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安市第四医院2012~2014年多重耐药菌的临床分布分析

周静;陶丽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 临床分布
摘要:目的 分析某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s)的临床分布特征,为MDROs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MDROs的临床分布情况.结果 共监测住院病例116 316份,发生MDROs感染434例,感染率为0.37%,2014年(0.30%)与2012年(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P<0.05);检出前五位多重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45.62%)、金黄色葡萄球菌(20.28%)、鲍曼不动杆菌(15.90%)、肺炎克雷伯菌(9.68%)和铜绿假单胞菌(8.53%);前三位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58.29%)、尿液(19.59%)和其他分泌物标本(15.90%);前三位科室为重症医学科(25.58%)、呼吸内科(23.04%)、泌尿外科(7.60%).结论 不同科室MDROs临床分布不同,加强监测同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的发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方法的改良及阳性分级标准的改进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结果稳定的即时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染色方法.方法 参照国内常规方法,在染料及配制、染色步骤及结果判断等方面进行改良,称为改良方法;统计181例临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根据NAP活性在疾病中的分布特点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染色,记录各组阳性率和积分值,观察改良方法与常规方法在染色效果和染色结果上有无差异.结果 改良方法阳性颗粒为深蓝色,不分散,易辨别,确定了可信性;3组临床资料中阳性率和积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两种染色结果呈正相关,即低水平组阳性率(t=1.31,P=0.20>0.05,r=0.94)、中水平组阳性率(t=-0.11,P=0.91>0.05,r=0.66)和高水平组阳性率(t=1.22,P=0.23>0.05,r=0.82);低水平组积分值(t=0.44,P=0.66>0.05,r=0.95)、中水平组积分值(t=1.30,P=0.19>0.05,r=0.97)、高水平组积分值(t=-0.78,P=0.44>0.05,r=0.90).结论 改良方法省时、简便,实验室容易接受,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张金彪;刘玉欣;张玉枝;代荣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皮肤鳞癌组织中E-Cadherin,p14ARF,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E-cadherin,p14ARF,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情况,探讨E-cadherin,p14ARF和P16 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皮肤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30例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的基因组DNA,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所提DNA进行E-cadherin,p14ARF和P16INK4a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 癌组织中E-cadherin,p14ARF和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阳性率分别为36.7%(11/30),60.0%(18/30)和53.3%(16/30),而正常皮肤组织中相应的3个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0.0%(3/30),6.7%(2/30)和6.7%(2/30),均显著低于癌组织.结论 皮肤鳞癌中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正常皮肤组织有明显差异,且在低分化癌中更多见;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正常皮肤比较有显著差异,并且有淋巴结转移多见的显著特征,皮肤鳞癌中p14ARF基因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且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系,同时p14ARF,E-Cad-herin,p16INK4a三种基因甲基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这3个基因的甲基化位点与皮肤鳞癌密切相关.

    作者:刘连庚;姜雪秋;张金蓉;王源;吴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对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间比对数据的分析

    目的 应用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对黑龙江省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实验室室间比对分析.方法 使用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的用户端软件系统采集黑龙江省某一家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并对其进行纵向总结分析.使用监测平台的后台分析系统对全省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对该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进行横向分析.结果 根据该实验室的检测性能使用用户端软件系统中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和操作过程规范图方法为所有项目设计了室内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设置,绘制了每月的质控图,并对连续多月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血糖项目批号M302023(生理)2014年6月~12月的平均值范围为9.91~10.14 mmol/L,标准差范围为0.16~0.28 mmol/L,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58%~2.83%,失控率范围为0~6.45%.通过后台分析系统对所有参加实验室的结果进行原始数据统计、分组统计、稳健统计、CV统计、差值统计、SDI和CVI统计等各种形式的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报表.该实验室常规化学专业所有项目的SDI范围为-14.3~11.2,CVI范围为0.6~6.4,CV范围为0.8%~7.09%.结论 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监测平台可帮助实验室管理室内质量控制,帮助临床检验中心统计分析数据,评价实验室的精密度和可比性,实现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间比对,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依据.

    作者:肖亚玲;吴皓瑜;王琪;王薇;赵海建;何法霖;钟堃;王敏奇;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IHA患者外周血Tfh/Treg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 CXCR5+T细胞(Tfh)及CD4+ CD25+ FoxP3+T细胞(Treg)数量和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AIH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AIHA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fh及Treg细胞的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1,IL-10的水平及IL-21/IL-10比值变化,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IHA患者PBMC中Tfh细胞及IL-21因子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Treg细胞及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reg与IL-21/IL-10比值均升高(P<0.05),且IL-21/IL-10比值变化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P<0.05).结论 Tfh及Treg细胞的比例异常及相关细胞因子IL-21/IL-10比值变化可能参与AIHA患者的免疫紊乱机制.

    作者:方周宾;林兵英;李卓成;伍昌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IHA患者应用两种配血方法的输血疗效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分别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体外溶血试验两种配血方法进行输血的疗效,为AIHA患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配血方法.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为AIHA并且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A组40例与B组35例,A组采用微柱凝集法配血共输血65人次,B组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共输血63人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RBC计数与Hb水平均有上升,TBIL含量均下降.B组患者RBC计数,Hb水平升高幅度及TBIL含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两组Hb水平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B组输血疗效优于A组.A组输注总有效率为67.69%,B组输注总有效率为93.65%,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可以筛选到更适合的供者红细胞,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作者:戴芳;党妮;李建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清CEA,ProGRP,NSE和CYFRA21-1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胃泌素释放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空腹取诊断明确的133例肺癌患者、67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及同期6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YFRA21-1,CEA,NSE和ProGRP水平,并计算敏感度、准确度和特异度.结果 CYFRA21-1,CEA,NSE和ProGR水平,肺癌患者血清分别为6.31±1.04 ng/ml,20.58±2.41ng/ml,32.74±3.24 ng/ml和125.78±15.32 pg/ml,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分别为1.93±0.52 ng/ml,2.93±0.82 ng/ml,10.49±1.93 ng/ml和48.32±6.72 pg/ml,对照组血清分别为1.56±0.45 ng/ml,2.67±0.74 ng/ml,8.34±1.2 ng/ml和35.78±4.2 pg/ml,肺癌患者血清CEA,ProGRP,NSE,CYFRA21-1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病变患者(t=1.48~2.78,P=0.13~0.25)和对照组(t=1.981~2.371,P=0.2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NSE,CEA和Pro-GRP单项检测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61.65%,45.86%,52.63%和63.91%,准确度为72.36%,63.81%,67.34%和74.87%.联合两项、三项检测肺癌,敏感度为72%~89%,准确度为78.89%~89.44%.四项联合检测肺癌的敏感度(92.48%)、准确度(90.45%)高.结论 血清标志物能较好地诊断肺癌,联合多种血清学指标检测可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

    作者:张萍;王红义;杨迎桂;赵晋;彭俊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相关性,及口腔Hp感染对Hp根除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216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13 C-UBT检测,以13C-UBT为金标准,对HPS法检测结果用贝叶斯定理方法进行评价.选择13C-UBT阳性患者168例,经PPI三联或四联7天疗法规范的抗Hp治疗后4周和3个月,复查13C-UBT,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利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得出:在口腔感染Hp发生的条件下胃感染Hp发生的概率为84.1%.HPS的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56.3%,阳性预测值为84.1%,阴性预测值为32.1%.②216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中,HPS阳性率为61.1%,1 3C-UBT阳性率为77.8%,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38,P<0.01).13C-UBT阳性者,HPS阳性率为66.1%;13C-UBT阴性者,HPS阳性率为4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7,P<0.01).③治疗后4周,HPS阳性者(n=75),胃Hp根除率为93.3%;HPS阴性者(n=27),胃Hp根除率为92.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3个月后,HPS阴性者(n=42)胃Hp根除率(63.2%),明显高于HPS阳性者(n=19)(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8,P<0.05)).结论 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密切相关,胃Hp的感染复发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

    作者:赵枰;段义农;张秀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纳入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2008年5月~2014年9月隐球菌脑膜炎患者28例,健康对照30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33 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33蛋白浓度;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Th2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血清中IL-33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中IL-33水平明显增高(2.1±0.9 vs 1.0±0.2,U=136.0,P<0.001;121.2±59.2 vs56.7±19.7,U=141.0,P<0.001);外周血中Th1细胞比例降低(4.1±1.7 vs5.9±1.6,U=191.0,P<0.001),Th2细胞比例增高(2.8±0.9 vs 2.2±0.8,U=288.0,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中IL-33浓度与Th2细胞百分比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69,P<0.001).结论 IL-33可能参与了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作者:张蕾;刘挺挺;叶辛;陈孙孝;邓安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6和黏着斑激酶水平检测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检测血清IL-6和粘着斑激酶(FAK)水平的意义.方法 选取COPD患者120例,对照组100例健康人群,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FAK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COPD各分级组间血尿酸、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1~1.254,均P>0.05),而FAK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1~25.387,均P<0.05).COPDⅠ~Ⅳ级IL-6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分级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8~0.145,均P>0.05).COPDⅠ~Ⅳ级FA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41~55.612,均P<0.05).IL-6和FAK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81).结论 检测血清FAK可反映COPD患者严重程度,且它是呼吸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靶标.

    作者:吴玉双;王学涵;夏俊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HbF变异体对三种不同HbA1c检测系统的干扰评价

    目的 评价血红蛋白变异体F(HbF)对三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干扰.三种方法分别为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IE-HPLC)、硼酸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AC-HPLC)和免疫抑制比浊法.方法 分别用三种检测系统检测血红蛋白结构正常标本及含有胎儿血红蛋白(HbF)的标本,依据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的判定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 以Primus Ultra2(AC-HPLC)为比较系统,IE-HPLC和免疫比浊法为检测系统,两种检测系统与比较系统检测正常样品HbA1c值的相关性良好.当HbF≤8.75%时,IE-HPLC测定结果与比较系统偏差<6%;HbF为17.50%时,IE-HPLC测定结果与比较系统偏差>6%;当HbF浓度达35.00%~70.00%时IE-HPLC无法检测出结果.免疫比浊法测定不同HbF浓度HbA1c值与比较系统偏差均<6%,测试几乎不受HbF的干扰.结论 HbF对不同HbAlc检测系统的干扰程度不同,临床实验室在进行HbA1c检测时,应注意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存在,必要时选用替代指标或者合适的方法进行HbA1c测定以防止干扰的发生.

    作者:武冬娜;石喜习;聂菲;王晓倩;贾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表达和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表达,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评估.方法 对2014年3月~8月期间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肺科住院病例141例,分肺结核患者组(95例,男性7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8.47±20.34)和肺部非结核疾病患者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4.04±18.31),确诊后采取外周血3 ml经ED-TA-K2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五分类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率,从而计算CD4+T细胞的绝对数.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率的比较用x2检验,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CD4+T细胞水平下发生肺结核危险的比值比.结果 ①肺结核组与肺部非结核疾病组CD4+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313.20(189.90,418.00),400.81(278.84,541.37),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肺结核患者多因素(性别、年龄)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T细胞绝对数与肺结核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淋巴细胞总数与肺结核无联性.③以CD4+T细胞低四分位(肺结核CD4+T细胞<217.4×109)分四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随CD4+T细胞水平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每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10,0.003),且经多因素(性别、年龄)调整后这种差异依然存在(P=0.038,0.012,0.005).结论 CD4+T细胞可作为评价肺结核的鉴别指标及其危险性趋势的辅助指标,有利于临床对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免疫治疗及预防.

    作者:杨玉婷;周芬;华彦珺;顾国林;张晓龙;陈慧;胥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CD20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其他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收治的25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来体检的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外周抗凝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方法检测PBMC中CD200的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CD200蛋白水平以及TNF-α,IFN-γ和IL-17的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D200与这些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PBMC的CD200mRNA水平分别为1.73±0.51和1.69±0.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CD200蛋白水平为212.3±70.5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32.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TNF-α,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浆CD200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635,P<0.001),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68,P<0.001).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血浆CD200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调节IFN-γ和IL-17等炎性因子水平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参与其发病,提示CD200有望成为隐球菌脑病免疫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刘挺挺;谷明莉;张蕾;邓安梅;陈孙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肠杆菌科细菌环丙沙星耐药株与敏感株耐药性分析

    目的 比较临床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环丙沙星耐药菌株与环丙沙星敏感菌株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1月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出2 073株肠杆菌科细菌,分为环丙沙星耐药菌株组和环丙沙星敏感菌株组,采用VITEK-32分析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及其结果判断均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K-B法及其结果判断标准,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结果 在2 07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环丙沙星耐药菌检出率达30.39%(630/2 073);分离出的630株耐环丙沙星肠杆菌科细菌对31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中有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肟、妥布霉素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等2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90.00%(567/630),83.02%(523/630),93.80%(591/630),75.87%(478/630)和87.46%(551/630);肠杆菌科细菌耐环丙沙星菌株的耐药性较环丙沙星敏感菌株严重,除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外两者耐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x2=11.95~1762.21,P<0.001~0.000).结论 临床感染肠杆菌科细菌耐环丙沙星菌株检出率不断上升,耐药性明显高于环丙沙星敏感菌株,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高耐药.

    作者:谢朝云;胡阳;杨忠玲;孙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23p19表达增高及意义

    目的 研究IL-23p19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60例PBC患者及60例疾病对照和6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p19基因表达量,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PBC IL-23p19基因表达与疾病分期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PBMC中IL-23p19基因表达较健康对照和疾病对照均明显增高,且在疾病的Ⅰ/Ⅱ期表达高于Ⅲ/Ⅳ期;IL-23p19表达与谷氨酰转肽酶(GGT)正相关.结论 IL-23p19基因在PBC中表达升高,通过促炎反应参与PBC发病.

    作者:钱琤;谷明莉;陈燕;秦琴;任传路;邓安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TSGF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前后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血清TSGF和CRP是否可以用于评价放疗疗效.方法 选取124例接受放射治疗的NSCLC病例,分别检测放疗前与放疗后血清TSGF和CRP水平,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放疗前NSCLC患者血清CRP(8.5±1.1 mg/L)及TSGF(110.5±12.8 U/m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分别为1.7±0.9 mg/L和54.7±9.4 U/ml).血清CRP水平在放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TSGF水平(54.7±9.4 U/ml)明显低于放疗前(110.5±12.8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有效组患者血清TSGF水平(60.7±8.9 U/ml)明显低于无效组(73.5±10.5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TSGF和CRP水平可以用于非NSCLC放疗的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薛鸿涛;任敏;李长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胸苷激酶1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含量和细胞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水平检测与胃部疾病诊断的关系.方法 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浅表性胃炎65例,萎缩性胃炎30例,胃溃疡35例(其中良性胃溃疡15例,恶性胃溃疡20例),胃癌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60例.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的PG Ⅰ和PGⅡ含量,同时计算出PG Ⅰ/PGⅡ比值(PGR).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测定TK1含量.结果 对照组和胃部疾病组血清PG Ⅰ和PGR以及TK1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45~128.71,均P<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之间PGⅠ和PGR以及TK1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5~38.71,t=31.25~66.32,t=3.78~8.23,均P<0.05),而PG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恶性组TK1含量明显比良性组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G和TK1含量可诊断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特别能鉴别胃溃疡良恶性.

    作者:房国忠;吴红;杨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集的332例静脉导管,使用VITEK-Ⅱ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结果 332例静脉导管中有127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8.3%.127例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球菌45株(35.4%),革兰阴性杆菌66株(52.0%),真菌11株(8.7%),革兰阳性杆菌5株(3.9%).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0株,检出率为1oo.oo%,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的部分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仅对多黏菌素B和米诺环素(MH)敏感,检出的真菌对氟康唑耐药性有上升趋势.结论 近三年来CRBSI病原体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各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复杂,且耐药性较高.

    作者:牛丽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CLSI-M43国际标准改良的Mycoview-AST试剂盒检测性能评估

    目的 基于美国临床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 M43国际标准改进的泌尿生殖道支原体Mycoview-AST试剂盒检测性能评估.方法 以法国MYCOFAST(R) revolution支原体试剂盒为比对标准,用CLSI-M43规定的质控株和有关指标及60例临床标本对新改进的试剂盒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Mycoview-AST试剂盒以质控菌株检测的药敏结果与MYCOFAST11 (R)revolution试剂盒一致.60例临床标本,阴性标本37例,解脲支原体(Uu)阳性16例,人型支原体(Mh)阳性5例,Uu与Mh均阳性的标本2例.两种试剂盒Uu和Mh的鉴定结果一致.23例阳性标本的药敏结果共161个,与进口比对试剂MYCOFAST(R)比对,154个结果符合,药敏结果符合率为95.6%(154/161).结论 基于CLSI-M43国际标准改进后的Mycoview-AST试剂盒检测性能与国际知名品牌MYCOFAST(R) revolution试剂盒相当.

    作者:顾敏晔;沈燕;李福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与维生素D(Vitamin D,Vit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7~10月间就诊的650例0~13岁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其MP的感染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VitD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的MP抗体阳性率为22.46%oo,MP抗体阳性组的VitD水平(中位数为28.06 ng/ml,范围为8.99~64.84 ng/ml)明显低于阴性组(中位数为32.48 ng/ml,范围为8.54~67.3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76,P=0.000);VitD减低组的MP抗体阳性率(27.86%)明显高于VitD正常组(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22,P=0.004);MP与VitD呈负相关(r=-0.180,P=0.000).结论 MP感染与VitD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MP感染可能导致VitD水平降低,VitD水平减低后也可能会导致MP感染.

    作者:安娜;刘运双;陈曦;高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健康人群血清PG定量检测和Hp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与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状况的关系.评估年龄、性别和幽门螺杆菌状态对胃蛋白酶原检测的影响以及建立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和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对800例查体者进行Hp感染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进行血清PGⅠ和PGⅡ测定并计算PGⅠ/Ⅱ比值,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PG水平.结果 体检人群Hp感染率为50.63%;性别与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段与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40~60岁Hp阳性率高;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在Hp阳性者中高于Hp阴性者(P<0.05).PGⅠ/Ⅱ比值在Hp阳性者中低于Hp阴性者(P<0.05).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中,年龄、性别和Hp感染状态与血清PG水平有一定关联.其中Hp感染状况与血清PG水平及PG异常率密切相关,因此Hp与PG水平检测相结合可用于健康体检人群的普查筛选.

    作者:段秀枝;金苑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