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夹层的MSCTA成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杨清;杨红玲;张连山;蒋代彬;杜涛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夹层,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重建层厚1.25mm,间隔1.2mm.后处理技术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 MS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 MSCTA成像技术成熟,图像后处理技术多,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及多层次显示主动脉夹层,可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前后骨髓像分析

    目的 观察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前后骨髓像、造血能否重建.方法 对22例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骨髓穿刺抽吸涂片镜检;骨髓移植成功出层流室首次骨髓穿刺抽吸涂片;每月定期复查骨髓穿刺抽吸涂片镜检.同时观察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2张或2张以上.结果 22例患者单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像全部达到正常,完全缓解.移植成功随访,其中6例患者随访中骨髓细胞出现少许病态造血现象,2例出现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余14例骨髓正常.结论 单倍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能够使白血病和重型再障骨髓重建.造血重建恢复期可能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PRCA.

    作者:王平;彭贤贵;陈幸华;刘思恒;张曦;高蕾;高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元胶囊对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元胶囊对冠心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观察99例冠心病患者服用心元胶囊前后hs-CRP、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以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hs-CRP由(20.39±8.42)mg/L改善为(6.37±2.21)mg/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元胶囊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3.94%,心电图总有效率达到76.8%.结论 心元胶囊对冠心病疗效明显,明显降低CRP,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作者:张大勇;胡腾;刘思泰;王庆旭;唐焕君;胡波;李德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种提高病理切片质量的方法

    组织经石蜡包埋制成的蜡块,用切片机制成切片的过程称为石蜡切片法,是现在病理诊断常用的制作切片方法.切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优质的病理切片是病理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前提.

    作者:周会芹;杨江辉;熊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的方法改进

    目的 改进全脑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48只成年的SD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中氨基甲酸乙酯麻醉,1ml的0.5mm无菌注射器针头阻断双侧椎动脉,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苏木精-伊红(H.E)和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海马回CAl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结果 全脑缺血模型的成功率为80%,在缺血再灌注组从再灌注后3小时开始明显减少,随时间的延长,锥体细胞数越来越少,到48小时后降到观察时间点的低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每一个时间点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改进后的四动脉阻断法,成功率高,继发性损伤脑干小,并发症少,元需特殊仪器,方法简便,可靠.

    作者:张兴毅;韩江全;宋国林;阳生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脏刀刺伤急诊抢救成功1例

    病例 男,28岁,因被刀刺伤左胸部,于2009年1月1日18:40由120接入我科行急诊抢救.入院时患者已呈深昏迷离,心跳微弱,呼吸急促,血压测不到,各种反射微弱.

    作者:钟兴波;刘波;史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Ⅱ-NADPH氧化酶-活性氧信号传导通路对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NADPH氧化酶-活性氧物质信号传导通路对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培养的二至四代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标本;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仪、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测定细胞增殖率、细胞内活性氧及p22phox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①加入血管紧张素Ⅱ药物组的细胞增殖率、活性氧物质量、p22phox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胞增殖与活性氧物质的生成量、p22phox蛋白mRNA的表达成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67.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在浓度为10-6mol/L时,促进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增殖、细胞内活性氧物质的生成、细胞内的p22phox蛋白的表达,推测血管紧张素Ⅱ促人肠系膜动脉平滑肌增殖作用部分机制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来实现.

    作者:罗廷福;李家富;龚武田;刘全末;王胜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运动疗法对社区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的作用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成都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95例成都社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增加运动训练与指导,并于训练后第4w、8w、12w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8w后,实验组患者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规律性的运动训练有助于缓解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程度.

    作者:唐超;蔡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 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UAER分成三组:正常蛋白尿组(UAER<20μg/min)30例,微量蛋白尿组(UAER20 200μg/min)35例,临床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35例,测量患者血脂、体重指数.结果 各组阃年龄、性别、BMI、血脂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与正常蛋白尿组病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量蛋白尿组CRP值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临床蛋白尿组CRP值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和微量蛋白尿组(P<0.05).CPR与UAER呈正相关(r=0.859,P<0.01).结论 CRP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包曹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友病性关节病1例

    男,15岁.反复多关节肿痛伴皮下淤斑14余年,右膝关节外伤后肿痛10天入院.患儿6月大时因口腔出血不止就诊并确诊为甲型血友病.后反复发作双膝关节、髋关节无外伤情况下肿痛,约每年发作一次,入院输注新鲜血浆、冷沉淀,症状可缓解;偶伴牙龈少量出血,自行使用云南白药可止血.

    作者:闫力永;曾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肠梗阻18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肠梗阻183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开腹手术83例,与肠梗阻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100例对比,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再发肠梗阻的时间对比.结果 腹腔镜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开腹手术.结论 腹腔镜手术松解肠粘连可以减少再发粘连,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对于广泛、致密的粘连不能作为腹腔镜手术松解的适应证.

    作者:汪启斌;张笃;马芷琴;董荣坤;袁波;王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00例与同期123例非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82%,心肌酶谱异常占76%,心电图异常者占52%,非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13%,心肌酶谱异常占11.3%,心电图异常者占5.7%(P<0.005).经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酶谱很快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恢复较慢.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以便发现心肌损害,及早防治.

    作者:王玲平;肖亚;王秋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红花注射液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老年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常规西药治疗加红花注射液;对照组50例,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情况及动脉硬化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70.0%(35/50),总有效率96.0%(48/50);对照组显效率48.0%(24/50),总有效率为78.0%(39/50),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踝臂指数(ABI)、心踝指数(CAVI)值、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能有效地治疗老年性高血压.

    作者:陈爱须;张丽;乔钦增;张瑞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我院自2007年10月~2009年5月有32例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胸,使用内乳动脉及大臆静脉,利用胸骨牵开器和心脏表面目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等行OPCABG.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全组无死亡病例.共搭桥90支,平均每例2.8支(1~4支),动脉桥31支,静脉桥59支.手术时间72~195min,平均(125.3±57.4)min.术后24h引流量100~1200ml,平均(257.6±86.2)m1.输血或者使用血制品0~1600ml,平均(292.8±76.9)ml,其中10例患者未输人库血.无围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ICU入住时间(2.5±1.7)d,呼吸机辅助时间(18.4±10.5)h.术后平均住院(9.3±3.8)d,全部患者出院时心绞痛症状消失.术后随访1~12个月均无症状,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OPCABG具有微创、安全、经济、有效等特点,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高龄、心功能不全、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对体外循环风险较大者.

    作者:刘胜中;甘崇志;丛伟;曾富春;冯刚;王雪海;耕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巨大胃石症一例

    患者,女,15岁,学生,因上腹胀痛20余天入院.查体:腹平软、对称,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剑下部位压痛,可扪及约10×10cm2包块,质硬,活动度好,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肿大.B超示:胃腔内可见大小约14.5cm×8.0cm×6.0cm的强回声团--考虑胃石症;CT示:胃内见-与胃壁分离的较大团状影,考虑胃结石.

    作者:袁春梅;王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

    近年来随着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以及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普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但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ACS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发生消化道大出血(GIB),这增加了患者死亡以及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是心脏科医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复习了近年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ACS患者GI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GIB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GIB.

    作者:陈石;陈玉成;曾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肾综合征的分级治疗

    目的 研究心肾综合征分级治疗的疗效.方法 :35例心肾综合征患者依据病情轻重、药物治疗反应,分别给与1强化口服药物治疗、2强化静脉药物治疗、3血液净化治疗共3级治疗,低级无效的则升级治疗.结果 采取分级治疗,多数患者心肾功能有改善.34例好转,(其中明显好转25例,好转9例),1例死亡.其中3例患者主要使用口服药物治疗,27例患者采取了强化静脉药物治疗,5例患者采取了血液净化治疗.结论 心肾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分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

    作者:胡宏德;殷敏信;付华;俞诗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宣武医院心脏科病房探视现状与相关分析

    目的 了解心脏科病人病情变化及夜间失眠情况与探视有无明显关系.方法 对我科687例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与无限制探视时,病人病情变化及夜间失眠例数有无明显差异.结果 是否严格限制探视,执行必要的探视管理,病人的病情变化人次数及失眠人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严格执行心脏科探视制度,并改善探视的方式制度,可以有效地稳定病情和减少失眠人次.

    作者:李红;徐艳;朱桂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静滴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病例 女性,23岁,孕足月一胎,在行剖宫产术中静脉滴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20分钟后,出现心慌、气短,全身荨麻疹,随后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查体:神志不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BP 50/30mmHg.诊断:过敏性休克.

    作者:于翠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MIRI家兔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及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分别预处理1周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血清CK、LDH及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淑贞;顾宇;张兰兰;杨艳梅;王小宇;刘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5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5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18例,两支病变32例.结果 冠心病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支以上病变组尿微量白蛋白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李斌;江汝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