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春;陈泽莲;王全林;梁正路;匡安仁;何刚;高炳庆;林代诚
目的研究生物压电陶瓷植入材料对机体骨组织生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与机体骨组织压电性能相适应的压电陶瓷材料HABT(hydroxyapatiteandbariumtitanate)和对照材料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植入到狗的双侧下颌牙槽骨中,分别在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处死动物,取材制样;另将极化后的HABT垂直植入猴一侧下颌骨,另侧设空白对照,34个月后取材制样,以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HABT植入狗下颌牙槽骨1周后即有小片钙化的新骨生成,材料-骨界面新生胶原呈有规律的定向束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压电材料极化方向垂直.而HA植入1周时仅有排列无明显方向性的胶原纤维生成.HABT植入猴下颌骨2年零10个月后,材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结构正常.结论HABT压电陶瓷材料可以促进骨生成.
作者:陈立今;陈治清;张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测试GI-Ⅱ型渗透陶瓷收缩率和强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粉浆涂塑氧化铝,制作坯体,1125℃烧结2小时,再分为两组,分别在1125℃和1100℃下用玻璃渗透6小时,完成GI-Ⅱ型渗透陶瓷试件.而后测试坯体和渗透陶瓷的长度,计算收缩率,并用三点弯曲法测试渗透陶瓷强度.结果1125℃渗透的渗透陶瓷收缩率、强度及Weibull模数分别为0.289±0.155%、367.7±76.1MPa和4.79;1100℃渗透的渗透陶瓷分别为0.253±0.043%、377.5±64.4MPa和5.5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渗透陶瓷强度与300MPa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渗透陶瓷收缩完全可以隙料和石膏膨胀所补偿,其强度能满足全瓷桥核型材料的要求,可供制作全瓷冠桥核型.
作者:王航;巢永烈;廖运茂;孙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类型流场中对IL-8的各种响应强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IL-8和稳定剪切流或正弦振荡剪切流同时对中性粒细胞作用1分钟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CD18,CD62L表达和F-actin含量;以荧光染料Fura2/AM标记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Ca2+]i.结果流体切应力能较大程度地影响IL-8作用下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CD18升高,CD62L大幅度脱落,这一变化与切应力的大小、型式等没有明显的关系;另一方面,流体场中IL-8作用的中性粒细胞内F-actin含量随切变率的升高而迅速下降,继而回升,在切变率达600s-1时,已回复到无切应力时的对照水平;[Ca2+]i在IL-8和流体切应力的双重作用下先大幅下降,而后迅速回升到对照水平.结论流体切应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L-8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作用,调节了中性粒细胞的反应强度.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敏感,变化幅度大,这与其第二信使作用相符合.
作者:陈槐卿;田卫;韩君;陈锐;雷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SSSNS)的发病是否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方法采用桥联酶标法(APAA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呼吸道病毒抗原和血清病毒抗体.结果SSSNS患儿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病毒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SSSNS患儿病毒检出率与尿蛋白定量密切相关(P<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d)者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d)者,尿蛋白转阴时,体内病毒消失.结论激素敏感型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是其主要触发因素.
作者:王峥;穆莉芳;陶于洪;袁粒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制备norA基因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的Dig-norA基因探针.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结果PCR法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简便易行,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探针,所得探针有较高的敏感性;Dig-norA基因探针安全、易操作,标记探针可长期保存.结论为进一步研究norA基因介导的耐药机制提供了一种手段.
作者:钟利;冯萍;范昕建;吕晓菊;雷秉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测定血清中罗红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改进.方法其改进要点是:采用PenomenexLunaC18分析柱(5μm,150mm×4.6mm),以乙腈-甲醇-0.05mol/L磷酸(39∶19∶42,用氨水调pH至7.2)为流动相,克拉霉素作内标.血清样品碱化后用二氯甲烷提取浓集,再经进一步纯化后进样,在210nm波长处检测,按内标法定量.结果本法与原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分别为0.25~32mg/L和0.25~16mg/L,低检出量分别为5ng和20ng,罗红霉素保留时间分别为5.0分钟和13.27分钟,日内RSD小于2.5%和7.5%,日间RSD小于3.0%和5.5%,萃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一致.结论本法与原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等优点.
作者:秦永平;邹远高;梁茂植;黄英;余勤;冯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探讨发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机械性创伤患者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三组,轻度31例,ISS≤16;重度13例,16轻度(P<0.05).结论TSGF可能与炎症反应和创伤修复有关.
作者:张喜平;李昱;吴斗;吴晋普;程琪辉;曾小澜;刘效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用自制的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Ca2+-ISME)测定游离钙,拟反映体内钙被吸收的真实水平.方法建立了血清样品中钙离子测定方法,并进行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补钙剂的大鼠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经灌胃给药,定时取血,制备血清并测定其钙离子浓度.结果三种制剂在血中的达峰时间不完全一致,但其AUC间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a2+-ISME可用于钙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作者:杨红芸;吕太平;江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四川七种地道中药材的微量元素与外地同种药材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用ICP-AES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和溶液干渣原子发射光谱法对四川七种中药材:川芎、黄连、川乌、川附子、川牛膝、川木香、川白芷及外地同类药材所含的无机元素及微量元素进行了定性普查和定量分析.结果查明了所分析的七种地道药材及外地同类药材中均含有机体生命必需的宏量元素:Na、K、Ca、Mg、P和与生命生理活动有关的微量元素:Fe、Cu、Mo、Zn、Co、Cr、Se、Si、V、Li、Ni、Sn.结论通过数理统计,找出了不同种类的四川地道中药材以及同种类不同地区中药材所含无机微量元素的差异,说明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疗效与微量元素有关,也说明中药材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区域性.
作者:魏久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沙丁胺醇(喘乐宁)、异丙基肾上腺素(异丙肾)在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的作用及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比方法,对59例哮喘和37例COPD患者按单、双日交叉吸入上述两药,并测定其肺功能改变率及达阳性标准例数.结果无论COPD或哮喘组,同一病人吸入西药后其肺功能改变率呈直线正相关(P<0.05),但哮喘组吸入沙丁胺醇后FEV1、MMEF、Raw、sGaw改变率显著强于异丙肾(P<0.02),哮喘组FVC、PEF改变率以及COPD上述各项改变率两药物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分别吸入沙丁胺醇、异丙肾后,两组病人舒张试验的各项指标达到阳性标准的例数均有明显差异(P<0.005),尤其是哮喘组以沙丁胺醇为吸入药物时,sGaw阳性检出率高达98%,而COPD阳性检出率普遍较低.结论舒张试验对哮喘的诊断价值明显.舒张试验用沙丁胺醇作舒张剂效果显著优于异丙肾.sGaw是舒张试验中敏感的评定指标,其余依次为FEV1(92%)、MMEF、Raw,而FVC、PEF阳性率较低.
作者:袁玉如;何太灵;王琳;曾继军;罗炎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当归补血汤对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探讨当归补血汤对造血调控的机理.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将HUVEC与当归补血汤不同剂量(0、4、40、400和4000μg/ml)一起培养,以流式细胞分析术测定内皮细胞增殖周期,同时对粘附分子进行测定.结果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分泌粘附分子,对照组CD54(ICAM-1)仅有少量表达,而实验组CD54(ICAM-1)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增多(P<0.05).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更多的细胞处于S期(P<0.05).提示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期.结论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吴岩;祝彼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体外受体结合实验评价胰岛素-MTX(甲氨喋呤)的受体结合特性,探讨胰岛素作为受体介导靶向治疗肝癌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将MTX与胰岛素共价连接,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纯化,高效液相层析鉴定.通过受体结合实验,测定胰岛素、胰岛素-MTX的IC50及Ki值,比较两者IC50及Ki值的差异,以评价MTX与胰岛素共价连接后的偶联物的受体结合特性.结果胰岛素-MTX能同125I-胰岛素竞争性与肝癌细胞膜结合.胰岛素的IC50为5.01±1.24nmol/L,Ki值为4.85±1.12nmol/L;胰岛素-MTX的IC50为93.82±19.32nmol/L,Ki值为91.88±16.86nmol/L.结论胰岛素与MTX共价偶联后,仍具有与胰岛素受体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欧晓红;匡安仁;梁正路;彭宪;钟裕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四川省育龄妇女未生育组和生育组子宫大小的正常值.方法用常规B超测量四川省628例子宫形态正常的育龄妇女的子宫三径、颈管两径和宫腔两径.结果生育以后的子宫明显增大;育龄妇女子宫的宫腔形态以等腰三角形为主,它不随生育而改变.另外,子宫大小有随身高、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和体重、营养状态没有明显的关系.
作者:杨太珠;罗涛;杨延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还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1例MRI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内膜瓣及由其分隔的真假腔,还有7例显示出内膜破口或再破口.全组中合并主动脉瘤样扩张15例,主动脉弓分支受累5例,假腔内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瓣返流10例,左心室肥厚和/或心腔扩大10例,向胸腔渗漏2例.结论MRI是一种无创性优良影像检查方法,能显示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大诊断价值.
作者:白红利;朱培菊;邓开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与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0例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皮损及5例正常对照皮肤Fas及Fas配体(FasL)的表达.结果DLE皮损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真皮血管周围及部分皮肤附属器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可见较多的Fas、FasL阳性表达.少数毛囊、汗管可见Fas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的Fas及FasL表达弱阳性或阴性.结论Fas、FasL途径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红斑狼疮发病有关.
作者:张敏;张谊之;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氏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暴露于喹诺酮类药物、染料、紫外线后耐药性产生情况及不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这三种细菌后其生长和形态特征的改变.方法采用琼脂平板表面涂菌和试管双倍稀释法.结果引起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原因是低浓度喹诺酮药物反复作用于细菌后所致,未见到紫外线照射、染料物质作用后引起大肠杆菌、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性.细菌经不同浓度环丙沙星作用后,产生不同程度的数量减少和形态改变.结论大肠杆菌容易产生喹诺酮耐药性,在环丙沙星作用后易发生形态和耐药性改变,而不易被喹诺酮类药物杀灭.
作者:冯萍;俞汝佳;夏培元;吕晓菊;朱淑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于位于胃上部癌肿的佳术式选全胃(total gastrectomy, TG)亦或近端胃大部(subtotal gastrectomy, SG)切除仍有争论,支持TG者认为全胃切除根治彻底,而支持SG者认为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为此,我们分析比较了118例胃上部癌患者采用上述两种术式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远期生存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新;胡建昆;程中;陈佳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凋亡与坏死淋巴瘤(Raji)细胞的定量方法.方法以1.0μmol/L地塞米松(DEX)诱导Raji细胞凋亡,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连接素V(AnnexinV)和碘化丙锭(PI)分别与凋亡细胞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和继发性坏死细胞内降解的DNA结合,并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和分选标记细胞,用电镜和DNA凝胶电泳对分选细胞及其DNA进行鉴定.结果Annexin+细胞数随DEX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r=0.97);Annexin+/PI-与Annexin+/PI+细胞经电镜和DNA梯形带确证具有凋亡与坏死细胞的特征;Annexin法可准确测定105~106细胞中的标记细胞.结论Annexin法可快速、准确地定量混合细胞内的凋亡与坏死细胞数.
作者:彭黎明;江虹;Chris Bradley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评价VEGF表达水平对预测乳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生存率分析显示,VEGF表达增强组无复发生存期及治后生存期均短。Kaplan-Meirer生存曲线显示,VEGF高表达组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多元回归分析证实,VEGF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但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VEGF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敬静;赵扬冰;李宏江;张世羽;史宗道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化学物致癌危险性评价提供合适的肝癌动物模型,并寻找其早期敏感指标.方法应用本室早年已建立的以非坏死剂量的二乙基亚硝为启动剂,以苯巴比妥为促进剂诱发大鼠肝癌两阶段模型,进一步用HE染色、胚胎型谷胱甘肽转移酶(P-GS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为指标,在3、6、12和24个月末进行观察.结果经启动剂与促进剂作用的实验组,可产生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癌前病变和肿瘤;以P-GST为标识可显示许多单个肝细胞、转变灶及瘤性结节均呈阳性;以HE染色所识别的转变灶及瘤性结节PCNA表达较高,细胞核/浆比例减小.而且瘤性结节表达较转变灶更显著.结论肝细胞PCNA表达强弱可作为大鼠肝癌诱发实验模型中一个预示癌前病变发展潜力的较理想的指标.
作者:姜幼纯;董奇男;肖邦良;李寿祺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