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琪珊;谭均;班照楠;唐安荣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开胸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PCIA组(A组,n=30)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PCIA组(B组,n=30).记录术后VAS评分、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和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应时间点的SpO2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和单用氯诺昔康PCIA相比,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氯诺昔康PCIA对开胸手术患者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卢静;黄小波;兰志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的保护作用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 KATP)在IPC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IPC和IRI模型,设立对照组(假手术组)、IRI组、IPC+IRI组、二氮嗪+IRI组和5-羟葵酸(5-HD)+IPC+IRI组,每组10只.现察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细胞色素C表达,超氧化物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IRI组和5-羟葵酸(5-HD)+IPC+IRI组,心肌细胞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和MPO活性明显增高(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细胞色素C表达显著增多(P<0.01),而IPC+IRI组和二氮嗪+IRI组,SOD活性、MDA含量和MPO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m 组比较,IPC+IRI组及二氮嗪+IRl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5-羟葵酸+IPC+IRI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可明显减轻大鼠心肌的IRI, Mito MATP通道开放参与了IPC对心肌IRI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睿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年龄对正常人海马脑组织代谢物浓度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健康成人双侧海马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的海马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50岁年龄段海马的NAA/Cr和Cho/Cr比值无明显改变,但在>50岁年龄段海马的NAA/Cr比值逐渐降低、Cho/Cr比值逐渐增高.结论 1H-MRS是可以为正常人海马与年龄相关的代谢物浓度的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无创技术.
作者:黄海东;顾建文;杨春敏;赵凯;夏勋;杨文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研究西比灵联合乙哌立松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门诊选取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0例(乙哌立松与西比灵联用)和两个对照组各30例(单用西比灵或乙哌立松),均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指标改善情况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用药组疗效显著优于两单独用药组,而3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而治疗后3组间椎-基底动脉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比灵与乙哌立松药理作用不同,联用应用可使颈性眩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作者:陈永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臂透视下硬膜外穿刺造影对导管置入位置和方向及对临床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患者280例随机分为A组(改进组)和B组(传统组),A组在C臂透视引导下硬膜外腔置入导管,B组常规穿刺置管.结果 改进组正中直行或大致正中直行的例数可占总例的4/5.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优于常规组,硬外麻醉失败率低,辅佐用药少.结论 C臂透视引导下硬膜外腔穿刺置管能影响导管的位置和方向,改进麻醉效果,提高硬膜外麻醉操作技术,减少麻醉并发症.
作者:杨军;彭栋梁;张晓黎;李兰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58例体重正常者和24例超重及肥胖者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IL-6、CRP、TNF-α的水平.结果 在超重及肥胖者中,BMI、WHR、收缩压、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IL-6水平[(21.16±10.85 VS 15.79±3.45)μg/ml, P=0.023]、CRP水平[(3.77±10.4 VS 1.70±0.65)mg/L,P=0.036]均高于正常体重组,而舒张压、TNF-α[(49.99±35.61 VS 38.30±20.70)ng/ml, P=0.074]的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IL-6、CRP、TNF-α与肥胖相关指数(BMI、WHR)正相关(p<0.05);IL-6、CRP分别与餐后2h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正相关(P<0.05和P<0.01).结论 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存在着部分炎症指标的异常,提示超重及肥胖与炎症密切相关.
作者:罗勇;李小平;吕湛;陈丽;覃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笑气吸入与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5年2月~2006年2月间的300例产妇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麻醉组,笑气(氧化亚氮)吸入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分娩中观察产妇的感觉、情绪、心率、血压等指标,镇痛效果评估参考Mulleetr评分法,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采用Apgar评分法,资料结果 用t检验分析处理,结果 硬膜外麻醉组和笑气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膜外组与笑气组相比,硬膜外组又明显优于笑气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硬膜外麻醉与笑气吸入对缓解产妇的分娩产痛均有显著镇痛效果,同时可以改善母体和胎儿的氧供平衡,对母子均益处良多.是安全、有效、可靠、简便的分娩镇痛方法 ,且硬膜外麻醉较笑气吸入更为优越.
作者:郭静;伍小智;石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漏诊嗜铬细胞瘤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麻醉手术中12例漏诊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术后的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10例患者血压2~3d例恢复正常,1例术后24h死于心衰,1例暂停手术.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严密监控血压及肿瘤切除后管理是手术治疗成功关键.
作者:任晓红;赵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后联合中药及理疗对输卵管闭锁性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因单侧输卵管伞端闭锁致不孕,收入院行腹腔镜输卵管造口术患者80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观察术后2年两组妊娠情况.结果 单侧输卵管伞端闭锁行腹腔镜输卵管造口术后观察组妊娠率为30%,术后治疗组妊娠率52.5%.结论 腹腔镜手术后,辅以中药及物理治疗输卵管伞端闭锁,2年后妊娠率高于单纯手术治疗者.
作者:郭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本研究观察依拉普利对吸入丙烯醛诱导的大鼠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1]对照组;[2]依拉普利自身对照组;[3]模型组;[4]依拉普利干预组.于21d处死大鼠,采集标本.采用HE染色和阿辛兰-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的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气管和肺内气道的Muc5ac、肺内血管紧张素Ⅱ、肺内气道的核转录因于NF-kB.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肺内气道Muc5acmRNA.结果 模型组肺内AngⅡ的表达、气管和肺内气道的Muc5sc的表达,肺组织Muc5acmRNA、NF-kB入核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依拉普利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PAS染色得到与免疫组化相似的结果 .结论 丙烯醛刺激可以增加大鼠肺内AngⅡ的表达;增加Muc5ac的表达;也可以增加气道上皮的AB-PAS染色的面积百分比,增加NF-kB入核率.应用依拉普利干预后可抑制上述改变.本研究结果 表明依拉普利具有抑制气遭粘液高分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核转录因子NF-kB的活化有关.
作者:徐治波;游明元;冯玉麟;官秋玥;肖军;唐永红;邱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碳酸氢钠联合金双歧和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90例母乳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均接受传统光疗,并喂服金双歧和思密达,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碳酸氢钠联合金双歧和思密达佐治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治疗方便、经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作者:王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早期应答反应对耐药的预测.方法 对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门诊乙肝患者20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服药后4、12、24周HBV-DNA下降<103cp/ml的患者和HBV-DNA下降幅度大(>3log10cp/ml)的患者,HBV-DNA回升耐药率低.结论 可根据服药后12周HBV-DNA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情况,来预测乙肝患者耐药的发生率,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王亚莉;穆仁懋;雷秉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人TCP11L2和鼠Tcp1112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和Tcp1112基因的表达谱研究.方法 用RT-PCR法从正常人和鼠睾丸组织中分别扩增得到人TCP11L2基因和鼠Tcp1112基因的开放读码框全长cDNA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质粒中,构建了pEGFP-TCP11L2和pECFP-TcP1112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然后以脂质体介导转入MDCK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鼠Tcp1112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转染重组真核表达栽体pEGFP-TCPllL2、pECFP-Tcp1112的MDCK细胞中,荧光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外区域,而在转染空白载体pECFP-N1的细胞中,荧光布满整个细胞;RT-PCR检测鼠Tcp1112为多组织表达.结论 人TCP11L2和鼠Tcp1112蛋白能在MDCK细胞中高效表达,表达的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外区域,鼠Tcp1112的多组织表达提示该基因与鼠Tcp11基因功能的不同.
作者:王新颖;马用信;刘燕燕;卢亦路;曾梅;彭艳;陶大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技术及意义.方法 1997年6月~2007年10月经右上腹肋缘下做3~4cm斜形切口,术中纤维胆管镜取石,一期缝合胆囊手术126例.结果 126例术后恢复均顺利,无1例并发症发生.随访117例(92.9%),时间1~10年,31例(26.5%)胆囊复发结石.结论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安全可行,保留胆囊有积极意义,但远期结石复发率高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作者:郑永强;张光全;廖忠;吴先麟;徐荣华;何芳;廖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几种不同静脉麻醉方法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芬太尼加丙泊酚组(F组)、瑞芬太尼加丙泊酚组(R组)3组,每组各30例.P组单纯使用丙泊酚2.5ms/kg静注;F组先给予1μg/kg芬太尼再静注丙泊酚1.5mg/kg;R组先给予0.75μg/kg瑞芬太尼再静注丙泊粉1.5mg/kg,注药完毕患者入睡后开始手术.术中有影响手术操作的肢动,静脉给予0.5mg/kg的丙泊酚.结果 F组、R组与P组相比,镇痛更满意,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术毕清醒及离院时间更短(P<0.01).结论 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均可安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效果满意.
作者:顾其军;贾继刚;何淑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Ⅰ(cTn Ⅰ)浓度变化在川畸病患儿急性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KD组(n=40)及对照组(n=23)患儿血清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与谷草转氨酶(COT)浓度.结果 [1]KD组与对照组血清CK、LDH、CO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TnⅠ、CK-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01);[2]在诊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上cTnⅠ优于CK-MB(P<0.05).结论 表明cTnⅠ与CK-MB比较,在诊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中具有高特异性敏感性.
作者:邹洪;万红;吕有道;卓莉;姚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的佳留置时间.方法 选择100例静脉留置针,分别留置3~7d,观察不同留置时间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留置时间3d与5d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留置7d并发症明显增加,以静脉炎和堵管为主.结论 严格遵守规程操作,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可延长至5~6d
作者:张丽华;龙小兰;张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术毕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预防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150例ASA1~2级需要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3组均以咪唑安定、阿曲库铵、芬太尼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必要时给予司可林维持麻醉.A组术毕前停药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ml,B组于术毕前停麻醉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8μg/kg,C组于术毕前停麻醉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8μg/kg.分别纪录麻醉前患者的呼吸次数,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镇静.躁动(RASS)评分及拔管5min后的呼吸次数.结果 3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躁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A组苏醒更平稳,且C组比B组对患者呼吸的影响更小.结论 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苏醒前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可以使麻醉苏醒更平稳,可有效预防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比给予小剂量芬太尼更安全.
作者:肖天科;余学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对21例牵引复位失败的无脊髓损伤的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首先俯卧往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的侧决螺钉或棘突间钢丝固定;陈旧骨折脱位,需行脱位小关节的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及黄韧带切除.不固定.然后再行前路切开椎体减压,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一周带颈托下地行走.结果 本组21例脱位完全复位,无脊髓损伤发生,随访8~24个月,平均16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于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万仑;刘仲前;胡豇;唐六一;张耀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神经根解剖变异时的对策.方法 在近一年半内运用经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D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例,术中发现4例神经根变异,发生率2.4%.按Kadish分型:Ⅱ型2例,Ⅳ型2例.其中L4,5间隙1例,L5S1间隙3例.4例神经根变异术中镜下经细致辨别和适当扩大显露等操作,完成手术.结果 4例术后没有神经根损伤,术前症状体征消失,随访没有复发.结论 腰骶神经根变异虽然发生率低,但术中庄重视.对术前突出节段与神经根损害、影像学突出与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时应考虑神经根变异可能.MED手术视野清晰,镜下能清晰辨别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和变异神经根的毗邻关系,可以有效防止神经根损伤.
作者:唐六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