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情况,对关键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以指导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上海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情况,采用Bootstrap法对关键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后,关键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住院24小时内血管功能评价和血脂异常他汀类治疗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具有敏感性,且后者敏感度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应从关键指标入手,需积极探索中医特色医疗,还需来自社会、医院、患者等的多方支持.
作者:杨红荣;马磊;江一峰;祝延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指出血液从采集、制备、检验直到发往临床的过程中,均存在标签粘贴错误、标签脱落重新粘贴、血型错误更换标签、补打标签等问题,不利于血液标签的追溯性管理.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血液标签为主轴、血袋血辫子随机码为纽带,通过做好采供血过程的“接口”及核对工作,以更好的保证血液产品的可追溯性.
作者:袁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通过分析孙子兵法的激励思想,结合医院管理的现状,提出综合性激励措施,以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袁红政;高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南中心基金会(Southcentral Foundation)是2011年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获奖的三家医疗卫生组织之一.南中心基金会位于阿拉斯加州阿克拉其市,是一家非营利组织,成立于1982年.其目标是改善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印第安人的健康水平.南中心基金会为55 000名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印第安居民提供了广泛的项目,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和精神治疗等.有45 000名居住在阿克拉其市,还有10 000多居民分布在55个边远乡村.南中心基金会所覆盖的地域,被称为阿克拉其服务区,方圆10万平方英里.
作者:黄永安;王为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心脏外科ICU术后患者饮食摄入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心脏外科ICU术后患者饮食摄入率由活动前的63.59%提高到活动后的93%,达到了活动目标.结论 心脏外科ICU术后患者良好的饮食摄入,是患者术后恢复的能量保障,是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QC小组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患者饮食摄入率.
作者:孙娜;李民;强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指出目前我国部分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成本上升,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治理框架.通过对各国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经验的分析,提出公立医院内部财务治理重在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财务收支合规合法;内部控制及预算绩效等方面,外部治理关键在于监管报告建立及信息透明等.
作者:郑大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工作实践,从实行社会营销式献血招募;建立血液动态库存管理制度;完善计划用血评估机制;健全特殊用血应急预案等方面,介绍了血站提高血液供应能力的做法.
作者:王海弘;杜方安;林荣路;陈琳;王翠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9.81%降低到活动后的3.49%,患者对PICC置管及维护服务满意度从活动前的82.8%提高到活动后的94.2%.结论 QC小组活动的开展,能有效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沛珍;黄敏清;黄碧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核医学科建立适用于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确保核素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如何制定质量监督计划,然后就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了分析,后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在核医学科中的应用,可为放射性核素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殷晓红;曹艳;蒋娥;王晓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院感科监测数据,选定1名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追踪方法学,追踪患者的治疗、护理、服务经历,从病人的角度“看”医院感染防控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作者:曹金红;陈禹潭;刘智明;周堂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永久起搏器置入后患者腰腹不适发生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修订科室护理常规,利用“弹力胸带”,制动患者术侧肩关节,缩短平卧时间,患者腰腹不适发生率由活动前的96.36%降至活动后的13.64%,达到了活动目标.
作者:程虹;郭学苹;李然;董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药师参与医疗质量查房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从指导合理用药、督查药品管理、严格管控药费、宣传药学知识、监护危重病人用药等5个方面,介绍了临床药师参与医疗质量查房的主要做法.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可及时发现临床药物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金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通过学习参观,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香港医院先进的护理管理文化: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注重感染控制管理;注重风险管理;门诊服务全面并延伸到社区;注重健康教育与医患沟通;注重保护病人隐私等.
作者:迟培芳;翟凤艳;白志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从明确分工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实施程序化管理;落实岗前及日常培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感染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强化日常管理;选择品质优良的保洁公司;落实人文关怀等9方面,总结了手术室加强工勤人员管理的主要做法.
作者:边冬梅;戚锐;杨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医院实践,介绍了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将平均住院日纳入绩效考核;加强门急诊管理;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提高手术室利用率;加强住院流程环节管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积极应用医疗新技术;积极应用医疗新模式等.
作者: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ICU谵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ICU谵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0.30%降低到活动后的8.61%,达到了活动目标.结论 QC小组活动可改进ICU临床工作方法,从而降低谵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郑士楠;马晶淼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保护机制在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网络直报、质控科直接介入、保密信息、减轻处罚等措施保护报告人.比较保护机制引入前后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例数、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例数、当事人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例数、不良事件报告类型及报告人员岗位的变化等.结果 2009年1~6月与2008年同期比较,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例数由109例增加到438例;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例数由14例增加到70例;当事人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例数由68例上升到343例;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类型及报告人员岗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不太愿意报告的医疗处置事件例数快速上升.结论 保护机制使医院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例数明显增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例数也明显增加,当事人能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例数快速增加,不良事件报告的类型及报告人员岗位变化明显,可见保护机制的引入较好地促进了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
作者:叶宁;谭光明;罗先琼;张小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科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参考文献,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及权重.结果 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临床科室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结论 平衡计分卡从多个维度评价科室,有利于发现科室的不足,并持续改进.
作者:刘瑞敏;贺延平;徐劲松;呼子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从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改善环境,强化培训,提高采血服务质量;落实献血后服务,关爱献血者;简化血费返还流程等4方面,介绍了服务式招募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措施的落实,建立了一支固定的献血者队伍,确保了输血安全.
作者:杜方安;宿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低体温发生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低体温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3%下降到活动后的3.8%.结论 降低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低体温发生率,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魏凯静;于恩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