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川;杨新蕾;刘敏;郭志谦;雷磊;孟红阳
目的 探讨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8例经16层螺旋CT诊断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回顾性分析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缘模糊.增强后边缘显示清晰,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3例无明显强化,5例周边呈轻度强化,其中有3例病灶内呈中心小结节样强化或钟乳样强化,延迟期病灶周边仍轻度强化,且范围缩小.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对肝脏炎性假瘤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作者:胡久民;张自力;邹文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初产妇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据患者情况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总产程时间、剖宫产、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大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腹痛小儿超声检查结果.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类型,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病变的变化结果均经临床和随访证实.结果 77例患儿均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72例,大者24×12mm,其中19例血流丰富;仅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4例,大者14×5mm,1例血流丰富;左上腹及脐周均见肿大淋巴结者1例,大小11×5mm,血流较丰富.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但肿大淋巴结的回缩比腹痛消失明显滞后.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济简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95%),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杨芳;程印蓉;马晓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TNF-α和hs-CRPP水平检测以及肺功能测定,并与38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前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治疗临床缓解后,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升高(P<0.05),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TNF-α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hs-CRP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结论 TNF-α、hs-CRP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同时对两者血清水平的检测对于了解哮喘气道炎症情况和哮喘的控制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永春;张文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撤机时机.方法 选择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且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以PIC窗为切点有创-无创序贯撤机组和有创通气传统撤机对照组.两组患者开始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逐渐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在PIC窗出现后治疗组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有创通气,直至脱机.现察两组病例机械通气前后pH、PaO2、PaCO2、HR、RR、MAP及出PIC窗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PIC窗出现时循环、呼吸和血气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15%)较对照组(62%)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以PIC窗为切换点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
作者:赵京梅;李国翔;王慧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门诊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对694例门诊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系统教育组(364例)和常规教育组(330例),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全程治疗完成率、治愈率和两组中阳性患者的2月末转阴率.结果 系统教育组患者的全程治疗完成率、治愈率和阳性病人2月末痰菌阴转率较常规教育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系统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肺结核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提高治愈率可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徐登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我国医务人员的收入现状主要体现在医务人员的期望收入与现实收入差异极大;收入低是医务人员对工作不满意的首要因素;医务人员的合理利益被忽略以及医务人员试图通过其他途径寻求经济上的补偿.作者建议医疗工作应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并指出了提升收入及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作者:孙忠河;曹长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心包填塞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分析心脏介入诊疗的10000例围手术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心包填塞征象,并采取积极正确的处理措施.结果 1000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心包填塞10例发生率为0.1%,1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 心脏介入术中认真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顺利康复有重要影响.
作者:郑明霞;游桂英;杨洋;李晓燕;曾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肛门微创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30例均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病变粘膜切除,保留直肠肌鞘6cm左右,沿结肠壁处理肠系膜血管,正常结肠拖出并在齿状线以上吻合.结果 30倒手术惠儿均痊愈出院,随访一年,疗效满意.结论 不开腹微创经肛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青;周德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25例慢性咳嗽及拟诊CVA患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其气道高反应性.结果 1525例患者中BPT阳性795例,阳性率52.1%,阳性病例中CVA735例(92.5%),其余60例阳性病例中45例为感染后咳嗽,12例为轻度COPD,3例为支气管结核.结论CVA为慢性咳嗽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病因.对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患者进行BPT,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正确及时治疗.
作者:张金蓉;李惠;陈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浓度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在多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中的增强效果.方法 搜集眉山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5月间50例临床怀疑肝胆病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肝血管造影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对比剂为优维显370mgI/ml; B组(25例)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使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分析腹主动脉、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及肝实质的增强效果及显示情况.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及肝实质的增强效果及血管分级均以A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多排螺旋CT肝血管成像中应用高浓度的碘对比剂增强效果优于低浓度的碘对比剂增强效果.
作者:张华山;赵师仲;邓建永;刘桂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空气压缩泵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毛细支气管炎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抗炎、吸痰、吸氧等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空气压缩泵吸入布地奈德加沙丁胺醇,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加沙丁胺醇,观察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空气压缩泵吸入比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更有效.
作者:彭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状况.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5种病毒(ADV、RSV、PIV、COX、EBV)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389例患者中,检出相关IgM抗体阳性44例,总阳性率为11.3%,其中,混合感染率占36.4%(16/44).在所有感染中,ADV和RSV阳性率高,且儿童期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期.结论 2010年夏季深圳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以ADV和RSV为主,混合感染仍是其一大特点.在不同年龄组,因儿童免疫力低,个人卫生意识淡薄,而易感染.
作者:周蓓;黄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病人床旁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78名接受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及气管常规护理的机械通气患者,配合使用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现察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78例患者经吸痰灌洗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是辅助临床治疗,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术中的护理配合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彭淑琼;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RICU)病房气管切开病人舒适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 将RICU病房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现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有咳嗽声或呼吸窘迫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吸痰效果.结果 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ICU病房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吸痰舒适度和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作者:詹明萍;苟杨;李容;王诗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成都市温江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335例COPD患者进行x线正位胸片及/或肺CT、12导联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测.所有患者由呼吸专科医生进行面对面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1335例患者中男性825例,女性510例,平均年龄68.9±15.1岁.其中轻度肺功能异常155例、中度456例、重度541例、极重度183例,以中重度为主.115例病人没有慢性咳嗽病史.有35%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本组COPD患者吸烟率为77.0%,生物燃料接触者占30.9%,5.2%COPD患者有家具厂工作史.患者病情知晓率仅为35.8%,吸入药物治疗率为7.1%.结论 温江地区COPD患者吸烟率和生物燃料使用率高,是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应该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肺功能筛查.患者病情知晓率和吸入药物使用率低,治疗严重不规范.
作者:汪俊;兰艳丽;刘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工作模式在癜痫持续状态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7年1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35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按制定的临床路径表作急诊抢救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中28例癫痫发作被控制,病人逐渐清醒;2例放弃治疗;死亡5例.结论 临床路径的应用可缩短大发作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轻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
作者:罗先海;陈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Proseal喉罩(PLMA)在小儿全麻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并与气管插管相比较,探讨Proseal喉罩在小儿全麻中的安全性.方法 需全麻的小儿手术40例,随机分成Proseal喉罩组(P组)20例和气管插管组(T组)20例.两组病人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6mg/kg、芬太尼2μg/kg、长托宁0.02mg/kg,诱导后分别进行喉罩置入和气管插管,均接麻醉机控制呼吸.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喉罩/气管导管时(T2)、拔喉罩/气管导管后(T3)各时点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 喉罩和气管插管均满意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无变化.T组气管插管在插入和拔除时心率和血压变化较PLMA置入和拔除时大,且T组在拔管时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躁动(P<0.05).结论 PLMA能安全有效的维持小儿全麻中的呼吸道通畅,操作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柳德洪;朱志兵;尹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37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及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的变化;选取34例既往非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病死率.结果 机械通气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气分析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机械通气组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急性左心衰竭,降低病死率.
作者:谢为民;吕江;申学惠;廖桥英;马勇;杨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康惠尔透明贴在预防含阿霉素化疗方案患者中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将66例使用含阿霉素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式.AB组第一周期使用康惠尔透明贴,第二周期单纯化疗;BA组第一周期单纯化疗,第二周期使用康惠尔透明贴,比较使用与不用康惠尔透明贴时静脉炎发生率和静脉疼痛情况.结果 使用康惠尔透明贴时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3.6%)明显低于不用时(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康惠尔透明贴时静脉疼痛时间明显短于不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含阿霉素化疗的患者,同步使用康惠尔透明贴,能有效保护患者化疗静脉血管,减轻疼痛,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延长血管的使用.
作者:王盛菊;谢桂群;李涵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