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红;周军;陈黎;董芊芊
目的 为医院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分布状况、特点和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抽调调查员进行现患率调查相关知识培训,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1115例,实查率100%发生医院感染49例,51例次,现患率4.39%,例次感染率4.5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4.89%;共分离出病原微生物21株,以G-杆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56.3%,以一联用药为主,占78.3%.结论 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水平符合卫生部<10%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了我院医院感染分布状况及病原学分布特点,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尹丽;赵华;谢华;徐巍;张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缩短门诊患者胃肠镜检查预约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应用六西格玛的定义,实施潮量、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对门诊患者胃肠镜检查流程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导致预约等待时间长的原因作为关键点进行改进.结果 改进后胃镜检查预约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6天,肠镜检查预约等待时间平均缩短了14天,病人相关满意度提高了9.45%,较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有效地缩短了胃肠镜检查预约等待时间,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降低了医疗纠纷,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作者:陈蓓蓓;冯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的病理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640例淋巴结FNAC病理特点,并结合临床诊断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40例中良性病变388例,特异性为93.3%;恶性肿瘤252例,敏感性为86.3%.假阴性率为4.1%,无假阳性病例出现,总准确率94.1%,穿刺成功率100%.结论 FNAC操作安全简便,对淋巴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万宇;万礼仪;陆忠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据患者情况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患者血压、心率、焦虑程度、疼痛改善、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血压、心率异常比率、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疼痛改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适护理能够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刘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揭示山豆根中抗HBV的物质基础,并探索建立肝炎灵新的质控标准.方法 采用正丁醇萃取方法提取山豆根药材中的总皂苷成分.并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不接种细胞只加培养液)、细胞对照组(接种细胞但不加药物)、药物干预组(分为不同浓度组)、阳性药物(拉米夫丁)对照组,药物作用9天后,采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上清波中HBsAg、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上清中病毒DNA含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 山豆根中皂苷类组分和其他各组分在体外只有高浓度时对HepH2.2.15细胞具有毒性抑制作用,其他稀释倍数的浓度均无显著毒性;山豆根中皂苷类组分和其他各组在体外都具有一定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各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其中山豆根中正丁醇水溶液组分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作用较优,而山豆根中皂苷和其他组分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山豆根中皂苷和其他组分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病毒作用,提示山豆根中尚有其他成分或各种不同成分组合的抗HBV作用更佳.
作者:聂红明;扈晓宇;汪蓉;董慧琳;史万忠;李运东;高月求;陈建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文章探讨了近20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病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外,同时,分析了目前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作者:钟森;扈晓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以减低再出血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itc回归分析方法寻找术后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血肿扩大40例(23.8%),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血肿体积为影响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回归系数0.034),与再出血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术前血肿体积大小可作为预测术后再出血的独立指标.
作者:张施远;蒋永明;荣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对2010年10月15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22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4例,现患率2.78%;发生医院感染部位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为2.95%;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手术后肺炎、表浅切口、泌尿道、皮肤与软组织、腹腔组织与其它,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63%.结论 现患率调查可基本反应我院的医院感染情况,应当强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用药的科学性.
作者:杨超群;唐春莲;毛晓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低剂量沙利度胺(Thalidomide,国内商品名:反应停)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对1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沙刺度胺起始量为每晚睡前100mg,每周增加50mg,直到200mg/天维持治疗,地塞米松15mg/天,每月治疗1~4天.结果 16例MM部分缓解4例,好转9例,无效3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乏力等副作用,均可耐受,无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结论 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明显,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给药方便.
作者:马春蓉;田青;何秋连;曹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7例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再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实验组),与25例仅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生存时间及死亡率对比.结果 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5.5±5.3)天,对照组为(7±3.5)天,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死亡率为88.9%,对照组为9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血液灌流对于治疗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但不能较好的降低死亡率.
作者:钟显飞;谢志华;董建华;孙爱东;徐芳;邓学杰;何玲;董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进行尿激酶颅腔冲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使用尿激酶行颅腔冲洗,改变冲洗后及开放引流时的头部体位,加速尿激酶对血肿的溶解、液化,便于引流.结果 完全恢复自理23例,部分生活自理30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颅腔冲洗的体位护理,有利于血肿的溶解和引流.
作者:王群;张雨;孔建红;张建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 82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恰当的护理援助,改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出院后给予电话指导并定期上门探访.结果 实验组心力衰竭发作减少,治疗效果好.结论 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提高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能力,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作者:李共梅;王安萍;王世会;李叶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部外伤后CT诊断肠系膜挫裂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由3名高年资医师对23例经手术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肠系膜挫裂伤CT平扫资料进行盲法分析,分析有无肠系膜及周围间隙内脂肪密度增高、肠间隙内有无积液,及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及盆腔内有无积液,以综合资料作为诊断依据.结果 CT表现为单纯肠系膜及周围间隙脂肪密度增高3例,肠系膜及周围间隙脂肪密度增高合并结肠下间隙积液20例,合并肝脾周围间隙、结肠旁沟内积液15例,合并盆腔积液5例.外伤的部位在中上腹部17例,中腹部3例,下腹部3例.其中,下腹部1例明显见肠壁水肿,肠管穿孔造成周围间隙积气1例.经20例手术治疗患者证实,均见创伤部位腹壁皮下软组织肌肉挫伤明显,皮下肌间隙有淤血,腹或盆腔内见血凝块及血性液体.血凝块及不凝血大小、血量不等.小肠系膜及根部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挫裂伤,伴有多处动静脉血管破裂性活动性出血,小肠有多处浆膜挫裂伤,19例未见小肠穿孔.1例见小肠肠壁0.5cm裂口,小肠内容物漏出,周围网膜包绕.15例出血位于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区域;4例位于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区,其中1例见肠壁穿孔;1例腹部保健患者出血来源余肠系膜上动脉及大网膜.20例均见出血积于小肠肠间隙;15例出血累积达肝脾周围间隙、结肠旁沟内;3例到达盆腔.结论 对腹部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进行常规腹部CT平扫检查,能较准确判断患者有无肠系膜挫裂伤及并发症发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选择性断流术与断流加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采用断流术加脾肾分流术(联合组)与14例选择性断流术(断流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及手术前后下降的自由门静脉压、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胃镜检查的食道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均无无手术死亡、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断流组FPP降低(4.25±0.74)cmH2O,联合组降低(7.49±1.23)cmH2O,联合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断流组(t=-8.078,P<0.01).胃镜检查食道静脉曲张均有明显好转,组间无差异(P>0.05),而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好转情况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门静脉降压及胃黏膜病变改善均明显好于选择性断流术,故联合手术应作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治疗的首选术式.
作者:丁辉;胡永光;曾勇;蔡岷;何彦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对孕产妇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筛查和干预治疗,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方法 对本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孕产妇血清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艾滋病病毒(HIV)进行检测统计和分析.结果 1832例孕产妇中感染HBV 145例(7.9%),HCV感染10例(0.55%).TP感染10例(0.55%),HIV感染1例(0.055%).结论 通过对孕产妇进行血性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宣传和筛查,降低孕产妇HBV、HCV、TP、HIV感染,降低国产儿感染率.
作者:彭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皮样囊肿(成熟畸胎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88例需行皮样囊肿剔除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囊肿破裂机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囊肿破裂机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皮样囊肿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范刚;王经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应用深静脉导管进行胸腔积液引流的效果.方法 对42例胸腔积液患者应用胸腔内留置深静脉导管进行引流并评价引流效果.结果 除2例脓胸患者外,其余病人均经深静脉导管抽净胸腔积液,肺组织复张,来出现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用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且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张腊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减少PICC静脉炎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将160例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对参与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及考核,给患者发放PICC自我维护宣传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同时置管后1~5天予局部温湿敷.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发生时间明显延迟(P<0.01).结论 通过改进护理干预方法,能降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程度,静脉炎发生时间明显延迟.
作者:刘艳;魏虹;谭建芳;伍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IUD)盆腹腔异位的预防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西第二医院2006~2010年住院治疗的15例IUD盆腹腔异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15例中有13例在分娩后一年内放置;金属圆形环10例,T型环3例;异位于膀胱1例,肠壁3例,大网膜2例,直肠子宫陷凹3例,阔韧带1例,盆壁1例,子宫表面4例.结论 接受宫内节育器避孕患者随访意识差,育龄妇女置环应定期随访及时发现节育器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减少宫内节育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重视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取环问题,应加强对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育龄妇女的随访宣教,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减少宫内节育器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唐艳;乔林;徐克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治疗可提高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潘建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