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冯涛
目的 探讨三尖瓣关闭(TI)不全外科治疗的手术特点、方法和疗效.方法 行手术治疗的262例TI病人中,器质性TI 16例,功能性TI 246例,采用三尖辩成形术(TVP)257例,三尖辩置换术(TVR)5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0例,手术死亡率为3.82%.术后随访116例,平均随访(31.5±11.1)个月.远期死亡3例,远期存活113例中心功能Ⅰ级23例,Ⅱ级71例,Ⅲ级15例,Ⅳ级4例.结论 无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TI,多数可以行TVP,对无法行成形术的病例应行TVR.右心衰竭与心律失常是三尖瓣手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应加强右心功能的维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作者:刘胜中;冯刚;丛伟;甘崇志;曾富春;陈凡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素对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的影响,并选择快捷适宜的标本处理方法.方法 以肝素和促凝分离胶作为影响因子,相应的血清作为对照标本,用连续监测法对各组标本LDH、AST、CK、CK-MB进行检测,以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各组标本K+、Na+、CI-、iCa+比较.结果 经肝素、促凝分离胶处理的血清与单纯血清的各项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素本身对LDH结果无影响,改用选定的真空促凝分离胶管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肌酶和电解质.
作者:赵来;杜勤;吴立新;赵文利;王瑞光;樊桂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S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治疗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2例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按照放疗计划在肿瘤内及周围放置125Ⅰ粒子,植入即刻及术后2~12个月复查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22例恶性肿瘤粒子顺利植入,其中2例2个病灶粒子放置层面与计划不符,3例5个病灶部分粒子放置间距不够,17例21个病灶粒子放置位置均与计划大致相符.治疗2~12个月后复查,14例恶性肿瘤范围较前缩小(63.6%).3例(13.6%)恶性肿瘤范围较前大致相仿,1例(4.6%)恶性肿瘤范围较前略增大;4例(18.2%))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22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及相关放射损伤.结论 MSCT引导下植入125Ⅰ粒子治疗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方法简便、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武峰;张蓓;周玲;胥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治愈35例,占58.3%;死亡25例,病死率为41.6%,其中血糖升高者病亡率为62.5%,发病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为60.0%.结论 SAH伴急性脑积水的症状体征难以与SAH鉴别,动态CT或MRI检查可确诊,有意识障碍、反应性血糖升高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SAH伴急性脑积水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动态观察、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作者:杨止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我科自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的2年时间里,对其中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了解是否得到有效的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在发病后的<2 h、2~6 h、6~12 h、>12 h内,得到及时治疗者分别为5例、15例、3例、1例,死亡2例.结论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可以让AMI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获得大收益.
作者:熊宁;王强;魏璐;侯新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性,为产ESBL争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监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7~200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耐药严重.结论 定期进行细茵耐药性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袁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术后胆漏患者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序贯疗法减少胆漏的作用,探讨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我科近年因胆管结石施行肝叶切除术后胆漏的17例患者,其中3例再次手术治疗;7例单纯接受生长抑素治疗(生长抑素组);另7例序贯应用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序贯组),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序贯组腹腔引流量及拔管时间明显少于生长抑素组(P<0.05).结论 术后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序贯治疗有助于减少腹腔引流量.提高胆漏的自愈率.
作者:曾天才;王卫星;陈先祥;蔡庆和;刘小波;张林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使用超声刀和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直肠癌分为2组,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Ⅰ组)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28饲,高频电刀组(Ⅱ组)28例,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刀组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高频电刀组,而清除淋巴结数目高于高频电刀组.结论 超声刀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具有精确切割、凝血可控制的功能,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且清扫彻底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荣坤;张笃;黄建朋;汪启斌;袁波;张征;张建;梁俊;王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中起始Met为例,初步探索组成EGFP的不同氨基酸对EGFP发光功能的影响,为绿色荧光蛋白的变体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去掉质粒pEGFP-N1中编码EGFP的起始氨基酸Met的密码子,将beta-actin的上游的435bp序列引入突变型EGFP阅读框的上游,将此融合型质粒转染A549细胞后,运用一系列检测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转染细胞的的发光强度.结果 突变掉起始Met后,EGFP丧失了发光功能.结论 起始Met对保持EGFP的发光功能有重要作用,提示Met作为绝大多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始氨基酸,可能是维持某些蛋白质的正确的空间结构所必须的氨基酸.
作者:肖利佳;王丹;李昌龙;翟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弓形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6例临床诊断的弓形虫性脑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弓形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较高,脑弓形虫患者有家畜接触史,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常伴有多处淋巴结肿大及全身肌痛、肝脾肿大.由于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又无特征性,故确诊需借助于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颅脑CT或MRI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只有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才能延缓病情发展,有效地降低重症弓形虫病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彭文杰;刘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对成都市内4所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共120名进行工作压力源量表问卷调查.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急诊科护士群体排在前三位的压力因素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工作环境及资源;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编制的急诊科护士应对共同工作压力的表现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的不同性别、不同岗位、不同护龄、不同编制有针对性地给予减压措施,减轻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因素,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荣秀华;黄丽;康朝霞;杜建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产钳助产与胎头吸引助产的优劣,指导临床正确运用器械助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使用产钳术或胎吸术分娩的产妇资料,比较两者的成功率、放置器械至胎头娩出时间、母亲软产道损伤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损伤等情况.结果 278例均助产成功,胎吸组的成功率(96.50%)较产钳组(99.19%)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放置器械至胎头娩出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母亲软产道损伤及胎儿头颅损伤发生率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低位产钳和胎吸助产是解决第二产程官缩乏力或胎儿宫内窘迫的良好手段,手术时间短,产后恢复好,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与自然分娩并无大的差异.
作者:袁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苯妥英钠对脑卒中患者血清HDL-c水平及脑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3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苯妥英钠治疗组及同期3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组常规予以降血压及抗血小板治疗,苯妥英钠治疗组:苯妥英钠0.1 Bid,6个月后改为0.1qd,随访两年,随访期间每6个月检测HDL-c水平,比较两组脑卒中复发率和HDL-c水平变化.结果 苯妥英钠治疗组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六个月后血清HDL-c 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随访两年,苯妥英钠治疗组6个月后HDL-C仍维持在一较高水平.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苯妥英钠能提高血清HDL-c水平,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作者:赵颖;赵连东;王增军;林森;卢玉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扭转所致肠梗阻的诊治要点.方法 总结106例乙状结肠扭转病人的诊治情况,其中A组41例,一期行乙状结肠切除加乙状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B组31例,先行乙状结肠造瘘,二期行乙状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C组34例,只行乙状结肠系膜固定;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结果 106例病人全部治愈,无手术死亡.发生伤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1例,无肠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急诊行乙状结肠切除加乙状结肠与直肠吻合是可行的,安全的.
作者:唐同继;许华刚;马良;Manuel Filodepina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小鼠β-防御素6(mBD6)与甲型流感病毒M2蛋白胞外功能区(M2e)真核表达质粒,并研究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与免疫特性.方法 通过重叠延伸PCR法(overlap-PCR)将M2e与mBD6通过一段多肽接头Gly4Ser融合成为mBD6-M2e.将其插入戢体pcDNA3.1(+),构建成pcDNA3.1(+)/mBD6-M2e.鉴定正确后,转染MDCK细胞,免疫荧光、MTT检测mBD6-M2e表达和分泌.免疫小鼠,半定量PCR检测脾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CCR7表达.结果 融合基因mBD6-M2e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mBD6-M2e构建成功,在MDCK细胞膜上成功表达融和蛋白,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免疫小鼠细胞因子表达改变.结论 融合基因mBD6-M2e真核表达栽体成功构建,为研究防御素在流感病毒核酸疫苗中的佐剂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冯伟;李婉宜;李明远;张强;巩天祥;刘冯欢;罗俊;邝玉;王保宁;蒋忠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三联抗血小板(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ACS合并糖尿病(DM)出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确诊为非ST段抬高ACS合并DM患者174例,其中88例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86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观察两组用药后出血并发症,并对所有出血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三联组与两联组出血并发症比较:严重出血,少量出血,血小板减少(<30×10 3/L)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肾功)进行亚组分析,患者年龄、体重、肾功能为出血的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痛史未显示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ST段抬高ACS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未增加出血事件,而老年、肾功能不全、低体重是出血并发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董玉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光固化树脂对前牙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酸蚀粘结技术,使用光敏树脂对1020颗不同原因导致的前牙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临床满意率92.54%.结论 光敏树脂是目前临床修复前牙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有关材料的性能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作者:邹小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医闹是一种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也是谋取不正当经济收益的手段,鉴于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都缺乏基本法律知识的现实,多数医疗机构都在积极引进和培养医事法律人才.实践证明,医事法律人才在防范医疗事故,处理医疗纠纷的医疗法律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帮助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消除医疗隐患,还帮助医疗机构通过拿起法律武器坚决与医闹行为作斗争,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作者:陈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常规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抗原.结果 分析常规的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发现,表面抗原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较高.结论 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作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一项理想检测指标.
作者:于莉;龚见习;陈新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香菇多糖腔内灌注对治疗恶性体腔积液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患者共50例,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行腔内置管引流积液,并给予腔内局部灌注香菇多糖1mg+生理盐水40ml,每周给药2次.结果 两周后给药有效率44%,4周后有效率68%,且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腔内置管引流并灌注香菇多糖对恶性体腔积液治疗有效,副反应可以耐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佳明;白娟;郑玲;张鸿彬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