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目的 评价莫沙比利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56例帕金森综合征便秘的患者口服莫沙比利5mg,3次/d+聚乙二醇4000 10g,2次/d;分别与第2周和第4周观察患者治疗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和4周显效率分别为46.4%和67.8%,总有效率分别为76.8%和85.7%,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莫沙比利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便秘安全、有效.
作者:袁昌文;杨柏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施行产科全麻,观察其对新生儿和母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有禁忌证、行剖宫产术患者32例,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各16例.麻醉诱导插管Ⅰ组硫喷妥钠4~7mg/kg+氯胺酮0.5~1mg/kg+司可林1~2mg/kg.Ⅱ组瑞芬太尼1~1.5μg/kg+异丙酚1~1.5mg/kg+司可林1~2mg/kg.麻醉维持1%~2%氨氟醚吸入,0.08%司可林静脉滴注.胎儿娩出后Ⅰ组静脉加入芬太尼0.1~0.2mg,必要时间断静脉推注硫喷妥钠;Ⅱ组间断加入瑞芬太尼或/和异丙酚.记录术前胎儿心率、麻醉前、插管后即刻、手术10、20min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手术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收缩情况,术中失血量、术毕至拔管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 Apgar评分,术中知晓.结果 Ⅰ组气管插管后HR、SBP、DBP均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增长率分别为HR27%、SBP22%、DBP21%.Ⅰ组气管插管后HR、SBP、DBP较Ⅱ组高,与Ⅱ组比 P<0.01差异有显著性.Ⅰ组术毕到拔管时间较Ⅱ组显著延长(P<0.01).其他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剖宫产全麻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具有可行性,尤其是适合严重心血管合并症及重度妊高症患者.剖宫产全麻是否常规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黄蔚;罗东;林雪梅;吕胜;李华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在消化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CD117、CD34、SMA、S-100、NSE的表达.结果 123例GIST中神经样分化73例,平滑肌样分化28例,双相分化17例,去分化5例.结论 应用免疫组化对消化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分化的分析既方便又较准确,为临床提供较科学的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评估预后,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手段.
作者:金恒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托吡酯(TMP)合并用药治疗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 对24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患者进行TMP合并用药治疗共20周,前8周为加量期,后12周为稳定期.加量期剂量为25mg/d开始,以后每周增加25mg,目标剂量为200mg/d.稳定期按目标剂量保持3个月不变.结果 本组治疗20周后在稳定期3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较基础期3个月中的发作次数,显效13例(54.2%),有效6例(25%),5例无效(20.8%),无1例加重.总有效率为79.2%.不良反应轻.结论 托吡酯治疗癫痫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作者:饶萍;温天明;周莉;唐宇红;郭文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泌尿道感染(UTI)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性特点,为其经验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UTI分离株的资料,用WHONET 5.3软件和SAS6.0软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株仍然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对不同类抗菌药物耐药间存在着广泛而显著的正相关性.仅NIT耐药率低而稳定,与其它抗菌药物的相关耐药性弱或无相关耐药性.结论 NIT应成为目前经验性治疗UTI的首选药物.细菌相关耐药性分析可成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经验性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作者:李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时,沿胸壁自上而下清扫至第二肋间水平,在前、侧胸壁交界处解剖肋间臂神经,沿此神经方向自内向外分离表面的组织,保留该神经及其分支.结果 32例患者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6.3%,2例发生感觉异常患者于1个月后明显改善.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使患者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罗宏;方向阳;黄开荣;谭金龙;占冬仔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早期雌激素替代治疗(ERT)对去势0~20d大鼠松质骨组织形态和骨密度的作用.方法 40只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除第1组行假手术外,其余均行双侧卵巢切除,第1、2组予安慰剂处理,其余3组分别在术后0、10和20d以尼尔雌醇1.5mg/(kg·周)灌胃.8周后处死取股骨侧其近中远段骨密度和胫骨干骺端行组织形态学测量.结果 去势对照组在股骨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间距、骨小梁厚度和节点数等多个指标上和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即行ERT者在各个指标中均和正常组无明显区别,延迟10d后治疗组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率和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差异,20d后开始ERT组仅部分恢复骨密度和骨小梁面积百分率,后两组骨小梁连接性均有明显退变.结论 ERT能抑制和恢复骨量的丢失,但不能逆转骨小梁三维结构的退变,早期行ERT是防止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
作者:邱志杰;李玉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年来国内外听力损失的发展趋势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不同国家原因不同.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致聋不仅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而且逐渐发展为国内各种致聋因素排位之首,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果断的措施.
作者:王宇辉;杨世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早在1971年Combes首先描述了1例患者,该患者有持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症,其后发生膜性肾病,并在肾组织切片中发现了HBsAg,Combes认为HBsAg可能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导致肾炎的发病[1].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二者关系的重视.目前乙肝病毒(HBV)感染已被认为与数种肾小球疾病有联系,包括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A肾病(IgAN)[2].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处于乙肝感染高流行区,同时IgA肾病是世界上较常见的肾脏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一个主要原因[3].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HBV感染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本文就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安寒;张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为了提高子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系统(LCT)检测子宫颈抹片5100例.结果 在5100例子宫颈抹片中发现阳性抹片927例,占18.7%.结论 采用LCT检测可减少漏诊,提高细胞学的诊断质量,对细胞学诊断有异常的病历配合病理活检组织诊断,能及时发现宫颈早期病变,也是预防宫颈癌发生的关键.
作者:杨冬泉;王敏;董蓉春;蔡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34岁.入院前18个月曾做剖宫产手术,术后至入院一直喂奶,月经无规律来潮3次,末次月经不祥.因腹痛,恶心、呕吐1d,晕厥1次,院外静脉输液治疗无效于2005年1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P 88次/min,T 36.4℃,BP 110/90mmHg.背入病房,神智清楚,面色苍白.腹隆起,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移浊(+).妇检:阴道畅,宫颈举痛、摇摆痛明显,子宫前位饱满,左附件上方扪及1个触痛包块,欠活动,边界欠清,右附件(-).
作者:卢永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合理进行护理人力分工和抢救物资准备,使成批创伤病员的救治工作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结果优化.方法 建立科内应急方案,进行人员合理分工,加强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结果 较好地完成327例病员的抢救工作.结论 成批伤员抢救的护理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抢救物资准备和护理人员的合理分工,使人、财、物完全有效利用,以达到结果的佳化.
作者:李莉;张德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从血液标本中分离的感染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培养致病菌56株,并发真菌3株;G-杆菌占58.9%,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13株(39.4%),G+球菌占41.1%,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9株(39.1%).G-杆菌对美洛培南,头孢匹美,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对青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以及头孢噻肟耐药率高,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高,对其他抗生素大都耐药.结论 抗生素滥用,导致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增加是白血病患者细菌耐药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意义重大.
作者:刘志纯;魏锦;袁国华;周京国;刘剑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情况.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7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结果 175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透析<2年为6.20%,透析>2年为47.83%.结论 随着透析年限延长,丙型肝炎感染概率加大.
作者:张智敏;周焕芝;李洋;程圣英;高爽;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骨髓瘤肾病(MMN)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MMN的临床特征、首发症状、误诊情况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MMN的肾脏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损害明显;肾外特征为多系统累及,常有贫血、高钙、高尿酸、高球蛋白、骨破坏,血、尿轻链和免疫球蛋白几乎均有升高.首发症状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MMN的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但注意其临床特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常可避免误诊.
作者:何洪斌;张正秀;刘高伦;李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伴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6年来275例次肾移植患者,28例术后出现DGF,综合肾穿刺活检、移植肾彩超及临床情况而确定为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13例,确定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后即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2例冲击治疗效果不佳,即使用ATG治疗,2例MP冲击治疗后血肌酐再度升高者,将环孢素A改为FK506.结果 诊断DGF合并急性排斥时,13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在267~748μmol/L,均在治疗后8~15d降至<200μmol/L,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于肾功能恢复正常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外,10例患者血肌酐正常,2例患者血肌酐在140~190μmol/L.结论 早期行移植肾穿刺活检非常重要,确诊后应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MP冲击治疗,对MP冲击治疗效果不佳者,可用ATG、FK506,效果良好.
作者:陈卫国;王庆堂;邓超雄;周鹏;汪俊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2例大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结果 32例患者中应用吻合器吻合者30例,占同期总数的3.89%(30/771),手工缝合者2例,占同期总数的1.03%(2/194),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直肠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78%(28/586).全组中未行治疗者6例,自行缓解2例;进行手指扩张治疗者8例,缓解3例;球囊扩张18例次;手术治疗10例次及金属支架置入术1例,均全部治愈.结论 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可使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发生率增高;球囊扩张术可作为结直肠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中预防其发生仍需摆在各种治疗的首位.
作者:余招焱;刘丽;张才全;李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为开发利用单体皂甙,对人参皂甙Rgl的药理和毒理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揭示了人参皂甙Rgl有扩张脑血管,神经保护,改善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调节免疫,促智,抗衰老,抗氧化应激,改善新陈代谢等作用;人参皂甙Rgl有胚胎毒性.
作者:李会娟;樊均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指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通过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均在全麻下经微导管予EDC或DCS栓塞.结果 所有病例均取得成功.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较严重的颈内动脉痉挛,处理后缓解.其中1例术后继发脑梗死,经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作者:章东映;刘春平;王跃华;吴文孝;李胜会;王玉泉;钱代会;谢晓东;王朝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对6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方法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95%(57/60),气胸发生率25%(15/60),出血发生率13%(8/60).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项对肺肿块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易掌握的诊断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以气胸和出血多见,发生率随穿刺针经过肺组织的深度和穿刺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病灶越小发生率越高.
作者:周光荣;谢智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