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生;方宁
目的:观察益气升阳,活血通窍类中药配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细辛、升麻、葛根、川芎等)治疗; 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6.67%,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更好的降粘作用.提示益气升阳,活血通窍法优于单纯活血祛瘀法.
作者:蔡峻;夏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健脾化痰类中药配伍治疗冠心病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降粘逐瘀汤(黄芪、丹参、当归、胆星、茯苓、泽泻等)治疗本病40例.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7.5%;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5%;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本方能祛瘀通络,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高粘滞血症状态.
作者:李向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豁痰醒脑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黄芪、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法半夏、枳实、竹茹、天麻、僵蚕等治疗中风偏瘫86例.结果:总有效率96.5%.提示:本疗法对中风偏瘫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和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消滞化湿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方法:采用调脂方(莱菔子、黄芪、山楂、党参、白术、苦豆子)治疗,并比较给药前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变化.结果:患者用12周,TC、TG、LDL有显著降低(P<0.01), HDL显著升高(P<0.001).提示:该方剂可明显改善血脂紊乱患者的状况,并具有降低患AS危险性的作用.
作者:马建慧;曹亚军;陈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类中药配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和门诊就诊时间将96例患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益气活血汤(生黄芪、葛根、川芎、丹参、桂枝等),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治疗两周后,分别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血液流变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方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理想药物.
作者:张桂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类中药治疗颈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中药(黄芪、当归、地龙、桑椹、丹参、茶树根、泽泻等组成),对照组单用西药氟伐他丁,疗程均为16周.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降低动脉硬化指数,降低血纤维蛋白元及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方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陈咸川;谢吟灵;吴晨;范代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针法对脑梗塞恢复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脑梗塞恢复期6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肾调督取穴组和普通取穴组各30例,治疗35d.观察针刺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8(IL-8)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益肾调督取穴组优于普通取穴组.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含量,此效应以前者尤为明显.提示:治疗后血清三者水平均下降,表明益肾调督针法可改善病灶缺血、水肿、炎症反应,修复损伤的脑组织,因而三者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血清三者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庞勇;李雁;邹卓成;林军;何列涛;刘运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组采用针刺和艾条熏灸膻中、乳根、少泽,对照组口服中药催乳方.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61.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观察表明针灸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取足阳明胃经乳根穴可催乳,膻中穴调气开结,助乳根穴之功,少泽穴为催乳特效穴,诸所穴可疏肝解郁,补气调血,以上诸穴共奏通乳催乳之效.
作者:李种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为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补气血第一方.其方配伍严谨,用药精良,笔者运用次方治疗多种疾病,亦每获良效.
作者:何丰华;武维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结肠安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IL-6、SOD及MDA的影响,探讨UC的发病机制及结肠安胶囊对UC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结肠安灌胃组、SASP灌胃组、结肠安灌肠组及SASP灌肠组,每组10只.用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连续给药3周.观察HS、OBT的变化情况并测定大鼠血清IL-6和SOD及MDA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HS、OBT程度比正常组明显升高,IL-6、MD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肠安可明显降低大鼠IL-6及MDA 水平(P<0.05/0.01),明显提高SOD水平(P<0.01).结论:自身免疫紊乱和自由基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结肠安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与免疫调节和抗自由基作用有关.
作者:连建学;刘洁;李洛平;刘卫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就如何提高本病疗效浅述如下.1 细分缓急,内外合治复发性口疮发病机制复杂,至今西医尚无特效药物.笔者认为对本病应积极预防,采用综合疗法,内外合治,突出中医优势,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陈建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辨证分型将肺心病分为外寒内饮证,外感风热证,阳虚水泛证,痰浊闭窍证,元阳欲脱,痰浊闭窍证,元阳欲脱,痰瘀互结证六类,口服中药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则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动脉血氧分压以及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辨证分型治疗结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本病,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严湘凤;严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保心抗衰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属于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基础病及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鲁南欣康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保心抗衰汤(黄芪、人参、附子、桂枝、麦冬、丹参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出量(SV)、心排血量(CO)、及心脏指数(C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保心抗衰汤能明显增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苏玉新;朱冬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疏通经气,补益清阳等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海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疗效.方法:75例分为气虚血滞型40例,肝阳上亢型35例.取透穴针刺法,取风池透风府,臂透肩骨禺,外关透内关,环跳透风市等.结果:气虚血滞型40例,总有效率97.5%,肝阳上亢型35例,有效率为94.3%.提示:透穴针刺法能够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作者:杨明军;刘怀忠;倪三平;侯美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d、14d对比发现血肿吸收量明显大于对照组,而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提示: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脑出血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马云枝;庄志江;张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葛根素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维脑路通、肠溶阿斯匹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治疗组40例采用葛根素配合中医辨证施治,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风痰上扰型治以熄风化痰,肝阳化风型治以滋阴潜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治疗组9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方法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频率,减轻痛苦,较单纯西药疗效为优.
作者:茹易;赵永胜;叶秀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三黄散外敷防治化疗后静脉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药(大黄、黄柏、黄连)用蜜或菊花水调敷患处.结果:治疗组化疗后疼痛、红色条索样改变、树叉形色斑、皮肤破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 三黄散外敷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各类静脉损伤
作者:范慧娟;袁彩云;吕粉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方由当归、川芎、白芍、泽泻、白术组成.功能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缓急止痛.原方用于治疗妊娠腹中隐隐作痛.笔者抓住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脾不和之病机,用于治疗内科杂病,收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俊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著名老中医张琪教授,从事中医内科疑难病研究多年,尤其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以疗效持久显著而闻名.张琪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可概括为益气通阳,化瘀有度;痰瘀交阻,自出枢机;心肾同治,重在预后;病证相合,衷中参西.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受益良多,现将导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并举医案验证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孙元莹;赵德喜;姜德友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