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文;王红梅;孙瑛;何馨
目的 评价我院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Ⅰ、Ⅱ类切口患者478例,以2013年1~6月的237例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的24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未给予干预措施;观察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实施干预性管理措施.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及效果.结果 观察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作者:蒋廷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职业高原是指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在此阶段中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1].护士职业高原是护士职业发展中暂时或永久的停顿现象,处于职业高原的护士认为自己不管多努力,都难以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水平及职位,出现对专业新技能追求的疲倦闭.当前,由于军队医院编制体制改革,使得军队医院护理人员以聘用人员为主,加之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发展前景有限等原因,使得军队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职业高原期过早到来.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军队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职业高原现状和内心体验,以期为完善军队医院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
作者:李东文;王红梅;孙瑛;何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方法 对昆明市4家二级医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透患者血管通路情况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病因、透析开始时血管通路选择情况及临时性通路改换长期血管通路的情况、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并对通路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306例患者,开始透析时选择无涤纶套无隧道导管279例(91.2%),其中54.5%选择股静脉置管,选择带涤纶套导管8例(2.6%),选择动静脉内瘘透析16例(5.2%).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为:动静脉内瘘243例(79.4%),带涤纶套导管61例(19.9%),人工血管内瘘2例(0.7%).结论 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以静脉导管较多;长期血管通路的使用上,以自身血管内瘘为主,带涤纶套导管比例较高,人工血管内瘘较少.需要加强医务人员血管通路知识的培训,加强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及时合理建立血管通路.
作者:王新文;谭陶然;李志林;王平;郭建秧;赵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都需要使用内窥镜.单通道内窥镜由于只有一个活检钳道口,在操作使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设计实用新型三通管件,安装在单通道内窥镜的活检钳道口上,诊疗过程中,能在插入治疗附件或检查附件的同时,对病变部位或内镜镜头进行注水、冲洗,实现了双通道内窥镜的功能,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不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在各中小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闵秀君;张琼英;罗蓉;吴念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参加演习官兵心血管系统指标的变化情况,旨在了解军人在不同作业环境下心血管功能对应激反应程度.方法 选取某部官兵143名为研究对象,在平时和参演前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有效数据采集96人,其中38人为第一次参加演习,58人为两次以上参加.参演官兵演习前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率失常、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性异常发生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平时(P<0.05).其中首次参演官兵参演前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率失常、心率变异性异常发生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平时(P<0.05);多次参演官兵仅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和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平时(P<0.05).首次组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心率变异性异常发生率和血压的增幅均高于多次组(P<0.05).结论 军事演习应激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而演习体验对于减少应激反应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郭瑞威;寇贞建;王利民;何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两种血压管理方法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纳入符合抽样标准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血压治疗管理法,不设定目标血压;观察组采用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法,静脉泵入短效降压药,2h内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140/90 mmHg)以下,并保持血压稳定.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头颅CT检测,计算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血肿扩大例数.结果 观察组脑血肿体积扩大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CC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治疗,对预防患者脑血肿扩大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茂君;李莉;崔文耀;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端粒是DNA双螺旋末端的一段TTAGGG高度重复的碱基序列,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保护线粒体末端的作用[1].但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多,端粒将发生不可逆的缩短.一旦细胞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即停止分裂,直至衰老死亡.从碱基结构来看,GGG三联序列意味着端粒更容易受到超氧自由基的攻击,因此,氧化应激损伤会加速细胞端粒的消耗[2].另一方面,氧化应激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所以在细胞生物学层面,不难看出端粒长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联系.
作者:吕娟;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B-LYNCH缝合术及Bakri球囊对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止血效果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选择58例前置胎盘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29例.B组予以Bakri球囊填塞方案,A组采用B-LYNCH缝合方案.对比两组产妇围产期各指标及预后指标差异;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及子宫切除情况.结果 (1)两组月经恢复时间、经量、月经周期等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产妇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术后2h失血量、术后24h失血量、止血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2)随访中,两组均无子宫缺血、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A组产后出血率为6.9%,显著低于B组的31.0%(P<0.05);(3)B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为65.5%,显著低于A组的93.1%(P<0.05);A组术后子宫切除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对行剖宫产的前置胎盘产妇予以B-LYNCH缝合方案,术中止血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其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马秀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西藏高原幅员辽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散,多地处边远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大医院.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加之后送距离长、交通欠发达,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任务重大而紧迫.我院地处海拔3700 m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辖区内唯一一家部队三级甲等医院.我院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结合藏区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首创全军第一所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在为高原军民送医、送药、送健康的同时,着力培养“留得下、带不走、用得上”的全科医生队伍.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本院紧紧围绕藏区军地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提高,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研究培养“留得下、带不走、用得上”的全科医生队伍的做法,为西藏边疆地区全科医生的培养提供一条适宜和有效途径.
作者:赵瑞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5年5月我科收治1例特殊肠梗阻患者,为更好地配合治疗,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8岁,未婚,因人流术后6d,下腹隐痛2d,加重1d,于2015年5月3日收入我院妇科病区,初步诊断:(1)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2)子宫内膜异位症.入院后行腹腔镜探查、经腹盆腔粘连松解、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卵巢成形术.5月30日15:53患者突然出现右下腹疼痛3h收入我科,初步诊断:腹痛待查:粘连性肠梗阻?完善各种检查后即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
作者:刘丛丛;刘华丽;陈孝燕;胡婧;康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电凝电切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8例为观察组,同期经电凝电切治疗但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结直肠息肉患者1986例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临床特征、息肉特征、预后及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发生在电凝电切术后2 h~28 d不等,其中大便中带血16例,便鲜血52例;一次便血量≤50 ml者26例,50~100 ml者18例,101~200 ml者6例,>200 ml者2例.68例中,单发息肉26例,多发42例;术后出血息肉大直径≥10 mm的48例,<10 mm的20例;有蒂息肉8例,亚蒂息肉13例,无蒂及平坦型息肉47例;术后病理类型:炎性增生性息肉16例,腺瘤52例.均经肠镜下成功止血.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长期口服抗凝药、长期透析、多发息肉、息肉≥1 cm、无蒂息肉、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以高龄及合并高血压者为主,可发生于术后2 h~4w内,多为息肉较大的无蒂或扁平型息肉,病理类型多为腺瘤.内镜下止血是治疗迟发性出血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兰;文峰;余卫中;夏伶俐;肖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两药与三药化疗方案在食管癌术后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药组70例和三药组70例,两药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卡培他滨片联合用药,三药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三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3%,两药组为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三药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发生率(35.7%,24.3%,18.6%)显著高于两药组(17.1%,14.3%,8.6%)(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采用多西他赛为主进行的两药与三药化疗方案对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三药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可作为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的优先选择.
作者:宋少伟;王勇;赵渭东;卜智斌;张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分析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对策.方法 选取2012~2014年我院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别与药物品种之间的关联,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优化心脑血管用药的对策.结果 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伤和呼吸系统异常是心脑血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合用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药物本身缺乏靶向性和医生选用不合适的药物治疗是主要的诱因.结论 心脑血管药物引发不良反应比较普遍,肝肾功能损伤和呼吸系统异常常见;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缺乏靶向性,合理用药、用药个体化和增加药物治疗的靶向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薛彦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20%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短程治疗创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的临床疗效及使用时机.方法 将90例创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理疗,实验组在理疗基础上,给予20%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将两组按照创伤后接受治疗的时间再分为3组(<8 h组、8~24 h组、>24 h组);按照创伤后肿胀的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于治疗后第3d,观察比较各组肢体软组织肿胀情况.结果 治疗后3d,实验组的中度及重度肿胀组患肢周径差大于对照组(P<0.05),而轻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治疗起始时间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实验组的8~24 h组和>24 h组肢体周径差大于对照组(P<0.05);<8 h组与对照组患肢周径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0%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短程治疗创伤后肢体肿胀,效果优于单纯物理治疗,尤其对中度及重度肢体肿胀的消肿作用较为明显.对就诊时间在伤后8h甚至24h以上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低于受伤后早期治疗的患者,此时更应该积极采用药物干预.
作者:黄洋峰;蒋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骨再生技术的产生使骨缺损修复的适应证更加广泛,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口腔种植技术中.在引导骨再生的过程中,生物屏障膜的放置成为了修复骨缺损的成功的关键[1].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屏障膜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在骨增量的手术中,为了扩大其适应证,在传统单一的屏障膜的基础上,复合膜被学者们所提出.复合膜是将具有生长因子的血小板制品或骨再生能力较强的种子细胞与生物膜联合使用的膜性材料.复合膜与传统屏障膜相比,除了具有良好的屏障隔离作用外,还具有引导和/或促进骨再生修复的作用.笔者对复合膜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吴倩倩;罗世君;王拓;孙勇;陈红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转移因子对慢性乙肝患者病毒-DNA(HBV DNA)转阴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HBV DNA、HBeAg转阴率,治疗前后HBsAg、HBeAg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60.0%、72.0%,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0%、50.0%,二者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sAg水平分别为(2.9士0.3) IgIU/ml、(2.3±0.2)IgIU/ml,HBeAg水平为(205.4±66.3) S/CO、(188.6t:34.7)S/CO,均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CD4+和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而观察组CD4+水平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慢性乙肝,可提高患者HBV DNA及HBeAg转阴率,改善其HBsAg及HBeAg水平,强化患者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李燕;蒋刚;林庆;张明明;陶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NSCLC患者43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留取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各43份,均经免疫组化法测定EGFR、pEGFR蛋白水平,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与EGFR、pEGFR蛋白水平的关联性.结果 NSCLC组织EGFR、pEGFR蛋白表达阳性分别为27例(62.8%)、15例(34.9%),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例(4.7%)、1例(2.3%)(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P<0.05);患者吸烟史、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与pEGFR表达具有密切关联(P<0.05).结论 NSCLC的EGFR、pEGF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肺癌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均有密切关联,临床应重视.
作者:李振华;陈志龙;高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老年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进行性、全身性骨质密度改变,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OP的严重后果是发生OP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老年人一旦发生脆性骨折,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升高.据WHO 2009年统计的数据,美国、欧洲和日本大约有7500万OP患者,其中1/3为绝经后妇女.国内情况亦不容乐观,2006年全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在50岁以上人群中,OP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而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升高,女性尤为突出.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人口老龄化,OP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重视对老年OP患者的早期防治,科学地服用纠正骨质疏松的药物,合理的体育锻炼,控制骨密度在理想范围,是预防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在老龄群体中广泛开展OP防治知识宣传,早期预防骨质疏松;对OP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定期随访、监测骨密度,大限度地减低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杰;文晓英;刘丽;宋云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在实战化练兵要求推动下,高原驻训成为了部队开展较多的训练课题.高原环境大气压低、气温低、氧分压低、紫外线辐射强、风力大以及绝对湿度低等特点,易诱发官兵急、慢性高原病,严重者可发生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甚至丧失劳动能力[1].以往有关部队高原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研究报道,多为单个部队的数据分析,就高原环境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部队的人群健康状况影响对比较少.因此,为了解高原环境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部队官兵的健康状况影响区别,本研究选取驻亚高原地区部队到亚高原、从亚高原到高原及从低海拔高原到高海拔高原三种类别部队的官兵,进行驻训期间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改善官兵对高原战场环境适应能力的措施提供参考.
作者:王涛;徐昕明;周盛;石骥;张步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BMSCs移植治疗骨组织缺损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定向的成骨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col-Ⅱ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经过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BMSCs在显微镜下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形.经过第一次传代后的BMSCs形态趋于均一,呈漩涡样或者菊花样生长;传代后在7d内BMSCs生长迅速,在7d后细胞密度增加,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而使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经定向诱导后BMSCs明显表达为成骨表型.结论 BMSCs是一种易于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细胞群,经体外定向成骨诱导后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贵凤;李煌;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