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藏地区脑出血危险因素及预后10年趋势分析

李泽文;潘冬生;邱克军;秦妍;贾红运

关键词:西藏, 高海拔, 脑出血, 危险因素, 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西藏高海拔地区过去10年脑出血的基本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以西藏军区总院2002~2012年收治的脑出血病例每5年分成一组,对前后二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5年组与前5年组对比,住院人数从2002~2007年的年均61例增加至2007~2012年的年均143例,男性比例从75%下降至66%,而女性比例从25%增加至34%(P<0.01);吸烟患者比例从38%下降至29%(P<0.01),而应用降血压药物患者的比例从13%上升至27%(P<0.01);住院时间从21 d缩短至16 d(P<0.05)。出院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 mRS 0~3分的患者比例从43%上升至58%(P<0.01),而mRS 4~5分的患者比例从46%下降至34%(P<0.01)。结论虽然近年来西藏地区脑出血就诊人数增加,但总体呈现出预后改善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医疗设备的改善和治疗方式的改进有关。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cTnI和电解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电解质(钠、钾、氯、钙)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上呼吸道感染合并FC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内依据一次热程中惊厥发作的次数分为A(1次)组和B(≥2次)组。另选择40例有发热症状但无热性惊厥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TnI及电解质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钠、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钾、血氯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中,B组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血钠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1),而血钙、血钾、血氯水平,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热性惊厥可引起患儿心肌受损,抽搐次数越多,心肌损害越严重。电解质紊乱可能是热性惊厥的重要诱因,低血钠可能是热性病程中惊厥多次发作的诱因之一。

    作者:杨珍珍;许亚红;郭特鎏;康英;何业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IL-8、IL-1β及IMT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本院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临床组、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临床组给予培哚普利8 mg、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阿托伐他汀钙20 mg;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8 mg,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3组均服药半年。运用ELISA法测定应用药物前后各组血清IL-8、IL-1β浓度;超声测定用药前后颈部血管IMT厚度。结果实验组和临床组IL-8、IL-1β浓度及IMT均低于对照组,临床组较实验组的IL-8、IL-1β及IMT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IL-8、IL-1β表达的水平及IMT,培哚普利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有加强抗炎作用。

    作者:梁彦丽;王先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及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结肠较大隆起病变(直径≥1 cm)进行活检,病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再行EMR或ESD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38例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成功切除送检,完整切除率为97.37%(37/38);病理结果:中度异型增生17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癌变10例(其中1例结合术后病检结果追加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明显出血者EMR 0例,ESD 1例,明显出血率为0.26%(1/38);38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1、6、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及ESD术切除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作者:乔丽娟;徐辉;陈虹彬;蒋明德;汤善宏;贺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肺曲霉病合并手指骨质破坏1例

    病例男,41岁,因发热19 d,于2013年11月28日入院。19 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3℃,伴头昏、头痛、咳嗽、咳痰,咳黄色脓痰、有腥臭味,并出现右手中指指间关节肿痛,稍感气促,左侧卧位时感左侧胸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见多个结节伴空洞形成,痰和血液多项病原学检查阴性。外院抗感染治疗1w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无改善。

    作者:付思云;姚德厚;李燕娜;贾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军队开展反恐维稳培训应把握的要点及对策

    开展反恐维稳培训是提高反恐维稳人员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而确定培训主题及选择培训模式则决定了培训的效果。本文利用某单位开展反恐维稳培训之际,通过参加培训并对培训活动及受训人员进行调研,欲对开展反恐维稳培训应把握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陶发胜;任岫;张太平;张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搞好卫生物资价格对照及审核提高科级成本核算管理水平

    新军队医院科级核算系统是遵循现行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依托HIS数据,通过局域网络及协同工作方式,满足“收入分成、成本分摊、收益核算、决策支持、参数设置”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军队医院科级核算管理信息系统”[1]。2014年7月起,我院启动了以财经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的全成本核算工作,在诸多核算项目中,卫生物资成本支出和收益核算是科室成本核算的“大头”,是能影响各科室医疗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因素,同时也是全成本核算工作推行中科室为关心的问题。搞好卫生物资成本支出和收益核算,首先要在物资信息初始化的基础上,搞好卫生物资价格对照及审核,这是数据准备的第一步,也是核算数据的源头,对提高科级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卫生物资价格对照及审核谈点粗浅的看法。

    作者:罗婷;王勤;杜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查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及高危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738例无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38例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35例2512支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长期吸烟、嗜酒、高血压、高血脂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结论对中老年人群开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徐元昌;周维彬;唐娟;邓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TX联合复方风湿宁对RA滑膜成纤维细胞IL-22的影响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 MTX)和风湿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IL-22水平的影响,为其治疗机制的研究提供新靶点。方法分离、纯化、培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并分别加入MTX( MTX组)、复方风湿宁(复方风湿宁组)、MTX联合复方风湿宁(联合组)进行共培养,MTT法检测MTX和复方风湿宁对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滑膜成纤维细胞IL-22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caspase-9的mRNA表达。结果联合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MTX组和复方风湿宁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TX和复方风湿宁均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IL-22水平,抑制细胞增殖反应,且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效果,增强疗效。

    作者:李晓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疗效分析及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CMV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DBIL、ALT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CMV-IgM转阴率高于对照组,肝脏回缩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患儿的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多,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护理。

    作者:程丽萍;张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克林霉素含量及其药动学研究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克林霉素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人血浆中克林霉素含量,检测条件为:色谱柱:Inertsil ? DOS-3 C185μm 硅胶柱(250 mm ×4.6 mm);流动相:乙腈/0.05 M KH2PO4=30/70(v/v),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04 nm,进样量为100μl。结果血浆中克林霉素浓度在0.20~1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0.9998),低检测浓度为0.20μg/ml,方法学回收率为82.42%~89.37%,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15%。结论此方法专属、准确、灵敏度高,样品处理过程简便,适合克林霉素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唐冰;周娅琳;韩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其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 BOT)的病理特征,并探讨其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49例BOT患者术后标本做病理学特征研究,并对其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BOT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8.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51.0%)。组织病理学分型:黏液性肿瘤占55.1%,浆液性肿瘤占38.8%,其他病理类型占6.1%。10例病理切片中发现微乳头或间质微浸润;5例伴腹膜种植性生长,其中4例为非浸润性种植,1例为浸润性种植。本研究组共3例复发,占6.1%,且均伴有微乳头生长或间质微浸润。结论 BOT病理类型主要为黏液型及浆液型,部分病例可出现微乳头生长或间质微浸润及腹膜种植。微乳头生长、间质微浸润与腹膜种植为复发相关因素,首诊发现以上病理特征者需注意术后长期随访。

    作者:蒙兴茂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厚度联合β-HCG对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联合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30例疑似异位妊娠患者,按照确诊结果分为宫内正常妊娠组( A组)35例、宫内妊娠自然流产组(B组)30例、异位妊娠组(C组)65例,对3组的子宫内膜厚度、血清β-HCG等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和β-HCG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 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与β-HCG的联合检测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各组单项检测的符合率(P<0.05)。结论采用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联合β-HCG检测,可显著提高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的风险,临床应用价值价高。

    作者:陈倩;黄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军队飞行员高血脂中的应用

    高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等水平过高,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是导致飞行员停飞的主要原因,占停飞飞行员总数的49.25%[1]。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军队飞行员的高脂血症的防治,旨在提高飞行员的健康,延长其飞行年限,有效提高战斗力。

    作者:钟梁;康晓曦;汤亚昕;田卫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右下肢淋巴管瘤伴脂肪瘤1例

    病例女,5岁,因“发现右下肢包块5年”入院。患儿自出生就发现右侧膝部内侧两处囊性包块,现随身体发育而生长。体检:右侧膝关节内侧以关节线为中线,可触及两处大约10 cm ×6 cm ×5 cm和8 cm ×6 cm ×5 cm囊性包块,质韧,边界清楚,压痛阴性,移动性差,未及明显波动感。未见皮肤破溃及血管怒张。辅助检查:血常规、碱性磷酸酶、血沉未见异常。 X线提示:右侧膝关节内侧包块;核磁共振提示:右侧囊性包块;B超提示:液性暗区,血流丰富,考虑血管瘤。入院诊断:右侧下肢血管瘤?不排除右下肢软组织肿瘤。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包块边界不清,未见明显包膜,包块内可见肥大脂肪细胞及蜂窝状小囊腔,有淡黄色清亮液体流出。进一步显露包块发现,肿瘤组织包绕隐神经及大隐静脉,未侵犯骨间肌及膝关节。术中行侧方应力试验及抽屉试验无阳性体征,关节稳定性可。予完整切除多余皮肤及肿瘤组织,缝合术区。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右膝部脂肪和纤维组织瘤样增生,其内见丰富的淋巴管,间质见淋巴细胞。病变考虑为淋巴管瘤合并脂肪瘤。术后10 d伤口愈合良好,右下肢功能不受限,患儿出院。

    作者:陈燕才;李海东;周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

    代谢综合征、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虽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的病因未完全清楚,但它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基于这种联系,人们开展了大量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s)治疗肝脏脂肪蓄积的临床研究。 TZDs可影响胰岛素敏感组织中的糖、脂代谢,从而通过一些中间步骤来调控肝脏脂肪的含量。现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霍光同;梁成宵;周维均;兰莹;顾明忠;任婷婷;苟仲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00例母婴ABO血型不合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娩结局、不良反应情况和孕妇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0%( P<0.01);观察组异常分娩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所分娩新生儿均未发生畸形,两组新生儿NBN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疗效和分娩结局均明显优于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治疗,且茵栀黄口服液在孕妇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司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专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腹膜透析(PD)作为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因其操作简单、可居家治疗、经济方便等优点,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1]。目前PD中心对出院后及门诊PD患者多实施传统管理模式,缺乏动态随访制度及院外延续性护理[2],很难获得疾病相关知识的信息支持,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影响透析效果及预后。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探讨护士主导的专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张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结合Wallis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析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结合Wallis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单纯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联合Wallis系统固定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各项手术指标的变化,并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54±18)ml少于对照组的(285±18)ml,手术时间(72±17)min短于对照组的(134±17)min,两组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28.00%(P<0.01)。实验组86.00%的患者腰部活动自如,腰腿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不影响日常活动;对照组只有58.00%的患者腰部活动自如,腰腿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不影响日常活动。结论应用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结合Wallis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腰椎间盘功能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患者及家属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赵建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烟酸缺乏症1例

    病例男,45岁,因反复幻视、幻听伴四肢酸软3年,四肢红斑、脱屑1个月,于2014年5月26日入住我科。3年前患者出现幻视、幻听,伴四肢酸软麻木,以双下肢明显,2011年4月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行头颅MRI提示:双侧额叶腔隙性缺血灶;双下肢肌电图正常;腹部B超:酒精性肝损伤;胆囊壁毛糙,胰脾双肾无异常。血常规:RBC 3.4×1012/L,Hb 95 g/L。先后在当地医院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治疗,幻视、幻听可缓解,但间断发作。1个月前于右侧前臂暴露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伴刺痛,未行诊治,颜色逐渐变为棕褐色,有脱屑。半月前左侧前臂、双足背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自用药膏外搽,皮损颜色逐渐转变为棕褐色,表面粗糙,有角化、脱屑、皲裂、渗出,遂就诊于我院,门诊以“1.接触性皮炎;2.烟酸缺乏症”收住我科。患者有酗酒史30余年,每日饮酒量6~7两,食欲减退,近2年来体重减轻14 kg。查体: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楚,消瘦,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征阴性。心肺腹部未查及异常。皮肤科情况:舌红无苔,双前臂、手背、双足背见境界清楚的片状棕褐色斑,边缘呈暗红色,部分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覆干燥鳞屑,有皲裂,见出血、结痂。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结果正常。肝功:AST 54 U/L (硵),γ-GT 490 U/L(硵);腹部B超:胆囊壁毛糙;肝胰脾双肾无异常。心电图、胸片结果正常。因条件限制未行血液烟酸含量测定。诊断:烟酸缺乏症。治疗:给予烟酰胺、B族维生素口服,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注射用核黄素、多种微量元素,皮损局部予肝素钠乳膏外用。治疗2 w,皮损消退后,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出院。

    作者:马彩霞;程晓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急性心绞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对近3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都较治疗前减少,发作的持续时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研究组中,显效36例(72%),改善10例(20%),无效4例(8%);对照组中,显效18例(36%),改善12例(24%),无效20例(40%),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索洛尔可显著提高临床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的疗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缩短疼痛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联合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许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