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焱
目的 探讨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我院11年来23例表现为低颅压综合征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腰穿测压结果的分析,明确诊断后均采取综合性治疗.结果 外伤经测压腰穿<80mmH2O明确诊断,可采用体位疗法,静脉输液、鞘内注射等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 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杨安强;杨晓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清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这种差异随肝病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AB、TBA有助于发现肝功能的早期损害.
作者:康长明;曾庆华;杨喜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针对线粒体的半自主特性,采用高浓度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自体编码基因表达进行干预,探讨高浓度腺苷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能量代谢环节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分流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取各实验组脑线粒体,采用Fernandez-Silva的细胞器体外3H-UTP掺入法建立脑线粒体体外RNA转录体系,根据新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用PCR仪对RNA转录体系产物进行PCR扩增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在腺苷浓度2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编码基因-Cox Ⅰ mRNA、CoxⅡmRNA、ATPase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缺血再灌注组的CoxⅠ、CoxⅡ、CoxⅢ、mRNA相对表达量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P<0.05,P<0.05).在腺苷浓度2 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ⅢmRNA、ATPase8 mRNA相对表达量与缺血再灌注后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过高浓度的胞外腺苷会导致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的不正常表达,可能会导致脑能量代谢障碍加重.
作者:贾栋;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及死亡,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4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小脑出血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起病多见,伴有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高.结论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确诊需行头颅cT或MRI,对出血量多者早期行血肿清除术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预后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素有关.
作者:明利;刘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 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 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6例患儿中1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1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 对持续发热>5 d,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作者:胡旭东;龚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愈美甲麻敏糖浆和酚麻美敏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症状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13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愈美甲麻敏糖浆与酚麻美敏片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疗程3~5d后根据症状程度的缓解情况评价疗效并记录评价安全性.结果 两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28.4%与31.8%,有效率分别为79.1%与80.3%.其临床控制率及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治疗鼻塞、喷嚏、流涕等卡他症状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主要症状缓解率和有效率相比也无显著差异,但是酚麻关敏片在治疗伴发的全身疼痛方面具有更明显疗效.结论 用愈美甲麻敏糖浆与酚麻美敏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症状的疗效相当,其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良好.
作者:秦莉;辜小丹;何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电离汽化合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色素痣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00例使用电离汽化切除色素痣后合用湿润烧伤膏创面处理,并与200例使用电离汽化切除色素痣后合用红霉素软膏创面处理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治愈疗效比较.结果 电离汽化切除治疗皮肤色素痣的总有效率为97.5%,合用湿润烧伤膏创面处理后大大加速创面修复,提高疗效,提升美容效果.结论 电离汽化切除直径<0.5cm的表浅皮肤色素痣合用湿润烧伤膏创面处理方法治疗皮肤色素痣便捷、安全、有效.
作者:崔大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缓解精神科电抽搐治疗静脉麻醉注射疼痛的镇痛模式.方法 符合条件的80例实施电抽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葡萄糖组)和研究组(利多卡因组),每组各40例,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充分摇匀后的丙泊酚注射液16ml,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4ml或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至20ml后,由有经验的治疗护士按丙泊酚4mg/s的速度沿已开放的前臂或肘部静脉给药.结果 两组在无注射疼痛、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轻、中度疼痛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5,P>0.05);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98,P<0.01).结论 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缓解丙泊酚引起的中度疼痛,但不能完全消除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疼痛.
作者:刘绍彬;祝鑫瑜;尹继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我院3年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60岁老年组90例,<60岁的中年组21例,观察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部位和面积、并发症、合并症和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面积、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梗死面积大,合并心力衰竭和并发肺部感染比率大.
作者:张循;施凯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40岁.头昏头痛20d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痛苦面容,心肺(一).左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高级神经活动正常,神清语晰,双眼底重度水肿,静脉怒张,生理凹陷消失,无出血,余颅神经(一).
作者:李芬林;刘鸣;郑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逐级减压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我科采用逐级减压手术方法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31例,结合患者术前情况,对术后CT所见、手术并发症、GOS评分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病例死亡14例,死因为脑疝11例、败血症2例、肺栓塞1例;术中无急性脑膨出,术后残留血肿>20%2例,继发硬膜外血肿2例,无迟发脑内血肿、脑草、大面积脑梗死、脑脊液漏、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优于传统手术方法.结论 采用逐级减压的方法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易行,既能有效的清除血肿,控制颅内压,又能较有效的预防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一系列并发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闭合性脑损伤,且中线移位明显者.
作者:顾应江;江涌;李昊;刘亮;詹书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观察吸入舒利迭与辅舒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吸入舒利迭,对照组给予吸入辅舒酮,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肺功能判定.结果 舒利迭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临床效果和肺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组.
作者:赵兰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以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主要术式.结论 B超、CT、ERCP、MRCP对本病的确诊、分型有帮助,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应作为择期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甘险峰;罗澜云;安宁;杨训;周晓辉;张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唑吡坦按需治疗与连续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9例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连续或按需口服唑吡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临床总体印象表(CGI)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持续治疗和按需治疗疗效相近,治疗过程中无反跳现象及撤药反应.结论 唑吡坦按需治疗方法有效可行,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长期治疗方案.
作者:李巧薇;李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8.3%伴有雷诺现象,42%有肺间质纤维化,25%同时伴有RP和肺间质纤维化.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与雷诺现象和肺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关系.对有雷诺现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警惕肺动脉高压的可能,对此类患者,治疗要趋向于更加积极.
作者:何金昌;焦水平;曾小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智能化训练对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将60例(94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智能化训练及传统训练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提高视力及建立三级视功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化训练对大龄弱视儿童的治疗是有效的,有一定优势的.
作者:黄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16岁.因左侧胸痛伴气紧20 d,于2006年5月3日人院.无明显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食欲下降等症状,院外未经治疗.患者系舞蹈学校学生,平时跳舞较劳累,饮食居住条件差.查体:T 36.6℃,HR25次/min,R 18次/min,BP 115/60mmHg(1mmHg=0.133kPa).
作者:王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肺性脑病(PE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68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PE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纳洛酮组为治疗组,未用纳洛酮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48h内有效31例,有效率91.2%,而对照组48h内有效27例,占79.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呼吸、心率、PaCO2均有显著的下降(P<0.05或P<0.01),PaO2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升高(P<0.05或P<0.01).但两组治疗后治疗组RR、HR、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与肺脑合剂联用治疗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的PEP,比单独应用肺脑合剂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仕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左心耳(LAA)血流频谱与患者复律后左房容积指数(LAVI)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29例患者左心耳超声特性,根据左心耳血流频谱将患者分为Ⅰ组[清晰型,峰速≥25/(cm·s),n=21]和Ⅱ组[模糊型,峰速<25/(cm·s),n=8].然后超声观察两组患者复律后第1天、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LAVI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①与Ⅰ组患者相比,Ⅱ组患者的左心耳充盈血流峰速、排血峰速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显著减小,左心耳内径及面积增大,SEC现象检出率显著增高,而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复律后第1天、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间的LA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律后6个月时Ⅰ组患者的LAVI较Ⅱ组显著减小(P<0.05).③与Ⅱ组相比,复律后1个月内Ⅰ组患者LAVI的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6个月内的LAVI的变化率显著增大(P<0.05).④相关分析显示:复律后6个月内患者LACVI的变化率与左心耳充盈血流峰速、排血峰速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呈正相关(r=0.45,0.35,0.52,P<0.05),而与左心耳内径及面积呈负相关(r=.0.41,-0.44,P<0.05).结论 NV-AF患者LAA血流频谱与复律后左房容积指数的改变密切相关,超声观察LAA有助于判断患者复律后左房容积的变化.
作者:张平洋;吴成权;董静;曹衡;李劲;何晓虹;张幼祥;张建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对43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氧化苦参碱600mg,肌肉注射,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类一般护肝药物,疗程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可统计病例17例中血清HCV RNA转阴8例(47.1%)、对照组可统计病例18例中血清HCV RNA转阴1例(5.6%),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2个月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但治疗结束时两组复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血浆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和血清Ⅳ型胶原(Ⅳ-C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分别为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IL-2R和Ⅳ-C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血浆SIL-2R水平和血清Ⅳ-CL水平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有抑制HCV增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CV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于桂琴;周小辉;时晓桦;林佩纯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