVD初治耐药者D、E组继续治疗临床耐药率分别为39.1%、10.4%(x2=14.518,P<0.05).在治疗24周反应欠佳时和LVD初治临床耐药后,换用ADV继续治疗的B与D组,其后临床耐药率分别为43.5%和39,1%(x2 =0.137,P>0.05),加用ADV联合治疗的C与E组,其后临床耐药率分别为8.1%和10.4%(x2 =0.02,P>0.05).结论 LVD初治24周理想应答者继续LVD单药治疗远期耐药率低.24周应答不佳者无论是换用或是加用ADV,其临床耐药率均低于继续LVD单药治疗,其中加用ADV者出现临床耐药的概率低于换用ADV.
作者:郭丽琳;徐辉;毕红霞;雷秉钧;雷学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 MBLs)的基因类型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43株临床分离的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BLs相关基因(IMP-1、VIM、SIM、SPM).结果 43株PA中检测出MBLs基因阳性30株,阳性率达69.8%.其中VIM阳性14株,占32.6% ;IMP-1阳性2株,占4.7%;SPM阳性4株,占9.3% ;SIM阳性20株,占46.5%.结论 PA多携带MBLs基因,以VIM、SIM为主.
作者:方莉;许嫒;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宿主体内环境诱导前后赖型钩端螺旋体溶血素致病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以赖型钩端螺旋体56601株的染色体DNA为模板,PCR扩增出溶血素基因片段为探针,并通过VersArray Chipwriter系统构建基因芯片.提取感染宿主前后钩端螺旋体RNA,逆转录为cDNA,用随机引物PCR扩增,以HEX和CY5双色荧光标记并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使用Genepix 4000B扫描仪扫描芯片,通过检测芯片上的荧光信号比值来研究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在宿主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赖型钩端螺旋体56601株溶血素基因芯片,芯片检测发现在宿主感染后钩体溶血素基因LA1029(Ratio=0.65)、LA1027(Ratio=0.53)具有明显上调表达(Ratio<0.67);LA3540(Ratio= 1.88)、IA3937(Ratio=5.58)、LA1029(Ratio= 3.00)在宿主肝脏中的表达比在血液中有明显增高(Ratio> 1.5),而LA4004的表达在宿主肝脏中要明显低于血液中(Ratio=0.67);LA3937(Ratio= 2.28)和LA1029 (Ratio= 2.20)在宿主肾脏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血液中(Ratio>1.5).结论 钩体溶血素基因的体内外表达和不同器官间的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溶血素基因及产物在钩体病的致病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辉;鲍朗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