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用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体会——附1例病例报告

邓波

关键词:环磷酰胺, 冲击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例报告,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ase, 风湿免疫性疾病, 免疫抑制作用, 临床使用, 出血性膀胱炎, 免疫抑制剂, 化疗药物, 细胞毒性, 烷化剂, 大剂量, 用法, 险情, 口服, 机体
摘要:环磷酰胺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烷化剂类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其对机体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使用当中会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危险情况.环磷酰胺为临床常用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常用此药物,传统用法为口服,但近年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经广泛使用.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药物制剂专业《化工原理》教学

    <化工原理>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常感觉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特点,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慈志敏;付超美;蒋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乙肝前S1抗原、HBeAg与HBV-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HBeAg与HBV-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和荧光PCR检测194例临床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HBeAg和HBV-DNA.结果:HBeAg与HBV-DNA的一致率为79.38%,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的一致率分别为74.74%和73.71%.结论:前S1抗原和HBeAg均较好地反映HBV的存在与复制.联合检测前S1抗原和HBeAg可减少因HBV基因变异导致的抗原阴性而产生的临床诊断错误.

    作者:郭洪君;许大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氯沙坦治疗12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沙坦,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各项指标除BuN外,UAER、HbAlc、Scr、MAP、FBG均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可耐受并坚持完疗程.结论:氯沙坦治疗早期DN可以显著减少尿蛋白排出,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作者:罗学科;曹玉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肾移植术前肾活体供体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肾移植术前肾活体供体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27例受检者进行双肾区及尿路的对比剂动态扫描,采集肾动脉期、静脉期及排泄期的影像数据,进行MPR、MIP及VR等后处理,评估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变异,肾实质及上尿路的形态及功能.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清晰显示肾血管、肾实质及上尿路影像.27例受检者中,22例双肾动脉均为单支,5例发生变异(异住动脉1例,副肾动脉2例,副肾动脉与肾动脉早期分支并存2例);肾动脉狭窄2例;23例双肾静脉为单支,4例变异(右肾双支静脉伴左副肾静脉合并左肾静脉走行异常1例,双肾副肾静脉1例,右副肾静脉2例);22例肾实质正常,左肾萎缩2例,小囊肿2例,肌脂瘤1例;25例尿路显影正常,2例左输尿管未显影.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以其快速高分辨成像的优势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为肾移植手术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高燕;白林;白顺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老年糖尿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8年6月51例老年糖尿病人置入胰岛素泵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51例病员置泵前后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5例病员带泵出院,46例病员带泵一周至三周血糖控制良好,取泵后继续注射胰岛素治疗,随访3月~2年,血糖控制良好.结论:胰岛素泵体小巧,易携带,操作简便,老年糖尿病人置入胰岛素泵后血糖得到稳定和理想的控制,减少了夜间低血糖和黎明现象,血糖达标天数增加,是控制血糖的好方法.

    作者:张焰;宋月琼;李凤琼;杨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对中药鉴定实习的思考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运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与临床医疗用途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中药鉴定实习是在中药鉴定学课堂理论教学之前或课程阶段教学中,继承传统的中药经验鉴别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中药现代性状鉴定方法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开设的训练课程.

    作者:刘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护生对护理礼仪教学方法评价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护生对护理礼仪各种教学方法的评价,为今后的护理礼仪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2008级205名护理本科生及185名护理专科生对护理礼仪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205名本科生对情景模拟的评分高,为2.81±0.39,对讲授的评价低,为2.09±0.55.185名专科生对实践操作评分高,为2.75±0.44,对讲授的评价低,为2.07±0.61.本科生及专科生对护理礼仪各种教学方法的评分不一,但针对每种教学方法的两者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教师应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特别关注学生对礼仪规范的领悟,增强护生对护理礼仪的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余雨枫;胡忠华;马晖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严重闭合性眼伤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与否在治疗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1~2009.3收治的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52例,对其手术方式及视功能、视网膜复位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闭合性眼外伤伴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平均年龄45.4±19.2岁.男性41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6岁;女性11例,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7.4岁.其中行玻璃体切除+球内注气(或硅油)者30例(A组),行玻璃体切除+巩膜环扎+球内注气(或硅油)者22例(B组).A组术前视力≤0.02的20例(66.7%),视力>0.02的10例(33.3%);术后视力≤0.02的7例(23.3%),视力>0.02的23例(76.7%).B组术前视力≤0.02的13例(56.4%),视力>0.02的9例(43.6%);术后视力≤0.02的5例(22.5%),视力>0.02的17例(77.5%).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玻璃体切除+球内注气(或硅油)者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25例(83.3%),行二次手术者5例,2例视网膜回贴;玻璃体切除+巩膜环扎+球内注气(或硅油)者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18例(85.8%),行二次手术者4例,2例视网膜回贴.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在治疗闭合性眼裂伤伴视网膜脱离中与玻璃体切除非联合巩膜环扎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巩膜环扎在玻璃体切除治疗严重的闭合性眼外伤伴有视网膜脱离中不是必要的.

    作者:胡建斌;余雨枫;雷春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健康教育在结肠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结肠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结肠造口患者从心理方面、疾病常识、术前术后、康复期等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和指导.结果:50例患者接受相关健康教育后,除2例对造口袋粘胶过敏致造口周围皮炎、3例在早期因裁剪洞口大小不合适,造口排泄物外溢刺激致皮肤损伤外,其余患者均能独立或在家属协助下完成造口护理.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结肠造口患者的认知能力,减少焦虑,改变惠者不良心态,有利于患者尽早掌握造口护理方法,促使其早日返回社会.

    作者:吴艳丽;田昌英;夷凤梅;张润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我科5例人造血管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并做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1例血栓形成行取栓术后并发感染失败,4例功能良好.结论: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作者:何小花;文远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ICU患者无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ICU患者无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6月~2009年1月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进行的无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wist组)28例以及同期进行的传统气管切开术(传统组)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下置管成功.PercuTwist组术前血小板低值22×109/L;手术时间平均为(7.2±1.6)min;出现并发症2例次.传统组术前血小板低值54×109/L;手术时间平均为(31.55±5.4)min;出现并发症12例次.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气管后壁损伤相关并发症.PercuTwist组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01和P<0.01).结论:对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肺部感染而需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首选Per-cuTwist;熟练掌握避免气管后壁损伤的手法及技巧,ICU患者采用无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军建;高宇;夏文刚;任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安取宫内节育器手术中操作失败原因及常见操作不当的处理

    目的:探讨安放宫内节育器(IUD)手术中操作失败的原因及常见操作不当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B年~2008年6年间门诊IUD安放和取出手术,操作失败的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安放和取出IUD手术平均操作失败率为4.5%,6年间安放和取出IUD手术的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安放IUD失败率越高,而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取IUD失败率增加(P<0.05),环型IUD操作失败率高于T型IUD(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金属环、孕次低、产次低、手术类别(放环)等因素是导致节育环手术失败率上升的非手术者和非操作的影响因素,提示,安放IUD失败率高于取出IUD.结论:IUD手术中应注意操作因素和非操作因素对手术的影响,加强对易导致手术操作失败的影响因素的重视,规范手术操作,减少手术者的操作不当.

    作者:崔思芳;余金明;刘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307~2008年我院收治的163例肝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对其术前全身情况做详细评估,重点检查心、肝、肺、肾及血液系统功能,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防治低血压;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加强基础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该组16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10例(6.13%),围手术期死亡2例(1.2%).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增强术后的护理观察,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病人康复至关重要.

    作者:吴丽萍;杨亚梅;李惠玲;郝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对宫颈癌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我院2003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8例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健康教育能够使宫颈癌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王云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42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重型肝炎病人83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日静滴,拉米夫定口服100mg/日,两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生物化学、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组TBIL、ALT、AST明显下降,TBIL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2)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增加较对照组显著(P<0.05).(3)HBV-DNA阴转率和负荷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1).(4)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对36.58%(P<0.001).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重型肝炎可使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抑制HBV复制,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玉龙;龚丽霞;王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结肠造口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提高结肠造口术围手术期护理水平的多种措施.方法:对136例结肠造口患者采取术前重视心理护理,术后重视切口护理和逐步指导患者人工肛门护理等护理手段.结果:对术后的26例并发症能及时发现,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二次手术.12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学会了自我护理.在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结肠造口术的围手术期中,积极做好术前心理及肠道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术后切口和造瘘口情况,规范地指导患者的扩肛和训练肠道蠕动,可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作者:王春瑛;徐敏;杨洋;聂春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基层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执行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执行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知识问卷并对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执行情况现场调查.结果: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知识平均知晓率74%,知晓率高为护士85.74%,其次为医生70.21%,医技人员低48.89%;标准预防平均执行率为53.70%,护士62.35%,医生为47.12%,医技人员为13.89%;不同科室标准预防执行率:内科56.44%、外科53.85%、妇产科60.71%、医技科室13.89%.结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意识薄弱,执行能力有待提高.医院应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标准预防知识培训,不断强化防护意识,加大督导力度,把标准预防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

    作者:陈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两种给药途径治疗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成本-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两种给药途径治疗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经济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静脉滴注,B组给予头孢地尼口服,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小成本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B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采用口服头孢地尼,安全,有效且经济.

    作者:柏凌云;张玉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配合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75例(78眼)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正确设置超声乳化仪参数、保证充分的灌、流液量和有效灌吸等配合.结果:7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维持前房深度稳定,均无切口热烧伤,手术疗效良好.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特别是超声乳化仪使用的准确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刘莉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与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对比性研究,探讨D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知冠状动脉疾病患者34名做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按狭窄程度分类进行相关性研究,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按AHA15分段法,34位患者CT造影共显示良好节段452段,显示优良率为91.3%.对于≥50%狭窄节段,DSCT诊断的敏感性为92.4%,特异性为97%,阴性预测值98.5%,阳性预测值85.9%.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与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赵原;蒲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