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α-2b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价值

胡敏;陈俊杰;王艳琼;黄建琼

关键词:α-2b干扰素免疫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 癌因性疲乏, 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干扰素α-2b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探讨癌因性疲乏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总结癌因性疲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干扰素α-2b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术后9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piper疲乏量表和生命质量评价量表(EORTCQLQ-C30),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v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疲乏量表显示,患者在接受α-2b干扰素注射前与每日注射后比较,疲乏得分及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与其余6天疲乏得分及发生率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各维度与生命质量功能领域各条目呈负相关(P<0.05),与症状领域各条目及单一条目中的食欲丧失、失眠呈正相关(P<0.05).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在接受α-2b干扰素注射第1天癌因性疲乏属于中、重度疲乏(96.9%),患者生命质量较差,并且癌因性疲乏程度与生命质量功能、症状领域及单一条目中的食欲丧失、失眠相关.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总管下段梗阻的MRI误漏诊分析

    目的 对胆总管下段梗阻的MRI检查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选择经手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病理学确诊的胆总管下段梗阻患者246例,均行常规序列、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良、恶性病变分为两组,良性病变组177例和恶性病变组69例.对其中51例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良性梗阻MRI诊断准确率80.8%(143例),误漏诊率19.2%(34例),误诊为其他良性病变27例,误诊为其他恶性病变3例,漏诊4例;恶性梗阻MRI诊断准确率75.4%(52例),误漏诊率24.6%(17例),误诊为其他恶性病变11例,误诊为其他良性病变5例,漏诊1例.总误漏诊51例.结论 MRI对胆总管下段梗阻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良性组稍高于恶性组,误漏诊原因与病变过小、各种因素干扰、影像特征分析不到位、罕少见病例认识不足、忽略合并的其他病变、缺乏典型征象等相关.诊断医师需总结经验、与临床紧密结合,部分结果仍需依赖手术、ERCP或病理学检查.

    作者:周红俐;陈世孝;张福洲;母其文;沈阳;何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浆LDH与胸腔积液ADA的比值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血浆乳酸脱氢酶(LDH)与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比值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7年5月就诊的357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液、胸腔积液的LDH水平,血浆LDH与胸腔积液ADA比值.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浆LDH和血浆LDH与胸腔积液ADA比值明显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类肺炎性积液患者.血浆LDH与胸腔积液ADA比值的临界值>15时,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为0.95 (95%CI0.91-0.99),特异度为0.94(95%CI 0.85-0.98).阳性似然比为36.1(95%CI 10.3-89.7),而阴性似然比为0.03(95%CI0.01-0.17).结论 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血浆LDH和血浆LDH胸腔积液ADA比值可以更平地区分胸腔积液的良恶性.血浆LDH与胸腔积液ADA比例的临界值>15时,预测恶性渗出性胸腔积液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蒋莉;周秋曦;何朗;王波;范昌碧;董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分析2015年6月~2017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经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共25例,采集经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药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有效率及对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随访6个月,并观察出血风险.结果 25例患者中,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有效率为88.0%.治疗前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二聚体浓度明显降低(P<0.05).随访发现轻微出血1例.结论 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郭姝瑾;李小惠;周雨田;刘扬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有效排痰方案的建立及效果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有效排痰方案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52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排痰方案.比较两组有效排痰情况,干预前后排痰量、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及动脉血气指标.结果 两组干预前排痰量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干预3天、5天时排痰量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试验组经干预后排痰总有效率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 (P<0.01).两组干预后CAT评分较本组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试验组CAT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干预后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均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 AECOPD患者有效排痰方案的建立能促进患者更有效排痰,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动脉血气指标.

    作者:仲洁明;董爱琴;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西安地区43家基层医院2013-2015年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基层医院质子泵抑制剂(PPIs)使用现状,为促进制定合理用药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西安地区43家二级医院2013-2015年PPIs销售总金额、PPIs所占金额比、PPIs单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家医院使用PPIs品种较固定,销售金额、PPIs所占金额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三年中每年PPIs占药品总金额比率分别为2.18%、2.50%和2.75%.静脉制剂中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口服制剂中奥美拉唑销售金额稳居前3位,3种PPIs总金额构成比均在65%以上,是临床使用量较大的品种.结论43家医院PPIs销售金额和用量增长较快都有.但临床治疗中仍应关注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加强监管避免其滥用和过度使用.

    作者:张桂贞;李海燕;韩晶;胡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病例组)其中又分重、中、轻亚组和有、无后遗症亚组;另选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而需外科手术的腰麻患儿(对照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进行测定,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有后遗症组与无后遗症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含量有无差异.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脑脊液GFAP含量分别为(1.767±1.132)μg/L和(0.234±0.091)μg/L,血清GFAP含量分别为(0.489士0.239)μg/L和(0.197±0.070) ug/L,两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含量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病例组脑脊液GFAP含量高于血清(P<0.01).病例组的重度组脑脊液GFAP含量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重度组血清GFAP含量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中度组和轻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后遗症组脑脊液和血清GFAP高于无后遗症组(P<0.01).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GFAP含量增加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GFAP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作者:曹玉红;张立毅;张光运;曹开方;曹艳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互信息关联模型在基因调控网络构建中的应用

    目的 基因的表达受其它基因的影响较大,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本研究基于基因表达的时空特性,寻求一种新的描述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方法.方法 根据信息熵确定属性权重,对各时间点进行加权聚类;根据互信息相关理论,确定相关系数,分析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得到各基因之间的调控矩阵,进一步进行图像可视化.结论 利用信息熵理论得到信息熵相关系数后,可以根据两两基因之间信息熵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从而得到基因之间的生物学关系.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更为合理,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生物细胞的生长过程,把握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于发现基因的新功能有较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的生物学实验提供了相关依据.

    作者:王锐;张献志;曾丽华;陈活良;张洁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分输血对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病人凝血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检索国内关于成分输血应用于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病例的文献,总结凝血指标变化的对比结果,为妇产科临床成分输血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提取有关成分输血应用于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病例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8篇文献,共报道445例,其中成分输血组244例;常规输血组2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后两组血小板(PLT)检验结果比较的综合检验结果为Z=9.70,加权均数差(MD)值11.24(8.97~13.5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的综合检验结果为Z=6.80,加权均数差(MD)值-2.62(-3.38~-1.87),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综合检验结果为Z=5.21,加权均数差(MD)值-4.04(5.56~-2.5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方案计划的成分输血,应用于妇产科大出血凝血功能紊乱的病人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马珂;王淑平;孙文琴;张军;陈慧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后使用镇痛药吗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医院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42例,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时泵注右美托咪定0.05μg/kg·min1,10min后以0.4μg/kg·h-1维持至术毕,对照组术中采用同样方法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镇痛期间不良反应,记录术后12h、13~24h吗啡用量及术后48h有效自控镇痛(PCA)次数;术后4h、12h、24h、48h发放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麻醉诱导前(T0)、拔除气管即刻(T1)、术后24h(T2)、术后48h(T3)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后12h、术后13~24h及48h有效PCA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4h比较,两组术后12h、24h、48h 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4h、12h、24h、48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时比较,T1、T2、T3时CD4+、CD4+/CD8+均有所下降(P<0.05),CD8+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右美托咪定组T1、T2、T3时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38.10% (P<0.05).结论 围术期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免疫抑制,减少术后吗啡用药剂量和使用PCA的次数.

    作者:刘文良;余雪美;熊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两种半卧体位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目的 分析两种半卧体位(25°~30°与45°)预防成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价25°~30°是否较45°更有优势.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的方法收集自1980年1月~2017年5月国内外对比床头抬高25°~30°与45°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探讨床头抬高角度与VAP发生率及其他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6项RCT符合纳入条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6项随机试验(636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VAP发生率上,床头抬高25°~30°与45°相比没有发现显著差异[相对危险度(RR)=1.30;95%可信区间(CI)0.91,1.86;P=0.99;I2=0%].共纳入3篇观察性研究,显示床头抬高25°~30°可能有更低的压疮风险,更好的临床依从性.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成人重症患者中,与床头抬高45°相比,床头抬高25°~30°在预防VAP发生率上以及其他临床并发症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可以提高临床依从性和降低压疮的风险.

    作者:高云;李文哲;于湘友;王毅;杜欣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在无痛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在无痛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实施气管镜检查患者90例,依据患者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无痛气管镜组(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同时复合芬太尼麻醉)48例及对照组(单一使用丙泊酚麻醉)42例,观察麻醉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起效时间、镇静维持时间、患者依从性、镜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0时刻两组SBP、DBP、HR、Sp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刻相比,T1时刻无痛气管镜组SBP、DBP、HR、SpO2无明显波动,对照组SBP、DBP有升高、HR加快、SpO2明显降低,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时刻无痛气管镜组SBP、DBP有所降低、HR偏快、SpO2降低,对照组对应指标较检查前无明显波动,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气管镜组起效、镜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短,但镇痛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长,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无痛气管镜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1.25%较对照组47.62%明显低(P<0.05).结论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芬太尼在无痛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较单一麻醉药物的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更具优势,联合药物方案不仅有效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且可获取佳麻醉效果,提高依从性,缩短检查时间和较高的药物安全性.

    作者:赵勤峰;吕卫兵;朱晓红;朱跃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清miR-126-5p检测在肺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微小miR-126-5p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研究其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能否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潜在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RT-qPCR分析法对55例肺癌患者组和包括21例健康人、32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非肺癌组血清中的miR-126-5p水平进行检测,采用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及均值方程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用R0c曲线对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肺癌组患者血清中的miR-126-5p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非肺癌组,FC值为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1P<0.001;t=-3.91d f=78.9双侧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6,本研究的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71.7%.结论 检测微小miR-126-5p在肿瘤患者中出现高表达,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诊断肺癌较为理想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艳敏;黄江浩;刘平;於艳霞;韦淑娴;叶佐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对肺癌患者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PMAT)治疗的38例肺癌患者,共45个消融病灶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肿瘤消融国际工作组制定的标准对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6个月所有病灶达到CR(26/45,占57.8%),达到PR(9/45,占20.0%);总体有效率(CR+PR)为77.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34/38)、73.7%(28/38)、63.2%(24/38).38例患者中,出现气胸8例,发热13例,咯血5例,心房纤颤1例.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对不愿或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马幸生;张永恒;刘勇恩;郭孟刚;钟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影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因素.方法 选取入院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0例,根据临床症状发生至开始腹腔镜手术时间间隔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0例,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症状发作48h内和48h后、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至症状缓解1~2周,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并将中转开腹患者117例纳入观察组,其余483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与A、C组比较均明显较高(P<0.05);A组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均较B、C组低(P<0.05);观察组体温、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手术时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肿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手术时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是影响患者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后48h内是进行腹腔镜手术的佳时机,白细胞计数、手术时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是影响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综合考虑提高腹腔镜手术成功率.

    作者:唐梅;邓天芝;陈忠礼;伍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老年喉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喉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45例老年喉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究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145例喉癌患者术后复发23例(15.86%),其中,原位复发8例,局部复发4例,区域复发8例,气管造瘘口复发癌2例,远处(转移)复发1例.老年喉癌患者复发与治疗方案、切缘不净、累计前联合、颈部转移、浸及甲状软骨、肿瘤分期及肿瘤病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对于老年喉癌患者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众多,临床上应早诊断、早治疗,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减少老年喉癌患者术后的复发.

    作者:余晓旭;袁霏;冯勇;马志跃;陈学;李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都地区健康体检人群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成人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成都地区年满18岁的健康体检人群中愿意配合调查者,从2016年10月8日~2016年12月20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12项内容进行慢阻肺相关知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561份,用百分比描述认知情况,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认知情况的比较(α=0.05).结果 收回问卷5561份;调查对象年龄19~85岁(44.6±11.2),男女性别比1.17∶1.慢阻肺知识知晓情况:12项内容知晓率均低于50%,其中75%的内容其知晓率低于30%.有2/3的内容男性知晓率低于女性;有5/12的内容知晓率存在年龄差异;不同职业人群各项内容知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企业员工低,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对7/12的内容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 慢阻肺的健康教育需求巨大;尤其需要加强男性、企业员工相关知识的宣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开展形式各异的慢阻肺健康教育,达到健康教育先行、预防疾病关口前移的目的.

    作者:杨晓妍;唐怀蓉;雷亚莉;祝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HER2阴性局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发生手足综合征与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联合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BEV)治疗表皮生长因子2(HER2)阴性局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locally recurrent/metastatic breast cancer,LR/mBC)时,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的出现与患者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给予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100例HER2阴性LR/mBC患者行CAP-BEV一线全身化疗,根据患者是否出现HFS将其分为HFS组和非HFS组,利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PFS和OS生存曲线.结果 HFS组患者的PFS为10.7个月,而非HFS组仅5.8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PFS生存曲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3,P=0.000);HFS组因OS小生存率>0.50,未得出具体数值,而非HFS组的OS为14.9个月,其生存曲线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34.04,P=0.000).针对不同程度HFS进行进一步分析,可见Ⅱ级HFS患者的PFS和OS生存曲线高.结论 CAP-BEV治疗HER2阴性LR/mBC患者时,如果患者出现HFS,尤其是Ⅱ级HFS时,其预后将显著优于未出现HFS患者.

    作者:刘金鹏;魏辉;江静;贾奇;罗璐;魏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GOLD 2017更新与中国慢阻肺临床实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危害国民公共健康的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慢阻肺研究的不断推进,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GOLD 2017)对慢阻肺定义、评估、治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更新,本文就GOLD 2017更新与我国的慢阻肺临床实践做一述评.

    作者:文富强;陈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经本院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术前均进行超声及CT检查并以手术或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及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率.结果 37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型的9例,节段型的11例,局限型的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弥漫型术前超声诊断率为55.56%,术前CT诊断率66.67%;节段型术前超声诊断率63.64%,术前CT诊断率72.72%;局限型术前超声诊断率70.59%,术前CT诊断率76.47%;超声检查总诊断率为64.86%,CT检查总诊断率为72.97%;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与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

    作者:李锦;孟繁坤;张旭辉;张海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声造影对不同疾病状态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化的评估价值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表现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活动性评估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113例颈动脉粥样斑块≥10x2mm的住院病人,分为糖尿病组(diabetic mellitus,DM组)25例、高脂血症组(hyperlipidemia,HL)29例、高血压组(hypertension,HBP组)34例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组(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组)25例,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声像图特征、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程度,分析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表现的差异性.结果 DM组(58.6%)和HL组(56.0%)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视觉评分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HBP组(5.8%)和CRF组(16%)(P<0.05),DM组和HL组中多数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向斑块内部的不同程度点状或短线状增强,基底部较内部密集,同时伴有管腔内向斑块的增强,且以周边及远心端增强更为显著.HBP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造影视觉评分2级的比例(58.8%)明显高于DM组(31%)、HL组(12%)和CRF组(8%)(P<0.05),HBP组中多数斑块表现为管壁向斑块内部的不同程度点状增强,CRF组多数斑块内部出现强回声无明显增强(P<0.05),不同疾病状态下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布不同.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DM组和HL组新生血管化程度高于HBP组和CRF组,HBP组血管新生化高于CRF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价不同疾病状态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化的不同表现,可作为临床评估斑块活动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亚萍;程印蓉;马晓娟;罗扬;戴宗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