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细菌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李欣;李万方

关键词:临床检验, 细菌室间质评, 细菌检验, 细菌学检验, 质量控制, 诊断结果, 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 特殊位置, 试验范畴, 检验质量, 准确性, 严谨性, 干扰性, 风险性, 医院, 考核
摘要: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是考核医院细菌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细菌学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能性的重要手段.临床细菌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特殊位置,主要表现在它的风险性、高干扰性和高严谨性,因此,CLIA'88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归于高度复杂的试验范畴.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水质分析质量控制有关因素的探讨

    防疫站是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属依法实施强制计量认证单位.因此,实验室的分析数据应能真实地反映样品的组成成分,即应有一定的准确性.这些数据将用于评定样品的品质,评定样品的优劣.

    作者:贺宏智;王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LISEI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常见故障的排除

    2003年3月我院购买了意大利生产的ALISEI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该仪器具有节省人力,重复性好等优点,现将我室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给于该仪器的使用者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印旭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供、患者HLA-A、B、DRB1高分辨分型的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2例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供、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基因高分辨相合及亚型相合,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效果的情况,为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选择适配供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SSP或SBT技术对供、患者HLA-A、B、DRB1的基因进行高分辨分型,定期随访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状况,统计分析移植后效果.结果32例患者与供者的HLA低分辨分型结果完全相合,HLA-A、B、DRB1基因高分辨分型全相合的患者与HLA-A、B、DRB1基因高分辨分型不相合的患者,造血干细胞植活和两年半内的移植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LA低分辨分型结果完全相合是临床医生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条件之一,供、患者HLA-A、B、DRB1高分辨分型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组织配型不可少的实验之一,但HLA-A、B、DRB1基因高分辨分型错配对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植活和两年半内的移植存活率影响较小,HLA基因高分辨分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供者.

    作者:高素青;邹红岩;喻琼;曾健强;程曦;吴国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在血小板临床输注中的意义

    血小板在血液有形成分中体积小,但其表面却具有复杂的血型抗原系统,由于其表面的抗原众多且复杂,因此反复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的频率比红细胞产生同种抗体的频率高几十倍[1].笔者对72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血小板交叉配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邢荷香;贺晨;张艳;刘晟;刘孟黎;王睿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原因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的病原标志和直接证据之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是临床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对试验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作者:张家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浅谈结核病细菌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强化结核病检验操作规程学习,提高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加强检验前、后质量控制,实行抽检及复查制度.结果质控结果显示该质量控制方法可行且效果显著.讨论要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检验质量,质控措施必不可少,且随新方法,新理论的发展还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作者:白广红;王智存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液态蛋白芯片法检测HBsAg和HBeAg的方法学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HBsAg和HbeAg两种抗原的检测,建立液态蛋白芯片检测法及临床应用;并比较两种方法在检测HBsAg和HBeAg两种抗原对结果有无差异.方法用AXSYM免疫自动分析仪MEIA法和液态蛋白芯片法两种方法同时检测200例该院体检及门急诊临床样本HBsAg和HBeAg两种抗原,用标准血清的检测结果绘制出标准曲线,比较样本结果.结果液态芯片法检测结果与AXSYM免疫自动分析仪MEIA法检测HBsAg、HBeAg,阳性和阴性符合率HBsAg分别为95.6%,96.2%;HBeAg分别为91.4%,92.3%.在统计学上对临床样本判断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液态芯片法较AXSYM免疫自动分析仪MEIA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准确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快速,标本用量少的优越性.并且通过联合检测,可同时检测多个项目,更加快捷、简便,病人的检测费用也可大幅度的降低.

    作者:施洪耀;施锦杰;姚见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ILEX2000A型离子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也迅速发展,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把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效率提高.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工作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有时达到影响工作的程度.也就是说再先进的设备也是由人来控制的,若操控不当,不认真,就会导致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检验结果也不可靠,所以人员的素质就尤显重要.

    作者:雷广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T、TT、APTT自制质控血浆稳定性的探讨

    目的探讨用自制正常对照血浆是否能作为日常工作的室内质控物.方法用健康人血浆40份混合后分装在加盖小塑料试管中,置于-18~-20℃(冰箱冷冻室)中保存.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1管置于37℃水浴中溶化后,随同当日凝血象标本检测.结果分别得出PT、TT、APTT值,与正常血浆作t检验比较得出:20 d内TT、PT、APTT均无显著性差异,30 d内除了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保存40 d APTT有显著性差异,PT、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制正常对照血浆保存-18~-20℃(冰箱冷冻室)内20 d佳,不超过30 d.

    作者:毛和香;李良琼;胡世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法国CELLY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常见故障及日常维护

    我科于2003年3月18日引进法国CELLY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该仪器为奔腾主版,自带操作防水键盘,测定细胞参数18项,参加成都市室间质评成绩优秀,至今仪器运转良好,现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故障及排除方法作一简要介绍,供检验同仁借鉴.

    作者:郭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快速双相血液(体液)细菌培养基的开发与应用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而危急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诊断治疗主要依赖于血液、骨髓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传统手工培养法由于血液中存在的病原菌的各种抑制因子(如吞噬细胞、抗体、抗生素等),致使血培养阳性率不高;阳性标本也因细菌生长缓慢,需时3~7 d,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甄拴平;王喆;马淑红;苟国强;马晓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四种因工作失误引起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Abbott公司推出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以来,国内已广泛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院理想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器.但因工作失误引起的仪器故障在所难免,现就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因工作失误造成的四种故障及排除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徐忠玉;郭健莲;朱小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用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技术对宫颈癌手术后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与宫颈癌手术治疗后效果的关系,为宫颈癌手术后能否治愈提供前瞻性、关键性的技术指标.方法利用改良的淋巴细胞微核的微核阳性率,平均微核细胞率2项指标,对在该院四年来妇科进行宫颈癌手术的病人206例进行淋巴细胞微核分析.结果淋巴细胞微核2项指标随着病情的治愈情况相互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淋巴细胞微核2项指标可以作为宫颈癌手术后疗效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林荣海;张华芬;于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中部分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的探讨

    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中部分抗凝和纤溶物质与其止凝血障碍的关系.方法在STAGO-STA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79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抗纤溶酶(AP)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肾病综合征患者PC、PLG活性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PS和ATⅢ活性降低(P<0.01),有显著性差异;AP升高,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慢性肾炎患者PC升高(P<0.05),PLG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S和ATⅢ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P无变化.结论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亢进和纤溶亢进,测定抗凝和纤溶系统的一些项目可帮助了解疾病的进展及指导治疗.

    作者:陈鹄;苏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的检测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上的意义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双链DNA(dsDNA)检测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收集血清99例,包括正常人对照40例,肾病综合征59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和dsDNA.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ANA阳性率为30.5%(18/59),dsDNA阳性率为18.6%(11/59).结论ANA和dsDNA在肾病综合征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特别是对狼疮性肾炎活动性及治疗的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李剑民;陈绩才;林秋强;陈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量与定性关系探讨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生殖内分泌激素的重要项目之一,已在临床实验室广泛开展,其对于妊娠或急腹症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随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2],本文主要对其在正常诊断水平及其以下浓度的样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观察.

    作者:易元杰;杨杰;邹秋平;符水晶;周松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肠球菌体外药敏试验的流式细胞术研究

    目的建立肠球菌体外药敏试验的流式细胞荧光法.方法以碘化丙啶(PI)作死体细胞染料,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株肠球菌标准株和30株肠球菌临床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根据细菌培养物在不同浓度药物作用后所检测到的荧光强度来判断细菌的存活率,推断其MIC值,并与琼脂稀释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株肠球菌的流式细胞荧光法药敏结果与琼脂稀释法结果一致.结论流式细胞荧光法对肠球菌耐药性的体外监测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等特点,有推广价值.

    作者:杨莉萍;杨晓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新生儿脐血ABO疑难血型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新生儿脐血ABO疑难血型鉴定.方法新生儿产出后断脐带时留取脐血血样,先用传统的试管法对脐血标本作ABO血型鉴定,不能定出血型的标本用微柱凝胶技术鉴定,仍不能定出血型者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析PCR-SSP)作进一步鉴定.结果传统的试管法仅能对83.98%(4561/5431)的脐血血样正确定出ABO血型,用微柱凝胶技术仍有1.77%(96/5431)的标本不能定出ABO血型,对以上疑难标本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容易地定出了ABO血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敏感,应取代试管法ABO血型定型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新生儿脐血ABO疑难血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翁彬;王雷萍;赵祥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B型钠尿肽检测的临床应用

    B型钠尿肽(BNP)是20年前首先由猪脑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叫脑钠肽.主要由心室分泌,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近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BNP检测对于心衰病人的诊断,治疗监测,危险分层及预后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临床生化检验应重视分析后质量保证

    多年来,实验室比较重视分析前、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淡化了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据国内有关学者报道,分析后出现的问题占75.9%[1],因此,分析后的质量保证应引起临床实验室的高度重视.临床生化分析后质量控制一般包括数据结果的处理、检验结果的审核、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估及信息反馈.

    作者:蒋文英;杨璐;贾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