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赟;叶春
目的 研究我院产ESBLs和AmpC型酶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614株临床分离的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茵,采用NCC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检测ESBLs,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株;KB纸片法检测产酶株对11种抗茵药的体外抗茵活性;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9种抗生素对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茵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单产ESBLs的检出率为31.8%,单产AmpC酶的栓出率为2.6%,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为1.1%.产ESBLs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非产酶株显著升高;产AmpC酶茵对含酶抑制剂抗生素耐药率比产ESBLs茵高;同时产ESBLs和AmpC酶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三种酶型均未见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 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茵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但产ESBLs和AmpC型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应高度重视产酶株的监测与控制.
作者:吕霞;李从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丁洛地尔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分别用丁洛地尔注射液(治疗组64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64例)治疗,以入院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停药后2周末临床疗效评定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4.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梗死灶体积缩小幅度治疗组>对照组(P<0.01).结论 丁洛地尔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疗效.
作者:谭青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23岁,孕3产3,产后4个月.于2005年11月由县计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在乡下行经腹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手术顺利,术中无异常发现.术后1个月偶感切口及下腹疼痛,未治疗.继后出现伤口排液,并见少许脓液溢出,局部疼痛加剧,伴畏寒、发热,于2006年3月10日收入县医院诊治.
作者:郭建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提高对肾损伤病例的诊治水平,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我院1996年7月至2005年12月治疗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我院肾损伤病例治愈率达99%.结论 及时采取适当的诊断方法明确肾损伤的程度,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袁光亚;贺凯;马蜀爽;王耀东;邵红刚;辛宇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冲击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疗效、不良反应,并与常规强的松(prednisolone,PRED)治疗进行比较.方法 大剂量MP冲击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5例,用MP 1.0g/d,连用3d,之后服用强的松0.6mg/(kg·d);PRED治疗组29例用PRED 1mg/(kg·d).所有患者强的松用药8周或用药12周无效者逐渐减量.结果 在治疗早期(2~4周)MP冲击治疗组的疗效各指标(尿蛋白定量、血清清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量)明显好转,与常规PRED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柯兴体态、痤疮、感染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P<0.05).结论 MP冲击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亮;张朝贵;刘牧;郎学聪;牟英;聂晓冬;张万超;赵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因发生低血糖症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例,现将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苟文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头癣好发于儿童[1],我院皮肤科门诊自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盐酸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片剂口服治疗,其中65例完成全部观察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树瑜;龙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中上腹疼痛7d加重1d入院.查体:T 37.6℃,P 92次/min,BP 102/61mmHg.急性痛苦面貌,卷曲体位,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呈板状,肝脾未扪及,扣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未闻及.
作者:刘春;徐亮;姚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丙泊酚诱导迅速,经过平稳,持续时间很短,苏醒快而完全,是目前无痛人流手术首选静脉麻醉药.其常见不良反应有短暂呼吸抑制、血压心率下降、癫痫样反应等.我院2003年12月至2006年2月共施行丙泊酚无痛人流手术2672例,发生精神功能障碍4例(1.49%),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君;王安的;袁晓荒;李继东;杜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前冠心病的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为主要标准,1999年美国有超过183万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其中有2/3的检查只是为了诊断目的.从节约诊疗资源和减少患者的创伤性的层面上,一种非侵入性的冠心病检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自从1983年第一代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以后,由于其具有毫秒级的扫描速度,在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方面比普通螺旋CT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对冠状动脉形态、心肌供血状态、心功能及室壁运动、心脏瓣膜及心脏肿瘤等情况进行检查.心肌灌注成像可以简单准确、快捷地获得心肌血供情况,已成为心血管影像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李可;邹利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观察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疗程缩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合用头孢曲松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满意,缩短疗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周夏飞;黄秀萍;王秋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指自无名动脉到第1肋间动脉之间的主动脉管腔局限性缩窄.缩窄多位于主动脉峡部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心端的胸主动脉,少数可位于主动脉弓.据国外统计占先心病发病率的1.1%~3.4%,国内无该病发病率统计,但一般认为较国外发病率低.COA患者常伴发其他类型的心脏畸形,未经治疗的患者随年龄的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也不断增加,早期诊断对COA的治疗和预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红;白文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生长和增殖情况,探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 将间充质干细胞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混合,体外三维培养3周,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凝胶内粘附、生长和增殖等情况,复合物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间充质干细胞能良好地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内伸展、粘附、生长和增殖,细胞在新形成的组织内保持成活.结论 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凝胶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
作者:李忠;杨柳;戴刚;王东武;谭美云;王富友;金旭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扎子宫动脉在治疗宫颈妊娠中的作用.方法 对5例宫颈妊娠患者行持硬麻下腹腔镜结扎双侧子宫动脉后立即行宫颈搔刮术.结果 5例腹腔镜辅助治疗宫颈妊娠均成功.患者当天能下床活动,1周后复查β-hCG均下降,无出血.结论 腹腔镜辅助治疗宫颈妊娠安全确切.
作者:钟友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幼年性息肉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表现、治疗过程特点,以及幼年性息肉恶变可能性及随访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1年8月至2006年4月经肠镜检查发现,镜下息肉电凝切除,病理确诊的12例幼年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均有无痛性血便,病程1+d至1+年,息肉平均直径15mm,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证实为幼年性息肉,1例伴轻度非典型增生,1例伴小脓肿形成,未见幼年性息肉恶变.结论 本组病例幼年性息肉91.7%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为有效手段,本病恶变少见,但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
作者:巢齐常;孙晓滨;农春燕;袁德强;王琼;吴立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不同发育阶段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通过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8%氧氮混合气,制成HIBD模型,分为干预组(intervention)、非干预组(non-intervention),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sham).其中干预组根据干预开始时间又分为早期干预组(断奶前开始干预)、晚期干预组(断奶后开始干预),分别在断奶前后(生后25d)开始给予丰富环境刺激,总干预时间为20d.3月龄时测定各组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神经元计数评估脑损伤程度,比较不同发育阶段丰富环境干预的效果.结果 早期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存活锥体神经元数明显高于晚期干预组(P<0.01).早期干预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断奶前开始给予丰富环境干预较断奶后能明显改善HIB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轻HI后海马病理损伤程度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作者:蒲昭霞;赵聪敏;鲁利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体重52kg.因烦躁多汗5年,伴心累1年入院.查体:T 36.7℃,P 110次/min,R 18次/min,BP 145/90mmHg(1kPa=7.5mmHg).心肺无阳性体征.专科检查:双侧甲状腺明显增大,外缘达胸锁乳突肌,听诊有血管杂音.甲状腺序列检查提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作者:罗林丽;孙学勤;曾洪;王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电视胸腔镜在治疗大疱性肺气肿中胸膜固定与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到2005年12月大疱性肺气肿患者以自发性气胸、血气胸为首发表现者90例,术中将肺大疱切除后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即胸膜固定组与胸膜不固定组(以下称固定组与不固定组).所有患者对其术后疼痛程度、使用止痛药的次数;胸液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与生活质量追踪观察进行分析.结果 不固定组比固定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5);不固定组比固定组平均引流时间少2d,总引流量平均减少470ml(P<0.05).术后并发症:在固定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不固定组为0;两组共随访82例,随访率91.1%,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气胸的复发为0.结论 在电视胸腔镜治疗大疱性肺气肿手术中,不使用胸膜固定术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程度、引流时间和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使术后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赵仁贵;江跃全;陶永忠;吕兵;钟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女,41岁,体重60kg.因体检发现右附件区占位入院,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右输卵管切除术,盆腔粘连分离术.既往无手术麻醉史,术前患者T 36.5℃,BP 119/70mmHg,P 70次/min,R 20次/min,神志清楚.
作者:江海霞;吕胜;刘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男,50岁.因无尿2d伴晕厥4次,于2005年8月13日入院.入院2d前,患者在高温作业时,感头昏、身软、乏力、烦渴、全身大汗、无尿,未予以重视.1d前,患者在高温作业时,仍有上述症状,起立时出现晕厥,伴意识丧失,约2min后,患者自行苏醒.当天晚上出现腓肠肌疼痛,仍然无尿,以后又反复出现直立性晕厥3次.
作者:周汉勇;张文成;杜晓刚;陈恩静;刘源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