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海平;李鑫;刘华兴
目的:探讨孕妇学校结合心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2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进行孕妇学校学习及心理干预,对照组不予特殊干预,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两组孕妇于入组时及临产前由专人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评,产后1周(出院前)及产后6周由专人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测评。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入组时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6%和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产前分别为8.1%和2.9%,有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1周和6周抑郁症状检出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随着时间延长而检出率降低,对照组则升高。结论孕妇学校结合心理干预能改善孕期抑郁症状,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作者:吴琴;祝艳;张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髋关节功能优39例,良7例,中2例,差4例,优良率88.5%。结论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伏海平;李鑫;刘华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期根治性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复发或形成肛瘘的主要原因。方法对393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365例治愈,28例术后复发或形成肛周脓肿,主要原因是:内口找寻与处理不正确,术后换药不规范,患者伤口未愈即放弃换药,便后不愿坐浴,特殊感染等。结论提高肛周脓肿I期根治术成功率的关键是正确找寻并处理内口,术后换药应规范,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术后常规送分泌物培养或送病理检查。
作者:兰纪华;郎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作用时间对一些短小手术来讲,相对较长。本研究主要观察利多卡因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作用时间的影响。方法6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2mL 0.5%布比卡因+0.6ml 2%利多卡因或2mL 0.5%布比卡因+0.6mL 0.9%生理盐水,观察其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全恢复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可以开始手术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多卡因感觉阻滞的高平面高于生理盐水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利多卡因组长于生理盐水组。结论对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0.6ml 2%利多卡因会延长2ml 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时间。
作者:王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高脂血症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踝血管指数(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体检人群高脂血症患者1360例,空腹测定脉压( pulse pressure,PP)、血脂、CAVI、踝臂指数( ankle-branchial in-dex,ABI),以健康体检血脂正常1451例为对照组成2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吸烟等数据,以单因素、多因素、以及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分析2组CAVI与性别、年龄、吸烟、PP、TG、TC、LDL-C、ABI的关系。结果 CAVI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124,P均>0.05。两组分别作相关分析,结果和整体类似,但高脂血症组LDL相关系数r为0.039,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P、TG、ABI对两组整体CAVI的影响是显著的,而TC、LDL-C对CAVI影响不显著。结论年龄、PP、TG、TC、ABI是CAVI的决定性因素,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明显。
作者:吴多江;余朝萍;杨静;秦亚录;曾洪燕;晏明君;葛斌;尹晓华;刘天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43岁。因头晕、疲乏近半年,加重2 d于2012年10月26日入院。入院前半年出现疲倦、头晕、食欲减退,并伴左肋下胀满感,患者未经诊疗。入院前2d自觉症状加重就诊。既往体健,无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家族中无类似疾患及癌症病史。查体:神志清楚,重度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缘下未触及,脾大平脐,无摩擦音。血常规检查:WBC 220.98×109/L,HGB 51g/L,RBC 2.04×1012/L, PLT 62×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原始粒细胞5.0%。尿酸500.6 umol/L。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为14.55∶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Ⅰ+Ⅱ型原粒占12.0%,可见类巨变、分裂象,部分中性粒细胞内见中毒颗粒、空泡变形、内外浆,嗜碱细胞及嗜酸细胞增多。血小板数稍少,散见。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染色体分析:46,XY,t(9;22)(q34;q11.2)[10]。bcr-abl融合基因PCR定量检测:阴性。于10月26日给予羟基脲1g 口服3次/d,给予化疗,方案为高三尖杉酯碱(2mg/d,第1~7天)加阿糖胞苷(100mg/d, d1~7d)。同时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治疗。11月1日血常规复查:WBC 109.66×109/L, HGB 106g/L, RBC 3.22×1012/L,PLT 334×109/L;继续原方案治疗,密切检测血常规。11月7日血常规复查:WBC 9.52×109/L,HGB 95g/L,RBC 3.08×1012/L,PLT 302×109/L。停化疗。停化疗1周后血常规复查:WBC 2.08×109/L,N 0.77×109/L ,HGB 88g/L,RBC 2.86×1012/L,PLT 322×109/L;脾肋缘下未触及。停化疗1周后血常规复查:WBC 3.07×109/L,HGB 101g/L,N 0.79×10,9/L , RBC 3.12×1012/L, PLT 205×109/L;患者口服格列卫出院。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析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中腔内心电图的P波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辅助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12月共876例行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参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术中采用腔内心电监测技术引导送管,终导管留置长度以“Peres’ formula”定位身高长度为准,术后行导管尖端位置X线定位。对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性改变包括P波振幅升高、双相P波及双峰P波获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76例患者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升高率、双向P波和双峰P波获得率分别为94.2%、17.5%和54.6%,特征性P波获得率即获得P波振幅升高、双向P波或双峰P波其中任意一项的比例为97.8%。在P波振幅增高的825例中,置管到位时振幅增加值平均为(4.2±2.6)mv,其中62.8%的患者在送管至“Peres’fomula”定位长度时出现高振幅P波,其余37.2%均提前出现高P波;送管到位时P波的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P 50为0.4。结论不推荐将腔内心电监测技术作为X线诊断的替代方案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标准。但该技术在置管操作中对帮助判断导管异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经济、便捷、适用性强,可作为颈内静脉置管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应用。
作者:秦英;郭玲;张文斌;王国蓉;江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辅助用药,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胸椎及腰椎骨折患者12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A组使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组;B组使用右美托咪定配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组。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降压开始5min(T1),停止降压后5min(T2),拔管后1min(T3)不同时间点的HR,MAP,同时记录降压时间及术毕患者清醒拔管时间。结果 B组患者在降压开始T1,T2,T3的HR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B组的MAP在T0和T1均与A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T2和T3时间点,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降压时间和术后苏醒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组硝普钠的用量明显降低。由34.62±6.39 mg 下降到27.58±5.86 mg,下降约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辅以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维持手术要求的MAP,并且可以维持合适的心率并减少术中硝普钠的用量。对患者的苏醒和恢复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右美托咪定可以用于控制性降压的辅助用药,在与硝普钠合用时,可以降低其不良反应。
作者:罗方毅;庞波;刘雪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房颤患者与踝臂指数的关系。方法将108例无基础心脏疾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特发性房颤分为A、B 两组:A 组为合并房颤组,共38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组即对照组,共70例,分别做踝臂指数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踝臂指数高低。结果 A组踝臂指数明显低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特发性房颤发作与踝臂指数关系密切。
作者:李沂;杜荣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上尿路结石患者使用经皮肾镜碎石术(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经皮肾镜碎石术共治疗上尿路结石1210例,其中采用传统PCNL治疗891例,微创PCNL治疗319例。结果两种方法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1%和96%,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9%和94%,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和1.3%;单通道取石1113例,多通道取石97例。结论经皮肾穿刺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高效微创,并发症低。
作者:雷弋;张天德;母健君;钱济穷;王岭;罗琦;曾晓明;白冰;田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95%酒精浸泡红花、当归、鸡血藤三味中药局部外用对高危压疮预防的疗效。方法随机将高危压疮患者(通过Braden评分≤16分,定为高危压疮)182例,分成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Braden评分为12~16分60例为A组,评分为8~12分64例为B组,评分为8分以下58例为C组,同时将A、B、C三组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护理,即按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每日3~4次使用该中药(95%酒精1000ml+红花50g+当归100g+鸡血藤100g,浸泡时间为一个月)进行受压部位的局部擦拭和按摩。结果经过对比,A、B、C三组中,对照组出现压疮的几率分别为14.29%、25%、34.48%,而实验组出现压疮的几率分别为0、3.12%、3.12%,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该中药对高危压疮的预防效果是明确的,它能显著的降低高危压疮发生为压疮的几率,其配制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锡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医院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及原因,减少医院退药现象,以保证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13年9月~12月的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退药原因,探讨对策。结果四个月门诊药房共调配处方346460张,其中退药处方1654张,占0.48﹪。常见的退药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因素、医生因素及药房无药等几个方面。结论应建立严格的退药制度,规范退药程序,加强药师、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与协调,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减少退药的发生。
作者:杨强;胥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彝族患者KD的患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彝族K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汉族患者就其患病率,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及近期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此期内在我科住院的患者中汉族24933例,KD患者312例,占1.25%。彝族4852例,KD患者6例,占0.123%。患病率彝族明显低于汉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期汉族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患者16724例,占67.08%,彝族中感染性疾病患者3677例,占75.78%。彝族则明显高于汉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仅彝族患者平均热程明显长于汉族。实验室检查和冠状动脉损害两者无差异。彝族不完全KD发生率高于汉族,且对IVIG治疗反应良好,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彝族患者KD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其炎症反应较轻,对IVIG疗效和近期预后较好。但由于我们样本量太小,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需进行长时间、大样本、多中心的联合观察和研究。
作者:张海;石艳;杨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免疫时期胆囊的超声改变。方法对照组50例为单纯性慢性病毒性肝炎,实验组50例为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实验组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不同免疫时期进行超声观察。两组肝功能均为正常或轻度异常。超声主要观察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腔内回声。将观察的结果与临床化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观察胆囊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免疫时期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胆囊壁毛糙、胆囊壁稍厚、增厚,胆囊腔内回声欠清晰,细弱光点回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胆囊各观察指标比较,CD4+T细胞数在300/mm 3以上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D4+T细胞数在200~100/mm 3时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D4+T细胞数100/mm 3以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胆囊异常超声改变随着CD4+T细胞计数下降更为明显,综合考虑胆囊超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评估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发展。
作者:曹芬;叶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全麻)和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对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对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 Fbg)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 DVT)发生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T0相比,在T1、T2时间点,两组PT、TT时间明显延长,而观察组APTT时间明显延长,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作者:杜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掌握成都市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防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情况及其培训需求,为改进培训方式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成都市共计3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376例中,精神卫生知识基本知晓率为83.5%、部分知晓率为16.5%,知晓率在不同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的精防人员间无差异,但不同学历间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时间不同的精防人员的知晓率存在差异。结论需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如何保持基层精防队伍的稳定性、提高精防人员的服务能力、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求。
作者:代光智;秦小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系列参数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E-5000血液分析仪分别对200例健康体检者及200例血小板减少性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比容( PCT)进行测定。结果血小板减少性患者与血小板正常人群比较,其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比容( PC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度降低或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系列参数分析可作为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对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瑞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使用中药六合丹局部外敷预防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114例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六合丹局部外敷;B组采用喜疗妥软膏局部外敷;C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未使用六合丹或喜疗妥局部外敷,疗程均为3d,然后分别观察各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三组的静脉炎严重程度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较严重(P<0.05);A、B两组间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喜疗妥软膏与六合丹都能预防肿瘤患者PICC静脉炎的发生,而使用中药六合丹外敷预防静脉炎的疗效更明显。
作者:余丽娟;魏素萍;罗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减少全麻下老年女性患者妇科手术术后谵妄的效果。方法选择在全麻下行妇科手术的老年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各3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式,术后均采用一次性镇痛泵静脉镇痛。 A组给予右美托咪定(浓度为4μg/ml)3μg/(kg·h)持续10min,然后以右美托咪定(浓度为4μg/ml)0.3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B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麻醉持续时间,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拔管时间(min)、拔管时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15min舒适度评分,以及术后48小时患者的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15min舒适度评分、术后48小时CAM. CR评分情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持续微量泵入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的减少老年女性患者妇科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并且减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何鞠颖;曹蓉;彰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上腹痛6小时于2013年7月10急诊入院。入院前6h 患者突发上腹痛,呈持续性胀痛,剧烈难忍,伴全身冒冷汗,伴恶心、干呕,无腹泻,大便未解。发病前6h患者曾饮白酒100g,入院前1+月患者曾因类似症状住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结合血生化、腹部彩超及CT,当时诊断考虑:复发性胰腺炎,给予相关治疗11 d症状稍缓解,患者仍有上腹痛,但坚持要求出院。既往有长期大量饮酒史,10+年前曾患“急性胰腺炎”。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肝脾未扪及,全腹肌紧张,广泛上腹压痛,伴反跳痛,肠鸣弱,移动性浊音阴性,右下腹压痛,左肾区叩痛。入院诊断:复发性胰腺炎。辅查:全腹彩超示:胰腺前方紧邻肝左外叶液性包块,脾内异常回声(见低密度灶),脾门处低回声结节,脾周及下腹部肠间隙少量积液。血常规示:WBC 12.93×109/L, NEU 86.1%, PLT 327×109/L, HGB 112g/L,肝功:r-GT67μ/L,肾功:UA474μmoL/L,电解质: K3.12mmoL/L,血脂: TG4.72mmoL/L,血 AMY 187μ/L,LPS 242.4μ/L,粪、尿常规、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乙肝二对半:HBsAb (+)。入院后给予抑酸、抑制胰腺分泌、改善微循环、扩容、导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前第1周患者腹痛有所缓解,但症状反复,间断出现上腹剧烈疼痛,曾多次给予肌注曲马多止痛,并请肝胆科会诊,诊断考虑慢性胰腺炎并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建议内科保守治疗,待形成较厚的囊肿壁后考虑做手术。1周后患者腹痛明显缓解,腹部体征改善,复查血常规正常,血脂肪酶较前下降,腹部彩超胰腺前方液性包块较入院时缩小,但脾内低密度灶及脾门处低回声结节较前有所增大,上腹CT:胰腺稍增大,脾内低密度灶考虑脾梗死可能,胰腺及脾脏未见明显占位灶。嘱患者进食米汤类流质,少储多餐,但患者自行进食油腻饮食后再发剧烈腹痛,呈持续性,伴大汗、腹胀,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肠鸣弱,移动性浊音(+),急诊腹部平片提示腹腔肠管散在积气,腹部彩超:腹腔中量积液,胰腺前方液性包块,脾内低密度灶及脾门处低回声结节较前增大。当时考虑患者胰腺炎转为重症可能,按重症胰腺炎处理,于当天下午患者病情骤然恶化,腹痛剧烈难忍,全身皮肤、粘膜苍白,急查血常规:HGB82g/L,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急请肝胆科会诊后遂转入该科治疗。复查腹部CT示:①脾梗死可能伴脾脏包膜下血肿;②急性胰腺炎;③腹腔内肝韧带囊性占位,多系囊肿;④肝囊肿;⑤腹腔肠管扩张,可见液平,考虑肠梗阻。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查诊断考虑脾梗死,脾包膜下血肿,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的风险后遂行全麻下剖腹探查,脾切除,腹腔坏死组织清除,空肠造瘘,腹腔引流术。术中见腹腔内较多血性液,约500mL,大量坏死组织,脾脏与侧腹壁、膈肌、大网膜广泛致密粘连,脾脏增大伴包膜下血肿,血凝块约300mL,可见包膜一破口,血凝块堵塞破口,胰腺水肿,未见明显坏死,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1500mL,切下脾脏及腹腔坏死组织送病检,患者术后转ICU加强治疗,术后给予监护,消炎,止血、补液等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罗君;杜宗汉;周晓晴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