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位头帽肌激动器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

米晓晖;罗颂椒

关键词:高位头帽肌激动器, Ⅱ类1分类错(牙合), 功能矫形
摘要:目的探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5例,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对治疗前后的36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增加,下前面高增大,髁突垂直向高度增加,Ⅱ类骨面型得到改善;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减小;(牙合)平面出现变平的趋势.结论早期应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可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对于改善侧貌,改正磨牙关系,减小覆(牙合)覆盖十分有利.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位头帽肌激动器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5例,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对治疗前后的36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增加,下前面高增大,髁突垂直向高度增加,Ⅱ类骨面型得到改善;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减小;(牙合)平面出现变平的趋势.结论早期应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可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对于改善侧貌,改正磨牙关系,减小覆(牙合)覆盖十分有利.

    作者:米晓晖;罗颂椒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3例临床分析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多种疾病导致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回顾分析我院产科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3例DIC病人,探讨诊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唾液、胃液尿素氮及其与HP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检测唾液、胃液尿素氮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方法测定30例胃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A组)HP治疗前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50例非肾病肾功能正常患者(B组)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1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组)血液透析(HD)前、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变化.结果 A组:HP治疗前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4.31±2.01)mmol/L、(4.52±1.93)mmol/L、(4.01±1.89)mmol/L,P均>0.05.HP根除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4.27±2.08)mmol/L、(4.56±2.56)mmol/L、(4.78±1.92)mmol/L,P均>0.05,与HP根除前比较P均>0.05.B组: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4.95±1.99)mmol/L、(4.67±2.31)mmol/L、(4.80±2.16)mmol/L,P均>0.05,与A组HP治疗前、后比较P>0.05.C组:HD前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16.78±10.03)mmol/L、(17.32±9.86)mmol/L、(18.59±7.89)mmol/L、P均>0.05,但显著高于A、B两组,P均<0.01.HD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00±3.89)mmol/L、(5.93±4.38)mmol/L、(4.77±3.20)mmol/L,P均>0.05,但比HD前显著下降,P均<0.01,而与A组HP治疗前、后及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唾液、胃液尿素氮分泌水平与HP感染及根除无关,而受肾功能改变及HD影响.

    作者:余剑平;罗晓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对14例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和53例正常人的肾脏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主肾动脉和段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与正常人相近(P>0.05).叶间动脉、弓形动脉收缩期血流降低(P<0.05).各级肾动脉舒张期小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减低,血管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显著增高(P<0.01).主肾动脉、段动脉舒张末期或舒张中晚期血流频谱中断,叶间动脉舒张期血流频谱很低甚至无频谱信号,弓形动脉几乎没有舒张期频谱或仅见少许极低间断脉冲样频谱.给予有效治疗后,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所改善.结论超声测定移植肾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对早期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和监测排斥反应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梁燕;李树森;吴晓波;邓旦;赖小今;易飞云;李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EXP3174对交感神经损毁大鼠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调控

    目的阐明EXP3174调控AT1R的药理学特征及其活性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依赖性.方法以6-OHDA化学切断法损毁大鼠交感神经,测定EXP3174干预后颈动脉血压及离体主动脉环张力对AngⅡ的反应性的变化.结果①6-OHDA化学切断法自幼年损毁大鼠交感神经,大鼠成年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心率(HR)对酪胺的反应性较之对照组明显减弱;②在整体动物,静脉注射EXP3174 0.1,0.2,0.4,0.8,1.6mg/kg,可减弱健全大鼠与交感神经损毁大鼠AngⅡ的升压效应,使AngⅡ升压反应的大效应降低;在健全大鼠及交感神经损毁大鼠动脉环,EXP3174 0.1,0.3,1.0,3.2,10.0pmol·L-1预孵育均可减弱AngⅡ的缩血管反应,降低大效应;③EXP3174在整体动物对AngⅡ升压效应的拮抗作用在交感神经损毁大鼠较健全大鼠下降,而体外血管环灌流实验的结果则显示在健全大鼠与交感神经大鼠药物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 EXP3174在体内除了直接作用于AT1R外,还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关.

    作者:史惠卿;何凤慈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非手术治疗肝脾肾挫裂伤1例

    患者,男,33岁.3h前在建筑工地劳动时,从6m高处跌下,致左腰腹部受伤,持续性剧痛,呕吐胃内容物1次.2005年1月12日4pm入院.查体:痛苦表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神志清楚,T 36.5℃,P 102次/min,R 27次/min,BP 98/60mmHg.

    作者:袁万明;张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Dieulafoy病25例临床分析

    Dieulafoy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急诊内镜和镜下治疗的开展,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我院近6年来共收治本病2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钟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酷似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附34例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其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特别是心电图的异常Q波易与心肌梗死相混淆[1].本文对3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本病异常Q波及ST-T改变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提前取锁法在治疗下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时,怎样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根据统一标准选择股骨、胫骨骨折病人126例,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固定,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照提前取锁法要求取除一端锁钉,对照组不取锁钉.定期行X线片检查,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及骨折移位情况.结果提前取锁组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骨折不愈合和断钉发生,有骨折再移位的可能.结论交锁髓内钉提前取锁法简单、实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叶蜀新;谢小平;江伟;曾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曲菌病1例

    患者,女,45岁.因咳嗽、咳痰2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不伴畏寒、发热、咯血、胸痛、盗汗,诊断为肺炎.间断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具体用药情况不详),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咳嗽、咳痰.10d前感气紧,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上肺一团块影约2.5cm×3.5cm,疑为肺癌.为明确诊断患者来我院求治.患者病后精神、食欲尚可,体重无明显下降.

    作者:徐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MRI在癫痫中的应用

    1 引言在过去20年中,随着MRI的出现,对癫痫患者的研究以及治疗有了革命性的进展.自从1984年MRI首次用于癫痫以来,其在探查儿童及成人癫痫病因中相对于CT在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优势就确立起来了.常见的病因是海马硬化,皮质发育不良,血管畸形,肿瘤以及续发的皮质损害[1,2].

    作者:万衡;周泽永;雷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7例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疗效及优点.方法 10例PDA患者,2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34例膜部VSD患者分别采用相应的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封堵治疗,术中进行造影或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检查,术后24h内,1,3,6个月随访TTE及心电图,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6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2例ASD、1例VSD患者有2处缺损,两者相距较远,大的缺损封堵后,小的缺损仍有残余分流,2例VSD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3,6个月随访全部无栓塞、溶血、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术后再通,对主动脉,肺动脉及房室瓣均无影响.结论选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ASD、VSD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葛玉平;高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应激肽在低氧大鼠的含量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应激肽在不同低氧条件下Wistar大鼠体内的含量变化,为判断机体对低氧的习服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采集不同低氧条件下大鼠血清,检测应激肽含量,放免方法检测ALD、Ang含量.结果在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低压氧舱内的大鼠应激肽含量分别为(143.5±31.7)、(153.3±36.9)、(156.3±37.8)、(144.8±31.3)mg/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不同低氧条件下Wistar大鼠体液中发现低氧应激肽,应激肽含量对机体与低氧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胡宗海;胡娟;高建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

    目的介绍内固定与外固定相结合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方法采用髂骨内侧弧形切口,使后环骨折脱位复位后,重建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前环.临床治疗17例,其中C1型13例,C2型3例,C3型1例.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2个月.4例3个月骨性愈合,12例4个月骨性愈合,1例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成俊;宋跃明;丁方东;朱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诊断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33例患者MRI诊断为血管细胞瘤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男22例,女11例;年龄4~74岁.结果血管母细胞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及蚓部.本组病例中,单发32例,多发1例.30例囊腔型,3例实型.幕下29例,幕上4例.结论 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但需与囊状胶质瘤、小脑单纯囊肿、脑包虫病、脑脓肿、转移瘤相鉴别.

    作者:任鸿萍;邓珍平;张兴华;雷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72例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谱测定,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惠兰;毛周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GHBA1C)降低前后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方法以动态心电图中的SDNN、SDNNI、SDANN、rMSSD、pNN50、LF、HF、LF/HF等指标对28例2型糖尿病患者GHBA1C降低前后24h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HRV在GHBA1C降低前明显低于GHBA1C降低后(P<0.01或P<0.05),但GHBA1C降低后其HRV仍较正常人低.结论糖尿病患者GHBA1C降低后HRV增加,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部分恢复.

    作者:杜一平;雷开键;郑建华;王倩;刘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脉冲电磁场治疗116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脉冲电磁场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对116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骨质疏松症治疗仪进行治疗,1次/d,40min/次,10d为1个疗程,每个患者均完成3~5个疗程治疗,观察患者骨痛的缓解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腰椎L2-4BMD及髋部Neck、Ward's三角区、大转部Troch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骨痛症状有效缓解率达95.4%(P<0.05),治疗后6个月骨密度提高5.3%~7.2%.结论脉冲电磁场能有效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症状,提高骨密度,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作者:赵新;陈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临床摆药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体会

    目的通过对临床摆药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提出改进的合理化建议,使其更成熟地应用于我院临床摆药.方法将临床摆药的基本流程纳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各主要部门、各工作环节的有关信息彼此联网,基本实现临床摆药的自动化管理.结果该系统加强了临床供药各环节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规范了药品管理,提升了临床摆药工作的管理层次,提高了供药水平和工作效率.结论临床摆药信息系统有利于优化临床摆药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适应整个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但实际应用中需不断推广、完善与升级.

    作者:陶文筠;胡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布美他尼与多巴胺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28例

    腹水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加速尿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硬化腹水报道较多.而利尿作用更强,不良反应更小的布美他尼(丁脲胺)腹腔内注射相关报道较少.2002~2004年,我科应用布美他尼及多巴胺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硬化腹水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远忠;李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