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滨;文竹筠;程迎祥
患者,女,68岁.1999年3月26日以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双下肢胫前皮肤溃疡、高血压Ⅲ期极危入院.查体:BP22.5/13kPa.双胫前溃疡左15cm×18cm,右7cm×10cm,创面有异味呈黄色、大量腐肉及脓性分泌物,边缘为灰黑色坏死组织,双侧踝关节红肿,皮温升高.
作者:朱晓宁;吴茜华;张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皮肤科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应用海普林软膏(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公司生产)治疗冻疮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笔者试用西比灵胶囊(盐酸氟桂嗪)治疗,并与麦角制剂对比,现将临床观察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张云茜;王建林;曹兰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麻醉科自1996年起,应用0.5%布比卡因于剖宫产手术腰麻.本观察选择剖宫产术344例,随机分成布比卡因腰麻组和持续性硬膜外麻醉组,作对比性临床观察.
作者:刘利利;田丹;谢阿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和伴发症的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91~1998年收治的老年SAH15例误诊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邱丽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方法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46例淤胆型肝炎患者分成两组:强的松组74例,地塞米松组72例.地塞米松组用地塞米松2.5~5mg静推,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强的松组用强的松30~60mg,每日1次,仍以4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时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强的松组为77.0%,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9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地塞米松隔日疗法对淤胆型肝炎治愈率有明显提高,平均退黄时间缩短,复发率降低.
作者:宁晓滨;文竹筠;程迎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中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68例AMI患者分为Ⅰ、Ⅱ两组,分别给予100万IU UK及150万IU UK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再通率Ⅰ组为61.90%,Ⅱ组为71.6%;急性期病死率分别为7.0%和6.2%;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万IU UK轻度出血2.4%,上消化道出血2.4%,脑出血1.2%;150万IU UK轻度出血9.9%,上消化道出血3.7%,脑出血1.2%.结论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AMI,150万IU较100万IU再通率更高,不良反应无明显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韦红卫;张林潮;蒋芳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于1993年1月至1996年1月将改良泪囊鼻腔缝合针应用于治疗外伤性后尿道狭窄和闭锁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中伟;向茂森;谭秋林;任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了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高危出血倾象患者血液透析(H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院于1996年至1999年7月间,对46例高危出血的急慢性肾衰患者,在HD时,用单剂量低分子肝素栓复新(Fluxum)抗凝,与小剂量肝素(SH)抗凝效果比较,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潘丽萍;金志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近2年来在门诊工作中碰到不少成人麻疹患者,绝大部分在来我院前已在基层诊治过,其中近85%被误诊.为了引起重视,现将22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谢继堂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使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炎症及坏死时刺激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此病理过程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发展为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是慢性肝病的治疗目标之一.近年来在中医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作一综述.
作者:赵建勤;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女性,24岁.系分娩后18天产妇,因发热、腹痛、纳差1周,眼黄、尿黄3天于1999年5月23日入院.曾在外输氟嗪酸引起周身红色斑疹,伴瘙痒.查体:急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躯干部皮肤有陈旧性斑疹.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作者:陆英;吴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们于1996年12月至1999年12月,应用思密达治疗小儿口腔溃疡100例,另设锡类散治疗100例作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自1996年6月至1999年8月采用福利平保留灌肠治疗耐药性细菌性痢疾(菌痢)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本文总结确诊在不同情况下的尿路感染患者255例,以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5例均系我院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内科确诊为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1],其中女性201例(82.4%),男性45例(17.6%),年龄16~91岁.255例中16~35岁78例(30.6%),36~59岁120例(47.1%),>60岁57例(22.3%).临床情况见表1.
作者:杨斌;曹泽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背景80年代以来,许多人体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一些理论上应该有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无效或害大于利.而另一些似乎无效的治疗方法却被证实利大于害,应该推广.因此,只有理论是不够的,理论还需要实践(临床试验)来检验.对疗效的评价应更加重视与临床有关的终点指标.直觉,经验和病理生理的推论并不总是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特别是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是处理病人更为可靠的证据.
作者:刘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复感),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呼吸道感染约占来我院就诊患儿的85%以上,其中复感患儿>20%.现将1998年4月到1999年4月本院所收治的复感患儿200例分析如下.
作者:姜美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肱骨中下段骨折属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固定方法有夹板、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常采用外侧入路,我院骨科自1995年1月至1999年7月共采用Henry后侧入路内固定肱骨中下段骨折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俊;张瑞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为了对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及传染性有更直接地了解,亦更有利于对临床HBV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和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了310份肝炎患者血清,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92.5%(74/80),平均拷贝数为4.10×1010/ml;小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32.35%(22/68),平均拷贝数为1.31×109/ml;HBsAg(+)、HBcAb(+)组血清HBV DNA检出率为45.71%(32/70),平均考贝数为4.08×108ml;HBV-M全阴性组血清HBV DNA检出率仍达6.67%(2/32),平均拷贝数仍达1.54×108/ml.结论HBV-M阴性患者仍有HBV DNA阳性者,因此对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的判断以及指导治疗,除乙肝二对半标志物ELISA检测外,加做HBV DNA FQ-PCR检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雷学忠;赵建勤;刘丽;丁柳;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测定作为反映肝脏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疾病的灵敏生化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辅助临床诊治工作.重度肝硬化患者中多数伴随有腹水,为了探讨腹水中是否可测到TBA及其变化对辅助疾病诊疗的临床意义,我们比较研究了患者血清和腹水中TBA的相关性变化.
作者:周和平;田亚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