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昆明地区二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情况分析

王新文;谭陶然;李志林;王平;郭建秧;赵蛟

关键词: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昆明
摘要: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方法 对昆明市4家二级医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透患者血管通路情况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病因、透析开始时血管通路选择情况及临时性通路改换长期血管通路的情况、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并对通路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306例患者,开始透析时选择无涤纶套无隧道导管279例(91.2%),其中54.5%选择股静脉置管,选择带涤纶套导管8例(2.6%),选择动静脉内瘘透析16例(5.2%).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为:动静脉内瘘243例(79.4%),带涤纶套导管61例(19.9%),人工血管内瘘2例(0.7%).结论 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以静脉导管较多;长期血管通路的使用上,以自身血管内瘘为主,带涤纶套导管比例较高,人工血管内瘘较少.需要加强医务人员血管通路知识的培训,加强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及时合理建立血管通路.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共情护理在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烧伤是一种突发性的意外伤害,虽然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烧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烧伤后增生性的瘢痕除了影响美观,还会给患者带来畸形、功能障碍,加之烧伤患者还面临着回归社会等各种问题,心理负担严重.有研究显示,烧伤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尤其是深度烧伤的患者更为严重[1].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会给患者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些患者不堪心理重负而出现自杀倾向.共情护理属于心理护理的范畴,其能够使护士对患者的感觉和情绪感同身受,了解患者的痛苦,并将这种了解和体会传达给患者,进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2].我科室对2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共情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建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中的实践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是患者感知医者仁心的依据,是优质护理的重要指征[1],能体现护士对患者“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不同的患者,需要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倾听、交流、移情、反馈、换位思考等,了解患者实际需求与心理感受,进而实施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服务[2].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中,为了保证穿刺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为穿刺提供佳条件,正确运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解决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笔者回顾我科从2014年至今共行的9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病例,总结人文关怀护理实践经验与体会.

    作者:刘炼炼;邹泽芳;董翼;姚群;姜汶束;李雅娇;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种简易“双通道”内窥镜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都需要使用内窥镜.单通道内窥镜由于只有一个活检钳道口,在操作使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设计实用新型三通管件,安装在单通道内窥镜的活检钳道口上,诊疗过程中,能在插入治疗附件或检查附件的同时,对病变部位或内镜镜头进行注水、冲洗,实现了双通道内窥镜的功能,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不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在各中小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闵秀君;张琼英;罗蓉;吴念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PPP并发产后出血者围生期的手术时机

    目的 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并发产后大出血患者围生期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适宜时机.方法 以90例围生期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并发产后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患者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时机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产后立即行子宫切除者43例,观察组为产后经药物止血、宫腔纱布填塞术、子宫动脉结扎术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切除术者47例.比较两组子宫切除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除子宫前出血量和总出血量分别为(2962.3±233.8)ml和(5966.9±434.5)ml,多于对照组(2463.5±254.2)ml和(5366.4±454.3)ml(P< 0.05);观察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为(1591.2±145.1)ml,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立即行子宫切除相比,以保留子宫为目的的保守治疗失败后再行子宫切除,并未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并发产后大出血患者的预后风险,并未明显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作者:李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 拟通过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的互联网使用,为应用互联网造福慢性肾脏病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血液净化中心240例血透患者进行互联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完成问卷调查198份,应答率82.5%,其中曾上网123例,占62.1%.在上网者中,94例(47.5%)通过电脑设备上网,98例(49.5%)采用手机上网.年龄(OR=0.886,P=0.000)和家庭年收入(OR=3.710;P=0.001)是血透患者是否使用互联网的影响因素,未观察到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透析龄、就业情况对透析患者使用网络存在影响.结论 透析患者中上网者的比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技术在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在线指导、远程医疗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目前需要加强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造福血透患者的研究.

    作者:张萍;杨丽南;阮一哲;段志强;董文钰;马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西他赛为主的两药与三药化疗在食管癌术后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两药与三药化疗方案在食管癌术后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药组70例和三药组70例,两药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卡培他滨片联合用药,三药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三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3%,两药组为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三药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发生率(35.7%,24.3%,18.6%)显著高于两药组(17.1%,14.3%,8.6%)(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采用多西他赛为主进行的两药与三药化疗方案对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三药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可作为食管癌术后化疗方案的优先选择.

    作者:宋少伟;王勇;赵渭东;卜智斌;张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例特殊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措施

    2015年5月我科收治1例特殊肠梗阻患者,为更好地配合治疗,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8岁,未婚,因人流术后6d,下腹隐痛2d,加重1d,于2015年5月3日收入我院妇科病区,初步诊断:(1)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2)子宫内膜异位症.入院后行腹腔镜探查、经腹盆腔粘连松解、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卵巢成形术.5月30日15:53患者突然出现右下腹疼痛3h收入我科,初步诊断:腹痛待查:粘连性肠梗阻?完善各种检查后即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

    作者:刘丛丛;刘华丽;陈孝燕;胡婧;康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1日~2014年9月30日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对照A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对照B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治疗两个月后比较3组血压水平、QT间期离散度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B组(P<0.05);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收缩压变异度(24h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度(24hDBPV)明显低于对照A组、B组(P<0.05);观察组的QT间期、校正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均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QT间期离散度,改善左心室肥厚,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苟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昆明地区二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方法 对昆明市4家二级医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透患者血管通路情况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病因、透析开始时血管通路选择情况及临时性通路改换长期血管通路的情况、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并对通路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306例患者,开始透析时选择无涤纶套无隧道导管279例(91.2%),其中54.5%选择股静脉置管,选择带涤纶套导管8例(2.6%),选择动静脉内瘘透析16例(5.2%).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为:动静脉内瘘243例(79.4%),带涤纶套导管61例(19.9%),人工血管内瘘2例(0.7%).结论 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以静脉导管较多;长期血管通路的使用上,以自身血管内瘘为主,带涤纶套导管比例较高,人工血管内瘘较少.需要加强医务人员血管通路知识的培训,加强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及时合理建立血管通路.

    作者:王新文;谭陶然;李志林;王平;郭建秧;赵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实验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BMSCs移植治疗骨组织缺损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定向的成骨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col-Ⅱ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经过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BMSCs在显微镜下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形.经过第一次传代后的BMSCs形态趋于均一,呈漩涡样或者菊花样生长;传代后在7d内BMSCs生长迅速,在7d后细胞密度增加,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而使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经定向诱导后BMSCs明显表达为成骨表型.结论 BMSCs是一种易于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细胞群,经体外定向成骨诱导后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贵凤;李煌;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每日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而研究组采用每日4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均同时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研究组的LDL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他血脂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TC、TG、LDL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时,研究组的LDL、TG及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中,研究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再发风险,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陆卫华;李刚;杨剑虹;方庆;唐忠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Wiltse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采用传统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2例(传统组),采用经Wiltse入路治疗28例(Wiltse组).结果 Wiltse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在术后1 w内,两组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Wiltse组术后24 h和48 h的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值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前后两组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的JOA评分、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较传统正中入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而疗效与传统正中手术效果相当.

    作者:李鹏;王芒;李刚;秦国良;王林钦;张淋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B-LYNCH缝合术对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止血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B-LYNCH缝合术及Bakri球囊对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止血效果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选择58例前置胎盘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29例.B组予以Bakri球囊填塞方案,A组采用B-LYNCH缝合方案.对比两组产妇围产期各指标及预后指标差异;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及子宫切除情况.结果 (1)两组月经恢复时间、经量、月经周期等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产妇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术后2h失血量、术后24h失血量、止血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2)随访中,两组均无子宫缺血、宫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A组产后出血率为6.9%,显著低于B组的31.0%(P<0.05);(3)B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为65.5%,显著低于A组的93.1%(P<0.05);A组术后子宫切除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对行剖宫产的前置胎盘产妇予以B-LYNCH缝合方案,术中止血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其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作者:马秀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西藏高海拔驻军心理教育训练现状及需求调查

    目的 调查西藏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现状及需求,为针对性开展教育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自编问卷,对驻西藏海拔3700~4750 m、时间>6个月、完全习服的1128名陆军军人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3份,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或x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类别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现状及需求差异.结果 56.51%的受测军人未参加过心理教育训练,而78.73%的军人对开展该活动持非常必要和比较欢迎的态度;官兵感兴趣的课程是合理认知教育、情绪压力管理、意志品质培养;希望参加的训练是军营环境、人际关系和军事任务的心理适应;军官需要的课程是情绪与压力管理(P<0.05),士兵和士官需要的是合理认知的培养(P<0.05);男军人较女军人更关注意志品质、婚恋心理、复员转业等内容(P< 0.05);官兵选择率高的课程设置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实施的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心理学知识讲座.结论 常驻西藏高海拔军人对心理教育训练的需求与实际现状存在矛盾,且对教育训练内容的偏向存在群体差异,因此各级应重视其心理需求,根据不同性别、类别设计教育训练方案,以提高教育训练效益.

    作者:刘耘;冯正直;杨显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我院为军地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的做法

    西藏高原幅员辽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散,多地处边远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大医院.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加之后送距离长、交通欠发达,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任务重大而紧迫.我院地处海拔3700 m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辖区内唯一一家部队三级甲等医院.我院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结合藏区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首创全军第一所为兵便民流动医院,在为高原军民送医、送药、送健康的同时,着力培养“留得下、带不走、用得上”的全科医生队伍.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本院紧紧围绕藏区军地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提高,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研究培养“留得下、带不走、用得上”的全科医生队伍的做法,为西藏边疆地区全科医生的培养提供一条适宜和有效途径.

    作者:赵瑞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活性成分防治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进展

    针对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现代西医多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改善骨髓抑制情况,但其疗效欠佳,价格昂贵使患者难以承担.而中医药防治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由来已久.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防治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及其机制也日渐被现代医药学研究所揭示,因其在防治放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作用多环节、多靶点等突出优势,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笔者查阅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在防治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新研究进展,对其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旨在为探寻高效、低毒的抗骨髓抑制新药提供参考.

    作者:王玲洁;刘天亮;唐旭;宋宗辉;甘萍;于波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TEG联合D-D评估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在动态监测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0例择期行手术治疗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T0)、术后1 d(T1)、术后3 d(T2)、术后7 d(T3)采集静脉血液样本,监测D-D浓度与TEG指标变化,评估两者对术后DVT形成的监测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D-D水平升高(P<0.05),T2时D-D达到高水平,T3时开始下降,但仍高于T0时(P<0.05).术后TEG各指标中,T1 ~T2时,K、R均较T0缩短,α角、MA和CI增大,且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表现;T3时,K、R继续升高,α角、MA和CI开始下降.本组80例中,术后发生DVT者24例,D-D检出20例(83.33%),TEG检出19例(79.17%),两者联合检出23例(95.83%),D-D联合TEG检测准确率均高于TEG或D-D单项检测.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3 d血液高凝状态,且呈持续加重趋势,DVT发生率较高,采用TEG及D-D联合动态监测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变化,对患者凝血功能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术后早期防治DVT有其重要指导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柯宗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股静脉成功穿刺置管后导管穿破血管1例

    病例 男,57岁,65 kg,因创伤性颅脑损伤并颅内出血入院,拟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既往无手术、麻醉史,术前无其他脏器损伤.入室时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声音刺激反应稍差,血压(BP) 148/89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89%,心率(HR)107次/min,呼吸频率(RR)30次/min.入室后给予右下肢内踝前大隐静脉穿刺输液,面罩吸氧去氮5 min,然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咪达唑仑4 mg,芬太尼0.2 mg,丙泊酚100 mg,维库溴铵6.5 mg进行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自主呼吸减弱后,给予紧闭面罩纯氧加压辅助通气3 min后,快速行气管插管,插管后BP 104/77 mmHg,SpO2 99%,HR 87次/min.待固定好气管导管后,行左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过程顺利,抽吸见回血后置入导丝,并顺利置入深静脉导管(双腔)全长;置导管后回抽见血,后经主管接输液器输液,且患者术中循环血容量维持稳定,另外通过该通道副管给予静脉麻醉药维持麻醉深度及血管活性药物升压均见效.手术4h,过程顺利,术中总输液量3750 ml,失血量700 ml,尿量1100 ml.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带管送回ICU病房.

    作者:张利强;王让周;木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监测降钙素原水平指导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7例,对照组69例.实验组动态监测PCT水平,并据此指导临床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经验性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再发AECOPD时间、发生频率、每次平均住院时间、因加重转入ICU治疗的比例、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PCT水平在治疗好转后明显下降.实验组再发AECOPD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5.17士0.87)vs(4.39 ±0.65)个月,发生频率(2.31士0.34)vs(2.86±0.46)例次、每次平均住院时间(14.73 ±4.67)vs(16.89±5.42)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次和14例次因COPD急性加重而转入ICU病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监测PCT水平有利于早期预测COPD患者发生感染急性加重风险,指导临床更有效地抗感染治疗.

    作者:李晓宁;周超;魏丽;王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诊HIV初筛阳性患者的护理及职业防护

    近年来HIV感染率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导致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加[2].急诊科护士不可避免地会遇到HIV感染患者,并且第一时间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增加了HIV职业暴露的机会.因此,对急诊HIV感染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同时采取严格的职业防护,是每名急诊科护士必备的技能.为此,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8月制定并实施了《急诊HIV初筛阳性患者职业防护措施及护理管理》,实施5年来,既保证了患者的规范化护理,同时又减少了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无护理人员院内感染HIV.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邱秀媚;陈丽燕;冯冰霞;周芬;林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