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全身化疗或联合局部化疗治疗晚期胆道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巾娜;易成;许峰;邱萌

关键词:晚期胆道癌, 经肝动脉插管化疗, 全身化疗, 吉西他滨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全身化疗或联合局部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9例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途径分单纯全身化疗组、全身化疔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 TAC)组;按化疗方案分为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GF)组、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组、非吉西他滨(NG)组;肿瘤原发灶起源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按不同位置分3组.回顾性比较分析各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①全身化疗组34例,全身化疗联合TAC组15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1.8%和13.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9%和66.7%,中位生存期均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3.5%和25.0%,上述各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F组19例,GP组17例及NG组13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0.5%、17.6%和7.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6%、76.5%和38.5%.上述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11和6个月,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为24.1%、42.1%和7.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内胆管癌组7例,肝外胆管癌组17例及胆囊癌组25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8.6%、5.9%和12.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1.4%、41.2%和64.0%,平均生存期均为8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28.6%、33.6%和12.0%,上述各项指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胆道癌接受全身化疗联合TAC治疗并未表现明显疗效和预后优势;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化疗方案、肿瘤原发灶有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成像在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成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在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中的价值,寻找可行的肺癌筛查方法.方法 对2007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团体健康体检的40岁以上体检者共1551例(男性1054例,女性497例)进行LDCT检查,根据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并对检查发现的肺部病变及肺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LDCT在40岁以上体检人群中肺部病变的检出率为54.41% (844/1551);结节病变检出率29.40%(456/1551).LDCT在40岁以上体检人群、肺癌高危人群及高危吸烟人群中肺癌检出率分别为0.51%(8/1551)、1.21%(7/577)和2.01%(6/298),后两者分别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CT在无危险凶素人群肺癌检出率为0.10%(1/974),有一个危险因素的人群肺癌检出率为0.98%(5/506),有两个危险因素的人群肺癌检出率为2.86%(2/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CT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敏感地检出无症状的肺癌,可望成为我国肺癌筛查的方法之一.

    作者:雷弋;陈勃江;曾莉;李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凋亡相关新基因PNAS-4的克隆、原核表达与纯化

    目的 克隆人的凋亡相关新基因PNAS4到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人的PNAS-4蛋白.方法 用RT-PCR的方法从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扩增出人的PNAS4基因.将其克隆到pGEX-6P-1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用IPTG诱导表达,并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出人的PNAS-4蛋白;然后使用质谱分析鉴定纯化后的蛋白质.结果 扩增出的人PNAS4基因与GenBank上的序列完全一致.纯化的人PNAS-4融合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约50×103处可见特异性条带;经质谱鉴定证实所纯化的蛋白质为PNAS-4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和纯化了人PNAS-4蛋白,为今后对人PNAS-4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曹康;林超;戴谦;李磊;雷庭钧;谢意;汤明海;袁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Leydig细胞或产类固醇激素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睾丸Leydig细胞分化,并确定诱导条件.方法 将分离培养所获得的第3代MSCs细胞经含黄体生成素(L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白介素-lα(IL-l α)的诱导液诱导,按诱导液中各因子浓度不同分为A、B、C组和对照组,分别于7d、14d、21 d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3β-HSD的表达.以人睾酮ELISA试剂盒检测诱导细胞分泌类固醇的功能情况.结果 诱导10~14 d后,细胞具有Leydig细胞的形态特点;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本研究条件下,随着诱导液中各因子浓度加大及诱导时间延长,诱导细胞3β-HSD表达阳性数和阳性率逐渐增多,以A组浓度及21 d为佳诱导浓度及时间(P<0.05),并且A组诱导21 d分泌睾酮量高(P<0.05).结论 人骨髓MSCs经体外诱导后可以分化为Leydig细胞或产类固醇细胞.

    作者:吴云剑;董强;李胜富;魏鑫;龙丹;曾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iR-21、miR-126、miR-143和miR-373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目的 研究miR-21、miR-126、miR-143和miR-373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croRNAs(miRNAs)对宫颈癌发生的调控作用.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检测20例良性肿瘤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miR-21、miR-126、miR-143和miR-373的表达.结果 m iR-21在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系中高表达,在正常宫颈标本中低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相对定量为正常宫颈组织的11.3196倍(P<0.05);miR-143、miR-373在宫颈癌组织及Hela细胞中均低表达,在正常宫颈标本中高表达,miR-143、miR-373在宫颈癌组织中相对定量分别为正常宫颈组织的0.1553倍和0.4907倍(P<0.05);miR-126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miRNAs与宫颈癌的发生和调控密切相关.在宫颈癌组织和Hela细胞中,miR-21表达上调,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miR-143、miR-373表达下调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miR-126表达无差异,与宫颈癌无明显关系.

    作者:刘琳;王月玲;王江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特点及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治疗后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发生情况,对比分析糖代谢异常组与正常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长短、肿瘤大小、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水平、垂体功能是否低下、高血压发病率等因素之间的差异,以用药剂量分组比较治疗前后糖代谢异常的改善情况差异.结果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并发糖代谢异常47例(52.2%),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 16例(17.8%),糖耐量异常(IGT)6例(6.7%)以及糖尿病(DM)25例(27.8%),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年龄、IGF-I水平和合并高血压情况与糖代谢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的17例糖尿病患者中,术前1周内用药者胰岛素用量减少2例,术前连续用药3~6月者胰岛素用量减少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5例DM患者中有6例(24.0%)转化为糖耐量正常(NGT),1例(4.2%)转化为IFG,5例(20.0%)转化为IGT;43例NGT患者中有2例(4.7%)转为DM.结论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高龄、合并高血压和高血IGF-1的患者易发生糖代谢异常.生长抑素类似物的应用可显著改善该部分患者的糖代谢,经综合治疗后多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可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治愈.

    作者:杨章超;周培志;程书文;姜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70%大鼠肝脏IRI模型,实验组大鼠在IRI前3d,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2 mL,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h、6h、24 h、72 h取肝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和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变化.结果 ①术后各个相应时相点实验组肝组织病理损伤均较对照组轻;②术后1h、6h、24 h对照组肝细胞线粒体RCR及P/O均低于实验组(P均<0.05),72 h均恢复正常(P>0.05);③实验组术后各相应时相点肝细胞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恢复正常也比对照组较早.结论 川芎嗪预处理能够改善肝脏能量代谢,提高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抗损伤能力.

    作者:骆助林;田伏洲;汤礼军;汪涛;任建东;闫洪涛;黄竹;王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损病灶的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骨损病灶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LCH的13个骨损病灶术前或活检前的高频超声检查、X片及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 13个LCH骨损病灶中77%病灶(10/13)有疼痛感;92%(12/13)病灶处体表能扪及质中的肿块,77%(10/13)受累骨为扁骨.13个病灶(13/13,100%)高频超声皆能清晰显示溶骨性改变,与X片及MRI检查一致.超声对显示骨损病灶形态、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及病灶内的血流信息与增强MRI结果较一致,而X线检查不能满意提示病灶上述信息.超声对显示病灶内骨质碎片情况与X片结果较符合.13个LCH骨损病灶超声表现:所有骨损病灶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质呈溶骨性破坏,代之以弱回声或低回声肿块;92 %肿块(12/13)明显累及周围软组织;77%肿块(10/13)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77%肿块(10/13)内伴有少许骨质碎片强回声;所有肿块内部弱回声区域相对回声较均匀,无明显液化,后方无增强及衰减现象,病灶周边无骨化强回声表现;69%(9/13)肿块内见血流信号显示.38%(5/13)肿块血流信号较丰富,能测及血流频谱的5例肿块内血流阻力指数皆小于0.7.结论 超声能较清晰显示浅表部位的LCH骨损病灶,并有一定的超声显像特点,对诊断、治疗、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菊仙;罗燕;刘利君;向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血病细胞株KG1中Mxi1突变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Max结合蛋白1(Max interacting protein 1,Mxil)基因的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观察表达载体转染真核细胞后蛋白表达的情况.方法 将正常人和白血病细胞株KG1细胞的Mxi1野生型/突变型基因cDNA插入到红色荧光蛋白质粒pDs-red2-N1中,构建为pDs-red2-N1/Mxi1(野生型/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方法将质粒转染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Cos-7细胞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红色荧光蛋白中Mix1的基因表达率,以此计算转染效率.转染后48 h提取细胞总RNA,进行RT-PCR检测Mxi1基因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一种pDs-red2-N1/Mxi1(野生型/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Cos-7细胞可见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转染效率以转染后前3d较高,并可持续至第6d.质粒转染Cos-7细胞后均出现阳性Mxi1基因转录产物.RT PCR方法可以检测到Mxi1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Mxi1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通过脂质体的方法转染真核细胞中并在其胞浆中表达.

    作者:郭晓玲;牛志云;张改玲;尹风雷;杨琳;任金海;董作仁;朱平;潘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 MBLs)的基因类型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43株临床分离的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BLs相关基因(IMP-1、VIM、SIM、SPM).结果 43株PA中检测出MBLs基因阳性30株,阳性率达69.8%.其中VIM阳性14株,占32.6% ;IMP-1阳性2株,占4.7%;SPM阳性4株,占9.3% ;SIM阳性20株,占46.5%.结论 PA多携带MBLs基因,以VIM、SIM为主.

    作者:方莉;许嫒;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T、MRI的技术革新及临床应用的方案优化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从健康体检到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随着受检人群的增多,如何保障患者检查安全,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性是放射科亟需解决的问题.X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不良事件是影像检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采用辐射防护新技术、优化检查序列,以及降低X线扫描剂量等方法可减少X线对患者的辐射.减少对比剂用量可降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发生严重副反应的风险.应用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使肾功能差或对比剂过敏患者同样可进行血管成像检查.能量、功能和分子等成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使影像诊断从形态解剖学水平上升到功能和分子水平.影像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和检查方案的优化,才能不断满足临床对精准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影像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避免重复检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让被检者从中受益.

    作者:李真林;宋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结合基因本体论和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应答神经损伤的重要效应基因

    目的 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方法结合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从基因芯片的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应答神经损伤的重要基因,并选择一种可能的关键基因Cd44对生物信息学结果进行验证.方法 利用MATLAB软件对基因芯片数据(GSE26350)进行数据挖掘和GO分析,利用不同功能模块的基因在主成分得分图上的位置分布,从得出的核心基因分子谱中选择Cd44.干扰Cd44与其配体硫酸软骨素C(chondroitin sulfate C,CSC)的正常结合,观察其对神经突起延伸的影响.结果 GO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得分图上红色* 标记的第1类基因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与信号传递、受体活动和蛋白结合等相关.Cd44是此类基因6个外围效应蛋白基因之一,其功能多样.向培养的神经元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试剂干扰CSC与Cd44的正常结合可不同程度缓解CSC对神经突起延伸的抑制作用.结论 本实验初步证明CSC与筛选出的神经元表面分子Cd44的结合可抑制神经突起的延伸,这说明利用GO分析基因芯片可筛选出特定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分子.

    作者:潘倩;彭谨;周雪;杨浩;章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技术对赖型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体内诱导差异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经宿主体内环境诱导前后赖型钩端螺旋体溶血素致病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以赖型钩端螺旋体56601株的染色体DNA为模板,PCR扩增出溶血素基因片段为探针,并通过VersArray Chipwriter系统构建基因芯片.提取感染宿主前后钩端螺旋体RNA,逆转录为cDNA,用随机引物PCR扩增,以HEX和CY5双色荧光标记并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使用Genepix 4000B扫描仪扫描芯片,通过检测芯片上的荧光信号比值来研究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在宿主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赖型钩端螺旋体56601株溶血素基因芯片,芯片检测发现在宿主感染后钩体溶血素基因LA1029(Ratio=0.65)、LA1027(Ratio=0.53)具有明显上调表达(Ratio<0.67);LA3540(Ratio= 1.88)、IA3937(Ratio=5.58)、LA1029(Ratio= 3.00)在宿主肝脏中的表达比在血液中有明显增高(Ratio> 1.5),而LA4004的表达在宿主肝脏中要明显低于血液中(Ratio=0.67);LA3937(Ratio= 2.28)和LA1029 (Ratio= 2.20)在宿主肾脏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血液中(Ratio>1.5).结论 钩体溶血素基因的体内外表达和不同器官间的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溶血素基因及产物在钩体病的致病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辉;鲍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脂肪分泌物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研究

    目的 研究脂肪分泌物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诱导作用,探讨脂肪再生机制.方法 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和细胞流式技术分离、鉴定ADSCs,收集含有脂肪分泌物的培养基(CM)作为条件培养基并用来诱导ADSCs(CM诱导组),化学培养基诱导组作为阳性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组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脂滴的形成和Real-time PCR技术在基凶水平上对其可靠性进行体外验证.用可溶性明胶海绵作为ADSCs的支架来研究脂肪分泌物在体内对ADSCs的诱导作用,并作HE切片观察.结果 流式细胞术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ADSCs.在体外实验中,CM诱导4d时,CM诱导组中的ADSCs胞浆内出现了明显的脂滴,Real-time PCR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相关的成脂基因mRNA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体内实验HE染色结果可以观察到CM诱导组中有明显的血管化生成.结论 脂肪组织分泌物中可能含有能诱导ADSCs分化形成成熟脂肪细胞以及血管化的目标因子.

    作者:廖菊容;李杰;黄科;李锋;李昆;郭维华;于湄;郭聪;田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丙烯醛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目的 研究丙烯醛对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促凋亡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丙烯醛组(ACR)、缺氧复氧组(H/R)、丙烯醛+缺氧复氧组(ACR+H/R).用10μmol/L丙烯醛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30mmin后2h缺氧16h复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核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ytochrome c(cyt c)、caspase 9和caspase 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H/R组相比,ACR+ H/R组H9c2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增加(P<0.05),cytc的线粒体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细胞浆蛋白表达水平上调,caspase 9和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并出现明显裂解蛋白.结论 作为一种来源于人类生活环境的心血管毒物,丙烯醛能加剧缺氧复氧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可能与cyt c由线粒体释放到细胞浆、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

    作者:邵庆瑞;杜丹;何阳;吴晓华;黄文;邢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管状胃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 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秀峰;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胡建昆;陈佳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高通量基因芯片初步筛选ITP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提取9例ITP患者及9例正常人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反转录制备含荧光分子Cy5标记的cDNA探针,与舍有30968点cDNA的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共筛选出15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18个,下调基因827个.差异表达基凶涉及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及受体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骨架和运动代谢、细胞凋亡、酶调活性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生物路径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Fcγ受体介导吞噬通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内吞通路等.结论 基因芯片筛选ITP患者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是有效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为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证据和治疗靶标.

    作者:王艺超;彭兵;吴仲;陈思瑞;李永彬;王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具有内分泌活性的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外科治疗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CBT)的内分泌活性、病理特征,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颈动脉体瘤患者中7例有内分泌活性患者的外科治疗.7例患者经围手术期进行周密的准备,术前纠正血钾,术中稳定血压,并采用术中转流等方法切除瘤体.术后监测血压、血钾变化情况.术后病理活检,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嗜铬蛋白(CgA)、支持细胞S-100检查.结果 7例有内分泌活性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切除均成功,术后恢复满意.HE染色见肿瘤细胞,边缘可见支持细胞;免疫组化CgA(+)、S-100(+)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来源于副神经节瘤,但病理活检无法证实内分泌活性.随访12~60月,未见复发.结论 具有内分泌活性颈动脉体瘤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为主,病理无特异性.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同时需要进行围手术期血钾、血压的严密监测.

    作者:杨家印;曾国军;赵纪春;马玉奎;黄斌;杨轶;冯会芳;要文青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44例原发性阴道癌手术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阴道癌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阴道癌44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资料,其中FIGO分期Ⅰ期18例,Ⅱ期19例,Ⅲ期3例,Ⅳ期4例.结果 5年生存率为63.5%,其中Ⅰ期、Ⅱ期、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49.7%、26.7%,各期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示临床期别晚、癌灶直径>3 cm,阴道下段受侵、阴道受侵>I/3、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差(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P=0.022)、阴道受侵长度(P=0.013)及淋巴结转移与否(P=0.019)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早期的原发性阴道癌可选择手术治疗,其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有分期、阴道受侵长度及淋巴结转移.

    作者:袁莉敏;赵晓兰;王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全身化疗或联合局部化疗治疗晚期胆道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全身化疗或联合局部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49例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途径分单纯全身化疗组、全身化疔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 TAC)组;按化疗方案分为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GF)组、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组、非吉西他滨(NG)组;肿瘤原发灶起源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按不同位置分3组.回顾性比较分析各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①全身化疗组34例,全身化疗联合TAC组15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1.8%和13.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9%和66.7%,中位生存期均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3.5%和25.0%,上述各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F组19例,GP组17例及NG组13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0.5%、17.6%和7.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2.6%、76.5%和38.5%.上述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11和6个月,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为24.1%、42.1%和7.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内胆管癌组7例,肝外胆管癌组17例及胆囊癌组25例,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8.6%、5.9%和12.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1.4%、41.2%和64.0%,平均生存期均为8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28.6%、33.6%和12.0%,上述各项指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胆道癌接受全身化疗联合TAC治疗并未表现明显疗效和预后优势;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化疗方案、肿瘤原发灶有关.

    作者:张巾娜;易成;许峰;邱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CPB)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20例.P组诱导和预充液中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照组则使用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开始后30 min(T1),主动脉开放10 mmin(T2),CPB结束后2 h(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并观察术后肺炎发生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有无谵妄等临床指标.结果 组内比较,P组和C组在T2、T3时,IL-6浓度均高于T0、TI(P<0.05);P组TNF-α浓度在T3时低于T1和T2(P<0.05).组间比较,在T2、T3时,P组IL-6浓度低于C组(P<0.05);TNF-α浓度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发生率和SIRS发生率P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 应用盐酸戊乙奎醚能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对CPB术后SIRS和肺部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舒丽娟;魏新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