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曾智萍;贺明礼;周艳;喻少聪

关键词:囊性腺瘤样畸形, 肺,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本文收集了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CAM,术前行X线胸片及胸部CT平扫,3例病变区作高分辨率CT扫描,1例做增强扫描.结果 右肺受累4例,左肺受累3例,病变多累及单个肺叶,均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病理检查为异常增生的管腔或腺瘤样结构.结论 X线胸片、CT检查对本病先期诊断有重要作用,CT检查能更好显示病变,提高病变检出率,对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微创髋钢板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髋钢板螺钉(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7月采用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1例.观察并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术中平均出血量65 ml;近端切口长约2~3cm,远端切口长3~4cm;21例患者术后获得3~9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为89.2分(84~ 95分);其中优1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3%.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钢板螺钉断裂及髋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 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治疗改良Evan分型Ⅰ~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吴青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67例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流程

    目的 对踝关节骨折后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探讨合理护理措施、注意事项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对167例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围手术期进行整体护理干预,从术前心理问题评估、疼痛护理、合理冷敷、正确体位,术后踝关节活动的限制、功能康复指导等方面归纳总结,构成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流程.结果 所有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干预治疗,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治愈出院.结论 按照术前、术后的护理流程来分配护理工作,可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满意度提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尹芝华;秦晴;高征;黄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爪型钛板早期肋骨内固定防治连枷胸并发ARDS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患者在伤后早期采用爪型肋骨纯钛接骨板行肋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在防治ARDS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46例患者为治疗组.2002年3月~2006年9月收治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在采用基础性治疗,针对连枷胸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尽早在全麻下使用爪型肋骨纯钛接骨板行肋骨骨折复位内固定.对照组分别使用沙袋压迫加压包扎、肋骨牵引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结果 治疗组无ARDS及气管切开,随访41例发生胸廓畸形2例(4.88%),住院时间平均12.1d;对照组发生ARDS 7例(16.67%),气管切开9例(21.43%),随访34例,发生胸廓畸形21例(61.76%),住院时间平均21.6d.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连枷胸患者早期行肋骨复位内固定对ARDS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国柱;封小兵;臧超;顾春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80岁.因头昏头痛1个月,晕厥2次入院.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史,其它无特殊.人院当天心电图示:2:1房室传导阻滞.于当天夜间突发晕厥,其后患者反复出现意识丧失,长持续1 min.心电监护显示:2:1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给予反复电击复律,及持续微泵输入利多卡因.下午安装双腔起搏器,频率约60次/min,心电监护未见室速,未再发作晕厥.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心率87次/min;②2:1房室传导阻滞;③高度及间隙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④交界性逸搏心律;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乐群;倪丹;张晓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survivin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urvivin表达情况及其与肺损伤发生发展关系.方法 建立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是否存在survivin阳性表达,且在注射内毒素后不同时间点上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该变化与肺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存在survivin阳性表达(P<0.05).注射内毒素2h时,survivn在肺组织中出现表达,6h表达水平达顶峰,之后逐渐下降趋势,各时间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时,survivin在肺组织中存在阳性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提示survivin可能参与了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佟琳;张标;姚华国;孔小聪;麦振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替坦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头孢替坦等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产超广谱酶( ESB 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抗感染药物研究室分离自临床感染患者的120株经双纸片法确证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 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抗菌作用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大肠埃希菌的MIC50为<0.03μg/ml,MIC90为0.06 μg/ml,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为<0.03 μg/ml,MIC90为0.06 μg/ml;头孢替坦对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MIC50分别为0.06和0.06 μg/ml,MIC90分别为1和2μg/ml.结论头孢替坦对临床常见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俞汝佳;吕晓菊;高燕渝;宗志勇;王晓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肝门区胃肠道外间质瘤并术中胆管损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上腹部持续性胀痛1周,常规B超检查发现上腹部包块于2010年8月29日入院.患者上腹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较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肝脾未扪及,亦未扪及包块,无肌紧张,于右中上腹部有轻度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无异常,肝功T-Bil 15.7mmol/L,D-Bil 9.4mmol/L,ALB 45g/L,ALT 62U/L,γγ-GT292U/L,ALP 240U/L,血糖、肾功能、凝血机制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右上腹肝下查见一实性弱回声团块,约8.4cm×8.6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与肝分界尚清楚,其后方门静脉受压,走行迂曲.胆总管内径0.7cm,内清晰,肝内胆管无扩张.

    作者:张跃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胰腺炎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胰腺炎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对29例重症胰腺炎分为两组:充分大容量复苏组(Ⅰ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Ⅱ组),观察两组的输液量及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Ⅱ组在输液总量及输液速率及前2d液体潴留量均低于Ⅰ组,ACS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明显降低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杨文君;陆昌友;黄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康复新液治疗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慢性口干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慢性口干症患者应用康复新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60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连续使用康复新液1个月,对照组30例仅以饮水作为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口干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开始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0.00%、83.33%、56.67%,对照组有效率为10.00%、10.00%、15.38%,经统计分析组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新液可有效缓解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慢性口干症状,且疗效较为持久,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廖伟;李飞;陈逸生;郭新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椎管内皮样及表皮样囊肿诊断及治疗

    目的 总结椎管内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0年来我科收治的6例低龄椎管内皮样囊肿和2例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8例平均年龄为10.6岁,男4例,女4例.囊肿位于胸段2例,胸腰段2例,腰骶段及马尾部4例,1例皮样囊肿伴背部皮肤窦道;术前尿动力学、肛周肌电图、下肢电生理检查多有异常;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护下进行手术全切及椎板复位重建.结论 椎管内皮样和表皮样囊肿为良性病变,早期诊断和手术是佳的治疗选择,完整切除囊肿及椎板复位重建、积极康复对预后均有帮助.

    作者:李立;蒋周阳;叶信珍;陈景宇;黄毅;林江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程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程度及主要压力源,为帮助护理人员缓解工作压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针对护理人员通常反映的有关工作压力问题,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法,对我院486例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临床护理人员抑郁和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主要压力源包括工作量太大、经常倒班、职称晋升及深造机会太少、工资及福利待遇偏低以及非护理性的工作太多.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应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便更好发挥其潜能.

    作者:杨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先天性泪囊炎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先天性泪囊炎采用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观察246例,共272只眼.先用泪道冲洗把泪囊内积聚的脓性分泌物冲出,对于一次性即可冲通者可不行泪道探通术,反之则可立即行泪道探通术,探通后注入眼用透明质酸钠. 结果 246例(260只眼)泪道通畅,治愈率为95.59%.结论 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治疗先天性泪囊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何翠蓉;龙北翰;程均;王永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253例体会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25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个体化手术处理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治愈率70.0%(177例),好转率20.6%(52例),无效率9.4%(24例),总有效率90.6%,3例(1.2%)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良好的疗效.认真的术前准备,准确熟练的手术操作,个体化手术处理和严格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晋舒;肖俊华;刘勇;倪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4例分析

    硬膜下积液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疾病,是由于外伤致蛛网膜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漏至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聚集而成.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重,颅内高压症状不明显,多可自行吸收,少部分患者积液量大,颅内高压症状重需行手术治疗.另在临床上观察到一部分患者转化为硬膜下血肿.在1993~2011年我院观察到14例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下血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修复跟后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修复跟后组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7年5月~2011年5月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修复跟后组织缺损16例.皮肤缺损范围4cm×4cm~6cm×9cm.皮瓣切取范围5cm ×5cm ~7cm×10cm.供区游离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植皮均成活良好,创面Ⅰ期愈合.10例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皮瓣质地色泽好,无破溃.正常穿鞋行走.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链型穿支蒂网状供血皮瓣是修复跟后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卢帆;钟雷;蔡震;杜丽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鼻NK/T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 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早期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单侧鼻塞及脓血涕;晚期表现为鼻腔恶臭、坏死及发热.经鼻内镜检查,早期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晚期粘膜坏死覆脓痂,质脆伴异味.CT显示13例肿瘤居于鼻腔前部,6例居于鼻中隔;14例病变累及上颌窦,3例累及筛窦,5例同时累及上颌窦与筛窦.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表达NK相适抗原和T细胞分化抗原.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检查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临床分期,取材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作者:李家容;戚思国;蒋路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加强自然分娩观念的培训对自然分娩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前加强孕妇自然分娩观念的培训对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的产前健康教育;观察组孕妇除接受常规的产前健康教育外,参加我科开展的加强自然分娩观念的培训.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孕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前加强孕妇自然分娩观念的培训,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增加产妇舒适度.

    作者:梁礼莉;闵丽华;李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频彩超诊断颈部腮腺混合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因颈部右侧包块4+月就诊.体检:生命体征正常,颈部右侧隆起一个包块,质中,无触痛,表面光滑,边界较清,有一定活动度,局部皮温不高.包块周围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使用百胜MyLab50彩超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7.5~12MHz.患者取仰卧位加侧卧位,扫查包块及周围,于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深面查见一4.4cm×3.5cm×1.9cm实质性包块,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呈椭圆形,包块内有少许无回声囊腔,周边有完整强回声包膜,包块后方无声衰减;CDFI:包块内显示较长条状血管,血管长度超过包块的半径,无分支,血供为2级.PW测及动脉血流信号,动脉峰值流速:20.6cm/s,包块内无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同侧腮腺回声均质;包块周围及同侧颈动脉周围未显示肿大淋巴结回声.彩超诊断: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实性包块,腮腺混合瘤可能性大;颈部CT诊断:右侧胸锁乳突肌深面包块;病理诊断(F09064):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彩超提示相符.

    作者:王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血脂的后续治疗

    目的 观察中药降脂汤在高血脂的后续巩固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对照分组法,一组单用辛伐他汀治疗,另一组先用辛伐他汀治疗后,续用中药降脂汤治疗.结果 从停药后复查血脂结果看,续用降脂汤治疗高血脂疗效更持久.结论 中药降脂汤作为高血脂的后续治疗疗效确切.

    作者:傅晓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索利那新替换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前瞻性观察索利那新治疗经过托特罗定治疗无效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0例符合OAB诊断的女性患者.服用托特罗定2mg,2次/d,4周以上,因症状无改善,替换为索利那新5mg,1次/d,4周.以患者主观感觉,自由尿流率参数[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排尿量(VV)]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问卷表评价疗效,观察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4周的治疗,患者主观感觉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46.7%,其中10例(33.3%)感觉效果显著,并表示愿意继续使用索利那新治疗.治疗后尿流率参数均较服药前改善,其中Qmax由治疗前的(14.4±2.3) ml/s增加到(19.8±3.9) ml/s,Qave由治疗前的(8.7±1.5) ml/s增加到(11.7±2.6) ml/s,VV由治疗前的(164.4±27.2) ml增加到(226.0±35.1)ml (P<0.05).OABSS总评分和白天尿次、夜间尿次和尿急均不同程度改善(P<0.05),其中总评分和尿急症状改善显著(P< 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中4例(13.3%)诉口干但可以耐受,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索利那新对于部分托特罗定治疗无效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仍可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好.

    作者:罗顺文;许亚宏;顾新伟;赵启华;贾志刚;段志强;张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