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现状

雷贤英;徐陶;李渊;梅松涛;甘辞海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应用, 现状
摘要: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现状予以综述,并总结其在微创治疗方面的应用优势.
西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积极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疗法早期积极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早期加用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运动再学习方案、穿戴下肢矫形器及减重步行平板车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使用等综合疗法积极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训练程序治疗.结果康复训练后,两组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积极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冯亚宾;朱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多卡因在全麻拔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气管内给药对全麻结束拔管时呛咳的抑制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全麻病人5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25例.拔管前10分钟,A组2%利多卡因1.5mg/kg直接由气管导管内给药,B组给予生理盐水5ml于气管导管内,观察气管拔管前5分钟呛咳的发生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A组呛咳发生率8%(2/25),B组60%(15/25),A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明显减少于B组(P<0.01).A组拔管前5分钟MAP、H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多卡因对减轻全麻结束时的呛咳和对心血管反应的预防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糖尿病膀胱病的观察和护理

    本文对糖尿病膀胱病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总结,强调临床观察的重点是排尿情况,同时应制定详细地个体化护理计划,做好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其定时排尿,教会其Grede排尿手法和自我清洁导尿膀胱冲洗方法,以避免和减少尿路感染,对预防NVCDD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可供借鉴.

    作者:刘晓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单纯西医抗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经辨证分别予参附针、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治疗,4周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4.2%,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显效率30.0%,总有效率83.3%,两组疗效相似(P=0.156).但治后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与单纯西医治疗相似,但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防止病情反复上有优越性,且无副作用,可长期服用.

    作者:张立;唐茂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对左室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局部运动的评价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QTVI)对左室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各时期纵向运动特点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QTVI评价30例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例无任何心脏疾病者(对照组)的左室心肌局部运动:获得纵向上不同室壁、不同节段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等容收缩期(1VC)、收缩期(S)、等容舒张期(1VR)、舒张早期(E)、舒张晚期(A)的峰值速度.结果心肌梗塞组纵向上心肌各节段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较正常人减低,在梗塞节段更明显,甚至出现速度反转;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减低,或出现异常负向波;等容舒张期出现大量异常正向波,舒张早期出现双峰波,峰值速度减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增高,Ve/Va<1.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减低;心肌各种异常活动提示存在局部心肌运动异常和心肌缺血;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及局部功能.

    作者:范英;伍长学;于琴;高玉丽;蒋冰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与诊刮或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绝大多数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95%),其中增生26例,息肉8例,内膜炎2例,粘膜下肌瘤2例;宫内膜恶性病变占5%(1%~17%),即内膜癌2例.结论经阴道超声不仅能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性质,而且能为内膜癌的术前判断肌层浸润深度提供更多依据.

    作者:郑庆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9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的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31例、CHD无侧支循环组136例、CHD有侧支循环组3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高(P<0.05);与CHD无侧支组相比,CHD有侧支组病变以3支、多支及次全闭塞为主(P<0.05),右冠脉病变多;无侧支组以单支、前降支病变为主.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的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CHD合并3支、多支病变及次全闭塞密切相关.

    作者:邹文淑;陈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精神病药的用药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的用药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及药品计划采购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上半年抗精神病药处方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精神病药销售金额占同期总销售额比例较小.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结论随着精神药理学的进展,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的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逐渐成为我院抗精神病的一线药物.

    作者:张清盛;王灿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采用自体骨髓加异体骨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27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缓解,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随访1年,Ⅱ期优良率100%,Ⅲ期早期优良率65%.结论本法具有创伤小、花费低、术后恢复快,髋关节活动功能不受影响,可预防骨塌陷,降低病残率,延长自体关节使用寿命,延缓关节置换时间等优点.因此,本疗法不失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较好的治疗疗法.

    作者:张银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安颗粒预处理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效应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心安颗粒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效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标准正常家兔平均分为3组:心安颗粒小剂量组给予心安颗粒每次0.85g/kg,生理盐水40ml稀释溶解后灌胃,3次/d;大剂量组给予心安颗粒每次3.4g/kg,生理盐水40ml稀释溶解后灌胃,3次/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处理10天后备用.然后采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5 U/kg,1次/d)的方法造成心肌缺血模型,5分钟后分别记录各组家兔单相动作电位(monophonic action potential,MAP)及心电图(ECG).结果心安颗粒预处理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的APD50、APD90有显著延长作用(P<0.05);对缺血家兔心室肌的APA、VMAX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结论心安颗粒预处理可以延缓和减轻缺血家兔模型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表现特征.

    作者:杨思进;白雪;晏新;尹思源;杨海涛;刘智飞;罗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中的应用

    肝硬化门脉高压可以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在缓解门脉高压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TIPSS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观察、随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本文就超声在TIPS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吴晓波;廖明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曲马多在剖宫产术中预防寒战的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曲马多、氟哌利多在剖宫产手术中预防寒战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剖宫产孕妇,无其它并发症,随机分为3组:曲马多组、氟哌利多组、生理盐水组.胎儿取出后从静脉分别注入曲马多1.0~1.50mg/kg,氟哌利多0.05ml/kg,生理盐水2ml,观察预防寒战的效果.结果寒战发生率及程度为:曲马多组:1级1例,2级1例,占10.0%;氟哌利多组:1级3例,2级3例,3级1例,占35.0%;生理盐水组:1级3例,2级2例,3级3例,占40.0%.后两组与曲马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讨论剖宫产手术患者术中应用曲马多能有效减少寒战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舒适性,氟哌利多作用不明显.

    作者:王松;叶智荣;陈达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耳内窥镜下行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2耳鼓膜穿孔病人,在耳内窥镜下采用颞肌筋膜行鼓膜修补术,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并复查鼓膜修复、听力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愈29耳(90.6%),失败3耳(9.4%).结论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路云;戚思国;李家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更年期皮肤瘙痒症46例

    目的观察合理情绪治疗法联合皿治林治疗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对46例更年期皮肤瘙痒症病人分别采用合理情绪治疗法+皿治林(治疗组)和单独使用皿治林治疗(对照组)4周,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临床症状判断有效率.结果治疗组4周后SCL-90评分总分及因子分显著降低,临床显效率治疗组52.17%,对照组1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13).结论合理情绪治疗法联合皿治林治疗更年期皮肤瘙痒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尹洁;向群英;赖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硬膜外麻-全麻联合应用于上腹部手术54例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及肌松情况.方法 54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静脉麻醉,B、C组分别单用全身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并观察其镇痛、肌松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术中镇痛效果及肌松满意,术中循环功能A组比B组稳定,两组术中SPO2无改变,均在95.0%以上;C组术中镇痛效果不全和肌松不满意,需辅助用药,血压波动较明显,需使用升压药.结论硬膜外麻-全麻联合使用不但可使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且术中镇痛效果好,肌松满意,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术后患者能早清醒,早拔管,便于实施术后镇痛.

    作者:林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门诊病人麻醉药品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病人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收集门诊2004年7月~2005年7月的麻醉药品处方319张,对麻醉药品消耗数量和品种进行分析.结果哌替啶注射液占总处方的48.3%,吗啡注射液占16.6%,部分处方在用药上存在一些问题.结论门诊麻醉药品的应用还有不合理的情况.

    作者:游丽华;邹清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体位安置与并发症发生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体位安置与并发症发生及其预防的措施.方法分析220例腹腔镜手术中患者体位安置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220例腹腔手术均顺利完成,有6例(2.73%)妇科腹腔镜手术出现术后肩部疼痛,214例(97.27%)手术由于采取预防措施,未发生因体位安置不当而导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术中合理安置腹腔镜手术体位,不仅能提高手术效果,而且可以预防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朱萍;李振花;蔡友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都地区乙肝患者重叠感染其它型肝炎病毒的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其它型肝炎病毒的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成都地区19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AV IgM、HCV IgM、HDV IgM、HEV IgM、HEV IgG和HGV IgM的检测.结果 19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重叠感染其它型肝炎病毒的共有18例(9.18%),其中HBV-HCV 2例,HBV-HDV 1例,HBV-HEV 12例,HBV-HGV 1例,本次调查未发现HBV-HAV重叠感染.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重叠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确概率法,P=0.118).结论乙肝患者重叠感染其它型肝炎具有地区特异性,对于乙肝患者同时注意检查有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对估计病情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熊杰;范志能;白生华;古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三磷酸腺苷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三磷酸腺苷(ATP)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转复效果和窦房结的影响.方法对38例PSVT患者采用自身对照,静注不同剂量ATP观察其疗效和窦房结停搏时间.结果静注ATP5、10和15毫克转复PSVT成功率分别为10.52、94.72和100.0%;窦房结停搏时间分别为(1460±100.3)、(1740±340)和(2140±560)毫秒,各组间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注ATP 10毫克能使绝大多数PSVT终止,且副作用较小.

    作者:熊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生理性起搏与生理性起搏术后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安置非生理起搏器(VVI)与生理性起搏器(DDD、DDDR)术后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置入起搏器患者,其中VVI 48例,为非生理性起搏组;DDD 27例、DDDR 5例为生理性起搏组,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内做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的变化.结果术后非生理性起搏组与生理性起搏组较术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LVEF、CO降低,而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在术后左心功能影响方面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

    作者:陈世蓉;陈勇;赵超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西部医学杂志

西部医学杂志

主管: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主办: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