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治疗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林强;何绿茵;徐邦牢;仉智;林华欣;李淼沅;陈业辉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 大鼠, 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建立不同治疗剂量的免疫抑制剂SD大鼠模型,按公式将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 (Cyclosporin A,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的首剂治疗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治疗剂量,分别用25mg/kg/天,0.8mg/kg/天和2mg/kg/天胃饲作为药物干预组,生理盐水胃饲作为对照组,每组8只,胃饲8周.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生长发育及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无差异.建模8周后,环孢素A组大鼠明显消瘦、纳差、易激惹、毛发稀疏.对照组、环孢素A (CsA)组、他克莫司组(FK506)和雷帕霉素组(Rapa)大鼠体重分别为339.62±11.97 g,296.50±22.69 g,335.30±17.51 g及342.56±15.29 g;体重增长值分别为158.75±15.68,112.24±20.16,154.78±-11.32 g及160.91±13.51 g.环孢素A(CsA)组大鼠体重增长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FK506)组及雷帕霉素(Rapa)组大鼠体重增长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素A(CsA)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较明显;他克莫司(FK506)及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的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过敏性紫癜患儿T细胞亚群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分析

    目的 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儿T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变化的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与免疫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11年1月~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均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制定的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共计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8.1岁.对照组:健康儿童共计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7.6岁.过敏性紫癜组性别、年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儿T细胞亚群改变明显,CD3十CD4+ (Th)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为2.91,P<0.01;CD3+CD4+ (Th)/CD3+CD8+ (Ts)比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t值为2.80,P<0.01;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为2.76,P<0.01;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补体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检测免疫功能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作者:程小丽;陈葳;杨玉琮;周萍;胡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环保脱蜡液替代二甲苯在肝肾标本病理制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环保脱蜡液替代二甲苯作透明脱蜡剂在肝肾标本病理制片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肾穿刺标本,经固定、水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制成病理切片,其中二甲苯均用环保脱蜡液替代,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染色结果,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用环保脱蜡液替代二甲苯作透明脱蜡剂,切片过程顺利,组织无变脆、变硬现象;染色后,背景清晰、颜色鲜明,易于观察.结论 环保脱蜡液可替代二甲苯在肝肾标本病理制片中发挥作用,值得在病理诊断科室及基础研究科室推广.

    作者:马锡慧;石炳毅;韩永;肖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北海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建立北海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参考值.方法 对北海市中心血站2011年12 817名无偿献血者的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北海市无偿献血者ALT 95%参考值为<58.2 U/L,男性<71.68 U/L,女性<54.74 U/L.结论 北海市无偿献血者ALT参考值高于GB18467-2001标准的参考值,如使用北海市无偿献血者ALT参考值,可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血液报废.

    作者:孙家志;黄聪;陈辉莲;谭瑞琼;卞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11年安康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安康市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规范输血管理,确保用血安全.方法 2011年9月按照统一的检查表和评分标准对安康市27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工作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阅资料、抽查输血病历等方式对每个单位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之间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结果 27家医疗机构中,被评为良好的14家,占51.85%,合格的5家,占18.52%,不合格8家,占29.63%.结论 大多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符合要求,少数医院主要是部分中医院和妇幼院的输血基础设施配置不足,输血环节管理及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安全隐患,亟待完善和规范.

    作者:王会英;李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酶法测定血清肌酐参考值范围的建立及验证

    目的 探讨建立酶法肌酐的实验室参考值的新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514例健康体检者及182例肾病患者血清肌酐值,依据不同方案计算肌酐正常参考区间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酶法肌酐检测结果总体呈正态分布.按健康对照组x-±2s所得肌酐检测参考区间为男性51~~109μmol/L和女性39~95μ mol/L,按室内质控结果修订参考区间为男性50~107 μmol/L和女性39.2~89 μmol/L,两种方案所得参考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0.67,P>0.05),但均与试剂说明书给予的正常参考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3.69,2.05,P<0.05);男性与女性肌酐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按试剂说明书参考区间统计,实验室的假阳性率高,为14.2%.结论 试剂厂家参考值不适用于该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根据室内定值质控情况修正厂家参考区间,同时分别建立该实验室的男性与女性肌酐正常参考值范围供临床参考.

    作者:张颖;马永能;蒋中才;刘慧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肝脏Kupffer细胞摄取清除腺病毒载体的机制

    腺病毒载体因其具有广泛趋向性、高效率表达目的基因等优点而成为表达和传递治疗基因的主要候选者.但是,由于它可以快速的经循环系统到达网状内皮系统(特别是Kupffer细胞)被摄取和清除,只有少数碎片能到达靶器官,因此这也成为了腺病毒作为载体应用于基因治疗的主要障碍.该文综述了Kupffer细胞摄取、清除腺病毒这一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为实现腺病毒裁体转基因持久表达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张爱爱;辛晓敏;金英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

    目的 研究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的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T2DM患者,其中60例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另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血气动脉血检测两组的血乳酸(Lac),透射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酶法检测肌酐(Cr)、尿素氮(BUN)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乳酸水平比未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74,P<0.01);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与未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的患者,以及对照组的Cr,BUN和Hcy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的患者(B组)Hcy值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48,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君莲;帕提古丽·吾甫尔;綦迎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折患者术前D-二聚体的检测与DVT形成的评估

    目的 探讨新近入院骨折患者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指标的检测对提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性评估.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2年4月新近入院骨折患者1 268例,将其设为观察组,按照骨折创伤程度将其分成三组,A组:肢体单处闭合性骨折(654例);B组: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316例);C组:肢体2处或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或下肢大骨折创伤(298例),以同期10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指标,同时收集观察组中进一步做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骨折患者339例,发现深静脉血栓(DVT)组12例,无DVT组327例,所有数据均用SPSS Statistic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D-D指标水平(2.68±2.53)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27士0.2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5,P<0.01),其中骨折A组D-D(0.31±0.17)mg/L无明显变化(t=1.564,P>0.05),骨折B组D-D(0.89±0.36)mg/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5),而骨折C组D-D(6.64±2.33)mg/L明显升高(t=9.336,P<0.01);不同骨折组间比较:D-D指标差异也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18.047,P<0.01);与未并发DVT骨折组D-D(3.23±2.45)mg/L相比,并发DVT骨折组D-D(8.92±5.61)mg/L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92,P<0.01).结论 骨折创伤较严重的患者较易并发DVT,其手术前血浆D-D指标的检测对提示并发DVT有很好的评估与预防指导作用.

    作者:孙永锋;高全成;刘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BV-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8.5%(17/92),高于脐带血HBsAg的阳性率5.4% (5/92)(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2% (14/34),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5.2% (3/58)(P<0.01);且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亲血清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x2=9.439,R=0.46,P<0.0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传播的较敏感指标;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唐芳玫;宁日平;李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妊娠期D-二聚体的变化特征及临界值建立

    目的 通过调查各孕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特征,初步建立排除妊娠期静脉血栓相应的临界值.方法 以非孕适龄健康女性为对照(30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3~8月体检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20~40岁健康孕妇,未接受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无静脉血栓史.根据孕龄分为旱(12 w)、中(24 w)、后期(36w)三组各30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各组95%分位数初步建立cutoff并随访调查有无静脉血栓发生,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与非孕女性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早孕期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33,P=0.19),妊娠中期、后期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1和t=3.96,P<0.01).而妊娠后不同时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地渐进性增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1;t=4.56,P<0.01和t=8.92,P<0.01),非孕和妊娠后三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传统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3.3%,90%,25%和3.3%,提示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己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结论 中西方女性妊娠期D-二聚体的渐进性升高特点存在差异,以0.54,1.38和3.78 mg/L作为各孕期的临界值对排除静脉血栓更有应用价值.

    作者:韦仕喻;孙蕾;李健;王海;王成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奥普U2金标法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项目性能评价

    目的 对国产金标斑点法定量读数仪奥普U2检测C反应蛋白的性能进行系统的评价.方法 按照NCCLS1999年发布的EP系列文件要求对奥普U2检测C-反应蛋白项目的准确度、批内、批间精密度、功能灵敏度、稳定性、线性范围和干扰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 全血标本奥普U2与Quikread的相关性为r=0.990,血浆标本奥普U2与德灵BNⅡ及Quikread的相关性分别为r=0.978及0.985;全血高、低浓度批内精密度为6.2%和6.3%,批间精密度为5.1%和7.6%,血浆高、低浓度批内精密度为5.50%和10.8%,批间精密度为2.5%和1.1%;功能灵敏度为7 mg/L;仪器使用新生产和有效期末的工作液检测CR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检测范围在7~133 mg/L时线性回归方程Y=1.010 8X-1.636 4,r=0.998 7;脂血(三酰甘油高达21.5 mmol/L)、胆红素(TBIL高达242.6 μmol/L)、类风湿因子(RF高达2 980 IU/L)的标本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 奥普U2金标斑点法定量检测CRP除功能灵敏度应修正为7 mg/L外,不仅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试剂稳定性、线性范围等性能参数与其说明书中基本一致,而且与同类进口检测系统的性能无显著差异,完全适用于快速检测及床边检验(POCT).

    作者:权文强;戴燕;万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清前清蛋白在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多项指标的检测来探讨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性诊断指标.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患者120例,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在用药前和用药后两周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测定两组患者的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胆碱酯酶(CHE),并对其浓度值进行了比较.结果 肺结核患者治疗两周后血清中PA的浓度已开始明显降低,AST和ALT的浓度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各项指标治疗两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两周后血清PA异常率显著高于ALT和AST的异常率,其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清蛋白可作为结核病患者治疗后,早期肝损害的敏感性诊断指标,可作为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检测的常规指标.

    作者:李静;王兴宁;郭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在脑出血昏迷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脑出血昏迷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sponse protein,hs-CRP)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脑出血昏迷病人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脑出血清醒病人62例为对照组,共122例.病例选择须在入院时无感染发生,发病24 h内入院,住院时间在3周以上者.122例病人分别在入院当天、3~5天、7~9天、21天后行hs-CRP、体温、血常规、胸部CT、痰细菌培养等检查.检查结果处理,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昏迷组60例7~9天hs-CRP浓度全部增高,且发生肺部感染;清醒组62例7~9天中4例hs-CRP增高,且发生肺部感染.昏迷组在7~9天hs-CRP浓度明显高于清醒组(38.02±12.6 mg/Lvs 0.75±0.58 mg/L),经统计学t检验,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昏迷组在7~9天肺部感染例数明显高于清醒组,经x2检验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两组发生肺部感染的64例病人hs-CRP全部增高.结论 脑出血昏迷病人肺部感染率远高于清醒病人,昏迷病人hs-CRP增高与肺部感染有关.hs-CRP是诊断脑出血昏迷病人肺部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

    作者:白利芬;赵开胜;刘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国女性婴儿血红蛋白参考值与其地理因素

    目的 为制定中国女性婴儿血红蛋白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了中国40个单位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测定的3 771例女性婴儿血红蛋白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发现女性婴儿血红蛋白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F=8.54).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Y)=163.3+0.006 483 X1-0.935 0X3 +0.016 94X5±19.8.结论 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因素,就可以用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血红蛋白参考值.依据血红蛋白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六个区.

    作者:葛淼;谷琳琳;刘清;刘磊;王坤鑫;贾茗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IL-8和TF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85例急性白血痛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的含量.结果 初发未治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439.2±196.3)pg/ml、白细胞介素8(73.6±31.7)pg/ml和组织因子(10.8±5.3)pg/ml含量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3.4±68.1) pg/ml、白细胞介素8(14.5±4.8) pg/ml和组织因子(5.1±3.2)pg/ml含量显著低于未缓解组和复发组(P<0.05).未缓解组、复发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含量高于初发未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组织因子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韩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黄芩水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作用观察

    目的 评价黄芩水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黄芩水提物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体外配置与水提物含量相同的各主要黄酮类物质和其混合物;采用微量半固体琼脂稀释法检测各成分对30株MRSA的MIC值;联合抑菌试验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各组分间的FIC值,分析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①微量半固体琼脂稀释法检测黄芩苷对30株MRSA的MIC值为1.39 mg/ml~5.56 mg/ml,黄芩素对MRSA的MIC值为0.145 mg/ml;黄芩素作用强于黄芩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均无抑菌作用.②体外配置四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混合物对MRSA的MIC稀释比例为1/8~ 1/16,水提物对MRSA的MIC稀释比例为1/16~1/32,水提物作用强于混合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黄芩苷与黄芩素对MRSA的FIC值为3~4,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结论 黄芩水提物中黄芩苷和黄芩素对MRSA有抑菌作用,且黄芩素作用强于黄芩苷;黄芩苷和黄芩素间为相互拮抗作用;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无抑菌作用.

    作者:归巧娣;任健康;李巧茹;苍金荣;刘文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抗CCP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佳临界值

    目的 探讨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佳临界值.方法 收集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214例、体检中心正常人293例、其它疾病患者70例,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E170测定其抗CCP抗体含量,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佳临界值.结果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佳临界值为10.095 U/ml,敏感度为86.5%,特异度为95.2%;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8.结论 当临界值为10.095 U/ml时,抗CCP抗体对RA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冰;钟树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白藜芦醇对红色毛癣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红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T.r)的体外抑菌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 参照CLSI M38-P方案,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4株红色毛癣菌体外对RES的低抑菌浓度(MIC);观察红色毛癣菌经亚浓度RES作用后电镜下茵体形态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抑菌机制.结果 白藜芦醇对红色毛癣菌的M1C50和MIC90均为0.064 mg/ml;电镜下观察经0.032 mg/ml RES处理的红色毛癣菌:菌丝出现明显的破坏性改变,表层有断裂皱褶,细胞质内多空泡,内含物流失,胞内出现大片空白区,结构凌乱无序;孢子内细胞核核膜不清,核质散乱;细胞器消失或皱缩.结论 白藜芦醇在较低浓度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鑫;李永军;张瑞;付杰;李巍伟;薛文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HCT-116人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体内微量蛋白谱分析

    目的 分析HCT-116人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体内微量蛋白谱,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寻找特有的微量蛋白标志物.方法 按随机分配原则,将20只BALB/C-nu,4周龄的裸小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建立HCT-116人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采集裸鼠血标本,用PBSⅡ/C型蛋白质指纹图谱仪检测标本中的微量蛋白谱,通过Ciphergen Proteinehip 3.0和Biomarker Wizard 3.1软件自动采集和分析数据,寻找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发现120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具有规律性变化的有5个,其质荷比分别为2357Da,2424Da,2637Da,8183Da和10133Da,其中2637Da,8183Da和10133Da三种微量蛋白在接种后裸鼠体内表达逐渐增强,2357Da和2424Da两种微量蛋白在接种后裸鼠体内表达逐渐减弱,通过蛋白数据库查询,了解到以上蛋白在诱导细胞有丝分裂、增强钙离子活性、参与细胞迁移和转录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论 在HCT-116人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体内具有特异的微量蛋白表达,所发现的5种具有规律性变化的微量差异表达蛋白,有望成为结肠癌早期诊断的微量蛋白标志物.

    作者:陶华林;李亚峰;汪碧琼;于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与肝素镁沉淀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直接测定法和肝素镁沉淀法测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间相关性,初步评价直接测定法的准确度和特异度.方法 选取健康人血清标本20例,分别采用直接测定法和沉淀法测定其sdLDL-C水平,分析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并对直接测定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直接测定法和沉淀法测定血清sdLDL-C的结果高度相关(r=0.889,P<0.0l),且无显著性差异(t=1.567,P>0.05).直接测定法在sdLDL-C浓度为0.25~1.09 mmol/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0.970 2X-0.028 6,r=0.992);批内CV平均为3.19%,批间CV平均为3.69%;平均回收率为101.7%;115 μmol/L胆红素、5 g/L血红蛋白和14.5 mmol/L三酰甘油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结论 直接法测定sdLDL-C测定范围广,精密度、准确度和特异度较好,抗干扰能力强,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闵芳;吴嘉;牛冬梅;董伟;汪俊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