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改善程度及安全性比较

马洪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雷贝拉唑,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症状改善程度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开放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消化性溃疡病人单用雷贝拉唑和联合抗生素根治幽门螺杆菌后症状的缓解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经雷贝拉唑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症状的消失率均达90%,总体有效率达99%,未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是一种起效快、症状缓解率高、安全性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对14例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和53例正常人的肾脏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主肾动脉和段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与正常人相近(P>0.05).叶间动脉、弓形动脉收缩期血流降低(P<0.05).各级肾动脉舒张期小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减低,血管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显著增高(P<0.01).主肾动脉、段动脉舒张末期或舒张中晚期血流频谱中断,叶间动脉舒张期血流频谱很低甚至无频谱信号,弓形动脉几乎没有舒张期频谱或仅见少许极低间断脉冲样频谱.给予有效治疗后,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所改善.结论超声测定移植肾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对早期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和监测排斥反应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梁燕;李树森;吴晓波;邓旦;赖小今;易飞云;李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麻醉在膀胱镜检查中的临床观察

    经尿道膀胱镜检查多采用表面麻醉,患者常感到疼痛不适,尤其是部分男性患者难以忍受,造成检查中断,或因惧怕疼痛拒绝再次检查.近两年我院在男性患者膀胱镜检查时,采用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麻醉,观察其镇静、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阚智勇;黄菲;王龙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7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IMT将病人分成3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的APN水平,并与23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降低程度与IMT狭窄程度一致,管腔狭窄组APN降低尤为明显.结论 APN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总动脉狭窄病理生理改变关系密切.APN作为评价颈动脉IMT病变程度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作者:黄继良;孙文才;张文丽;李秀芝;张玲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诊断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33例患者MRI诊断为血管细胞瘤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男22例,女11例;年龄4~74岁.结果血管母细胞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及蚓部.本组病例中,单发32例,多发1例.30例囊腔型,3例实型.幕下29例,幕上4例.结论 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但需与囊状胶质瘤、小脑单纯囊肿、脑包虫病、脑脓肿、转移瘤相鉴别.

    作者:任鸿萍;邓珍平;张兴华;雷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72例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谱测定,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惠兰;毛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曲菌病1例

    患者,女,45岁.因咳嗽、咳痰2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不伴畏寒、发热、咯血、胸痛、盗汗,诊断为肺炎.间断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具体用药情况不详),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咳嗽、咳痰.10d前感气紧,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上肺一团块影约2.5cm×3.5cm,疑为肺癌.为明确诊断患者来我院求治.患者病后精神、食欲尚可,体重无明显下降.

    作者:徐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不同类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期免疫学改变

    目的探讨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AMAN)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AIDP)等不同类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急性期免疫学改变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AMAN组12例、AIDP组9例、健康对照组16例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IgG水平,同时检测血清IgA、IgM、IgG亚类及T细胞亚群等.结果两类GBS患者血清IL-2、PBMC上清液中IL-2、IL-6、TNF-α和IgG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q=3.0~7.5,P<0.05或0.01),AMAN患者血清TNF-α高于对照组(q=3.78,P<0.05),经LPS刺激后,其PBMC上清液中TNF-α不仅高于对照组(q=7.5,P<0.01),还高于AIDP组(q=3.38,P<0.05);两组均有一半以上患者有1种以上Ig或IgG亚类升高;与对照组比较,AMAN和AIDP组CD+3、CD+4无异常,CD+8降低(q=5.2和4.27,P<0.01),致CD+4/CD+8比值升高(q=3.89和3.20,P<0.05).结论 AMAN和AIDP患者都存在着T细胞功能紊乱和B细胞多克隆活化等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AMAN患者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周围神经发生轴索变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梅;蔡方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高位头帽肌激动器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5例,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对治疗前后的36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增加,下前面高增大,髁突垂直向高度增加,Ⅱ类骨面型得到改善;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减小;(牙合)平面出现变平的趋势.结论早期应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可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对于改善侧貌,改正磨牙关系,减小覆(牙合)覆盖十分有利.

    作者:米晓晖;罗颂椒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米非司酮配伍甲氨蝶呤治疗子宫肌壁间妊娠1例

    患者,30岁,孕4产0,人工流产3次.因停经54d,不规则阴道流血20d,于2004年6月10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无痛经,末次月经2004年4月16日.停经34d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色暗红,无腹痛.在院外查尿hCG阳性,诊断为宫内妊娠流产,予以清宫,未刮出组织.清宫后仍有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少,偶感下腹隐痛不适,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示宫内残留,再次清宫,刮出组织病理检查为蜕膜样变宫内膜,未查见绒毛.因清宫后阴道流血量增多而收入院.妇科检查:宫颈着色,无举痛,子宫孕2个月大小,质软,形状欠规则,双附件未触及明显包块,血β-hCG 13935.78U/L.

    作者:胡朝珍;徐晓波;黄兴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提高儿科临床研究质量

    1 重视小儿的临床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临床研究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高诊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成功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25%提高到75%以上,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儿童.

    作者:万朝敏;李炜如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不同类型脑震荡对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不同类型脑震荡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初步探讨脑震荡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6只,复制不同损伤程度的脑震荡模型,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标记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光镜下计数,并检测反映ChAT活性的灰度值.结果单纯型、复杂型脑震荡与对照组相比,复杂型脑震荡组与单纯性脑震荡组相比,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斜角带核垂直支ChAT阳性表达细胞数减少,ChAT活性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不同类型的脑震荡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化程度不同,这种变化可能是脑震荡后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林海英;吴春云;许冰莹;赵小林;于建云;郭泽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高敏感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敏感CRP(HSCRP)和前白蛋白(PA)测定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诊断明确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前后血中HSCRP和PA含量的变化.结果 48例患儿中,治疗前血清HSCRP>3mg/L者45例(93.7%);PA<250mg/L者40例(83.3%).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血清HSCRP显著升高,PA明显下降,以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变化为突出,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炎、脐炎、皮肤感染则无明显变化.随着感染的控制,临床症状体征逐步缓解,HSCRP逐渐下降,PA逐渐上升;全部病例治愈后,HSCRP<3mg/L,PA>250mg/L.结论动态观察测定血清HSCRP和PA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石伟;李茂军;叶长宁;陈昌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MRI在癫痫中的应用

    1 引言在过去20年中,随着MRI的出现,对癫痫患者的研究以及治疗有了革命性的进展.自从1984年MRI首次用于癫痫以来,其在探查儿童及成人癫痫病因中相对于CT在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优势就确立起来了.常见的病因是海马硬化,皮质发育不良,血管畸形,肿瘤以及续发的皮质损害[1,2].

    作者:万衡;周泽永;雷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新生儿发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无论是心肺疾病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还是血液通过组织周围毛细血管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均可引起发绀.

    作者:李炜如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7例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疗效及优点.方法 10例PDA患者,2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34例膜部VSD患者分别采用相应的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封堵治疗,术中进行造影或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检查,术后24h内,1,3,6个月随访TTE及心电图,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6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2例ASD、1例VSD患者有2处缺损,两者相距较远,大的缺损封堵后,小的缺损仍有残余分流,2例VSD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3,6个月随访全部无栓塞、溶血、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术后再通,对主动脉,肺动脉及房室瓣均无影响.结论选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ASD、VSD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葛玉平;高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免疫四联疗法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盐酸左旋咪唑搽剂、潘生丁、乙肝疫苗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然感染组(50例)和非自然感染组(50例),均使用免疫四联法治疗,总疗程18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6,12,18个月抽血,查HBV-DNA、HBeAg、HBsAg及肝功能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6,12,18个月后,自然感染组HBV-DNA阴转率为12.5%、40%、65%,非自然感染组为0%、5%、11%,P<0.05;HBeAg阴转率自然感染组为0%、31.25%、56%,非自然感染组为0%、2.2%、6.5%,P<0.01;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自然感染组为0%、25%、41.67%,非自然感染组为0%、2.17%、4.4%,P<0.01;治疗结束后自然感染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非自然感染组为10.87%,P<0.01.结论免疫四联疗法治疗自然感染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效果较好,费用低,用药方法简单,基本无不良反应.

    作者:康涛;单鸣;范修平;王静;叶清琦;雷开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抽动障碍的早期诊断

    抽动障碍(TD)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呈上升趋势.本病的早期诊断、即时治疗与预后直接相关.我院儿科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收治抽动障碍80例,在基层就诊71例,无1例早期诊断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琴;刘超;蔡方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血脂代谢紊乱的老年人120例,随机分为3组,非诺贝特组40例服用力平脂200mg/d,辛伐他汀组40例服用辛伐他汀20mg/d,安慰剂组40例,8周后观察血脂成分的变化.结果微粒化非诺贝特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能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血尿酸.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对血脂其他成分的疗效不及非诺贝特.二者临床安全性无差异.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用于治疗老年人血脂代谢紊乱疗效好,安全、耐受性好,易于接受.

    作者:孙学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4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05年2月241例腹腔镜急诊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3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6例中转开腹.术后2例切口感染,3例并发肺部感染.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由有经验的腹腔镜手术医生施行手术,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俊伟;王波;张勤;陈剑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利多卡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寻找利多卡因佳预处理时间点.方法沙土鼠4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缺血损伤(B)组、利多卡因预处理(C~E)组,即脑缺血前48、24、12h予利多卡因3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7只,余每组为9只.观察指标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每组随机取一左大脑皮层的1mm×1mm组织块作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利多卡因预处理各组的SOD、GSH的活性高于缺血损伤组(P<0.01或P<0.05),而MDA、ET的含量低于缺血损伤组(P<0.01或P<0.05),CGRP的含量虽高于缺血组,但两者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预处理各组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改变不大或仅有轻微的改变,而缺血组脑组织超微结构表现出严重的损伤.结论缺血前48~12h予利多卡因预处理对沙土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增加体内抗氧化物质SOD、GSH的活性及拮抗ET的毒性有关.

    作者:施贤清;王迪芬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