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柴生颋
目的:通过对失眠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水平、不良反应及戒断症状的测定,评价交泰丸加减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交泰丸加减方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每晚睡前1次;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用药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86.00%(P>0.05).停药1个月、半年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分别达92%、90%,而对照组则有所下降76%、60%.用药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86%,治疗组仅10%.停药2周及1个月后对照组相继出现12例、23例戒断症状患者,而治疗组则没有出现戒断症状.经交泰丸加减方治疗后GABA/GA值、5-HT均得到明显升高,分别为2.39±1.62、29.58±6.56.结论:交泰丸加减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还可有效纠正脑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
作者:瞿彬;张蓉;杨云霜;李延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顾自悦教授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经验.方法:顾自悦认为卒中后抑郁多表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心悸易惊,病机关键在于肝郁气滞、心神失养,治疗在于疏肝解郁、养心镇静安神,自拟柴桂解郁饮加减治疗卒中后抑郁以观疗效.结果:通过临床实践及验证,顾老诊治卒中后郁证有效率及治愈率高,疗效满意.
作者:陈琳;王振垚;吴颖;顾自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明目蒺藜丸中总黄酮类物质指纹图谱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 ,并对不同企业样品进行相似度分析.方法:样品处理中采用聚酰胺柱色谱对明目蒺藜丸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复集和纯化,HPLC条件为Waters ATLANTIS-C18(4.6 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含有0.2%三乙胺的0.2%乙酸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指纹图谱中标示了14个共有峰,其峰面积之和大于总峰面积的90%,全部样品的总黄酮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699~0.955范围内.结论:建立的方法能较好反映明目蒺藜丸中黄酮类物质的存在情况.
作者:韩达斌;韩晓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采用益气利阴活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8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利阴活血方剂,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SLEDAI体征变化,及治疗前后尿蛋白、免疫球蛋白(IgA)、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和C4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81.25%;治疗组SLED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尿蛋白、IgA、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补体C3和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利阴活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的降低尿蛋白、IgA、IgG,升高补体C3和C4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田新玮;游碧荣;陈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针刺对颈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进行颈背肌筋膜炎治疗的患者1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针刺配合微波理疗,治疗组使用针刺配合艾灸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1次/d,15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VAS评分、PPI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PP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评分改善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17例痊愈,痊愈率为34.00%,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5例痊愈,痊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88.00%.治疗组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配合针刺对颈背肌筋膜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贴敷等综合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影响性,以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20例A D患者,分成药物治疗组、针刺穴位贴敷联合药物治疗组设为综合治疗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针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评定和脑电图变化.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后MMSE、DS、ADL、ADAS-cog评分分别为(17.13±4.67)分、(25.21±2.89)分、(21.35±4.56)分、(7.35±1.27)分、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综合治疗组脑电图P3潜伏期、P3波幅、脑血流图评分分别为(304.55±22.06)ms、(5.35±2.63)uv、(2.31±0.11)分,显著优于治疗后药物治疗组.综合治疗组临床控制率30(50.00)、无效4(6.67%),总有效率93.33%,药物治疗组临床控制率10(16.67)、无效26(43.33),总有效率56.67%,综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针刺、穴位贴敷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能提高AD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
作者:娄艳芳;都文渊;张秀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津力达颗粒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口服津力达颗粒与盐酸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津力达颗粒和盐酸二甲双胍均能够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加用津力达颗粒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琳;陈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青蒿鳖甲汤加减方对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热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发生术后低热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降温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青蒿鳖甲汤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临床伴随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第1~3天两组患者的体温水平仍无明显差别,而从第4天起,直至第7天,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明显较对照组低,且在第7天时达到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蒿鳖甲汤加减方可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热、减轻伴随症状,对相关实验室指标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林勇;柴生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脑卒中并发尿潴留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并针对临床症状(偏瘫、失语等)给予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再针对尿潴留给予治疗.对照组选穴针刺,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更明显.结论:采用穴位敷贴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尿潴留进行治疗,优于单独使用针刺治疗的疗效.
作者:华雪君;王田;李文敬;李淑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项痹的临床经验.方法: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重视督脉和脾胃的调理,临证时选取大椎、后溪振奋阳气,通阳御邪蠲痹;配伍中脘、足三里补益脾胃,运化痰湿,以除着痹;兼用绝骨、阳陵调补肝肾,壮骨柔筋益髓;对于项痹发有急症时,采用劳宫、人中,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结论:从选穴组方、下针顺序、巨刺缪刺、脏腑辨证等关键因素入手阐述治疗项痹的临证经验,体现燕赵高氏针法治疗项痹重视调畅气血 、柔养筋骨的学术思想.
作者:李朋朋;王晔博;刘威萍;王艳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内外结合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混合痔术后患者100位,随机分为3组,中药内治组33例,中药外治组33例,内外合治组34例,内治组采用方剂(中药口服),外治组采用中药熏洗坐浴,内外合治组采用方剂和中药熏洗.结果:三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疗效评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内外结合法治疗混合痔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少、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快且疗效好.
作者:李积良;王继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组加以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对比两组用药后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2%,疾病控制率97.4%.治疗组有效率88.9%,疾病控制率97.74%.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评分在80~100分档分别是7、11例;60~80分档为7、8例;40~60分档是5、6例;20~40分档为3、0例;0~20分档分别是3、0例.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晚期结肠癌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瑛;谢玉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天麻钩藤饮加葛根、川芎的方剂;对照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67.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5%、复发率为2.5%,皆低于对照组的12.5%及10%.结论:天麻钩藤饮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肝阳上亢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瑞达;陈建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明确符合临床实际的肺癌中医证型类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对861例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将病例的基本资料、症状、基本证候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重点发病证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符合临床实际的肺癌中医证型类别分布规律.结果:肺癌临床发病的中医基本证型为脾气虚、肺阴虚、肺气虚等共16个证型,多与肺、脾、肾三脏证型相关,且以2~3个基本证型的组合较多见.痰、湿、瘀是肺癌主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结论: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以气虚证和阴虚证居多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和瘀.
作者:韩丹;李炜;方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慢性支气管炎采用桑杏止咳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桑杏止咳散进行治疗,观察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临床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4例(20.00%)出现轻度呕吐和恶心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无不良反应者.比较两组咳嗽、咳痰、口鼻干燥相关症状积分,治疗前组间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半年)总有效率的比较,观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桑杏止咳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均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肝肾损伤.
作者:董文杰;轩辕欢;李伟;陈良;黄银僖;刘尊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作者:沈璐;牛向卓;陈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对髋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D V T)形成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基础治疗.比较两组在防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DV T 9例,实验组发生2例,两组DV T发生率有差别.两组患者凝血四项及D-dimer用药前无差别.两组患者凝血四项中PT、FIB、APTT用药后无差别;实验组TT高于对照组及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及大伤口血肿,伤口引流量实验组较对照组低.结论:基础治疗加七厘散穴位贴敷防治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柱基;庞瑞明;潘海文;邢庆嘉;谭景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考察黄精药材粉末及饮片(蒸黄精、酒黄精)的红外光谱特征,评价炮制前后黄精化学成分的变化及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黄精药材及其不同炮制品的红外图谱,获取红外图谱指纹区,进行光谱特征解析.结果:黄精药材红外图谱指纹特征明显,谱图中位于1050.69cm-1的四氢吡喃环上C-O-C伸缩振动峰可作为葡萄糖在黄精药材及不同炮制品中含量高低的主要判定依据.结论:红外光谱法简便、可靠、快速、准确,可作为黄精药材及其炮制品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丹;王媚;史亚军;李景丽;李晓尧;汤丽芝;王昌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凉血清热消风散联合穴位注射对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中药凉血清热消风散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临床疗效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PASI值明显降低,外周血中IL-6及TNF-α积分光密度相对值明显降低;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后痊愈率为62%,总有效率达96%,而对照组痊愈率为40%,总有效率仅为78%,组间比较观察组痊愈人数明显增加,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凉血清热消风散联合穴位注射能通过进一步减少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皮损面积和表现程度,进而提高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
作者:高俊明;王晶;李建凤;于东;胡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总结胫腓骨双骨折术后水肿治疗中联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及甘露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胫腓骨双骨折术后患肢水肿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甘露醇消肿治疗为对照组,联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及甘露醇治疗者为治疗组.对比两组在水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时及治疗1d后,两组间患肢大周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治疗3d及治疗7d后,治疗组患肢大周径小于对照组.在治疗7d后,治疗组水肿、疼痛及活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在接受7d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7d治疗期间内所发生的副作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胫腓骨双骨折术后水肿治疗中,与单纯应用甘露醇相比,桃核承气汤加减方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