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耘;冯正直;杨显君
目的 通过临床对比试验,比较传统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方法与新的放置方法之间有无效果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中接受颈淋巴清扫和皮瓣修复血管吻合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管避开血管放置;实验组以可即邦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保护血管,引流管在可即邦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表面交叉放置,无需对血管刻意避让.观察比较两组术后伤口负压引流量、愈合情况以及皮瓣血运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皮瓣均血运正常,负压引流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的负压引流管放置方式简单易行,对颈部大血管和游离皮瓣血管吻合口无明显不利影响,伤口愈合无明显差异.
作者:羊书勇;郑维银;李晨军;李浩;鄢兰元;李焰;吴坡;蒋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1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治疗效果和IL-8、IL-17及IgE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流涕、喷嚏、鼻痒症状评分、症状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鼻塞症状评分及症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IL-8、IL-17及Ig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比单用氯雷他定更好,其机理可更有效降低IL-8、IL-17及IgE的水平,进一步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傅坤;刘海兵;李晓鸣;徐成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胆囊切除术护理工作中行CQI,分析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制定CQI措施,并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CQI实施前对比,对比CQI实施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及PCS发生情况;自拟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结果 实施CQI后,患者胆管损伤及胆瘘、切口感染及PC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QI前(P<0.05);患者疾病知识、手术知识、术后护理、饮食知识及预防知识评分显著高于CQI前(P<0.05).结论 CQI能够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丽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再静脉滴注莫西沙星0.4 g,疗程为7~14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7.5%,两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症状体征好转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痰液颜色改变时间、白细胞计数下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7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结论 与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比,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且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作者:李娥;吕佳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急诊内镜下诊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经内镜下诊治42例作为内镜组,拒绝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为对照组,总结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表现,对比两组止血效果及病死率.结果 内镜组患者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弥漫性糜烂伴渗血12例(28.6%),胃或十二指肠多发溃疡25例(59.5%),胃或十二指肠单发溃疡并出血5例(11.9%);消化道出血Forrest分级:Ⅰa8例,Ⅰb28例,Ⅱa6例.内镜组消化道出血止血成功率(90.5%)较对照组(61.8%)显著增高(P<0.01),病死率(28.6%)较对照组(52.9%)显著降低(P<0.05).结论 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急诊内镜下治疗安全可行,并且止血效果显著,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赵良梅;刘晓波;王思念;左尧金;周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AECOPD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7例,对照组69例.实验组动态监测PCT水平,并据此指导临床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经验性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再发AECOPD时间、发生频率、每次平均住院时间、因加重转入ICU治疗的比例、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PCT水平在治疗好转后明显下降.实验组再发AECOPD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5.17士0.87)vs(4.39 ±0.65)个月,发生频率(2.31士0.34)vs(2.86±0.46)例次、每次平均住院时间(14.73 ±4.67)vs(16.89±5.42)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次和14例次因COPD急性加重而转入ICU病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监测PCT水平有利于早期预测COPD患者发生感染急性加重风险,指导临床更有效地抗感染治疗.
作者:李晓宁;周超;魏丽;王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两种血压管理方法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纳入符合抽样标准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血压治疗管理法,不设定目标血压;观察组采用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法,静脉泵入短效降压药,2h内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140/90 mmHg)以下,并保持血压稳定.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头颅CT检测,计算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血肿扩大例数.结果 观察组脑血肿体积扩大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CC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治疗,对预防患者脑血肿扩大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茂君;李莉;崔文耀;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我院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及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Ⅰ、Ⅱ类切口患者478例,以2013年1~6月的237例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的24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未给予干预措施;观察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实施干预性管理措施.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及效果.结果 观察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作者:蒋廷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在实战化练兵要求推动下,高原驻训成为了部队开展较多的训练课题.高原环境大气压低、气温低、氧分压低、紫外线辐射强、风力大以及绝对湿度低等特点,易诱发官兵急、慢性高原病,严重者可发生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甚至丧失劳动能力[1].以往有关部队高原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研究报道,多为单个部队的数据分析,就高原环境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部队的人群健康状况影响对比较少.因此,为了解高原环境对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部队官兵的健康状况影响区别,本研究选取驻亚高原地区部队到亚高原、从亚高原到高原及从低海拔高原到高海拔高原三种类别部队的官兵,进行驻训期间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改善官兵对高原战场环境适应能力的措施提供参考.
作者:王涛;徐昕明;周盛;石骥;张步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BMSCs移植治疗骨组织缺损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定向的成骨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col-Ⅱ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经过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BMSCs在显微镜下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形.经过第一次传代后的BMSCs形态趋于均一,呈漩涡样或者菊花样生长;传代后在7d内BMSCs生长迅速,在7d后细胞密度增加,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而使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经定向诱导后BMSCs明显表达为成骨表型.结论 BMSCs是一种易于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细胞群,经体外定向成骨诱导后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贵凤;李煌;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品管圈是指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要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团队人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目前,品管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质量管理.针对我科以往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较高的问题,自发组建品管圈,探索减少静脉留置非计划拔管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对策可改善全院共性的问题,具有推广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媛;张明娟;黄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职业高原是指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在此阶段中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1].护士职业高原是护士职业发展中暂时或永久的停顿现象,处于职业高原的护士认为自己不管多努力,都难以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水平及职位,出现对专业新技能追求的疲倦闭.当前,由于军队医院编制体制改革,使得军队医院护理人员以聘用人员为主,加之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发展前景有限等原因,使得军队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职业高原期过早到来.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军队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职业高原现状和内心体验,以期为完善军队医院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
作者:李东文;王红梅;孙瑛;何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西藏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现状及需求,为针对性开展教育训练提供依据.方法 自编问卷,对驻西藏海拔3700~4750 m、时间>6个月、完全习服的1128名陆军军人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3份,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或x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类别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现状及需求差异.结果 56.51%的受测军人未参加过心理教育训练,而78.73%的军人对开展该活动持非常必要和比较欢迎的态度;官兵感兴趣的课程是合理认知教育、情绪压力管理、意志品质培养;希望参加的训练是军营环境、人际关系和军事任务的心理适应;军官需要的课程是情绪与压力管理(P<0.05),士兵和士官需要的是合理认知的培养(P<0.05);男军人较女军人更关注意志品质、婚恋心理、复员转业等内容(P< 0.05);官兵选择率高的课程设置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实施的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心理学知识讲座.结论 常驻西藏高海拔军人对心理教育训练的需求与实际现状存在矛盾,且对教育训练内容的偏向存在群体差异,因此各级应重视其心理需求,根据不同性别、类别设计教育训练方案,以提高教育训练效益.
作者:刘耘;冯正直;杨显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老年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进行性、全身性骨质密度改变,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OP的严重后果是发生OP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老年人一旦发生脆性骨折,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升高.据WHO 2009年统计的数据,美国、欧洲和日本大约有7500万OP患者,其中1/3为绝经后妇女.国内情况亦不容乐观,2006年全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在50岁以上人群中,OP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而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升高,女性尤为突出.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人口老龄化,OP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重视对老年OP患者的早期防治,科学地服用纠正骨质疏松的药物,合理的体育锻炼,控制骨密度在理想范围,是预防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在老龄群体中广泛开展OP防治知识宣传,早期预防骨质疏松;对OP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定期随访、监测骨密度,大限度地减低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杰;文晓英;刘丽;宋云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前,种植义齿是口腔临床中牙列缺损的主要修复方式.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骨整合不再是权衡种植成功率高的唯一标准.因为软组织缺损直接影响种植义齿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因此,软组织美学成为当今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1984年,Assoian等[1]发现了第1代血液提取物——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它是自体外周血通过梯度离心得到的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2],富含大量生长因子,能够很好地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从而开启了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新的理念及路径.后来又出现第2代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和第3代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等,笔者简要介绍几种血液提取物诱导软组织缺损修复再生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拓;付冬梅;钟科;孙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端粒是DNA双螺旋末端的一段TTAGGG高度重复的碱基序列,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保护线粒体末端的作用[1].但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多,端粒将发生不可逆的缩短.一旦细胞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即停止分裂,直至衰老死亡.从碱基结构来看,GGG三联序列意味着端粒更容易受到超氧自由基的攻击,因此,氧化应激损伤会加速细胞端粒的消耗[2].另一方面,氧化应激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所以在细胞生物学层面,不难看出端粒长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联系.
作者:吕娟;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是患者感知医者仁心的依据,是优质护理的重要指征[1],能体现护士对患者“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不同的患者,需要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倾听、交流、移情、反馈、换位思考等,了解患者实际需求与心理感受,进而实施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服务[2].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中,为了保证穿刺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为穿刺提供佳条件,正确运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解决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笔者回顾我科从2014年至今共行的9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病例,总结人文关怀护理实践经验与体会.
作者:刘炼炼;邹泽芳;董翼;姚群;姜汶束;李雅娇;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参加演习官兵心血管系统指标的变化情况,旨在了解军人在不同作业环境下心血管功能对应激反应程度.方法 选取某部官兵143名为研究对象,在平时和参演前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有效数据采集96人,其中38人为第一次参加演习,58人为两次以上参加.参演官兵演习前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率失常、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性异常发生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平时(P<0.05).其中首次参演官兵参演前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率失常、心率变异性异常发生率、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平时(P<0.05);多次参演官兵仅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和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平时(P<0.05).首次组平均心率、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心率变异性异常发生率和血压的增幅均高于多次组(P<0.05).结论 军事演习应激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变,而演习体验对于减少应激反应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郭瑞威;寇贞建;王利民;何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电凝电切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8例为观察组,同期经电凝电切治疗但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结直肠息肉患者1986例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临床特征、息肉特征、预后及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发生在电凝电切术后2 h~28 d不等,其中大便中带血16例,便鲜血52例;一次便血量≤50 ml者26例,50~100 ml者18例,101~200 ml者6例,>200 ml者2例.68例中,单发息肉26例,多发42例;术后出血息肉大直径≥10 mm的48例,<10 mm的20例;有蒂息肉8例,亚蒂息肉13例,无蒂及平坦型息肉47例;术后病理类型:炎性增生性息肉16例,腺瘤52例.均经肠镜下成功止血.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长期口服抗凝药、长期透析、多发息肉、息肉≥1 cm、无蒂息肉、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以高龄及合并高血压者为主,可发生于术后2 h~4w内,多为息肉较大的无蒂或扁平型息肉,病理类型多为腺瘤.内镜下止血是治疗迟发性出血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兰;文峰;余卫中;夏伶俐;肖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都需要使用内窥镜.单通道内窥镜由于只有一个活检钳道口,在操作使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设计实用新型三通管件,安装在单通道内窥镜的活检钳道口上,诊疗过程中,能在插入治疗附件或检查附件的同时,对病变部位或内镜镜头进行注水、冲洗,实现了双通道内窥镜的功能,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不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在各中小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闵秀君;张琼英;罗蓉;吴念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