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智;刘丽;陈也
高原环境下,野外医疗队各种流动手术车、临时手术室、隔离室及治疗室交叉感染、交叉传染、交叉污染、交叉沾染(交染)的防控质量,直接关系到卫勤保障的救治效果.随着保障任务的多样化和艰巨化,为了更好地执行高原野外应急卫勤保障任务,笔者结合医院医疗分队10多年来多次高原训练、保障实践经验与体会,分析了高原野外条件下感染控制面临的难点和应对措施.
作者:张玉良;鱼敏;梁海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改良颞颊部隐蔽切口除皱术在老年面部除皱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拟行除皱手术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50例.予以对照组传统除皱手术,试验组则采用改良颞颊都隐蔽切口除皱术.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除皱效果.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P<0.05);试验组除皱效果优良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72.00%)(P<0.05).结论 改良颞颊部隐蔽切口除皱术可有效提高除皱效果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鲁开贵;陈桂菊;甘文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跟骨及其外侧结构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输液急救技术在寒区伤员战伤救治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15例30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选定并标记解剖标志点,在踝关节中立位测量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骨长短肌腱、腓骨肌下支持带及跟腓韧带跟骨止点与各解剖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同时测量跟骨外侧皮肤至外侧壁厚度、跟骨外侧壁厚度以及跟骨的后部宽度.结果 在拟定穿刺点部位,跟骨外侧皮肤至外侧壁厚度为(7.9±0.9)mm,外侧壁厚度为(1.1±0.3)mm,后部宽度为(32.3±2.1)mm.腓肠神经走形在外踝尖后(19.9±5.1)mm,在外踝尖下(15.0±4.9)mm;小隐静脉走形在外踝尖后(19.1±8.1)mm,在外踝尖下(14.4±8.0)mm;腓骨长肌腱走形在外踝尖后(10.1±4.1)mm,在外踝尖下(15.1±5.7)mm;腓骨短肌腱走形在外踝尖后(6.7±4.8)mm,在外踝尖下(7.2±4.0)mm.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腓骨肌下支持带跟骨止点及跟腓韧带跟骨止点与解剖穿刺点(外踝尖与足跟连线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17.5±5.4)mm、(18.4±6.1)mm、(22.7±5.9)mm、(27.1±4.4)mm、(9.9±3.3)mm和(15.3±3.3)mm.结论 以外踝尖与足跟连线中点作为跟骨输液穿刺点具有体表定位容易、无重要解剖结构经过的优势,可作为寒区伤员跟骨输液急救较为安全的穿刺点.
作者:解冰;张贺;黑任轶;孙蕊;杨宇;田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BK病毒(BKV)感染对其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在医院行肾移植的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移植后1年内规律性复查,将术后BKV感染者作为观察组,将无BK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调整免疫抑制剂用法,并随访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1)术后发生BKV感染者(BKV尿症)71例,其中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5例.调整免疫抑制剂用法后,BKV尿症患者中,58例BKV转阴,占81.7%,转阴时间(12.8±1.4)个月,其中BKVAN患者转阴2例,占40.0%.(2)BKV尿症患者肾移植存活率及第5年移植肾功能与非BKV尿症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整免疫抑制剂用法后,BKV感染者治疗响应效果较好,可避免BKV尿症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及肾功能指标的长期影响.
作者:李阳波;卢奕;许亚宏;贾志刚;罗顺文;张波;莫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78例各类型癫痫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奥卡西平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脑电图治疗效果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通过6个月的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5.4%)与观察组(91.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脑电图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3.8%)明显高于对照组(51.2%)(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纯奥卡西平治疗与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均效果明显,但联合疗法可显著改善灰质痫样放电,可有效保护患儿的认知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白庆峰;刘菲;拜博;段晴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风洞参试人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肛周疾病的影响,为防治肛周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近5年来住院诊疗的168例风洞参试人员中肛周疾病患者资料作为病例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肛周疾病调查表,对242名与患者工作生活环境均一致的风洞参试人员为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饮食习惯、生活习性、排便方式及就诊治疗等因素对肛周疾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风洞参试人员肛周疾病发病率为60.33%,对照组中便秘和肛周皮肤病发生率高于病例组;男性、年龄超过55岁、已婚以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肛周疾病患病率比较高;睡眠不足、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荤素饮食不均衡、喜食辛辣、饮水少、长时间坐站蹲、吸烟饮酒、接触噪声和电磁波、坐式排便以及不定时排便、排便时间过长是肛周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保证充足睡眠、均衡荤素善食、定时排便、缩短排便时间和坐站蹲时间可以降低肛周疾病发病率.结论 风洞参试人员肛周疾病发病率高,就诊率低,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与肛周疾病关系密切,应加强肛周疾病宣教,积极开展不良生活方式干预.
作者:郭文俊;徐正荣;张杰;肖庆;余帆;杨慎柯;彭吉国;费桃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由符合资质的药师对临床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进行适宜性审核,经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洁净环境条件下,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对静脉用药物统一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为临床提供可直接静脉输注的成品输液和合理用药咨询等服务的综合性、技术型的药学部门[1].医院PIVAS从2013年3月开始运行,承担4个病区的静脉用药配置,日均配置量700余组,在万级层流净化室内和局部百级层流环境下,在严格执行PIVAS的基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净化室的管理制度,避免了配置人员的职业暴露,保证了配置人员的调配安全,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医院PIVAS质量控制小组从2014年1月起开始对净化配置室环境进行监测,并对净化配置间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不断探索改进净化配置间的管理制度.从2015年1月起开始对净化配置间管理制度、管理细则及消毒制度进行优化,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现将具体优化措施及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力万顺;李念;敬蓝琦;曾李会;韩玉霞;朱龙社;王正莉;康传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乳腺癌是常见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但是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而术后护理不当及缺乏功能锻炼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2].由于多数患者康复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使得开展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较低例.配置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和监督,可以增强患者术后锻炼的意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规范锻炼的方法,从而可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目前研究多评价术后康复训练与未进行训练的效果差异,而对配置专业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了配置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乳腺癌患者术后合理功能锻炼,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作者:文花;周淑萍;杜爱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ICU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导管留置患者,包括呼吸机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以及导尿管,统计分析不同导管留置的使用率及相关感染发生率,同时分析CRI的病原谱和置管时间与CRI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尿管置入、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率分别为73.25%、45.33%、27.00%,而CRI的发病率分别为5.56‰、49.38‰、11.03‰,CRI发病高峰时间分别在置管后8~9 d、3~5 d、>11 d.CRI的病原体主要为真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结论 CRI是ICU导管护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同导管留置发生感染的时间、比例及病原谱均不相同.导管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发生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需密切关注,以降低ICU导管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虎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化疗与过继免疫(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在小细胞肺癌(SCLC)联合治疗中的协同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 60例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30例,接受全身化疗4~8周期;联合组30例,除接受相同疗程的化疗外,还接受自身DC-CIK免疫治疗4~8周期.观察联合组在第1次化疗前后的免疫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第1次化疗后,体内免疫抑制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的生活质量和实验室指标均优于化疗组(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化疗组(P<0.05).结论 化疗能减弱联合组患者体内部分免疫抑制指标;化疗联合DC-CIK治疗能提高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闵敏;于学军;陈利君;江莉;游雪梅;钟国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5.31”暴恐袭击事件发生在马里北部城市加奥,目标为联马团位于加奥的ELEVAGE营地,即联合国排雷行动处设在加奥的一个工作点,事件分别造成中国维和人员1人牺牲、4人受伤,两名马里安保人员和一名法国专家丧生,多人受伤,造成ELEVAGE营地内中国工兵营区的工程机械及营房设施基本被摧毁,引起国际社会各方高度关注.此次事件具有隐秘、突发、杀伤力巨大的特点,对维和医疗分队快速反应、卫勤指挥、应急救治能力均提出了严峻考验.本研究对“5.31”暴恐袭击批量伤员救治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影响救治的关键要素进行思考,为今后维和行动医疗分队处置暴恐袭击批量伤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高源;马德宾;董玉书;李雪玉;毕光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65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构建p65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p65,设计合成p65基因特异RNA干扰序列siRNA-p65,培养胶质瘤细胞U87,并将pIRES2-ZsGreen1-p65、siRNA-p65转染到U87细胞内(对照组分别转染pIRES2-ZsGreen1与siRNA-NC),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GLUT-3的表达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胶质瘤细胞U87侵袭能力的变化;CCK-8检测U87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转染pIRES2-ZsGreen1组相比,转染pIRES2-ZsGreen 1-p65可以增加p65蛋白与GLUT3蛋白的表达,并增强U87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P<0.05);与转染siRNA-NC组相比,用siRNA-p65沉默p65基因表达,可以下调P65与GLUT-3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减弱U87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P<0.05).结论 p65可以通过调节GLUT-3基因的表达,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作者:杨堃;郑传宜;李争争;张家润;叶富跃;吴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产ESBLs-ECO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老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696株ECO中的产ESBLs-ECO检出率、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检测结果.结果 696株ECO中,共检出393株产ESBLs-ECO (56.47%),ICU、急诊科、肿瘤科检出率居前3位,分别为25.70%、16.03%和14.25%;尿液、痰液和血液标本检出率居前3位,分别为33.08%、20.87%和13.49%;产ESBLs-ECO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为98.47%,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头孢唑林耐药率均高于90.00%;产ESBLs-ECO与非产ESBLs-ECO均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均低于3%,产ESBLs-ECO对临床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较高耐药率,且显著高于非产ESBLs-ECO(P< 0.05).结论 产ESBLs-ECO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并加强ICU、急诊科、肿瘤科等科室的监测,以减少产ESBLs-ECO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高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n=30)、观察2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观察1组在观察2组的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均治疗2w,比较3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血清中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和白介素-10(IL-10)、IL-23水平的变化.结果 3组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1组高,其次为观察2组,对照组低(P<0.05);3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以观察1组短,其次为观察2组,后为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比较,以观察1组高,其次为观察2组,对照组低;治疗后3组血清IL-10显著升高,IL-23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观察1组变化幅度高,其次分别为观察2组和对照组.结论 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李光超;金瑄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鸡胚卵黄囊膜(sac membrane)右侧腹主血管结扎后鸡胚血管的变化,为研究血管再生及缺血后再灌注提供研究模型及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受精的罗曼鸡鸡胚,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结扎鸡胚右侧腹主血管,对照组不结扎.对两组鸡胚在相同的培育条件下进行实时拍摄,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Image J软件分析两组血管的长度、角度以及密度变化.结果 有效的建立了鸡胚体外(outshell)模型以及血管缺血模型,并实现了体外实时动态拍摄.鸡胚sac膜腹主血管结扎后,结扎侧血管出现淤血、退化的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增加(6h以后),未结扎侧血管长度较对照组均有增加,角度偏转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未结扎侧血管密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鸡胚Sac膜血管可实现血管定向生长调控,结扎鸡胚Sac膜血管可以作为一种方便、有效的缺血研究模型建立方法;在缺血缺氧环境下,血管的生长速度及方向会产生明显的改变.
作者:潘莲;李晨军;李焰;张馨月;任凯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腔镜下口底入路辅助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88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A、B两组,均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A组在B组基础上,加以口底入路辅助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2年复发率.结果 A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7.52±1.46)个多于B组(6.15±1.14)个(P<0.05);A组口腔感染率为8.89%;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一过性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与单纯腔镜下经胸乳入路甲状腺切除术相比,口底入路辅助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术后2年复发率较低,且除口腔感染风险外,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晓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低位直肠癌是指癌肿位于腹膜返折平面以下,即癌肿距离肛门7 cm以内.近年来,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的越来越多,但术后容易发生吻合口瘘.随着吻合器的应用,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及预防性回肠造口术,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实施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的同时,采用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经过良好的综合护理,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快适应,恢复自信,更好地回归社会.现将护理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许晓芳;耿协强;张力峰;秦艳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对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直肠癌患者,采集其术前外周血检测CK-20 mRNA表达量,并对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影响CK-20 mRNA阳性表达的病理相关因素.结果 直肠癌患者的CK-20 mRNA表达阳性率为46.67%;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是CK-20 mRNA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与CK-20mR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是直肠癌微转移的敏感指标,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CK-20 mRNA表达水平的主要因素,CK-20mRNA可作为直肠癌预后检测和肿瘤转移预防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李恒;杨晓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噻吗诺尔治疗婴幼儿体表浅层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体表浅层血管瘤患儿采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溶液局部涂抹治疗,治疗1~6个月,动态观察患儿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5例平均治疗3.1个月.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6个月,15例中,疗效为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7例,总有效率为93.3%.结论 局部涂抹马来酸噻吗诺尔溶液治疗婴幼儿体表浅层血管瘤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何洪川;吴坡;羊书勇;蒋佶;鄢兰元;郑维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康莱特对结肠癌化疗患者T细胞亚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就诊的晚期结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化疗方案均采取FOLFOX4+西妥昔单抗,观察组加用康莱特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3w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D4+、CD8+、CD4+/ CD8+、NK细胞计数及QLQ-C30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情绪、认知、疼痛、呕吐恶心、食欲下降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接受化疗的晚期结肠癌患者中,应用康莱特可以显著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倪婷婷;谭诗生;张红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