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慈
张洪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治疗上以凉血为先,清热生津,同时重视补益脾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仁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千百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双盲双模拟实验,试验组应用千百洗液和甲硝唑栓安慰剂治疗,对照组用甲硝唑栓和千百洗液安慰剂治疗.结果 千百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与甲硝唑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千百洗液可有效地治疗细菌性阴道炎,其治疗效果与甲硝唑栓相当,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汤芳梅;王丽;田日升;王宇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附姜四平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适病例采用附姜四平汤加减治疗,1剂/d,水煎分2次服,3W一疗程.结果 观察48例中,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有效率97.9%.结论 附姜四平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艳蓉;吴绍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加味散偏汤,对照组给予氟桂嗪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后1、2、3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及程度变化以及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3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李瑞杰;习新娟;李芳;李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三联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应用,系统配伍.介绍了中医外科常用的四组三联方的用量、功效、主治、配伍机理、应用体会.
作者:王益平;王剑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患者采用针刺晕听区、听宫、翳风、中渚及腹针.配穴:肝胆火盛加太冲、丘墟;痰热郁结加丰隆、曲池;肝肾不足加太溪、足三里;脾胃虚弱加足三里、阴陵泉.1次/d,10d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结果 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 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好.
作者:高莉;樊海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全息经络刮痧疗法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治疗方法,以其方法简便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可靠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从刮痧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对刮痧进行了阐述,肯定其疗效,并提出不足及建议.
作者:郭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效果.方法 132例单侧肢体骨折术后肿胀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消肿治疗,比较两组7d后肿胀治疗效果、7d内不同时间点肿胀减轻人数、肿胀完全消退时间.结果 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药组肿胀消退率大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中药组肿胀减轻人数比例均多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治疗效果肯定,能显著增加肿胀消退率,加快消肿速度,缩短消退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李世伟;李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病症.多数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眩晕、甚至晕厥等诸多临床症状.中医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中药为天然药物,不良反应相对小,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作者:杨建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荆防方加减口服,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2W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为76%.结论 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青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阐述近15年针灸在持续植物状态治疗中的应用,为针灸治疗持续植物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持续植物状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病理过程.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以病理生理机制为依据,结合中西医全方位治疗,准确应用针灸的辨证施治,达到提高疗效,提高促醒率,是当前较为简捷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玺灵;宋虎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王玉玺教授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诸多的中医治疗经验,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尤其是在顽固性、慢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常收显效.本文旨在介绍王玉玺教授从脾胃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作者:殷红武;冯云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自2000年以来针刺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治疗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方法 分别论述近年来对于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的研究及针刺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多方面多角度的影响,综合评价针刺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防治作用.结论 中医针刺治疗因方法灵活、疗效明确、副作用小,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良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孔楠楠;周胜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在现代先进的医学手段支持下诊断更加规范、准确、统一,而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该病有独到的优势,本文就借助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相结合治疗该病及善用活血化瘀的关键性从理论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试作阐述.
作者:王滨;刘华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杜仲盐制前后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的作用,为探讨杜仲“盐炙入肾”的炮制原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Vc为阳性对照,建立杜仲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活性的研究方法,以清除率差异为评价方法,考察杜仲盐制前后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差异.结果 盐制后杜仲清除DPPH活性大于生品,生品、盐制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0.8554 mg/mL,0.6626 mg/mL,0.0029 mg/mL.结论 从清除DPPH角度来看杜仲盐制抗氧化活性增强,为抗氧化角度揭示杜仲“盐制入肾”的炮制原理.
作者:董媛媛;石智华;邓翀;宋小妹;张亚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易致饮食积滞.食积可单独为患,也可相兼致病,而发热是食积致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李燕宁教授习识小儿食积发热之规律,辨证论治力从其根本,妙用经方常药,疗效颇佳.
作者:李莉;李燕宁;吴金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由近年来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广泛应用,思考到小儿五脏特点与此方的联系,认为麻杏石甘汤是为小儿量身定做的一首方剂,在儿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作者:曾晓翠;李金亮;王瑞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统计的64例的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疗程3d;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疗程为3d.统计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32例患者中,30例72 h止血;对照组32例患者中,22例72 h止血.结论 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凡琳;张洪;于晓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系统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等7部著作的基础上,对唐以前带下病症从名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
作者:田丙坤;苗彦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急性淋巴结炎是由细菌沿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引起局部淋巴结红、肿、热、痛,同时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等一系列全身症状的疾病.赤小豆外敷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价格低廉,易于推广.
作者:金喻;刁娟娟;王媛媛;庞冲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