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罗国林;高雪梅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作用.方法:运用ZITI-2000型血液回收机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与回输共116例,比较回输后HR、MAP、SPO2的变化;随机选择其中部分病例于术前、回输前、回输后、术毕24h采血测定HB、Hct、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回收原血和回输血的RBC、HB和Hct.结果:(1)平均每例回收血3379ml、回输血1235ml,异体输血率为25.8%.(2)术中自体血回输后HR减慢(P<0.01),MAP上升(P<0.01).(3)HB和Hct在回输后升高(P<0.01);Plt在回输后择期病例低于术前(P<0.01),急诊病例无显著变化,但术毕24h两者均比术前升高显著(P<0.01).(4)急诊病例FIB、PT和APTT于术后24h增加(P<0.01);择期病例在回输前和回输后FIB降低(P<0.01),而PT、APTT则延长(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5)回输血与回收原血比较RBC、HB和Hct均显著增高 (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后循环功能较稳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节约血源和避免输血并发症.但出血量较大时,还不能完全避免异体输血.
作者:杨松;郑祥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964年,Detterling首次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应用于临床,但因免疫排斥等问题而失败,其后一段时间的尝试者都未获得成功.随着TPN 的应用,部分小肠衰竭病人长期存活,致使小肠移植的研究被搁置.但临床研究证实,长期TPN会造成肝脏等脏器严重损伤,以及80年代后期环孢素A(CsA)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被重视.1988年Grant等进行了首例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获得成功,临床小肠移植开展增多,但存活时间多不足5年.直到20世纪 90年代,FK506(tacrolimus)应用于临床小肠移植领域后,小肠移植的成功率与存活率才有所提高.2003年5月国际小肠移植中心(International Intestinal Transplant Registry,IITR)报道全球共有20个国家61个移植中心对923例(儿童占61%)病人施行了989次小肠移植,至统计时有484人存活.
作者:卜君;伍晓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住院治疗的51例羊水过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容易发生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增加围产儿死亡率,而母亲手术产率增高,术后切口感染率随之增加,产后病率也相应上升.结论:羊水过少是胎儿危险极其重要的信号,严重影响母婴安全.
作者:姜薇;张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简称PCOS)自1935年首次报道以来,迄今仍病因不明,其病理生理变化复杂,临床表现呈多态性[1].
作者:钟茜;徐克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血肿破入脑室,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现将我院25例该类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明;陈志远;胡春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渗出性中耳炎是耳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相对不复杂,1989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治疗102例渗出性中耳炎,现将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山;蔡波;盛健峰;袁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古人认为鱼胆有清热,明目作用.故民间相传用鱼胆治病时间已久,故中毒事故频发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等致命的多脏器功能损害.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鱼胆中毒2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能;朱世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声带良性病变行内窥镜支撑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术后1周发音已恢复正常,16例患者因弥漫性声带息变、声带白斑,术后1~3个月发音渐渐恢复正常.结论:内窥镜支撑喉镜手术具有能观察声带细小病变、手术准确性高、病变切除彻底、重复手术率低的优点,是声带良性病变切除的较好方法,可替代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
作者:王革;钟渠;冯越;郑鹏;李忠万;王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HBV DNA反跳发生时间与YMDD变异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前的血清样本和治疗后不同时间发生HBV DNA反跳时的血清样本中是否存在YMDD变异株.结果:40例发生血清HBV DNA反跳的HBeAg阳性CHB病人,拉米夫定治疗前的血清中均未检出YMDD变异株.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时发生HBV DNA反跳的6例病人,血清中也未检出YMDD变异(0/6);于治疗9个月时发生HBV DNA反跳的13例病人中有3例病人的血清检出YMDD变异(23.08%);于治疗12个月时发生HBV DNA反跳的21例病人中有18例病人的血清检出YMDD变异(85.71%);P<0.0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反跳发生时间与YMDD变异呈正相关,治疗9个月以后发生的血清HBV DNA反跳主要是由YMDD变异所致.
作者:杨家红;雷学忠;刘丽;赵连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1960年Starr-Edwards球笼瓣应用于临床以来[1],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作为一种治疗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已经44年了.历经40余年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的质量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瓣膜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寿命.但是目前的人工瓣膜都存在一定的缺陷[2-4]:机械瓣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患者需要终生抗凝治疗;生物瓣耐久性差,容易退变;同种瓣来源有限,并且也容易退变、衰败.另外,现存的人工瓣膜均无生命活性,无法随机体的发育而生长,对于广大的儿童病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市场上提供的瓣膜能够满足Harken所提出的理想的瓣膜的标准[5].1995年Shin'oka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并应用于羊体内取得成功[6],给心脏瓣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作者:程力剑;张尔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重危病人的急救手术,即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使病人直接经套管呼吸而形成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后,吸痰是基本的护理操作.如何有效而安全地吸痰是临床工作中护士长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现就气管切开后吸痰的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辜德英;余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估非甾体抗炎药物在我院的使用情况,监测用药的合理性及药物利用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共审核2003年度门诊处方134024张,含非甾体抗炎药物处方9784张(占总处方的7.30%)进行分析,调查的内容包括药物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DDDs及DUI,应用WHO推荐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医生用药是否合理的指标.结果:共用药品25种(除复方制剂及外用药),使用频率前10种非甾体抗炎药物的DUI均小于1.结论:我院门诊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利用合理.
作者:赵大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着重探讨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解剖基础.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上脑膜瘤28例,结合CT横断面和冠状面以及脑窗像和骨窗像,对其肿块CT表现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鞍上脑膜瘤28例具有下述CT表现特征:肿块起于鞍结节14例;蝶骨平板4例;鞍隔3例;前床突3例;以及从嗅沟、鞍旁向鞍上侵犯各2例;骨质增生硬化23例;伴视神经管狭窄2例,眶上裂扩大3例;肿块呈类圆形26例;不规则形2例;肿块大小3~5.0cm 10例;5.1~8cm 18例;肿块呈稍高密度2例,伴斑点状钙化1例;肿块明显均匀强化21例,不均或环状强化4例;肿块推压脑实质移位25例,视交叉移位、脑积水及蝶鞍扩大各2例.结论: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CT增扫,结合脑窗像和骨窗像显示,是准确诊断鞍上脑膜瘤CT表现特征及与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的优良影像学方法,并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兰玉梅;邓开鸿;魏懿;庞英泽;吴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时的严重毒副作用及与临床分型和各化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方法:对171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后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71例中发生副作用26例(15.2%),其中凝血功能异常9例(5.3%),急性过敏反应6例(3.5%),胰腺损害5例(2.3%),低蛋白血症3例(1.8%),肝功能损害3例(1.8%).用确切概率法及X2检验对这几种副作用发生率与临床分型关系进行统计,结果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化疗不同阶段副作用的发生率比较,早期强化阶段占优势.结论:L-ASP引起的副作用与临床分型无关,可能与化疗不同阶段有关,主要发生在早期强化阶段.用药前及期间、之后要定期测血糖、尿糖、血尿淀粉酶、肝功和及时对症治疗,并加强饮食控制,能有效控制副作用严重程度,并防止糖尿病等某些毒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乌学真;符仁义;朱易萍;许亚红;李红光;刘衡;蒋敏;郭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透析患者心脏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心肌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M型超声、组织多普勒技术(DTI)和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40例尿毒症透析患者心脏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心肌的微观结构.以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均匹配的4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形态结构及功能改变:左室肥厚,部分患者左室腔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IBS值及IBS%值增大,CVIB值减低.结论:尿毒症患者心脏存在形态结构、功能和心肌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声学参数CVIB可评价心肌的收缩功能,该指标仅与心肌细胞的收缩状态有关,不受心脏前、后负荷的影响.
作者:谭静;唐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ECLIA与RIA测定人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结果分析.方法: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检查及病理金标准确诊35例HT样本,28例GD样本及13例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样本,15例正常对照组.按诊断试验常用指标:对ECLIA与RIA测定TgAb、TpoAb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似然比等进行分析.结果:①ECLIA测定TgAb、TpoAb的敏感度、特异度均在90%以上显著高于RIA(75%);两种方法分别检测76例样本,经配对资料的χ2检验:ECLIA测定的TgAb与RIA测定TGA,P<0.05;ECLIA测定的TpoAb与RIA测定MCA,P<0.05;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均存在显著差异.②ECLIA测定TpoAb阳性率显著高于ECLIA测定TgAb阳性率,更显著高于RIA测定TgAb、MCA阳性率.③由两种方法计算准确度TgAb、TpoAb,ECLIA(91.2%,94.5%)高于RIA(78%,78%),两种方法测定TgAb、TpoAb的一致率基本是匹配的.两者间计算TgAb、TpoAb阳性、阴性预测值ECLIA高于RIA.结论:ECLIA特异性、灵敏性、准确度、阳性率显著优于RIA;ECLIA检测TpoAb诊断HT比TgAb更有优势.
作者:刘英;邓智勇;李进前;韦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从早发型和晚发型的角度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病相关因素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182例,按发病孕周分为早发型组45例(≤34周)和晚发型组137例(>34周),早发型按终止妊娠孕周分为A组17例(≤32周)、B组14例(>32周~≤34周)、C组10例(>34周),比较各组的母儿结局.结果:80.2%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未进行正规产检;早发型比晚发型舒张压高、延长孕龄长、剖宫产率低、新生儿Apgar评分低、围产儿死亡率高,P<0.05;早发型延长至>34周终止妊娠,新生儿窒息率(10%)和围产儿死亡率(10%)明显降低,P<0.005.结论:加强产前宣教和管理对于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有积极作用.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比早发型妊娠结局好.早发型延长至>34周终止妊娠母儿结局较好.
作者:杨晓华;艾瑛;杨沛;刘兴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制备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芯片,并利用该组织芯片在分子病理水平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周期G1期调节基因Rb的功能状态,以及库普弗细胞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HCC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癌旁、远癌肝组织块制备共含120个标本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在HCC肿瘤、癌旁、远癌肝组织中,HBsAg、HBcAg和Rb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库普弗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HCC肿瘤组织中的HBsAg、HBcAg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及远癌肝组织(P<0.01);Rb蛋白缺失率在HCC肿瘤组织中为42.5%,显著高于癌旁和远癌正常肝组织(P<0.05),但与HCC肿瘤的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肝癌组织中的Kupffer细胞数明显少于癌旁及远癌肝组织(P<0.05).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肿瘤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HC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BV感染、Rb蛋白表达缺失和库普弗细胞数量的减少均有着密切联系;组织芯片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技术平台,具有检测质控的高度均一性和检测操作的高通量性.
作者:刘凯;刘焱斌;白浪;刘丽;赵连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白芍总苷与萘丁美酮对老年膝骨关节炎(O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膝OA患者随机分为白芍总苷治疗组和萘丁美酮对照组各40例,对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的患膝疼痛程度、关节压痛度、下肢日常活动能力及医、患双方对病情的评价等5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有减轻,白芍总苷组在缓解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方面与萘丁美酮组疗效相近(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白芍总苷对老年膝OA具有较好而稳定的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胥方元;杨南萍;谢其冰;干锦华;王忠明;江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42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再其次为皮肤、粘膜.易发生感染的疾病主要是脑出血;感染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基础护理和危重患者的营养疗法,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方向.
作者:邓先芳;甘春燕;钱蓉;辜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