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脑出血44例临床分析

明利;刘江

关键词:脑出血, 小脑
摘要:目的 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及死亡,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4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小脑出血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起病多见,伴有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高.结论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确诊需行头颅cT或MRI,对出血量多者早期行血肿清除术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预后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素有关.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膜癌病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无特异性,头颅MRI增强扫描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脑脊液中均查到癌细胞.结论 脑膜癌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转移肿瘤,反复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作者:葛英;胡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抗分泌剂治疗小儿水样腹泻研究

    目的 观察抗分泌剂消旋卡多曲颗粒(杜拉宝)治疗小儿水样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2例秋冬季腹泻病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杜拉宝,对照组予思密达,两组均给予液体疗法,微生态制剂治疗.结果 治疗5d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和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旋卡多曲对小儿水样腹泻的治疗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

    作者:向梅;谢晓丽;程默;罗玉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大儿4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减少难产的发生,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430例巨大儿及同期出生的430例正常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宫高、腹围以及分娩方式、并发症等有关情况.结果 孕妇分娩前宫高、腹围及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BPD)、股骨长径等参数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远较阴道分娩率高.其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明显增高.结论 产前综合判断胎儿体重,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有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

    作者:丁秀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1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3年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60岁老年组90例,<60岁的中年组21例,观察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部位和面积、并发症、合并症和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面积、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梗死面积大,合并心力衰竭和并发肺部感染比率大.

    作者:张循;施凯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3例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的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我院11年来23例表现为低颅压综合征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腰穿测压结果的分析,明确诊断后均采取综合性治疗.结果 外伤经测压腰穿<80mmH2O明确诊断,可采用体位疗法,静脉输液、鞘内注射等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 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杨安强;杨晓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支气管肺炎合并阑尾炎1例

    患儿,女,20 d,因咳嗽,腹胀,发热5 d,加重伴呕吐1 d入院.既往体健,出生时无窒息.5 d前患儿开始出现咳嗽、腹胀,继而腹胀逐渐加重,伴咳嗽、呼吸急促,1d前患儿腹胀伴呕吐胃内物3次,经院外口服药物治疗1d,患儿上述症状无缓解,频繁呕吐而人院.自病以来,患儿解黄色稀大便,每日1-2次,每次量约30~80g.

    作者:何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咽旁间隙纤维脂肪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1年前在体检时发现左侧咽侧壁一突起,质软,无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咽部不适感,未作特殊处理.入院前1个月出现咽喉不适,并于左颈部扪及一包块,如鸡蛋大小,遂来我院就诊.8年前曾经行皮肤脂肪瘤切除术,余无特殊病史.

    作者:倪茂美;李文;唐玥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电抽搐治疗注射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缓解精神科电抽搐治疗静脉麻醉注射疼痛的镇痛模式.方法 符合条件的80例实施电抽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葡萄糖组)和研究组(利多卡因组),每组各40例,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充分摇匀后的丙泊酚注射液16ml,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4ml或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至20ml后,由有经验的治疗护士按丙泊酚4mg/s的速度沿已开放的前臂或肘部静脉给药.结果 两组在无注射疼痛、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轻、中度疼痛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5,P>0.05);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98,P<0.01).结论 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缓解丙泊酚引起的中度疼痛,但不能完全消除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疼痛.

    作者:刘绍彬;祝鑫瑜;尹继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胸腰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胸腰段PVP的椎体骨折患者共63例,根据术前肺功能测定,分为COPD组(22例)及对照组(4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肺功能及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均低于正常.与术前相比,COPD组PVP术后3个月时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FVC、VC则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平均VAS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VAS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明显的疼痛和肺功能减损,经皮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FVC、VC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对于先前已存在肺功能损害的c0PD患者,其改善作用有限.

    作者:姚蓉;梁宗安;王茂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智能化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弱视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智能化训练对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将60例(94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智能化训练及传统训练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提高视力及建立三级视功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化训练对大龄弱视儿童的治疗是有效的,有一定优势的.

    作者:黄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氯胺酮全麻过敏致喉支气管痉挛1例

    患者,男,56岁,68kg.诊断为右胸壁脂肪瘤,拟在局麻下行脂肪瘤切除术,人手术室后选用右胸壁包块周围局部麻醉注入局麻药(1%利多利因30ml+1:肾上腺素20万U)实施手术,手术时感觉疼痛难忍,手术无法进行,随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00rng,同时0.1%氯胺酮200ml,静脉滴注维持麻醉,注药后2min,患者烦燥,面色青紫,口唇发绀,迅速托下颌加压面罩纯氧通气,气道阻力明显,血氧饱和度(SpO2)迅速下降72%,心率增快142次/min,立即静脉注射司可林100mg,地塞米松10mg,气管内插管手控呼吸SpO2迅速上升98%,心率逐渐减慢至94次/min时,患者再次出现手控呼吸压力增大,通气困难,患者面色青紫,口唇发于,心率增快至138次/min,SpO2下降至75%,停止使用氯胺酮,同时静脉注射司可林100mg,异丙嗪25mg,手控呼吸气道压力下降SpO2上升至96%,心率下降至102次/min,改用丙泊酚间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完成手术.术毕,患者呼吸正常,意识清醒,SpO2 98%,心率88次/min,拔管.

    作者:林开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麻醉处理1例

    患者,女,39岁,44kg.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加重,伴胸闷、气紧,轻度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术前呈半卧位已1周,左肺呼吸音低下,心脏听诊心音右移并遥远,CT示纵隔有15cm×15cm×13cm块状阴影,左肺不张,B超示心包中至大量积液,血吸虫病肝,胸腔少量积液.

    作者:谢立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IE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IE的认识,以期提高IE治愈率.方法 根据术前是否发热,将手术分为感染稳定期手术和感染急性期手术两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近期效果的影响;根据术后近期结局,将手术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探讨术前危险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 外科治疗病死率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病死率,P<0.001.内科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外科治疗平均住院时间,P<0.05.感染稳定期手术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感染急性期手术,P<0.05;而感染急性期手术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ICU监护时间显著长于感染稳定期手术.P<0.001.死亡组急性期手术和赘生物直径≥10mm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术前体温≥38℃和术前Ⅳ级心功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1.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心力衰竭和急性期手术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强因素.结论 外科手术能提高IE的治愈率,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手术时机的把握,非急诊手术应尽量于感染稳定期手术,以减少术后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何东权;石应康;张尔永;肖锡俊;董力;杨建;安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同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35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19例,回顾性对比分析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比经腹组长(P<0.05),术后发热患者少于经腹组,住院时间比经腹组短(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多,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大,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逐渐成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主要方式.

    作者: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TSRH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

    目的 评价TSRH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中的效果.方法 对1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TSRH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术后随诊分析.结果 12例获平均20.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5.2%,疗效满意.结论 TSRH椎弓根钉系统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谭均;李永奎;周林军;许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成都市城市居民跟骨超声结果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城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随年龄的变化,以及体重指数、绝经等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定量超声仪对749例20岁及以上的不同年龄段人群行跟骨振幅的超声衰减(BUA)及超声声速(S0s)等参数的测定.结果 女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出现在40~49岁,超声声速(SOS)出现在20~29岁,而男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出现在30~39岁,各年龄组男性的BUA、SOS均高于女性:BUA、SOS在绝经后妇女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正常体重和超重组跟骨超声参数均高于低体重组.结论 跟骨超声指标随年龄而变化;BMI高者可延缓骨强度的下降.

    作者:李伟;吴桐;张勤;王汝莲;蒲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浓度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针对线粒体的半自主特性,采用高浓度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自体编码基因表达进行干预,探讨高浓度腺苷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能量代谢环节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分流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取各实验组脑线粒体,采用Fernandez-Silva的细胞器体外3H-UTP掺入法建立脑线粒体体外RNA转录体系,根据新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用PCR仪对RNA转录体系产物进行PCR扩增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在腺苷浓度2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编码基因-Cox Ⅰ mRNA、CoxⅡmRNA、ATPase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缺血再灌注组的CoxⅠ、CoxⅡ、CoxⅢ、mRNA相对表达量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P<0.05,P<0.05).在腺苷浓度2 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ⅢmRNA、ATPase8 mRNA相对表达量与缺血再灌注后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过高浓度的胞外腺苷会导致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的不正常表达,可能会导致脑能量代谢障碍加重.

    作者:贾栋;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3种静脉麻醉药用于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氯胺酮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寻求佳静脉药物配伍方法.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人流患者80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200例为对照组;Ⅱ、Ⅲ、Ⅳ组各200例为观察组.Ⅱ组静脉注射双异丙酚2mg/kg;Ⅲ组静脉注射双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Ⅳ组静脉注射双异丙酚2mg/kg+氯胺酮0.3mg/kg.匀速30~40s推注.观察3组患者诱导及苏醒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3组均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有效率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中明显的人流综合征(PAAS)观察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发生率为38.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异丙酚、双异丙酚+芬太尼,双异丙酚+氯胺酮用于人流均可达无痛的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可广泛推广应用,但必须严密监测,观察呼吸、循环以保证安全.

    作者:何德礼;王劲;李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托宁和阿托品用作老年患者全麻术前用药的比较

    目的 对比研究老年患者术前使用长托宁和阿托品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30例.分别在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O.01mg/kg(Ⅰ组)和阿托品0.01mg/kg(Ⅱ组),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20min、气管插管后、麻醉开始后30min、气管拔管后的心率和血压,测量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和镇静程度,面红、头晕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前记录吸痰量.结果 给药前与给药后Ⅰ组心率无明显变化,Ⅱ组用药后20min心率明显增快(P<0.05),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用药后20min唾液量分泌明显减少,与用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镇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托宁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可明显减少唾液分泌量,无心率增加,无严重不良反应,对心血管疾病、老人、甲亢患者等,是一种良好的术前用药.

    作者:许明星;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唑吡坦按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唑吡坦按需治疗与连续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9例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连续或按需口服唑吡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临床总体印象表(CGI)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持续治疗和按需治疗疗效相近,治疗过程中无反跳现象及撤药反应.结论 唑吡坦按需治疗方法有效可行,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长期治疗方案.

    作者:李巧薇;李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