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后仰侧卧位预防剖宫产新生儿窒息

屈晓玲;张立君;张仕彬

关键词:新生儿, 头后仰, 侧卧位, 预防, 窒息
摘要:目的 探讨头后仰侧卧位对为预防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同期择期剖宫产手术220例,新生儿娩出经手术医师初步呼吸道清洁后,安放在保暖台时立即取头后仰侧卧位,根据啼哭声酌情行口咽腔吸引,记录吸出液量、测量头围、胸围;分别于娩出后1分钟、5分钟和出手术室时进行Apgar评分.结果 所有新生儿均未作气管插管,Apgar评分>8分,出手术室时>9分,头围显著大于胸围(P<0.05).新生儿娩出有86%需口咽腔吸引,21例在处理脐带过程中可见分泌物/羊水积集于口侧腔,或经口角流出,但均未发生误吸、缺氧.9例Apgar评分6-7分经口咽腔吸引、面罩加压吸氧人工辅助通气后>9分.结论 头后仰侧卧位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骶髂关节结核并髂腰肌、臀大肌冷脓肿形成1例分析

    病例男,57岁,发现右臀部包块1月余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臀部有一约拳头大小包块,伴右下肢疼痛麻木不适,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作者:孙晨;禹志宏;祝少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新生儿高压氧舱治疗的安全管理及护理策略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压氧舱治疗的安全管理措施及护理策略.方法 对需行高压氧治疗的210例新生儿,在高压氧舱治疗中,细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方法,做好在治疗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预案.结果 210例患儿均安全出舱,出现哭闹32例,呕吐10例,中耳气压伤3例,感染2例,其余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意外事故发生.结论 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做好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新生儿高压氧舱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俐;吴秀兰;马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止咳颗粒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研究止咳颗粒对实验大鼠的镇咳、祛痰、平喘及抗炎作用.方法 通过对实验大鼠气管内注入脂多糖法建立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采用氨水引咳法现察止咳颗粒的镇咳作用;大鼠气管酚红排泄法观察止咳颗粒的祛痰作用;组织胺致大鼠喘息法观察止咳颗粒的平喘作用;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大鼠琼脂肉芽肿实验观察止咳颗粒的抗炎作用;运用摄影生物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止咳颗粒能减少大鼠咳嗽的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止咳颗粒能增加大鼠气道酚红排泄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止咳颗粒能减轻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止咳颗粒能明显延长组织胺所致大鼠喘息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或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止咳颗粒能不同程度减轻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支气管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粘膜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减少气道分泌物.结论 止咳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止咳、祛痰、平喘及抗炎治疗效果.

    作者:彭素岚;敖素华;王俊峰;肖顺汉;陈方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对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存在外周血管病的糖尿病足患者,围手术期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常规治疗,并行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行下肢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肢供血改善,伤口愈合.观察3个月,均未出现狭窄.结论 下肢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晓卫;刘西平;李莎;付徐泉;李华琦;周政;刘宜东;周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地震前后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目的 总结地震前后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特点,为提高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地震前1年(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978例、地震后1年(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1146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过程及疗效,比较震前、震后两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出诊时间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震后颅脑损伤患者组出诊时间为(12.1±1.3)min,较震前组(20.3±2.2min)明显缩短(P<0.05);震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率(95.64%)明显优于震前(91.92%,P<0.05);震后患者死亡率(2.36%)显著低于震前(4.19%,P<0.05).结论 紧急医疗救护系统(EMSS)派遣医疗救护采取就近原则可明显缩短出诊时间,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程序优化,及时处理可减少颅脑损伤的死残率和提高生存率.

    作者:杨鼎君;陈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32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32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 132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手术治疗743例(56.13%),非手术治疗581例(43.87%).根据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分,良好832例;中残176例;重残16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45例.结论 积极科学的院前急救,及时早期选择手术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综合治疗,防治并发症是急性颅脑损伤救治,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犇;易勇;曾义军;曾令春;皮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8例老年女性淋病奈瑟氏菌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淋病奈瑟氏菌(淋球菌)药敏试验现状,为淋病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8例确诊感染淋球菌的老年女性阴道分泌物,做淋球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淋球菌耐药现状.结果 在进行药敏试验的11种药物中,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洛、头孢塞肟和头孢呋辛药物敏感率均为100%,氯霉素为95%,氨卞西林为45%,其它药物的敏感率在氯霉素和氨卞西林之间.结论 淋球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普遍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和氯霉素类药物及利福平都表现出一定得耐药性.淋病治疗应首选β-内酰胺类药物.

    作者:胡正强;母丽媛;苏敏;周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中的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各种内外因素作用导致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是COPD发病的关键机制.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该慢性炎症的发生.本文对可能参与COPD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进行综述.

    作者:陶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超高倍显微镜在1109例妇科分泌物中的检测应用及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超高倍显微镜在妇科分泌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超高倍显微镜对妇产科门诊及病房的1109例妇科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1109份妇科分泌物标本中,霉菌阳性180例(16.2%);滴虫阳性31例(2.8%),支原体阳性154例(13.9%),线索细胞阳性84例(7.6%).结论 超高倍显微镜用于检测妇科分泌物是一种方便、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已经用于前列腺液、咽拭子等各种类型标本的检测.操作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才可进行检测.

    作者:李立青;公敏华;史蓉华;刘红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T导向下125I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术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就CT导向下经皮穿刺125I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原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陈文;周运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环孢菌素A联合康力龙和益血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 研究环孢菌素A联合康力龙、益血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6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环孢菌素A联合康力龙、益血生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力龙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62.50%,组间有显著性差异(X2=5.3333,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88%、28.13%,组间元显著性差异(x2=0.3333,P>0.05).结论 环孢菌素A联合康力龙、益血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较佳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宏云;胡强;王文辉;高泽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28例分析

    目的 总结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1ecystectomy,LC)的经验,探讨急性胆囊炎LC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8例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胆管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照预防措施.结果 手术成功1296例,中转开腹32例,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一例胆管损伤.结论 急性胆囊炎行LC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技巧和术中的决策是预防胆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程刚;罗伟;秦红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476株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道感染细菌种类和耐药性特点,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5年来分离的476株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用常规手工方法,药敏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MIC)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共分离出476株病原微生物,革兰氏阳性菌占10.29%,革兰氏阴性菌占81.93%,白色念珠菌占7.14%,厌氧菌占0.63%.常见的G+菌为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G-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0.00%,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占38.8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占54.65%.结论 临床医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种类和耐药性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开全;常洪美;陈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2例剖宫产术后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腹壁切口各层的连续性,切口部位包块大小、形态、位置、边界、内部状况及其血流情况.结果 4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术后,超声诊断正确41例(97.6%),误诊1例(2.4%).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间便、安全、可重复性,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尚有误诊病例,因此在诊断时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减少和避免漏误诊病例.

    作者:彭卉;赵婧;汤蓓;项莉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评价现状

    左室舒张功能的准确判定对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导管技术以及相关的生化标志物等都是目前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常见方法,而其中又光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使用方法为普遍.本文就目前各种技术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自制双导管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中应用自制双导管对降低胰漏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5例wipple手术患者,其中8例胰头癌,17例胆总管下段癌,均采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使用自制双导管引流空肠袢,随访2~8个月,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5例中,除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余获访24例,无1例发生胰漏.结论 自制双导管在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中时预防胰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学伟;李忠发;邹正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8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10例,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5例,动力髋螺钉系统固定33例,动力髁螺钉系统固定28例,解剖钢板固定13例.结果 89例均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术后随访,86例能下地活动,2例能坐起.结论 手术是老年人髋部骨折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围手术期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王云华;付乐良;袁黎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的6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观察其内膜厚度、息肉位置、大小、个数、内部回声及基底情况,与宫腔镜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阴道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相符者56例,超声诊断准确率82.4%;误诊12例,误诊率17.6%,其中6例误诊内膜增生过长,4例黏膜下肌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妊娠物残留.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仍有部分漏、误诊病例,应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大限度地减少漏、误诊病例.

    作者:赵惠容;李晓燕;赵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外伤性阴茎异常勃起介入治疗3例

    病例3例男性患者年龄分别是15、19和25岁,均因会阴部骑跨伤致阴茎异常勃起,持续勃起长者达1月.体检:男性第二性征明显,阴茎色泽正常,呈完全勃起状态,硬度4级;阴囊及其内容物无异常;会阴部肿胀已基本吸收,未触及肿块.入院后查外周血红细胞无异常,彩超示阴茎根部动静脉瘘.

    作者:谢子平;刘绪堃;孙成亮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处理

    目的 探讨狂犬病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1036例暴露后狂犬病预防处理患者的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对患者进行暴露分级判定、暴露后处置程序、狂犬病疫苗及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等资料.结果 致伤动物中,犬致伤的患者多占94.76%;致伤动物中未免疫动物占59.94%,而免疫史不详高达23.75%;在被咬伤的人群中,Ⅲ度暴露60.49%,但在接种疫苗后又接种免疫球蛋白患者仅占5.44%.结论 狂犬病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作者:江丽;李晓芳;杜元平;闫芳;于晓燕;范昕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