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喜
通过分析孙子兵法的激励思想,结合医院管理的现状,提出综合性激励措施,以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袁红政;高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心脏外科ICU术后患者饮食摄入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心脏外科ICU术后患者饮食摄入率由活动前的63.59%提高到活动后的93%,达到了活动目标.结论 心脏外科ICU术后患者良好的饮食摄入,是患者术后恢复的能量保障,是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QC小组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患者饮食摄入率.
作者:孙娜;李民;强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糖尿病患者认知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糖尿病患者认知率由活动前的31.6%提高到活动后的80.4%,达到了活动目标.结论 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认知率,从而改善疾病症状,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提高医务人员执业水平和职业自豪感.
作者:赵雪光;曹永瓅;王贺佳;易爱林;董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南中心基金会(Southcentral Foundation)是2011年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获奖的三家医疗卫生组织之一.南中心基金会位于阿拉斯加州阿克拉其市,是一家非营利组织,成立于1982年.其目标是改善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印第安人的健康水平.南中心基金会为55 000名阿拉斯加原住民和印第安居民提供了广泛的项目,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和精神治疗等.有45 000名居住在阿克拉其市,还有10 000多居民分布在55个边远乡村.南中心基金会所覆盖的地域,被称为阿克拉其服务区,方圆10万平方英里.
作者:黄永安;王为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院感科监测数据,选定1名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追踪方法学,追踪患者的治疗、护理、服务经历,从病人的角度“看”医院感染防控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作者:曹金红;陈禹潭;刘智明;周堂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基层医疗机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前沿和主要场所.阐述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办法: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设专业机构,人员岗前培训;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医患参与.
作者:韦明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指出目前民主测评存在单维的测评指标增大了失真的区间幅度;测评组织形式局限导致结果偏差;测评结果运用权威性不足等问题.结合医院实践,从确定测评指标、明确参评人员、明确测评方法、测评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就民主测评信息化实践进行了探讨.
作者:高丽清;陈晋;闫若玉;叶承东;马军;和嘉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保护机制在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网络直报、质控科直接介入、保密信息、减轻处罚等措施保护报告人.比较保护机制引入前后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例数、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例数、当事人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例数、不良事件报告类型及报告人员岗位的变化等.结果 2009年1~6月与2008年同期比较,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例数由109例增加到438例;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例数由14例增加到70例;当事人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例数由68例上升到343例;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类型及报告人员岗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不太愿意报告的医疗处置事件例数快速上升.结论 保护机制使医院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例数明显增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例数也明显增加,当事人能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的例数快速增加,不良事件报告的类型及报告人员岗位变化明显,可见保护机制的引入较好地促进了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
作者:叶宁;谭光明;罗先琼;张小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从组织领导;号召动员,全员参与;评选内容;评选方法;积极表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等方面,总结了优质服务明星评选活动的主要做法.
作者:董长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9.81%降低到活动后的3.49%,患者对PICC置管及维护服务满意度从活动前的82.8%提高到活动后的94.2%.结论 QC小组活动的开展,能有效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沛珍;黄敏清;黄碧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工作实践,从实行社会营销式献血招募;建立血液动态库存管理制度;完善计划用血评估机制;健全特殊用血应急预案等方面,介绍了血站提高血液供应能力的做法.
作者:王海弘;杜方安;林荣路;陈琳;王翠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不同住院人群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对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2011年10月21 ~ 2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月收入、不同医疗费用负担方式、不同住院次数及不同陪护方式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住院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医院应根据不同住院人群的护理服务期望和需求开展个性化护理,真正做到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作者:李红娟;倪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结合病案管理流程重组实践,优化病案管理流程,实现病案管理的高效性、实时性及病案示踪.重组后的管理流程提高了病案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科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复印病案的等待时间.
作者:何艺;高红;周文庆;刘春霞;马兰;涂文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科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参考文献,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及权重.结果 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临床科室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结论 平衡计分卡从多个维度评价科室,有利于发现科室的不足,并持续改进.
作者:刘瑞敏;贺延平;徐劲松;呼子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指出血液从采集、制备、检验直到发往临床的过程中,均存在标签粘贴错误、标签脱落重新粘贴、血型错误更换标签、补打标签等问题,不利于血液标签的追溯性管理.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血液标签为主轴、血袋血辫子随机码为纽带,通过做好采供血过程的“接口”及核对工作,以更好的保证血液产品的可追溯性.
作者:袁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情况,对关键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以指导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上海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情况,采用Bootstrap法对关键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后,关键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住院24小时内血管功能评价和血脂异常他汀类治疗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具有敏感性,且后者敏感度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应从关键指标入手,需积极探索中医特色医疗,还需来自社会、医院、患者等的多方支持.
作者:杨红荣;马磊;江一峰;祝延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降低临床用血计划差异率.方法 QC小组活动.结果 经过改进,医院年临床用血(红细胞量)计划差异率由2009年的25.35%、2010年的45.22%降至2011年的-1.56%,达到了活动目标.结论 QC小组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医院临床用血计划差异率,拓宽了管理人员思路,促进了临床合理、节约用血,确保了输血安全.
作者:谢芸;曾艺鹏;包福祥;陆燕春;张美芳;黄建明;杨加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核医学科建立适用于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确保核素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如何制定质量监督计划,然后就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了分析,后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在核医学科中的应用,可为放射性核素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殷晓红;曹艳;蒋娥;王晓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陕西省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探讨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的关系.方法 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应用护理人力资源问卷、护理差错问卷、病人满意度问卷,分别对陕西省二级及以上(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除外)的20家医院的1 080名临床护士和620名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20家医院的平均医护比均低于国家标准;平均床护比基本达国家标准;护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聘请合同制护士;高学历护理人员严重匮乏.相关关系分析显示,总护理差错与医护比未见相关,与床护比成正相关,与编制比和学历比成负相关;病人总满意度与医护比和编制比未见相关,与床护比成负相关,与学历成正相关.结论 护理人力资源可对护理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加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并优化其结构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作者:刘彦君;尹娟;刘小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健康新理念对医患关系互动模式的影响.方法 对97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健康新理念的认知、医患互动模式现状以及对改善医患关系措施的认同度/可行性认可等.结果 95.88%的被调查人员了解健康新理念,但仅45.36%能践行良好的医患关系模式.结论 尽管健康新理念已被公认多年,但临床指导医患关系仍显不足,需要大力提倡和引导.
作者:张璨;陈晓勤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