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统计的64例的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疗程3d;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疗程为3d.统计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32例患者中,30例72 h止血;对照组32例患者中,22例72 h止血.结论 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孟凡琳;张洪;于晓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干扰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202例(所选病例共299例,其中排除引起过敏性紫癜性肾炎97例)患者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并联合干扰素治疗,疗程2W,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痊愈123例,显效46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93.56%.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干扰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肯定.
作者:王少博;李张军;王香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真武汤为《伤寒论》名方,大多认为阳虚水泛为本方不可或缺的病机.但本病例中只有水泛,未见阳虚,使用真武汤也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吴起浩;曾维铨;杨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补肾活血方对克罗米芬促排卵周期着床期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西药组30例,中西药组30例,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着床期雌二醇、孕激素水平及孕激素/雌二醇比值.结果 西药组雌二醇、孕激素水平及孕激素/雌二醇比值均高于中西药组及对照组;而中西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补肾活血方配合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能明显改善单用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引起的内源激素紊乱,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刘秋兰;张嘉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在现代先进的医学手段支持下诊断更加规范、准确、统一,而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该病有独到的优势,本文就借助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相结合治疗该病及善用活血化瘀的关键性从理论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试作阐述.
作者:王滨;刘华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附姜四平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适病例采用附姜四平汤加减治疗,1剂/d,水煎分2次服,3W一疗程.结果 观察48例中,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有效率97.9%.结论 附姜四平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艳蓉;吴绍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麻黄是一味比较常用的中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不仅能治疗外感表证,也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并治疗外科、伤科、儿科以及风湿科、皮肤科的疾病,应用广泛,导师应用麻黄的经验多体现在其配伍方面.
作者:范媛;朱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予加味散偏汤,对照组给予氟桂嗪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后1、2、3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及程度变化以及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3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李瑞杰;习新娟;李芳;李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麦门冬汤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功效为滋养肺胃,降逆和中,主治上焦津液亏损,虚热上逆所致的咽喉不利,上逆下气等.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临床杂症取得良好成效,此举胃病、乳房胀痛治验两则.
作者:时信;张景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急性淋巴结炎是由细菌沿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引起局部淋巴结红、肿、热、痛,同时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等一系列全身症状的疾病.赤小豆外敷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价格低廉,易于推广.
作者:金喻;刁娟娟;王媛媛;庞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千百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双盲双模拟实验,试验组应用千百洗液和甲硝唑栓安慰剂治疗,对照组用甲硝唑栓和千百洗液安慰剂治疗.结果 千百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与甲硝唑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千百洗液可有效地治疗细菌性阴道炎,其治疗效果与甲硝唑栓相当,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汤芳梅;王丽;田日升;王宇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效果.方法 132例单侧肢体骨折术后肿胀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消肿治疗,比较两组7d后肿胀治疗效果、7d内不同时间点肿胀减轻人数、肿胀完全消退时间.结果 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药组肿胀消退率大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中药组肿胀减轻人数比例均多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治疗效果肯定,能显著增加肿胀消退率,加快消肿速度,缩短消退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李世伟;李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孙希焕教授运用中药治疗黄水疮,认为其病机主要为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宜选用清暑汤或五味消毒饮以清暑利湿解毒.
作者:崔宏;孙希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实验组加服补肾活血方剂,均治疗12W;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尿酸(BUA)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TC、LDL-C、TG均有降低和HDL-C升高(P<0.05);但治疗后实验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对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曾娟;吴志强;谢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常见病之一,主要以恶心、干呕、呕吐、上腹饱胀、早饱、胀气或者与这些症状相关的一种感觉.笔者治疗本病从痰入手,佐以燥湿健脾、理气除胀、消食和胃,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李天罡;李天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荆防方加减口服,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2W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为76%.结论 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青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由近年来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广泛应用,思考到小儿五脏特点与此方的联系,认为麻杏石甘汤是为小儿量身定做的一首方剂,在儿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作者:曾晓翠;李金亮;王瑞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根据女性性激素六项及其他现代临床诊断手段,衷中参西,本着辨病辨证结合,同病异治原则,将闭经分为痰湿阻滞型、血虚肝郁型、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型三型予以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綦巧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三联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应用,系统配伍.介绍了中医外科常用的四组三联方的用量、功效、主治、配伍机理、应用体会.
作者:王益平;王剑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结合氢醌霜外用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结合氢醌霜外用对照组42例两月后的疗效对比;方法 治疗组肝气郁结者以逍遥散为主方,气质血瘀者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肝肾不足者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中药煎液,1剂/d,分两次口服,同时予以氢醌乳膏外擦皮损处,轻度按摩,早晚各一次.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0.3g,3次/d,维生素E0.1g1次/d,同时同样方法外用氢醌乳膏,两组疗程均为两个月.两个月疗程结束后,将两组疗效情况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后,结果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有效率(P =0.436,x2=0.606)、总有效率(P=0.384,x2=0.757)上并无差异性,但在显效率(P =0.019,x2 =5.463)上,两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证明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相对于治疗组而言能显著提高显效率.
作者:查日煌;徐一平;张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比较二者自觉神经病变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DPN自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α-硫辛酸对DPN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周军杰;孙凤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系统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等7部著作的基础上,对唐以前带下病症从名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
作者:田丙坤;苗彦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对心悸早有论述,其病名首见《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证治已较为完善和系统,本文旨在探讨仲景对心悸的论治以是脏腑辨证为法,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刘贯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消渴属疑难病证之一,对其相关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探讨十分有必要.本研究以汉代为研究背景,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切入点,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消渴文献的回顾,提炼出张仲景对于消渴的认识集中在三方面:消渴的病因病机以寒邪凝滞、肾阳亏虚与胃中郁热为主,消渴的治法方药以滋养阴津与蒸腾肾气为原则,消渴常易引发消耗性的变证,以此为基础,与同时期有关消渴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比较,提出了汉代消渴的总体认识.
作者:文颖娟;杨景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王玉玺教授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诸多的中医治疗经验,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尤其是在顽固性、慢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常收显效.本文旨在介绍王玉玺教授从脾胃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作者:殷红武;冯云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经行头痛为妇科门诊常见病,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独特优势.金季玲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中药辨证论治与耳穴贴敷联合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陈继正;金季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多动症(ADHD)是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近几年,其患病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导师王素梅教授在临床中,采用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疗儿童多动症,颇见疗效.
作者:杜彦云;卫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张洪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治疗上以凉血为先,清热生津,同时重视补益脾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仁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易致饮食积滞.食积可单独为患,也可相兼致病,而发热是食积致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李燕宁教授习识小儿食积发热之规律,辨证论治力从其根本,妙用经方常药,疗效颇佳.
作者:李莉;李燕宁;吴金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内毒素经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及支气管滴注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优劣.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与腹腔注射,麻醉后经支气管滴注内毒素,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4h后测定血气分析、肺湿/干重(W/D)比值等.结果 内毒素经三种给药途径均可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结论 内毒素经支气管滴注4h所造成的急性肺损伤模型病理损伤和动物功能学指标符合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实验要求.
作者:张祺嘉钰;孙毅;胡锐;张恩户;王敏;杨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杜仲盐制前后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的作用,为探讨杜仲“盐炙入肾”的炮制原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Vc为阳性对照,建立杜仲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活性的研究方法,以清除率差异为评价方法,考察杜仲盐制前后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差异.结果 盐制后杜仲清除DPPH活性大于生品,生品、盐制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0.8554 mg/mL,0.6626 mg/mL,0.0029 mg/mL.结论 从清除DPPH角度来看杜仲盐制抗氧化活性增强,为抗氧化角度揭示杜仲“盐制入肾”的炮制原理.
作者:董媛媛;石智华;邓翀;宋小妹;张亚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实验采用体定位脑内注射6-OHDA建立大鼠模型,观察PD大鼠中脑黑质中HSP70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未见HSP70阳性细胞表达或见少量阳性表达;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均可见HSP70阳性神经元表达,在注射6-羟多巴胺后1d、7d的观测点成大面积表达;治疗后模型组HSP70表达呈下降趋势,中西药组HSP70表达呈上升趋势,中西药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各治疗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和时效相关性.
作者:王亚丽;周望;张霄霄;仝武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大血藤中总皂苷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提取的时间、甲醇的浓度、溶媒的用量、提取的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总皂苷为指标,筛选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大血藤总皂苷提取的工艺为8倍量80%甲醇,提取1次,每次90 min.结论 大血藤提取总皂苷的工艺优化,为大血藤总皂苷的提取和进一步的纯化研究提供了可靠地依据.
作者:张萌;郑洁;邓翀;韩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优选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方法.方法 以白芍根粉为原料,采用平行试验比较了溶剂回流提取法、亚临界水法和酶法对芍药苷的提取率的影响差异.结果 表明溶剂回流提取法和酶法提取芍药苷的提取率均高于亚临界水法提取芍药苷;酶法芍药苷提取率比乙醇和水回流提取法高,但是略低于甲醇回流提取法的提取率.结论 酶法提取芍药苷中,纤维素酶添加量为420u/g芍药粉时芍药苷的提取率大,达2.76%;果胶酶添加量为4400 u/g芍药粉时,芍药苷提取率达2.62%.
作者:张瑜;唐志书;张岗;吕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中脘、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行苍龟探穴法,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肝俞针刺得气后行补法,背部穴位不留针,其余穴位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 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第2疗程为90.5%,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石志敏;李雪青;雷淼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法促进阑尾切除术后肛门排气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阑尾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耳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耳穴埋豆法对阑尾切除术后相关问题进行干预,能有效地加快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
作者:项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电针、推拿疗法合止晕汤治疗气虚、痰瘀阻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针刺颈夹脊、双风池、双天柱、百会、率谷、双内关、双丰隆、双三阴交,带电加TDP照射颈部,结合推拿疗法、止晕汤治疗本病60例.结果 总有效率98.33%.结论 电针疗法、推拿疗法合止晕汤是一种治疗气虚、痰瘀阻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永科;王慧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艾灸疗法对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肛肠手术并发尿潴留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各50例,常规组应用传统的诱导排尿方法,治疗组采用艾条悬炙中极、关元等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排尿情况.结果 治疗组排尿时间较常规组明显提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炙疗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易学易行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方法.
作者:曹洁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患者采用针刺晕听区、听宫、翳风、中渚及腹针.配穴:肝胆火盛加太冲、丘墟;痰热郁结加丰隆、曲池;肝肾不足加太溪、足三里;脾胃虚弱加足三里、阴陵泉.1次/d,10d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结果 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 头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好.
作者:高莉;樊海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2例确诊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30例确诊患者采用口服麻仁滋脾丸.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
作者:彭辉;刘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阐述近15年针灸在持续植物状态治疗中的应用,为针灸治疗持续植物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持续植物状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病理过程.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以病理生理机制为依据,结合中西医全方位治疗,准确应用针灸的辨证施治,达到提高疗效,提高促醒率,是当前较为简捷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玺灵;宋虎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病症.多数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眩晕、甚至晕厥等诸多临床症状.中医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中药为天然药物,不良反应相对小,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作者:杨建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全息经络刮痧疗法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治疗方法,以其方法简便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可靠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从刮痧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对刮痧进行了阐述,肯定其疗效,并提出不足及建议.
作者:郭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自2000年以来针刺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治疗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方法 分别论述近年来对于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的研究及针刺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多方面多角度的影响,综合评价针刺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防治作用.结论 中医针刺治疗因方法灵活、疗效明确、副作用小,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良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孔楠楠;周胜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