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检测方法分析

司秉华

关键词:EDTA-K2抗凝, 枸橼酸钠抗凝,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检测
摘要:目的:探讨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检测方法。方法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30份全血标本均使用EDTA-k2与枸橼酸钠抗凝,观察抗凝5min、10min及30min的血液涂片血小板聚集情况,仪器或手工检测抗凝5min、10min及30min的血小板数量(PLT)。结果 EDTA-k2抗凝5min血小板聚集标本24份,枸橼酸钠抗凝5min血小板聚集标本5份;仪器检测EDTA-k2抗凝5min的PLT平均值为104×109/L,手工计数的PLT平均值为148×109/L,两者相差为29.7%,根据CLIA′88标准,差异不被允许。仪器检测枸橼酸钠抗凝5 min的PLT平均值为137×109/L,手工计数的PLT平均值为148×109/L,两者相差为7.4%,根据CLIA′88标准,差异被允许。结论枸橼酸钠抗凝全血标本5min内仪器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角型钛夹在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止血的舒适度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角型钛夹用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止血,免鼻腔填塞后患者舒适度改善情况。方法观察178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114例(研究组)以角型钛夹夹持创面止血,免鼻腔填塞;64例(对照组)术后用凡士林油纱条或Merocel止血海绵填塞鼻腔止血。观察术后患者鼻出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无差异外,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型钛夹夹持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创面免鼻腔填塞,可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换药简单,避免抽取鼻腔填塞物的痛苦,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

    作者:申小英;苏天明;李素文;张丽华;伍长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疾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腺疾症患者宫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因子宫腺肌症就诊于我院的患者60例,均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随诊两年,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6,12和24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癌抗原(CA125)值,月经量、子宫内膜变化及治疗2年患者满意度。结果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后患者痛经症状明显缓解,月经量明显减少,经期明显缩短,超声复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A125水平及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主要为:阴道少许点滴出血、脱环、闭经等,2年末满意度为94.58%,续用率为100%。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用于临床症状为痛经和或月经过多的子宫腺肌症患者。

    作者:刘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高压氧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实施高压氧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受伤1个月后给予高压氧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受伤1月内实施高压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11%同对照组患者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早期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广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压氧治疗潜水捕捞致减压病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潜水捕捞致减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诊治的60例减压病患者,该组患者的致病原因均为长期从事潜水捕捞工作,入院治疗后均采用高压氧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后的卒中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相关治疗后治愈34(56.67%)例,好转25(41.67%)例,治疗无效1(1.67%)例;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5.29±18.64)分明显高于治疗前(47.55±12.63)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潜水捕捞致减压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王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对肺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02年1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及文献报道的临床确诊肺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患者15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3.2±12.7)岁,肿瘤直径在2.5-6.7cm之间,平均(4.3±1.1)cm,无明显包膜,浸润性生长,肿瘤高分化者8例,中分化者2例,低分化者5例,部分出现淋巴转移。结论肺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属于常见疾病,临床预后效果差,主要是受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影响,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作者:李书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应用消化内镜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2年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的口服药物方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实验组则通过消化镜观察患者出血部位并进行修复。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出血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以及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血氧值和心率和患者治疗结果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7.8%。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消化内镜治疗上呼吸道出血症状具有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痛部位,精准止血,减少患者出血量,治疗成功率高等优点。

    作者:贾子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管理研究

    目的:探讨法洛氏四联症患儿围手术期的呼吸系统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法洛氏四联症患儿的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管理措施资料。结果通过对患儿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术后做好机械通气管理,正确有效的吸痰,积极的肺部治疗措施,加强呼吸系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从而使法洛氏四联症患儿的术后恢复顺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加强婴幼儿围手术期的呼吸系统管理,本组40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均治愈出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细节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效果对比

    目的:观察对比细节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患儿护理质量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细节护理应用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可提升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矛盾的产生。

    作者:刘贺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铺床法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铺床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基本的操作之一。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基础护理多,使用传统铺床法,容易使床单松散,出现皱折,对患者皮肤的刺激性增大,大大加大了压疮的发生率,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反复铺床也造成了患者的不适。为减少护士铺床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我科自2012年1月在神经内科病房中采用了在传统铺床的基础上,将大单床头相邻两角在床垫下打结,床尾相邻两角在床垫下打结的方法,不仅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很好地保持病床的整洁度,预防压疮,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操作模式。

    作者:段雨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解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因粗细颗粒混杂而造成的分型困难。方法通过粗颗粒型早幼粒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分型,定义粗颗粒早幼粒细胞>70%为M3a型(粗颗粒型),30%≤粗颗粒早幼粒细胞≤70%为M3b型(混合颗粒型),<30%为M3c型(细颗粒型)。结果三种亚型的分布在性别、年龄及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上均有不同表现与特征。结论此种分型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利于在同一分型标准下进行学术交流及研究。

    作者:吕地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分析

    目的:本研究报告通过对肺栓塞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来探析对肺栓塞患者进行有效地预防及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报告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肺栓塞患者40名,把他们按照随机抽样分类的方法平均分为调查组和对比组。对比组患者采取一般性常规护理,调查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护理。结果调查组效果显著的患者有19名,效果一般的患者有1名,死亡的患者为0,其护理有效率达到了95%。而对比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的有10名,效果一般的患者有9名,死亡的患者为1,其护理有效率仅为50%,组间护理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在临床上对肺栓塞患者采取有效地干预护理比治疗更有效,因为肺栓塞患者发病快,对抢救时间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抢救成功率极低。那么,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干预方案。这样能大程度预防患者肺栓塞情况的发生,能有效地拯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董华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宫颈癌筛查中的宫颈细胞学异常病例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异常病例,探讨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0例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进行镜下活检及阴道镜检查。结果 ASC210例(52.50%)、LSIL99例(24.75%)、HSIL33例(8.25%)、ASC-H57例(14.25%)、SCC1例(0.25%);多点活检结果中慢性炎症188例(47.00%),CNⅠ99例(24.75%),CNⅡ124例(31.00%),CNⅢ56例(14.00%),宫颈癌1例(0.25%);高病变组患者的各项高危因素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以上病变患者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加强临床管理(要遵循3阶梯诊断原则),避免发生漏诊。另外,还要普及防癌知识,开展性卫生教育。

    作者:张志伟;于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氟伐他汀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长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加用氟伐他汀片80mg/次,1次/1d,连用14d。结果加用氟伐他汀片的60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其临床疼痛症状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发作时间缩短,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减少了急性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氟伐他汀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作者:葛星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口服他克莫司长期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目的:评估他克莫司长期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U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和6个月修订Truelove-Witts评分(mTW)及内镜检查结果。结果共有121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基础mTW评分为9.5±1.2,治疗停止或末次随访时mTW评分为5.4±0.9(P<0.05),治疗6个月mTW评分为4.7±0.7,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内窥镜检查数据显示,治疗前平均Mayo内镜评分为3.1±0.3,6个月时下降至1.3±0.4(P<0.05)。45(37.2%)例患者达到黏膜愈合(Mayo得分≤1)。11(7.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仅2(1.7%)例患者因不良反应放弃治疗,未发现机会性感染和死亡病例。结论长期应用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UC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促进黏膜愈合。

    作者:侯俊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附睾炎手术及非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究与分析急性附睾炎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附睾炎,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组及非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体温缓解情况、复发、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较非手术治疗组相比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且体温在治疗结束后更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附睾炎能够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及体温升高的情况,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范习文;艾海提·牙生;文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易发因素的分析与防治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易发因素与防治。方法对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309例患者进行放射学测量和导致早期脱位的易发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半年随访了解患者是否有再次髋关节脱位。结果29例在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脱位的原因是由术后体位不当、假体股骨头大小、髋臼假体方向、手术入路、内收肌挛缩等造成的。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引起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脱位的发生,术中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术后患肢阿基米德保持正确体位、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等方法预防早期髋脱位。

    作者:张喜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应用后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及研究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应用后的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新生儿重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结果实施人性护理之后,新生儿重症患儿得到护士温柔、细致、科学、符合孩子个性要求的关爱及治疗,住院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护患纠纷为零。结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挥个性化的、能够充分体现护士工作价值的一种护理模式。

    作者:刘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采用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3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为观察组(无痛胃镜治疗,33例)与对照组(常规胃镜下治疗,30例)。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的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97%、9.0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00%、76.67%(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采用无痛胃镜治疗,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作者:王晓春;佟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11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11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①红霉素组(35例)②阿奇霉素组(35例)③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组(40例),比较三组的用药效果。结果③组的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①组(60.0%,21/35)和②组(77.1%,27/35)(r=5.56、4.29,P<0.05)。结论阿奇霉素与红霉素联合用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书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DCA循环理论在临床药师参与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制定急救等备用药品管理和使用的相关制度、分类管理、标识清楚,按照PDCA理论,实现对我院病区药品质量管理的控制。结果干预后病区药品管理规范到位,减少差错或事故发生。结论 PDCA循环可有效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和用药安全。

    作者:杨静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