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鸭肝组织中DHBV cccD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王亚文;惠凌云;张琳;冯艾;王威;马列婷;王全颖;杨广笑;刘正稳

关键词:鸭乙肝病毒, ccc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DHBV病毒正、负链缺口区设计引物、沉淀蛋白结合的DNA、酶切消化残留线性DNA的DHBV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根据DHBV cccDNA和rcDNA结构的不同,将引物设计在DHBV DNA负链缺口的两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钾蛋白质沉淀法分离肝组织中cccDNA和rcDNA.并对提取的DNA进行紫外定量,按照每2UPSAD消化500ng cccDNA,计算PSAD的用量,酶切消化残存的线性DNA.以pBR322/2DHBV Core重组质粒为PCR标准品,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建立检测DHBV cccDNA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和实际应用.结果 优化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后可见239 bp的DNA片段,与目标片段长度相同.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4.085 7X+48.805,R2=-0.997 6.方法的灵敏度为103 copies/ml,线性范围可达103~108 copies/ml.方法特异性强,未检出DHV,HBV及E coli DNA.对已感染DHBV的鸭肝组织检测DHBV cccDNA,进行定量,含量从0.36~1733.08 copies/diploid genome.其中分布广的是10~99 copies/dioploid genome.DHBV cccDNA占总DHBV DNA的比例平均仅为3.86%,范围从0.01%~13.3s%.结论 根据DHBV cccDNA与rcDNA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差异,设计能够特异性扩增DHBV cccDNA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灵敏度高、特异度强,可广泛应用于DHBV和HBV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中.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sICAM-1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过敏性紫癜组),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尿Ⅳ型胶原(Ⅳ C)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肾功能、血沉和反应蛋白(CRP)水平.以sICAM 1作为应变量,以血沉、反应蛋白、尿Ⅳ C、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尿NAG、尿素、血肌酐和CK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HSP组的血清sICAM1水平(24.72±4.42 μg/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0.14±3.26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CAM 1与尿Ⅳ C、血沉、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呈正相关性.结论 sICAM 1参与HSP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可能作为预测HSP患儿心脏、肾脏早期损伤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玲;马亚萍;肖延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荧光原位杂交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异常及预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染色体异常检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组合探针检测14例CLL患者11,12,13及17号染色体异常情况,14例患者采用FC方案后,观察疗效并随访12~34个月.结果 采用FISH技术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4.2%;随访12~34个月,13(92.8%)例患者存活.结论 FISH在检测CLL染色体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CLL提供较为准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指导临床与预后分析.

    作者:黄俊;邓明凤;陈永玲;唐元艳;张利铭;黄知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 849例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结果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孕24~28周孕妇口服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国际妊娠并发糖尿病研究组织(IADPSG)推荐的妊娠糖尿病(GDM)诊断标准对筛查结果的诊断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产科门诊就诊的1 849例孕24~28周产前检查妇女,口服75 g葡萄糖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别于空腹、服用葡萄糖后1h和2h采集静脉血,观察空腹、PG1h,PG2h 3点葡萄糖水平,根据ADA和IADPSG两种诊断标准计算诊断率.不同标准间的诊断率比较采用卡方配对检验.结果 当空腹血糖介于4.01~5.09 mmol/L和5.1~6.09 mmol/L时,两种标准的GDM诊断率分别为12.8% vs 9.1%,48.2% vs 100%,其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54.90~137.28,P值均<0.05),采用IADPSG标准,GDM诊断率高达18.7%,较ADA标准诊断率6.49%升高了188%,如将IADPSG标准的血糖异常个数改为2个,阳性例数为156例,GDM诊断率为8.44%,与ADA标准诊断率6.49%的差距明显缩小.不同年龄组GDM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12.9~256.8,P值均<0.05),并且随年龄的增加,GDM诊断阳性率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更为敏感的IADPSG诊断标准使得GDM的诊断率显著增高,其主要原因是诊断标准中超过血糖阈值的个数从2点变成1点所致.选择适当的诊断标准对GDM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应尽快制定国内诊断标准,加强对GDM的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张小平;余海珍;付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西安地区健康成人血小板参数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健康成人静脉血中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 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建立血小板参数参考范围.方法 使用Sysmex公司生产的XE21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校准品及质控品,经过校准,并通过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随机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西安地区体检合格的健康成人(排除炎症和肿瘤患者,排除心血管、肝脏、肾脏及血液系统疾病,排除使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1 896例(其中男性1 054例,女性842例,年龄在18~60岁),检测其静脉血中血小板参数PLT,MPV,P LCR,PDW和PCT,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对不同性别组之间各参数进行t检验,按x-+1.96s计算得到血小板五项相关参数的正常参考范围.结果 西安地区健康成人静脉血血小板参数PLT(×105/L),MPV(fl),P LCR(%),PCT(%),PDM (fl)男性分别为113.10~264.64,9.02~12.86,0.167~0.447,0.129~0.281和8.74~17.60,女性分别为120.23~281.73,8.96~13.12,0.160~0.498,0.139~0.299,8.54~17.98.PLT,MPV,P LCR和PCT,两性别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6.526,2.237,2.084,8.084,P<0.05),PDW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是0.884,P>0.05).结论 正常健康成人血小板参数常因地域、性别等不同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该地区的参考范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胡淑玲;党小军;崔化龙;张利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珠海地区妇幼保健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基因型研究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妇幼保健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特点.方法 收集珠海地区两家妇幼保健院临床分离的316株大肠埃希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其表型,再用双纸片法确定,所有产酶菌株用PCR的方法扩增其TEM,CTX M和SHV基因.结果 316株大肠埃希菌检出13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占43.7%(138/316);13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PCR检测的结果为TEM型阳性的有72株,CTX M型阳性的有59株,SHV型阳性的有7株,检出率分别为52.2%(72/138),42.8%(59/138)和5.1%(7/138);同时携带TEM型和CTX M型的共23株,占16.6%(23/138).结论 珠海地区妇幼保健院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阳性率高,其基因型别主要以TEM型和CTX-M型为主,同一菌株可携带有两种型别的ESBLs.

    作者:杨小影;吴洪秋;李丽琴;宋惠萍;严长征;谢建红;肖奇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六西格玛理论与标准化操作过程规范工具的实验室应用

    目的 应用6σ理论与标准化操作过程规范工具两种质量管理方法评价临床化学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性能并设计质量控制方案.方法 选择2013年第一次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常规化学室间质评回报结果平均值作为不正确度偏倚,同时选取2013年1月~4月两水平室内质控的累积CV%平均值作为不精密度变异.通过σ水平值、Westgard标准化方法决定图与操作过程规范图评价钾(K)、钠(Na)、氯(Cl)等25种检测方法分析性能并设计佳质量控制方案,同时结合质量目标指数进行质量改进.结果 达到5σ或“优秀”性能的检测方法比例分别为72%(18/25)和84%(21/25),质量控制措施只需选择“N=2,13.5s或13.0s”;小于5σ或未达到“优秀”性能的检测方法的比例分别为28%(7/25)和16%(4/25),质量控制措施采取“N=4,12.5s,多规则”或大化质量控制,质量目标指数提示方法误差主要来源于不精密度变异.对方法性能欠佳的镁(Mg)、直接胆红素(DBil)、Na与Cl采取大化质量控制后,Mg与DBil性能改善显著,σ水平分别上升至4.2与5.3,控制规则也降为“N=4,12.5s”与“N=2,13.0s”,但Na与Cl仍然未达到分析质量要求.结论 结合两种质量管理方法对实验室检测方法质量控制设计、误差分析、性能评价与持续质量改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张杰良;莫和国;邓文成;徐灼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目的 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方法 分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找到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结果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存在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不完善,师生频繁接触多重致病生物因子,学生防护意识差、缺乏生物安全认知,生物防护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结论 合理规划布局实验室,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消毒清洁,保护好师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

    作者:王秋桐;门剑龙;赵瑞;李红岩;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西格玛进行血清ALT,Cr,Glu检测项目的性能验证

    目的 应用西格玛指标评价临床生化检验性能,了解广东省计划生育系统各级计划生育机构临床生化的检验质量现状,以其发现问题,促进质量提高.方法 通过向广东省19家计划生育机构实验室发放相同批号质控品,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血糖(Glu)项目的室内质控室间比对,计算各实验室室内质控结果,剔除离群值后的均值(x)、标准差(s)、室内变异系数(CV)、偏倚(bias)、西格玛(σ)值和质量目标指数(QGI).结果 ALT,Cr和Glu大于6σ检测性能的实验室分别占16.68%,17.65%和35.29%;3≤σ<6检测性能的实验室分别占44.44%,29.41%和35.29%.77%以上的实验室在检测ALT,Cr和Glu项目需从精密度和(或)正确度进行改进.结论 广东省计划生育机构实验室临床生化的检验性能有待提高,应用6σ评价室内质控室间比对,能将实验室的检测性能定量化,有助于检验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蒋敏;吴瑞珊;庞韬;梁惠民;王奇玲;苗竹林;田佩玲;韦相才;张志雄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国人群MNS血型低频抗原Vr,Mta,Ria,Cla,Nya,Or,Osa,SD和Mit基因座多态性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中国人群MNS血型低频抗原Vr,Mta,Rr,CP,Nva,Or,Osa,SD和Mit基因座碱基变异点,为MNS血型低频抗原的研究、临床输血与免疫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打下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深圳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500人份提取血样DNA,应用自主设计的引物直接测序分析GYPA的A3,GYPB的B4碱基序列,分析中国人群MNS血型低频抗原Vr,Mta,Rr,CP,Nya,Or,Osa,SD和Mit基因座的突变位置.结果 从GYPA的A3,GYPB的B4中分析了MNS血型低频抗原Vr,Mta,Rr,CP,Nya,Or,Osa,SD和Mit基因突变位点,鉴定了相关抗原基因的变异点分别为:GYPA的A3中197,230,226,138,148和217;GYPB的B4中173和161.结论 MNS血型抗原Vr,Mta,Rr,CP,Nva,Or,Osa,SD和Mit虽为低频抗原,但在免疫条件下同样会引起输血反应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HDN),使用基因检测的方法可以解决低频抗体血清的短缺,为临床输血与免疫性疾病诊断以及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梁延连;苏宇清;吴凡;周丹;李大成;张印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IAISON XL免疫分析仪检测性能验证及评价

    目的 通过对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超敏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检测,验证和评价LIAISON XL免疫分析仪的检测性能.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文件,利用临床实验室自身条件,收集临床标本并采用LIAISON XL免疫分析仪检测FT3,FT4和TSH的天内精密度、天间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回收率、分析灵敏度、功能灵敏度和线性范围,并与LIAISON免疫分析仪检测FT3,FT4和TSH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IAISON XL免疫分析仪检测FT3,FT4和TSH的天内和天间不精密度XV%均<8%;携带污染率<1%;回收率为93%~107%;分析灵敏度分别为0.218 pmol/L(FT3),0.510 pmol/L(FT4)和0.0030 mIU/L(TSH);天间不精密度(CV%)为10%时的功能灵敏度分别为1.150 pmol/L(FT3),2.550 pmol/L(FT4)和0.030 mIU/L(TSH);FT3,FT4和TSH检测结果分别在1.726~32.68 pmol/L,5.521~107.5 pmol/L和0.007~96.50 mIU/L范围内分别符合二次、三次和一次方程的线性关系;LIAISON XL免疫分析仪检测FT3,FT4和TSH结果与LIAISON免疫分析仪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r2均>0.99.结论 LIAISON XL免疫分析仪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均符合临床实验室要求,值得推广.

    作者:王强;王东生;凡瞿明;汪光蓉;卢小岚;林芳;何兰;张国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邢台地区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分布及正反定型不符调查分析

    目的 对邢台地区献血人群中ABO血型分布规律及正反定型不符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2011~2012年期间邢台地区91 718名献血者进行ABO血型鉴定,对筛检出的106例疑难血型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吸收放散、唾液型物质测定、以及抗人球蛋白实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分析并分类.结果 91 718名献血者除106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外,A型22 170人份(24.2%),B型32 797人份(35.8%),O型27 300人份(29.8%),AB型9 345人份(10.2%),106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分别为冷自身抗体37例,亚型26例,抗体减弱或消失10例,温自身抗体5例,同种抗体3例,人为因素25例.结论 掌握ABO血型系统在该地区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标本出现正反定型不一致时,排除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后,应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防止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漏检和假阴阳性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作者:刘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国内四所医院外科大量输血血液指标检测频次情况分析

    大量输血是指在24h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患者血容量[1~4];或24 h内输血量≥10 U的红细胞悬液[3,5];也可指在严重创伤或紧急状况下,患者3h内失血量大于或等于50%血容量或失血速度为150 ml/min[1].我们调研获得大量输血定义为:大量输血是指在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大于或等于18 U(成人);或者24 h内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悬液大于或等于0.3 U[3].

    作者:李爱爱;孙杨;杨江存;党倩丽;徐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半乳糖凝集素3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 (galectin-3,gal-3)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5例为患者组,同期健康体检中心无脑卒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gal-3,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 对照组血清gal-3水平为5.18±1.56 μg/L,患者组为14.57±3.3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7,P<0.01);不同梗死体积gal-3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86,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体积与血清gal-3水平正相关(r3=0.927,P<0.01);不同神经缺损程度gal-3水平随神经缺损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53,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神经缺损程度与血清gal-3水平正相关(r3=0.872,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gal-3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脑梗死体积相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作者:金艳;张春和;杨震;王敬敬;刘景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外周皮肤及黏膜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是外周皮肤和黏膜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体.HSV和VZV的外周感染具有潜伏、发病、反复复发以及传播的复杂性.HSV和VZV外周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对制订疾病治疗方案和控制感染至关重要.既往的细胞学检查、抗原检测由于其低灵敏度或特异度,已经逐渐被淘汰.HSV和VZV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感染鉴别、感染状态和复发状况的判定,在临床诊断上应用有限.普通或壳瓶细胞培养方法作为实验室诊断HSV和VZV感染的金标准,仍就在一些实验室应用.但其耗时长,需要专业细胞培养设备,同时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基于体外核酸扩增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其特有的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成为临床实验室诊断HSV和VZV感染的主要手段.

    作者:范菲楠;汤一苇;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5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休抗体的评价

    目的 分析5种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探讨各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记法(WB)、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5种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2 789例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将其阳性率进行比较;用WB试验作为确认试验从而得出其他4种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 2 789例标本ELISA法阳性检出率5.56%,TPPA法阳性检出率5.27%,CLIA法阳性检出率为5.77%,经x2检验分析与W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1.45,P值均>0.05).Trust法阳性检出率3.87%与W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P<0.05).以WB方法为确认试验,CLIA阳性符合率为98.6%,ELISA阳性符合率为96.5%,TPPA阳性符合率为99.3%;Trust阳性符合率61.3%.CLIA阴性符合率为99.2%,ELISA阴性符合率为99.5%,TPPA阴性符合率为99.8%,Trust阴性符合率99.1%.结论 CLIA,ELISA,TPPA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CLIA,ELISA适用于日常工作中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大样本批量操作.TPPA适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确认.Trust试验主要用于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指导用药以及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静;刘婕;巩瑜;荆成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疆乌苏地区常见病原菌的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新疆乌苏地区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间临床分离的1 961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病原菌的来源以伤口分泌物、尿液和痰液为主,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7.07%,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各占40.74%和2.1s%.主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肠球菌等.大多数病原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高(敏感率>70%),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和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耐药率>70%),还发现了部分泛耐药菌.肠杆菌属对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低于非发酵菌属,酶抑制剂能明显降低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菌株、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细菌的耐药状况形势严峻,临床医师应结合病原菌耐药监测结果,合理、有效、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尚丽霞;史颖;王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疾病血浆D-二聚休和FDP的联合检测及意义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外科相关疾病与血浆D-二聚体(D 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了口腔外科疾病患者444例,其中口腔外科间隙感染组(A组)30例、颌骨骨折组(B组)30例和颌面软组织损伤组(C组)31例、口腔良性肿瘤组(D组)113例、口腔恶性肿瘤组(E组)104例、恶性肿瘤术后组(F组)96例、恶性肿瘤术后转移组(G组)40例.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炎症外伤组为A组、B组和C组,肿瘤组为D组、E组、F组和G组.结果 血浆DD含量为:A组1.42±1.42 mg/L,B组2.30±2.83 mg/L,C组0.71±0.44 mg/L,D组0.56±0.67 mg/L,E组1.42±1.86 mg/L,F组0.72±0.67 mg/L,G组1.00±0.89 mg/L和正常对照组0.52±0.34mg/L.血浆FDP含量为:A组6.29±1.63 mg/L,B组7.16±3.41 mg/L,C组5.46±1.37 mg/L,D组5.34±1.47 mg/L,E组5.94±3.42 mg/L,F组5.18±1.36 mg/L,G组5.28±1.78 mg/L和正常对照组2.91±1.28 mg/L.A组、B组、C组、E组、F组和G组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8~ 2.182,P均<0.05),D组血浆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组血浆FD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72~ 6.053,P均<0.05).肿瘤各组血浆DD水平E组和G组高于D组(t=4.454, 2.894,P均<0.05),E组高于F组(t=3.621,P<0.05),G组高于F组(t=2.082,P<0.05);血浆FDP水平E组高于F组(t=2.095,P<0.05),肿瘤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外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DD=10.245和FFDP=34.204,P<0.05).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DD=10.568和FmP =17.487,P<0.05).结论 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颌骨骨折、颌面软组织损伤和口腔颌面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D和FDP的联合检测,可及时评估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的异常,同时为口腔颌面恶性肿瘤预后和疗效观察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

    作者:景娟;牛洁;陈鑫;刘亚东;孙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2~2013年31 752例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送检标本的培养,用美国BD Phoenix100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KB法,结果判定依据CLSI 2010制定的相关标准.结果 31 752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1 640例,其中手术切口感染946例.946株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290株,分离率为30.7%;革兰阴性菌656株,分离率为69.3%.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离率分别为20.3%,6.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离率分别为24.0%,22.6%和10.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利福平、克林霉素的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3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9.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30.0%.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16.8%,18.7%和21.5%.结论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应根据病原学和耐药实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薛彩霞;杨喆;赵俊桃;曹佳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安徽省六安市女性HP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HPV疫苗影响预估

    目的 研究分析安徽省六安市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年龄特征及基因型分布状况,并就HPV疫苗对宫颈癌的影响进行预估.方法 用Luminex流式芯片技术对1 257例20~74岁的妇科就诊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检测,同时留取标本作病理学检验.使用SPSS 19.0软件对组间HPV检出率及多重感染率的差异性进行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HPV感染的年龄分布、基因分型进行分析,根据HPV基因型的感染状况预估注射HPV疫苗对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的影响.结果 ①1 257例就诊者中HPV感染者406例,阳性率为32.30%.在感染者中单一感染179例(44.09%),多重感染227例(55.91%).②35~39岁、40~44岁以及60~64岁是HPV感染的高峰年龄段,其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2.20%,45.82%和41.67%.③406例HPV感染者样本共检测出731株HPV病毒,分为25个基因型,感染率高的5个基因型依次为:HPV16 (15.87%),HPV52 (14.36%),HPV58(11.76%),HPV31(9.30%)和HPV18 (9.03%).④各组HPV阳性率及多重感染率依次为:正常组8.24%和3.13%;炎症组11.50%和3.90%;CIN Ⅰ组50.87%和22.17%;CINⅡ组92.20%和74.47%;CINⅢ组100%和80.95%;宫颈癌组96.36%和43.64%.⑤假设为安徽六安地区女性接种可100%预防HPV16,18,52和58的疫苗,可减少29.67%的HPV感染率和56.36%的宫颈癌发病率.结论 安徽六安市女性HPV感染的高峰年龄段为35~44岁和60~64岁,HPV感染率高的5个基因型依次为HPV16,52,58,31和18.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HP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研发出能有效预防HPV16,18,52和58的疫苗对于减少HPV的感染率和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华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MicroRNA-25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RNA-25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miRNA-25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miRNA-25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NA-25在肺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Ct值分别为28.35±1.78和31.60±3.28,其在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2-△△Ct)为2.743,该结果表明miRNA-25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t=6.756,P<0.05).此外,miRNA-2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x2=13.436,P<0.001);miRNA-25在TNM分期Ⅲ~Ⅳ期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I~Ⅱ期(x2=12.245,P<0.001),而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病理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x2=0.012~2.143,P>0.05);生存曲线显示,miRNA-25相对高表达组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 miRNA-25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肺癌诊断、预后判断标志及治疗的新的靶标.

    作者:魏益群;李静;孙钢;杨淑梅;王水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