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的鉴定分析

樊新;岳乔红;杨柳;苏明权;郝晓柯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PCR, mecA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PCR检测MecA基因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的评价.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PBP2a编码基因设计MecA引物采用PCR快速检测MRSA的决定基因MecA.结果 MecA基因片段经PCR扩增,可见MRSA扩增出一条310bp大小的DNA片段,而敏感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均未出现特异长度的DNA片段;在临床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A检测阳性率为45.0%(54/120).结论 采用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MecA基因进行检测,对MRSA的快速、及时检出,有效控制MRSA造成的感染,指导临床用药,限制其传播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重评分方法在黄石地区临床检验室间质评活动中的应用

    该文阐述了在黄石地区室间质评活动中采用VIS评分方法评分和根据美国CLIA'88控制限的PT评分方法对临床化学质评项目进行双重评分;采用改良偏离指数法百分数和PT评分方法对全血细胞计数进行双重评分,在一级医疗机构参评项目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双重评分法更能全面的客观的反应各实验室真实水平,也有利于各实验室发现差距,找出差距,提升检测质量水平.

    作者:向环英;柴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血清GADA,IA-2A和IAA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在1型糖尿病(TIDM)家系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1型糖尿病者(n=60)及其一级亲属(n=65)与普通人群(n=58)血清GADA,IA-2A和IAA.结果 1型糖尿病患者GADA,IA-2A和IAA阳性率分别为66.7%,41.7%和33.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P<0.01).1型糖尿病家系非糖尿病一级亲属GADA,IA-2A和IAA检出率分别为35.4%,23.1%和15.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P<0.01;0.05),其中23例GADA阳性的一级亲属中同时有5例IA-2A和4例IAA阳性,GADA,IA-2A和IAA均阳性者3例.结论 GADA,IA-2A和IAA系1型糖尿病的重要免疫学标志,一级亲属中GADA,IA2A和IAA阳性个体是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人群.GADA,IA-2A和IAA联合测定可提高1型糖尿病的检出率,对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秀华;徐少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毛细管电泳分离脑脊液中神经递质类氨基酸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快速测定人脑脊液中神经递质类氨基酸的方法.方法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检测了40例正常脑脊液、38例病毒性脑炎病人脑脊液、42例脑出血病人脑脊液神经递质类氨基酸.结果 在20min内分离出4种氨基酸,线性范围为0.1~50 μmol/L,峰的迁移时间RSD 0.56%~2.06%,峰面积RSD 2.24%~3.79%;回收率为98%以上.结论 高效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可作为临床检测脑脊液标本中的神经递质类氨基酸的方法.

    作者:王跃国;黄荣;王惠民;鞠少卿;杨春兰;黄一红;王忠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

    目的 比较RPR,ELISA,TPHA三种血清学实验诊断方法在临床诊断梅毒中的应用.方法 将42例一期梅毒、61例二期梅毒、24例潜伏期梅毒患者及健康人的血清分别用RPR,ELISA,TPHA三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PR,ELISA,TPHA三种方法针对梅毒患者血清的敏感度分别为85.8%,94.5%,96.9%;特异性分别为87.3%,98.0%,100.0%.其中一期梅毒RPR,ELISA,TPHA三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3.8%,92.9%,95.2%;二期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96.7%,100.0%,100.0%;潜伏期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79.1%,83.3%,91.7%.应用统计学处理后发现,RPR与TPHA,ELISA的检出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ELISA,TPHA两种方法之间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ELISA,TPHA 2种检测方法与RPR比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考虑到ELISA较TPHA方法的试剂成本便宜,且操作简便,为目前梅毒血清学检测的首选方法.

    作者:董轲;顾炳权;韦三华;张惠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PBC)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PBC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血清TGF-β1浓度;同时检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比较TGF-β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BC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两疾病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血清GGT和AL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和疾病对照(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BC患者血清TGF-β1与GGT及ALP呈显著的相关性,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性并不明显.结论 PBC患者血清TGR-β1水平明显上调且与GGT及ALP呈显著相关性,表明TGF-β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PBC的肝内胆管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朱烨;杨再兴;梁艳;李畅;仲人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组检测酒精性脂肪肝的特异性指标

    探讨实验室检测酒精性脂肪肝既简易又特异性较高的方法.将48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第一组,21例肝炎并发脂肪肝患者作为第二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TG,γ-GGT等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组血清TG及γ-G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一组血清γ-GGT水平均显著高于第二组(P<0.01).因此认为血清TG及γ-GGT联合测定可作为诊断酒精性脂肪肝简易而又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作者:薛小敏;屠葛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GF-D800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特殊故障排除

    GF-D800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以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结果准确,故障率低,经济实用而受基层用户欢迎.

    作者:杨贵成;侯惠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蛋白Z检测在重症肝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蛋白质Z(PZ)在重症肝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凝血酶原时间PT(INR)单位的关系.方法 血浆PZ采用ELISA法检测,凝血因子活性FX:C和PT(INR)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对17例重症肝病和23例健康者的血浆PZ,FX:C和PT(INR)水平进行检测,并做相关性比较.结果 重症肝病组的PZ水平为240.1±192.7 μg/L,与对照组1 812.6±34.2 μg/L比较明显下降(P<0.05);重症肝病组的FX:C与PT(INR)分别为(71.4±30.2)%,2.22±0.97 s,与对照组(110.6±17.0)%比较FX:C明显下降,而PT(INR)(0.93±0.04)明显增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症肝病组PZ与PT(INR)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反映了肝病的病理过程.结论 同时检测PZ与PT(INR)对于肝病患者治疗的预后监控有重要意义.

    作者:汤荣华;胡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于速率法测定血清ALT的观察与思考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实际值超过800 U/L的标本,而用速率法测定显示结果往往在正常范围(50IU/L)以内,给临床诊断造成了误诊,提出此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作者:赵天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真空采血管也应做质量监测

    目前血液检验标本采集基本上都是用真空采血管,这些采血管中添加了促凝剂或抗凝剂,如果促凝剂或抗凝剂的质量不合格就可以严重干扰临床标本的检测,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

    作者:杨胜久;吕枫;何雪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XD683电解质分析仪几种常见故障的排除

    XD683电解质分析仪为上海迅达公司生产,它测量快速,操作简便,可直接测量血清、血浆或全血及脑脊液、稀释尿等生物体液的K+,Na+,Cl-的离子浓度,仪器自动进行一点定标漂移校正和二点定标斜率校正,具有自动温度补偿,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故障,现将其总结如下:

    作者:孙启龙;逯红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红细胞MCV和RDW参数对贫血的鉴别诊断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88例贫血患者的红细胞MCV和RDW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MCV和RDW参数对贫血的分类和鉴别诊断优于传统的红细胞指数分类法.

    作者:张启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检验质控工作的进展和设想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空间上存在的距离在计算机上变为了零距离,各行各业都在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辟自已的领域.医学生物领域更是如此,例如WHONET网,远程会诊等,都是将医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结晶.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检验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应用的主要领域包括自动化控制、智能化辅助诊断、自控管理、统计分析、办公自动化、辅助自动化和远程教育等.

    作者:李韶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用过氧乙酸-吐温20洗液洗血凝反应板

    用过的血凝反应板如何洗涤,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方法.我们曾试用过尿素法、加酶洗衣粉法、十二烷基硫酸钠加甲醛法,但结果都不理想.洗过的反应板干燥后用显微镜检查,底部仍有蛋白膜和残留血细胞.用20 g/L联苯胺(冰醋酸配)过氧化氢溶液检查,均出现蓝色反应.

    作者:杨兰泽;高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cA基因的鉴定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PCR检测MecA基因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的评价.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PBP2a编码基因设计MecA引物采用PCR快速检测MRSA的决定基因MecA.结果 MecA基因片段经PCR扩增,可见MRSA扩增出一条310bp大小的DNA片段,而敏感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均未出现特异长度的DNA片段;在临床分离的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A检测阳性率为45.0%(54/120).结论 采用PCR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MecA基因进行检测,对MRSA的快速、及时检出,有效控制MRSA造成的感染,指导临床用药,限制其传播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樊新;岳乔红;杨柳;苏明权;郝晓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降低雅培AXSYM运行成本的几种方法

    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通过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离子捕捉免疫分析法(RATA)及辐射能衰减分析法(REA)等四种方法对多种人体指标进行检测,可对各类激素、糖类抗原、各种肿瘤标志物进行定量测定,是目前较先进的检测设备之一,其特点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试剂稳定、无污染,但其各种试剂、耗材非常昂贵,从而影响其临床推广应用.如何在保证检测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运行成本,成为大家为关心的问题.在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办法,使其运行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可供同行参考.

    作者:杨琦;曹春晓;尹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深圳地区血清ALT升高患者肝炎相关病毒的病原学调查

    目的 探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与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以及柯萨奇病毒(COX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将920例血清ALT升高人群设为实验组,276例ALT水平正常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两组人群进行10种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实验组中HBV抗原检出率为25.22%,对照组为4.34%,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多重感染以HEV/HBV重叠为主,但两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HEV及抗-HEV-IgG检出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抗-HEV-IgM在病例组中的检出率(8.71%)明显高于对照组(2.63%)(P<0.05).结论 HBV感染和HEV近期感染与血清ALT升高可能具有相关性.

    作者:何英;吴润香;莫凡;陆学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几例不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日本株式会社生产,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好、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以及可进行模块组合等优点,是大中型医院较为理想的一种常规生化分析仪,使用几年来笔者发现几例不常见的故障并予以排除,报道出来与同道共同商讨.

    作者:信朝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离辐射所致染色体畸变形成机理研究

    染色体畸变为正常染色体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结构和数目的异常.前者是有丝分裂机制被损伤的结果,后者是染色体断裂和变位重接的产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在染色体病、遗传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电离辐射一般不引起染色体数日的变化,在辐射远后期效应研究中,1994年Ohtaki等用G显带方法观察264名原爆幸存者的体细胞染色体畸变,发现非整倍体频率与照射剂量大小无剂量关系.通过数十年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证实,染色体畸变分析除可作为生物剂量估计外,还可作为事故照射近期及远期效应的观察指标.

    作者:杜峰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对ALT检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的干扰作用,确定其干扰成分,探讨干扰机理.方法 取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0.25g)研磨成粉,加入蒸馏水溶解,同时分别取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银翘、连翘)配成溶液,分别按不同浓度比例加入不同ALT检测值的血清样本中,重新测定ALT浓度.结果 血清中加入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后ALT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低浓度ALT血清升高明显(P<0.01,相差非常显著),随着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加入量增大,ALT升高越明显;该复方制剂主要成分维生素C、银翘、连翘分别对低值ALT有明显干扰作用(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复方银翘氨酚维C片对ALT有干扰作用,干扰成分是该药中维生素C和中药银翘、连翘.

    作者:顾炳权;董轲;孙晓红;李鸾;张惠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