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心室起搏联合β-阻滞剂治疗心衰伴慢房颤

梅霞

关键词:起搏, 倍他乐克, 心衰, 房颤
摘要: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后联合β-阻滞剂对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患者安置心室起搏器(VVI),再加口服倍他乐克,分别对照治疗前后1年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心功能、左心房室大小;结果: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有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心房室大小有变化,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右心室起搏联合β-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治疗心衰伴慢房颤有效.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新世纪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作者:赵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并发症分析

    我们自1993年4月至1998年8月,应用国产GF-1型管状吻合器对食管、贲门癌切除后进行食管重建吻合,使吻合口并发症明显降低,随着吻合器的广泛应用,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但仍时有发生,现结合我们的资料就机械吻合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文刚照;李泽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1例报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多能干细胞水平引起的恶性克隆疾病.α-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获得血液学缓解,Ph′(+)染色体抑制,延长患者生存期.我院于1996年2月~2001年6月应用α-干扰素、羟基脲联合治疗慢性粒细胞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德丰;覃贵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我院试行学分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加入WTO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各高校进行了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教与学的竞争机制逐步引入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

    作者:代天祥;谭群英;吕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灌肠合剂对家兔急性毒性试验

    1 试验材料1)受试材料:灌肠合剂100ml/瓶(系临床成人日用量).每毫升约含生药0.81克.试验用浓度约为4.86/ml生药,由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自制(批号9801109).稀释液用蒸馏水.对照组用蒸馏水.

    作者:许琼;王红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术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术中胆道镜检查,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中胆道镜检查取石后,胆总管残石率为0%,肝内胆管残石率为13.3%.结论:纤维胆道镜能够指导术者合理选择术式,降低胆道术后残石率.

    作者:邹波;黄丽辉;陈淑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右心室起搏联合β-阻滞剂治疗心衰伴慢房颤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后联合β-阻滞剂对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慢性心衰伴缓慢房颤患者安置心室起搏器(VVI),再加口服倍他乐克,分别对照治疗前后1年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心功能、左心房室大小;结果: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有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心房室大小有变化,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右心室起搏联合β-阻滞剂倍他乐克对治疗心衰伴慢房颤有效.

    作者:梅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晶体大剂量放疗后左眼视力一过性失明1例

    患者,男性,45岁,因头痛15+月,左面部包块伴牙痛10+月,于2001年6月再次入院.我院CT示:左上颌窦癌,鼻腔、筛窦受侵.于2000年10月10日作上颌窦组织活检示:左鼻腔及上颌窦小细胞恶性肿瘤,以浆细胞肉瘤可能性较大.PE:KPS:70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左面部肿胀变形,近鼻部有一约5cm×4cm大小、质硬、固定包块,局部红、肿、热、痛,伴左面部麻木感.行CAV方案化疗,因病人反应较大,未按计划完成,左面部包块基本无变化.

    作者:张艳玲;杨庆龙;范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二陈汤在戒毒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使用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海洛因依赖,常并用莨菪类药物,为了解决因使用莨菪类药物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减少,咳痰困难的治疗矛盾,本人试用中药二陈汤加减来改善戒毒病人痰液粘稠问题,临床疗效甚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盲扎血管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附126例报告)

    前列腺切除术目前仍是治疗体积较大和有尿路并发症前列腺增生症(BPH)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1990年12月~1999年12月采用盲目缝扎血管行前列腺切除术126例临床治疗情况,以探讨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更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梁勇;荣兴欣;刘建辉;李爱民;袁克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12例误诊漏诊分析

    近年,肺结核患病率虽有下降,但老年肺结核的患病率却有上升趋势,而随着生活状况改善,平均寿命延长,糖尿病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现将我院自1986年以来收治的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误诊漏诊12例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陈强;曾大奎;詹明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农村献血员铁缺乏症的调查

    目的:了解农村献血员中铁缺乏症发生情况.方法:分别随机测定845名男女献血员和147名男女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铁蛋白等7项铁参数,诊断和计算其铁缺乏症及缺铁各期的发生率.结果:铁缺乏症和IDA的发生率,男女献血员明显高于男女对照组,不同献血年限间,献血1~5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6~10年、11~15年、≥16年三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农村男女献血员铁缺乏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献血超过5年者缺铁明显加重,这与献血后铁剂的补充不够有关.

    作者:高丹;周其来;余兰;谢波;袁永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左侧耳廓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1例

    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属横纹肌肉瘤的一种类型,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的横纹肌,但原发于耳廓的葡萄簇型横纹肌肉瘤尚未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余成清;任正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浅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附1102例报告)

    目前,胆囊切除术有三种方法即:传统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综合本院从1989年至2001年6月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102例,收到创伤少、切口小、恢复快、痛苦少的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知然;刘金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巨大硬脊膜外囊肿1例

    患者,男,16岁.因双下肢无力8月,进行性加重2月于1999年6月16日入院.查体:T7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增高,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Babinski(+)、Chaddock()、Kernig()、踝阵挛().腰部CT示L2~L4硬脊膜外肿瘤;椎管造影示L2~L4、T11硬脊膜外多发占位;MRI示C7~L5硬脊膜下巨大呈节段性分布、不规则、囊状(CSF信号)占位病变,脊髓明显受压前移.X线示胸硬腰椎正常.

    作者:黄昌仁;董劲虎;詹书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双幽门畸形并溃疡出血1例

    患者,男,49岁.因黑便3天,伴呕血一次入院.既往头痛4年,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历史.查体: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重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浊音界存在,肝脾不大,移浊(-).大便常规:黑软,隐血(),血色素44g/l.

    作者:沈顺华;毛登明;李昌平;尹思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严重电烧伤创面早期治疗

    目的:总结严重电烧伤早期创面修复的经验.方法:42例72个严重电烧伤创面,早期应用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一期修复.结果:72个创面术后皮瓣愈合优62例次,良7例次,差3例次.结论:早期清创一期皮瓣修复严重烧伤创面是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吴国平;何晓川;廖毅;郭力;谢兴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产期缺氧所导致的脑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及远期智力低下,非进行性运动障碍的重要原因[1],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本文对HIE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基层临床工作预防和减少此病的发生积累经验.现将我院1998~1999年两年收治的HIE 50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佳;任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降糖灵致糖尿病乳酸酸中毒2例救治体会

    由于糖尿病乳酸酸中毒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36%,若合并有组织器官病变者病死率更高.在我院救治因口服降糖灵后致重症乳酸酸中毒2例,经积极抢救痊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静;丁燕;张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血管病基因治疗

    脑血管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血脑屏障的存在,脑血管病的基因治疗更为复杂.随着近年导管血管基因转移技术的成熟,特别是颈动脉和颅内血管基因转移在体内和体外(in vivo and in vitro)的成功实施,使脑血管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不断发展,并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现综述如下.

    作者:吴峰阶;何延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