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萍;温大翠
目的 探讨突发大型灾害事件中对伤员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管理.方法 总结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应对5.12地震灾害对伤员注射TAT的实践.结果 427例伤员注射TAT,89例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C),未出现破伤风患者.结论 有效的管理可保障成批伤员注射TAT的高效和安全.
作者:赵涛;吕汝琦;杨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比较氟马西尼与纳洛酮在急性苯二氮革类药物(BZDs)中毒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费用.方法 随机选择我科70例急性BZDs中毒患者,将其分为氟马西尼组、纳洛酮组各35倒,均进行常规洗胃、导泻、维生素C解毒、利尿及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氟马西尼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氟马西尼0.25-0.5mg静脉注射,随后根据情况给予氟马西尼10gg/min静脉泵入维持,纳洛酮组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0.8mg静脉注射,随后0.4mg每30min、1h静脉注射,疗效采用Glasgow-Pittsburgh评分,t检验,P<0.01.结果 开始治疗前两组的Glasgow-Pittsburgh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30min、1h和4h氯马西尼组的Glasgow-Pittsburgh显著高于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3.5±1.5)d vs(2.3±1.4)d]纳洛酮组.结论 氟马西尼在快速催醒方面优于纳洛酮,且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黄颖琼;黄光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30例DKA患者分为A组置胰岛素泵,诺和灵R或赖脯胰岛素持续皮下泵入;B组用诺和灵R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血糖水平、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有效.低血糖发生率、住院时间、血糖达标所需时间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全有效.
作者:吴嘉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发生在肿瘤早期,尤其在宫颈癌前病变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的程度与宫颈癌的严重程度及分级密切相关.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 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可能成为临床检测宫颈癌早期病变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早期发现宫颈癌并判断预后提供更好的辅助手段.
作者:张艾;李亚里;张全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77例肿瘤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和血常规,同时以20例健康查体的正常人为对照,分析EPO含量同血常规的关系.结果 健康人群的EPO含量为(17.32±10.20)mIU/ml,恶性肿瘤患者为(44.34±35.26)mIU/ml(P<0.01).其中不贫血的肿瘤患者EPO含量为(21.92±14.35)mIU/ml,贫血的肿瘤患者EPO含量为(51.18±36.95)mIU/ml,(P<0.01).曾经做过化疗的肿瘤患者EPO含量为(28.08±18.23)mIU/ml,没有化疗的患者为(59.39±40.41)mIU/ml(P<0.01).行含铂方案化疗患者的EPO含量为(22.26±14.26)mIU/ml,不含铂方案化疗的患者为(37.64±20.44)mIU/ml(P:0.011).恶性肿瘤EPO含量同HGB和HCT的相关系敷分别为-0.581和-0.548(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EPO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化疗特别是含铂方案化疗会导致EPO明显降低.恶性肿瘤患者EPO含量同HGB和HCT线性负相关而且可能同患者的预后有关.
作者:冯岗;邓文斌;唐桦;王晋;张羽;杜小皮;姚兵;李慧;唐诗添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心律失常特点及PCI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14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对其心律失常特点及病死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的窦缓、窦停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P<0.05);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窦速、窒上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而且死亡发生率高(P<0.05);各组死亡患者中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结论 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患者预后差;未行PCI治疗患者的病死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
作者:邓少雄;郭南鸥;洪美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评价结肠镜的作用.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近7年经结肠镜发现结合临床、病理等确诊的缺血性肠病27例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年龄均>55岁,平均65.7岁,男女之比为0.59:1,92.6%的患者有包括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肝硬化或长期服用激素等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内镜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病理学表现除粘膜活检提示粘膜下层含铁血黄素细胞对诊断有意义外,无特异性,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坏死,则预后差.结论 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是非常敏感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而早期提供治疗,则能明显改变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MRI评估γ刀治疗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颅内淋巴瘸,γ刀治疗后随访6个月~3年,对其γ刀治疗前后的MRI平扫及增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 例系幕上及幕下多发瘤灶,3例系幕上单发瘤灶,MRI平扫TIWI瘤灶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GD-DTPA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灶用水肿较轻.γ刀治疗后5例瘤灶消失,2例瘤灶明显缩小,灶用水肿均明显消退.结论 颅内淋巴瘤的 MRI影像表现有较强特征性,是该肿瘤伽玛刀治疗疗效评价的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邓珍萍;费红英;任鸿萍;廖述才;原珍团;张晓鸽;鲁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1月~2007年12月98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进行总结.结果 按csentles分型,Ⅰ型62例,Ⅱ型25例,Ⅲ型8例,Ⅳ型3例.所有患者均作了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或胆囊大部切除、胆管修复、T管引流术.术中胆管损伤1例.术后漏胆1例.结论 在腹腔镜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和耐心细致的操作可顺利处理MMzzi综合征.
作者:尹思能;王征夏;索运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 我院于2004年5月~2008年6月采用门冬氨酸钙注射液治疗荨麻疹、湿疹、多形红癍等变应性皮肤病80例,并以葡萄糖酸钙治疗同样病种80例为对照.结果 门冬氨酸钙组总有效率为97.5%,葡萄糖酸钙组总有效率为82.5%.门冬氨酸钙的疗效优于葡萄糖酸钙(x2=11.24,P≤0.05).结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使用门冬氨酸钙治疗,对湿疹、荨麻疹等有效率高,见效快,如能改成肌肉注射或口服剂,将有利于临床推广.
作者:彭红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脾外伤的可行性及适应证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问非手术治疗52例脾外伤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52例中Ⅰ级损伤28例,Ⅱ级损伤17例.Ⅲ级损伤7例.29例有合并伤.结论 选择性非手术治疗脾外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腹腔外器官合并伤及患者的年龄并不影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
作者:张永川;刘林波;朱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碱基靶点分子探针设计模型,并应用设计的分子信标探针检测结核杆菌耐乙胺丁醇embB285 codon点突变,并与测序结果比较以验证.方法 运用软件Beacon designer设计embB基因包含285 codon 的分子信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embB 285 codon扩增片段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同时对扩增产物测序并作比较.结果 通过荧光分光先度计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耐乙胺丁醇embB 285 codon PCR产物与分子信标杂交后荧先信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3株耐乙胺丁醇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乙胺丁醇组embB 285 codon突变检出率为15%,测序法突变检出率为15%.结论 分子信标技术对单碱基靶点突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直接检测液相杂交荧光具灵敏、简单、准确等优点.
作者:陈庆海;匡红;府伟灵;张波;华兴;钟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65kg.于2008年1月27日拟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患者患有慢性咽炎,一般情况良好,辅助检查无异常.入室BP 142/95mmHg,HR 105次/min,Sp02 96%.于T12~L1和L1-L2两点3次进行穿刺置管,导管均误入硬膜外血管,故改全麻.静脉诱导:咪达唑仑3mg,维库溴铵5mg,芬太尼0.2mg,异丙酚90mg,地塞米松10mg,阿托品0.5mg.
作者:张朝贵;屈晓玲;何常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长托宁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术前合理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择期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75例用信封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0.5mg,Ⅱ组,患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0.O1mg/kg,对照组患者术前肌注生理盐水.记录注射后10、20、30min患者的MBP,心率,VAS评分和新生Apgar评分.结果 Ⅰ组和Ⅱ组患者口干VAS评分分别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后10、20、30 min两组之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用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血压和心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率与基础值比较有减慢的趋势;3组患者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肌肉注射长托宁0.01mg/kg组和肌肉注射长托宁0.5mg组对产妇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影响,均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麻醉前给药.
作者:江晓琴;曾葵;马玉姗;章媛;黄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86 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及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流变.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有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注意干预.
作者:包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宫颈分泌物中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及其与不孕症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90例不孕患者(不孕组)UU、CT感染率,与305例健康生育者(对照组)UU、CT感染率比较,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孕组宫颈分泌物UU阳性率为:45.76%,CT阳性率为15.08%,混合感染阳性率为4.58%.对照组UU阳性率为26.56%,CT阳性率为3.9%,混合感染阳性率为0.3%.不孕组UU、CT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U、CT感染与不孕症密切相关,UU、CT应成为不孕症检查的常规项目.
作者:刘春岚;叶飞;冷媚;李运星;孙燕;黄雪梅;周凤琼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过去3年我院院前急救中疾病病种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分布规律,为更加合理进行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物资配备以及确定院前急救的发展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搜集2005~2007年的院前急救出诊登记资料,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找规律.结果 2005年与2007年各类疾病分布状况未发现明显改变,内科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分别占当年总体的29.26%、28.26%和30.26%,外科均以车祸伤为主分别占当年总体的41.21%、41.64%和34.77%,其他科室疾病均以妇科为多,分别占当年总体的59.63%、54.20%和65.96%.出诊次数的月份分布并未发现明显规律,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结论 应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以及车祸伤患者急救水平的培训,同时加强宣传以及各种管理工作,尽量减少交通事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涂小平;陈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hsik)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 采用Lasik治疗3246例(6168眼)近视眼患者(-0.75D~-24.5D),并对其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hsik患者术后第1天仅有轻微不适感,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第2天视力已达到预期效果,少部分高度近视患者1周达到预期效果,极个别患者半年后稳定.结论 Lasik手术可有效治疗-0.75D~-24.5D近视,近视散光患者,术前作好筛查,术中细致操作,术后定期复查,及时处理,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输尿管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28例为原发患者,6例为肾孟肿瘤术后残端输尿管复发)输尿管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综合运用细胞学、影像学、输尿管镜检查,使患者获得明确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术后配合膀胱灌注药物.并长期随访.结果 本组均单侧患病,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8%(30/34).94%(32/34)为移行细胞癌,26例行根治切除术.1年存活率为94%(28/30).结论 综合运用影像学、尿脱落细胞学及输尿管镜等检查可使输尿管癌获得确诊,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输尿管癌的有效方法.如何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作者:罗顺文;叶钢;许亚宏;顾新伟;赵启华;马小平;卢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肾毒药物导致老年人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观察药物致急性肾衰竭老年人50例临床特点,与药物致急性肾衰竭中青年45例比较.结果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改变,药物引起ARF发生概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致症状较重,病死率高.老年人常见致ARF药物为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青年常见致ARF药物为庆大霉素、其它抗生素、甘露醇;老年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时间为(12.57±8.33)d,需血液净化41例(82.0%).中青年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时间为(6.20±4.62)d,需血液净化21例(46.7%);老年组死亡11例,病死率22.0%,中青年组死亡3例,病死率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致老年人ARF的特点: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常见致ARF药物,可能与许多老年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有关;多数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少尿期长;病死率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比例高.
作者:季乃泉;赵锡忠;季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