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HIV初筛阳性患者的护理及职业防护

邱秀媚;陈丽燕;冯冰霞;周芬;林丽霞

关键词:急诊, HIV, 阳性, 职业防护, 护理
摘要:近年来HIV感染率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导致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增加[2].急诊科护士不可避免地会遇到HIV感染患者,并且第一时间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增加了HIV职业暴露的机会.因此,对急诊HIV感染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同时采取严格的职业防护,是每名急诊科护士必备的技能.为此,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8月制定并实施了《急诊HIV初筛阳性患者职业防护措施及护理管理》,实施5年来,既保证了患者的规范化护理,同时又减少了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无护理人员院内感染HIV.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驻黔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调查

    目的 对驻黔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并探讨危险因素,为该人群MC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方式,使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对贵州省11个军队干休所全部男性离退休干部进行认知检查.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男性调查对象206人,MCI患病率为11.65%,MCI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I患病率与贫血、低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外伤、脑梗死、抑郁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参加锻炼、写日记呈负相关(P<0.01).结论 驻黔军队离退休干部MCI患病率较低,MCI患病率与年龄、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相关.为降低发生痴呆的可能性,应加强军队离退休干部认知功能早期监测,并对MCI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作者:徐文秀;孙兰英;杨敬源;张良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EGFR、pEGFR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NSCLC患者43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留取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各43份,均经免疫组化法测定EGFR、pEGFR蛋白水平,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与EGFR、pEGFR蛋白水平的关联性.结果 NSCLC组织EGFR、pEGFR蛋白表达阳性分别为27例(62.8%)、15例(34.9%),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例(4.7%)、1例(2.3%)(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P<0.05);患者吸烟史、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与pEGFR表达具有密切关联(P<0.05).结论 NSCLC的EGFR、pEGF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肺癌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均有密切关联,临床应重视.

    作者:李振华;陈志龙;高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多种方法成功救治前臂毁损伤1例

    肢体毁损伤的修复和重建是创伤骨科的难点,这种创伤往往造成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伴有肌肉、血管、神经、肌腱的严重损伤.但是随着修复重建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手术方式(如截肢、短缩再植等)已逐渐被综合治疗修复重建所取代,如显微外科技术、Ilizarov外固定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即VSD等.现就我科2013年3月收治1例前臂毁损伤患者使用显微外科技术、Ilizarov外固定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成功保肢,且术后恢复大部分功能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靖泽;李军;林玮;施荣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种简易“双通道”内窥镜的设计和临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都需要使用内窥镜.单通道内窥镜由于只有一个活检钳道口,在操作使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设计实用新型三通管件,安装在单通道内窥镜的活检钳道口上,诊疗过程中,能在插入治疗附件或检查附件的同时,对病变部位或内镜镜头进行注水、冲洗,实现了双通道内窥镜的功能,不仅操作简便,而且不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在各中小型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闵秀君;张琼英;罗蓉;吴念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42例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急诊内镜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急诊内镜下诊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经内镜下诊治42例作为内镜组,拒绝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为对照组,总结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表现,对比两组止血效果及病死率.结果 内镜组患者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弥漫性糜烂伴渗血12例(28.6%),胃或十二指肠多发溃疡25例(59.5%),胃或十二指肠单发溃疡并出血5例(11.9%);消化道出血Forrest分级:Ⅰa8例,Ⅰb28例,Ⅱa6例.内镜组消化道出血止血成功率(90.5%)较对照组(61.8%)显著增高(P<0.01),病死率(28.6%)较对照组(52.9%)显著降低(P<0.05).结论 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急诊内镜下治疗安全可行,并且止血效果显著,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赵良梅;刘晓波;王思念;左尧金;周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200例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

    目的 通过分析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对策.方法 选取2012~2014年我院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别与药物品种之间的关联,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优化心脑血管用药的对策.结果 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伤和呼吸系统异常是心脑血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合用更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药物本身缺乏靶向性和医生选用不合适的药物治疗是主要的诱因.结论 心脑血管药物引发不良反应比较普遍,肝肾功能损伤和呼吸系统异常常见;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缺乏靶向性,合理用药、用药个体化和增加药物治疗的靶向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薛彦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恩替卡韦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转移因子对慢性乙肝患者病毒-DNA(HBV DNA)转阴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HBV DNA、HBeAg转阴率,治疗前后HBsAg、HBeAg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60.0%、72.0%,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0%、50.0%,二者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sAg水平分别为(2.9士0.3) IgIU/ml、(2.3±0.2)IgIU/ml,HBeAg水平为(205.4±66.3) S/CO、(188.6t:34.7)S/CO,均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CD4+和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而观察组CD4+水平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慢性乙肝,可提高患者HBV DNA及HBeAg转阴率,改善其HBsAg及HBeAg水平,强化患者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李燕;蒋刚;林庆;张明明;陶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昆明地区二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方法 对昆明市4家二级医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透患者血管通路情况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病因、透析开始时血管通路选择情况及临时性通路改换长期血管通路的情况、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并对通路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306例患者,开始透析时选择无涤纶套无隧道导管279例(91.2%),其中54.5%选择股静脉置管,选择带涤纶套导管8例(2.6%),选择动静脉内瘘透析16例(5.2%).长期血管通路的构成情况为:动静脉内瘘243例(79.4%),带涤纶套导管61例(19.9%),人工血管内瘘2例(0.7%).结论 昆明地区血液透析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以静脉导管较多;长期血管通路的使用上,以自身血管内瘘为主,带涤纶套导管比例较高,人工血管内瘘较少.需要加强医务人员血管通路知识的培训,加强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及时合理建立血管通路.

    作者:王新文;谭陶然;李志林;王平;郭建秧;赵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外伤性骨折初期桃红四物汤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 探析外伤性骨折初期采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对加快骨折愈合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骨折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59.52%和92.8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d和14 d,两组症状积分均呈进行性降低,而观察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伤性骨折患者初期采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可提高效果,加快骨折愈合速度,缩短骨折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痛苦及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陶熙;贺前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股静脉成功穿刺置管后导管穿破血管1例

    病例 男,57岁,65 kg,因创伤性颅脑损伤并颅内出血入院,拟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既往无手术、麻醉史,术前无其他脏器损伤.入室时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声音刺激反应稍差,血压(BP) 148/89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89%,心率(HR)107次/min,呼吸频率(RR)30次/min.入室后给予右下肢内踝前大隐静脉穿刺输液,面罩吸氧去氮5 min,然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咪达唑仑4 mg,芬太尼0.2 mg,丙泊酚100 mg,维库溴铵6.5 mg进行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自主呼吸减弱后,给予紧闭面罩纯氧加压辅助通气3 min后,快速行气管插管,插管后BP 104/77 mmHg,SpO2 99%,HR 87次/min.待固定好气管导管后,行左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过程顺利,抽吸见回血后置入导丝,并顺利置入深静脉导管(双腔)全长;置导管后回抽见血,后经主管接输液器输液,且患者术中循环血容量维持稳定,另外通过该通道副管给予静脉麻醉药维持麻醉深度及血管活性药物升压均见效.手术4h,过程顺利,术中总输液量3750 ml,失血量700 ml,尿量1100 ml.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带管送回ICU病房.

    作者:张利强;王让周;木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血压管理方法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两种血压管理方法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纳入符合抽样标准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血压治疗管理法,不设定目标血压;观察组采用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法,静脉泵入短效降压药,2h内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140/90 mmHg)以下,并保持血压稳定.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头颅CT检测,计算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血肿扩大例数.结果 观察组脑血肿体积扩大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CC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治疗,对预防患者脑血肿扩大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茂君;李莉;崔文耀;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天麻钩藤饮联用波依定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天麻钩藤饮联用波依定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波依定治疗,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联用波依定治疗,两组都治疗1个月.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压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都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的头痛、失眠、咳嗽、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联用波依定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波依定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AngⅡ表达有关.

    作者:张民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联合疗效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再静脉滴注莫西沙星0.4 g,疗程为7~14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7.5%,两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症状体征好转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痰液颜色改变时间、白细胞计数下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7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P<0.05).结论 与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比,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且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作者:李娥;吕佳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症子宫切除术在PPP并发产后出血者围生期的手术时机

    目的 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并发产后大出血患者围生期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适宜时机.方法 以90例围生期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并发产后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患者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时机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产后立即行子宫切除者43例,观察组为产后经药物止血、宫腔纱布填塞术、子宫动脉结扎术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切除术者47例.比较两组子宫切除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除子宫前出血量和总出血量分别为(2962.3±233.8)ml和(5966.9±434.5)ml,多于对照组(2463.5±254.2)ml和(5366.4±454.3)ml(P< 0.05);观察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为(1591.2±145.1)ml,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立即行子宫切除相比,以保留子宫为目的的保守治疗失败后再行子宫切除,并未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并发产后大出血患者的预后风险,并未明显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作者:李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运用品管圈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的实践

    品管圈是指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要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团队人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目前,品管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质量管理.针对我科以往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较高的问题,自发组建品管圈,探索减少静脉留置非计划拔管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对策可改善全院共性的问题,具有推广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媛;张明娟;黄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肢体软组织肿胀时机的选择

    目的 观察20%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短程治疗创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的临床疗效及使用时机.方法 将90例创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理疗,实验组在理疗基础上,给予20%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将两组按照创伤后接受治疗的时间再分为3组(<8 h组、8~24 h组、>24 h组);按照创伤后肿胀的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于治疗后第3d,观察比较各组肢体软组织肿胀情况.结果 治疗后3d,实验组的中度及重度肿胀组患肢周径差大于对照组(P<0.05),而轻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治疗起始时间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实验组的8~24 h组和>24 h组肢体周径差大于对照组(P<0.05);<8 h组与对照组患肢周径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0%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短程治疗创伤后肢体肿胀,效果优于单纯物理治疗,尤其对中度及重度肢体肿胀的消肿作用较为明显.对就诊时间在伤后8h甚至24h以上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低于受伤后早期治疗的患者,此时更应该积极采用药物干预.

    作者:黄洋峰;蒋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电凝电切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8例为观察组,同期经电凝电切治疗但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结直肠息肉患者1986例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临床特征、息肉特征、预后及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发生在电凝电切术后2 h~28 d不等,其中大便中带血16例,便鲜血52例;一次便血量≤50 ml者26例,50~100 ml者18例,101~200 ml者6例,>200 ml者2例.68例中,单发息肉26例,多发42例;术后出血息肉大直径≥10 mm的48例,<10 mm的20例;有蒂息肉8例,亚蒂息肉13例,无蒂及平坦型息肉47例;术后病理类型:炎性增生性息肉16例,腺瘤52例.均经肠镜下成功止血.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长期口服抗凝药、长期透析、多发息肉、息肉≥1 cm、无蒂息肉、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后迟发性出血患者以高龄及合并高血压者为主,可发生于术后2 h~4w内,多为息肉较大的无蒂或扁平型息肉,病理类型多为腺瘤.内镜下止血是治疗迟发性出血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兰;文峰;余卫中;夏伶俐;肖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甲医院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管理的实践性研究与体会

    医院薪酬体系管理工作中实施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员工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在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关系到医院未来远大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1].因此,医院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薪酬体系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医院各个方面统筹密切相关.本院近年来将绩效管理理论应用于医院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医院绩效管理的具体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结合我院近年来实施绩效管理的实例,对在现代医院应用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探究,希望总结经验后,对未来进一步完善推进新型医院绩效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孙锐;徐勋良;沈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实验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BMSCs移植治疗骨组织缺损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定向的成骨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col-Ⅱ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经过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BMSCs在显微镜下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形.经过第一次传代后的BMSCs形态趋于均一,呈漩涡样或者菊花样生长;传代后在7d内BMSCs生长迅速,在7d后细胞密度增加,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而使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经定向诱导后BMSCs明显表达为成骨表型.结论 BMSCs是一种易于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细胞群,经体外定向成骨诱导后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贵凤;李煌;刘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RF的制备及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由法国科学家Choukroun等于2001年首次提出,与第一代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相比,第二代富血小板制品因其简化的制备和血液未经生化处理而得到广泛应用.骨增量术中,将PRF与骨移植材料混合,可以提高移植材料的稳定性及骨诱导性,从而起到止血、促进创口愈合、加速骨再生及骨改建等作用;也可以制备成膜,便于临床使用[1].临床试验表明,富含生长因子的PRF混合骨移植材料应用于引导骨再生,可以提高成骨活性[1].但PRF制作方法研究报道较多、较杂,保存方法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就PRF的制作及保存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毛俊丽;陈红亮;赵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