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脑膜炎起病的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

毛碧容;宋晓玲;赖晓晖

关键词:脑膜炎, 格林巴利, 肢体麻木, 夜间睡眠, 头痛, 呕吐, 四肢, 患者, 发热, 病人
摘要:患者,男,75岁.因头痛、呕吐1周,四肢乏力4d于2005年2月6日入院.1周前,病人夜间睡眠时因头痛而醒,并发呕吐.无视物成双及肢体麻木无力,无发热,病情逐渐加重.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种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并且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师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使患者以小的经济负担得到佳的治疗效果[1].本文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对3种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徐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多种疾病导致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回顾分析我院产科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3例DIC病人,探讨诊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改善程度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改善程度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开放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消化性溃疡病人单用雷贝拉唑和联合抗生素根治幽门螺杆菌后症状的缓解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经雷贝拉唑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症状的消失率均达90%,总体有效率达99%,未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是一种起效快、症状缓解率高、安全性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作者:马洪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雷尼替丁对哮喘小鼠Th1/Th2功能平衡的影响

    目的观察组胺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对哮喘小鼠T辅助细胞(Th1/Th2)功能性平衡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雷尼替丁2mg/kg及5mg/kg干预组.检测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IL-12及脾单个核细胞(PMNC)中Th1类因子IFN-γ、Th2类因子IL-4的表达并分析雷尼替丁作用下IL-12与IFN-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哮喘组IL-12分别为(446.93±20.89,211.21±22.42)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γ分别为(404.91±11.78,271.58±35.35)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IL-4分别为(20.30±4.93,48.26±9.39)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雷尼替丁2mg/kg及5mg/kg组IL-12水平分别为(282.64±21.20,354.00±29.97)pg/ml,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γ分别为(313.25±40.54,364.44±39.79)pg/ml,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IL-4分别为(37.70±7.47,27.76±9.63)pg/ml,与哮喘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P<0.01).雷尼替丁5mg/kg组细胞因子水平改变较2mg/kg组更明显(P<0.01).在雷尼替丁组,IL-12水平与IFN-γ成明显正相关(r=0.80,P<0.01).结论雷尼替丁可增加哮喘小鼠体内巨噬细胞IL-12的分泌,并部分纠正Th1/Th2功能平衡,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推测对IL-12的上调作用可能是其影响Th1/Th2功能平衡的重要途径.

    作者:蒋萍;梁宗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皮穿刺切吸术及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2例报告

    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为1%~11%[1],大部分病例需手术治疗.目前通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3种:①经峡部外缘途径;②经椎板、峡部及关节突切除途径;③经椎板间开窗途径.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均具有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易后遗腰痛等特点.我院通过对2例患者行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及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并经2年随访,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张中;张世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了解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QTd测定.从患者中选取57例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或卡维地洛),并与常规治疗组26例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的QTd高于健康组,伴左室肥厚者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者;运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缩短.结论高血压患者QTd增加,且与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心肌重量指数正相关,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缩短,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梁锦军;苏锦锋;杨波;黄从新;刘秀娟;万为国;苟春萍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7例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疗效及优点.方法 10例PDA患者,2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34例膜部VSD患者分别采用相应的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封堵治疗,术中进行造影或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检查,术后24h内,1,3,6个月随访TTE及心电图,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6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2例ASD、1例VSD患者有2处缺损,两者相距较远,大的缺损封堵后,小的缺损仍有残余分流,2例VSD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3,6个月随访全部无栓塞、溶血、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术后再通,对主动脉,肺动脉及房室瓣均无影响.结论选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ASD、VSD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葛玉平;高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抽动障碍的早期诊断

    抽动障碍(TD)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呈上升趋势.本病的早期诊断、即时治疗与预后直接相关.我院儿科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收治抽动障碍80例,在基层就诊71例,无1例早期诊断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琴;刘超;蔡方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脑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定量测定方法检测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和20例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组)的血清脑钠肽-32水平,并以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①心力衰竭组、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脑钠肽-32水平分别为(867.5±310)ng/L、(429.3±138.8)ng/L和(107.3±36.6)n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心力衰竭组、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脑钠肽-32水平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788.7~932.5ng/L、370~515.3ng/L和94.2~121.2ng/L相互之间无交叉.②血清脑钠肽-32水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界值为120n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7.6%.③心功能(NYHA)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的血清脑钠肽-32水平分别为(437.0±135.8)ng/L、(629.3±238.4)ng/L、(891.2±318.5)ng/L和(1029.1±576.8)ng/L,各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血清脑钠肽-32水平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0.823,P<0.01),与原发病无相关(P>0.05).结论血清脑钠肽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钟宏;杨雷;易延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合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合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治疗前后患者自身对照的方法,30例经双胍类以及磺脲类加双胍类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DM患者改用罗格列酮4mg 口服,每日1次,同时给予二甲双胍250~500mg口服,每日3次,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h血糖(PP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检测血脂、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后相比较,FPG、PPG、FINS下降,IRI降低,差异有显著性,HbAlc和血脂变化不大,不良反应轻微,肝肾功能无损害.结论罗格列酮能明显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加用二甲双胍治疗降血糖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迎春;杨利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3例诊治体会

    输尿管由于其解剖特点,因外伤所致的直接损伤较少见,大多数输尿管损伤为医源性损伤,且多位于输尿管下段[1].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医源性输尿管损伤3例.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童槐;尹华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临床摆药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体会

    目的通过对临床摆药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提出改进的合理化建议,使其更成熟地应用于我院临床摆药.方法将临床摆药的基本流程纳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各主要部门、各工作环节的有关信息彼此联网,基本实现临床摆药的自动化管理.结果该系统加强了临床供药各环节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规范了药品管理,提升了临床摆药工作的管理层次,提高了供药水平和工作效率.结论临床摆药信息系统有利于优化临床摆药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适应整个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但实际应用中需不断推广、完善与升级.

    作者:陶文筠;胡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治疗窒息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方法及疗效观察比较

    目的研究治疗窒息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方法及疗效.方法对96例足月新生儿窒息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应用凝血酶组与使用吉福士组、西咪替丁组、对照组治疗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间显效率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使用凝血酶与吉福士、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窒息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明显,使用凝血酶更具优势.

    作者:李桦;彭珉娟;杨涛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应激肽在低氧大鼠的含量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应激肽在不同低氧条件下Wistar大鼠体内的含量变化,为判断机体对低氧的习服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采集不同低氧条件下大鼠血清,检测应激肽含量,放免方法检测ALD、Ang含量.结果在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低压氧舱内的大鼠应激肽含量分别为(143.5±31.7)、(153.3±36.9)、(156.3±37.8)、(144.8±31.3)mg/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不同低氧条件下Wistar大鼠体液中发现低氧应激肽,应激肽含量对机体与低氧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胡宗海;胡娟;高建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血脂代谢紊乱的老年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非诺贝特组40例服用力平脂200mg/d,辛伐他汀组40例服用辛伐他汀20mg/d,安慰剂组40例,8周后观察血脂成分的变化.结果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能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血尿酸.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对血脂其他成分的疗效不及非诺贝特.二者临床安全性无差异.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用于治疗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疗效好,安全、耐受性好,易于接受.

    作者:孙学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高血压急症56例院前急救体会

    高血压急症是内科常见危重症,亦是院前急救中常见危重症,及时降低血压,保持器官良好的血流灌注,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及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本院急诊科56例高血压急症的院前急救作一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武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提前取锁法在治疗下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时,怎样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根据统一标准选择股骨、胫骨骨折病人126例,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固定,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照提前取锁法要求取除一端锁钉,对照组不取锁钉.定期行X线片检查,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移位情况.结果提前取锁组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骨折不愈合和断钉发生,有骨折再移位的可能.结论交锁髓内钉提前取锁法简单、实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叶蜀新;谢小平;江伟;曾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免疫四联疗法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盐酸左旋咪唑搽剂、潘生丁、乙肝疫苗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然感染组(50例)和非自然感染组(50例),均使用免疫四联法治疗,总疗程18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6,12,18个月抽血,查HBV-DNA、HBeAg、HBsAg及肝功能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6,12,18个月后,自然感染组HBV-DNA阴转率为12.5%、40%、65%,非自然感染组为0%、5%、11%,P<0.05;HBeAg阴转率自然感染组为0%、31.25%、56%,非自然感染组为0%、2.2%、6.5%,P<0.01;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自然感染组为0%、25%、41.67%,非自然感染组为0%、2.17%、4.4%,P<0.01;治疗结束后自然感染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非自然感染组为10.87%,P<0.01.结论免疫四联疗法治疗自然感染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效果较好,费用低,用药方法简单,基本无不良反应.

    作者:康涛;单鸣;范修平;王静;叶清琦;雷开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先心病患儿肺血管AT1、AT2受体表达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 20例左向右分流先心病患儿肺活检标本和5例儿童尸解肺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AT1、AT2受体及α-actin、PCNA染色.测定肺小血管壁AT1、AT2染色的IOD值,以及非肌性肺血管肌化程度、肺小血管壁厚百分比和肺小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先心病患儿肺小血管壁AT1受体染色的IOD值与非肌性肺血管肌化程度、肺小血管壁厚百分比和肺小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度相关(r分别为0.742、0.521、0.657),AT2受体仅与血管壁厚百分比相关(r=0.516).结论 AngⅡ通过两种受体亚型,主要是AT1受体,参与左向右分流先心病肺血管重构.

    作者:乔莉娜;安琪;赁可;周同甫;李谧;王文冬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急救与护理

    腹主动脉瘤早期诊断较困难,一旦出现腹痛、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瘤体已濒临破裂边缘,一旦破裂,治疗存活率仅为10%~50%[1].我院从1995年1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12例,经积极抢救与有效护理,围手术期死亡5例,病死率为41.6%,其余均痊愈出院.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艳丽;邬涛;陈春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