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钱秋月;张步振;王磊;刘磊;陈敏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中老年人结膜囊带菌谱、影响因素及耐药性。方法收集538例哈萨克族中老年人的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阳性者作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影响因素和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在538例结膜囊分泌物中,细菌培养阳性者214例,阳性率为39.78%。病原菌的种类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95.79%),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66.36%),其次是微球菌属(9.81%)和棒状杆菌属(7.48%)。年龄、居住地对带菌率有影响(60岁以上者高于40~60岁者,农村人群高于城市人群),性别、眼别无明显影响。大多数阳性菌株对利福平、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好(耐药性<25%),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及氯霉素敏感性差(耐药率>70%);葡萄球菌属耐苯唑西林株达42.2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株。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哈萨克族中老年人结膜囊内常见的菌种,感染的高发群体是高龄和农村人群,预防或抗感染可以选用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
作者:尚丽霞;宋林;史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调查2011年9月~2013年9月湖南省邵阳地区3~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邵阳地区158291名3~14岁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超多普勒确诊三个阶段进行调查。将该地区9县、3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等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行病因的调查研究。结果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8例,总患病率为1.31‰,男性为1.12‰,女性为1.57‰(χ2=5.970,P<0.05)。9县3区中,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区三县区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分别为2.31‰、2.29‰、2.50‰,明显高于其他县区,不同县区之间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病种构成以室间隔缺损占首位(54.32%),其次是房间隔缺损(19.71%)、动脉导管未闭(14.42%)。对母亲孕期相关暴露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得出本地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母孕3个月内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史及高龄妊娠。结论邵阳地区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区三县区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当地的先天性心脏病构成以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为主。本地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母孕3个月内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史及高龄妊娠,因此应加强孕期保健,教育孕妇尽量避免暴露于危险因素中。
作者:欧阳泽伟;刘鹏;贺琳;罗参香;石向江;曾朝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病例男性,10岁,因发热、咽喉肿痛2 h就诊。查体:体温39.1℃,脉搏108次/min,呼吸26次/min,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商品名:信希汀,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503,生产批号:HP20130902)1 g静滴,2次/d;维生素C注射液1 g静滴,1次/d;给予柴胡注射液1 ml肌肉注射退热。治疗2 d后,患者诉咽痛不适缓解,无发热等,查体见咽部充血变淡、扁桃体缩小。第3d仍按上述治疗方案静滴治疗,当天晚上,患者突然全身及面部出现皮疹,伴瘙痒不适,无呼吸困难、心慌、胸闷、气紧等。给予氯雷他啶片5 mg及维生素C片0.2 g口服,服药2h后,全身及面部皮疹部消散。第4d停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输液治疗,改为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0.1 g 口服,1次/d,服药后3 h,全身及面部又行出现皮疹。即行停药,同时给予上述抗抗过敏治疗,皮疹消退。改为阿奇霉素分散片0.125 g口服,2次/d,服药2 d后,无咽痛及发热等不适,咽部不充血,扁桃体大小正常,治愈。
作者:陈杰;刘群;王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氧疗对移居海拔3700 m高原人体缺氧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海拔3700 m居住1年以上的120名男性青年随机分为A组(吸氧30 min/d,n=40)、B组(吸氧1 h/d,n=40)、C组(不吸氧,n=40),吸氧流量为2 L/min,连续吸氧30 d。检测吸氧前、吸氧15 d、30 d和停氧15 d慢性高原病( CMS)症状评分、睡眠质量评分、血红蛋白( Hb)浓度、HR、血压、呼吸频率、SaO2和1000 m跑成绩。结果 B组吸氧15 d和30 d时与吸氧前比较,睡眠质量评分降低( P<0.05 or P<0.01)。A组与B组比较,吸氧15 d和30 d时的CMS症状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降低( P<0.05或P<0.01);A组、B组吸氧30 d时和与吸氧前比较,SaO2均升高( P<0.01)。A组、B组与C组比较,吸氧15 d、30 d及停氧15 d时,CMS症状评分降低、Hb浓度降低、SaO2升高(P<0.05或P<0.01)。结论长期低浓度氧疗,可预防慢性高原病,改善高原睡氧眠质量,稳定或减轻Hb浓度增加。每天吸氧1 h要优于30 min。停止吸氧15 d后,生理指标恢复到吸氧前的水平。
作者:崔建华;崔宇;张俊才;高亮;张一新;王福领;高钰琪;张钢;黄缄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抗体联合病毒核酸( HCV RNA)定量检测在丙型肝炎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样分别测定HCV抗体、HCV R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结果106份血样检测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CV抗体检测阳性87例(82.1%),HCV金标法检测阳性69例(65.1%),HCV RNA检测阳性80例(75.5%),ALT阳性62例(58.5%)。HCV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HCV金标检测法(χ2=7.863,P<0.01)和ALT检测法(χ2=14.115,P<0.01);HCV抗体联合HCV RNA检测总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HCV抗体联合金标法检测(83.0%)和HCV抗体联合ALT检测(90.6%)(χ2=19.670,P<0.01;χ2=10.495,P<0.01)。结论 HCV抗体联合HCV RNA检测可显著提高HCV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有利于HCV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昊;田展飞;樊和斌;吴娟娟;严福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血液透析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其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将体内各种有害、多余的代谢废物以及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进而达到净化血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的目的。血液透析是一种较为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因其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工作风险大,治疗过程中,尤其是门诊治疗存在各种不安全因素,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的损害,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本文就临床中几种常见的护理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护理对策。
作者:王霞;邹蓉;程悦;李霞;付永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拔牙后局部应用与全身应用对拔牙后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拔牙创面填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浸湿的明胶海绵;B组仅在拔牙创面上填明胶海绵,术后口服醋酸地塞米松片0.75 g,2次/d,连续3 d。观察两组拔牙后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局部应用地塞米松与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均能有效缓解拔牙后反应,两组间拔牙后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拔牙创面局部填塞地塞米松较全身应用地塞米松更方便,且效果相当,并可避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甘升远;陈红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EBUS-TBNA)对纵隔新生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成都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11月~2014年4月完成EBUS-TBNA操作的11例,对EBUS-TBNA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1例中,9例明确了病理诊断,其中1例为胸腺瘤,其余8例为小细胞肺癌等恶性疾病;另外2例病理诊断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具有创伤小、直视操作、风险可控的优点,是一项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介入肺脏病学尖端技术。
作者:肖贞良;田坤;陈章;吴奎;李小玉;周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妊娠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的变化、增大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孕激素水平升高,使输尿管扩张、蠕动减弱,导致尿流缓慢[1],增加尿路结石发生的几率。同时妊娠期尿石症由于病理、生理的改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目前,对于妊娠期尿石症,根据尿石的大小、梗阻部位、有无感染、肾功能损害及临床症状来确定治疗方法。治疗重要的是解除尿路梗阻,保持尿流通畅,但不能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 )、输尿管镜( URSL )和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L )。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对18例妊娠期尿石症患者采取体内放置双J管或经皮肾穿刺造瘘解除尿路梗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登娥;王先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高敏C反应蛋白( h-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血浆HCY、h-CRP及颈动脉IMT。结果相对于健康人群,高血压患者血浆HCY、h-CRP及颈动脉IMT值均明显升高,且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h-CRP及颈动脉IMT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将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分级分为3个亚组,发现HCY、h-CRP及颈动脉IMT值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血浆h-CRP、颈动脉IMT和HCY三者间呈正相关。结论 HCY、IMT、h-CRP与高血压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青泽;周健;朱惠莉;黄洁;龚红武;张小瑜;杨易;杨帆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理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1]。我部通过查找为保健对象服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健康管理的要求,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并认真落实,较好地调动了保健对象关注健康的自觉性,较充分发挥了现有卫生经费与医疗资源的作用,使保健对象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作者:王仑;刘修卫;李家德;张芳;彭磊;李露寒;魏丰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卫生工作是维护官兵身心健康、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础工程,是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的服务工程,是部队现代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掌握当前部队基层卫生工作现状,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某部基层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该部基层卫生工作在各级党委首长的关心领导下,在全体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卫生建设不断加强,卫勤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作者:陈刘生;王琪鸿;刘媛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肌间沟神经阻滞在动静脉造瘘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86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施行动静脉造瘘术,将患者术中疼痛情况作为麻醉疗效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来评估手术过程中的阻滞效果,同时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效果:优为78例,占90.7%;良为8例,占9.3%;差为0例。4例发生Hornor综合征,2 h内自行消失。术后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达到97.7%。结论在肌间沟麻醉情况下行动静脉造瘘术,麻醉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骆沙舟;胡俊梅;张莉;胡宇;殷雁斌;刘永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医院科室主任对一个科室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绝大多数是从专家(医师)身份选拔到科室主任(管理)岗位的,因而要重视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学术带头人向既懂管理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医院科室作为医院整体的一个部分,必然在许多方面产生医疗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将对科室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站在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浅谈当好医院科室主任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作者:张道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对比劲润牙本质保护膜与多乐氟对冠桥活髓基牙预备后牙本质敏感的脱敏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共137颗活髓牙)随机分为3组:劲润组、多乐氟组、对照组,局麻下活髓基牙行牙体预备后临时冠修复。7 d后去除临时冠,采用可视分级评价法( VAS),观察在活髓基牙表面分别涂抹劲润、多乐氟及蒸馏水前后,机械刺激和温度刺激活髓基牙的敏感程度。结果劲润组和多乐氟组脱敏治疗后VAS值均低于治疗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而两组间VAS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脱敏前后VAS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劲润牙本质保护膜及多乐氟均可有效缓解行全冠预备后的活髓基牙出现的牙本质敏感症状,二者间作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辜健敏;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T-BD方案与T-VT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 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2014年7月共收治86例MM患者,年龄均>60岁,根据临床使用的化疗方案不同分为T-BD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方案)与T-VTD组(长春地辛+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方案),其中T-BD组39例,T-VTD组47例。化疗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T-BD组总有效率为82.0%,完全缓解( 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VGPR)共计10例(25.6%);T-VTD组总有效率为59.6%,CR+VGPR共计3例(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不良反应有:血液学毒性、乏力、恶心、呕吐、便秘、心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T-BD组中性粒细胞下降和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均较T-VTD组发生率低( P<0.05)。结论 T-BD治疗方案对于老年MM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而T-VTD因其价格低廉,对于经费困难的老年患者仍不失为有效治疗策略。
作者:张明慧;孙薏;岳伦莉;钟国成;王奎;付小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制珍黄散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2月住院期间发生Ⅱ期输液性静脉炎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自制珍黄散冷藏后外敷发生静脉炎的部位;对照组35例,按传统方法即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处理输液性静脉炎。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有效率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珍黄散可提高治疗Ⅱ期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
作者:吕艳冰;曾子耘;王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病例女,37岁,因发热、头痛7 d,于2014年3月31日入院。入院前7d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40.3℃,呈稽留热型,发热前畏寒明显,发热时伴剧烈头痛,曾呕吐1次,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发病以来,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按“伤寒”给予头孢地嗪2 g静滴,2次/d;左氧氟沙星0.3 g静滴,2次/d,抗感染治疗。经治疗后上述症状无缓解,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T 39.6℃,P 88次/min,R 22次/min,BP 120/68 mmHg。急性热病容,双肺、心脏、腹部查体无阳性体征发现。神经系统查体:颈稍抵抗,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均未引出。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0.9×109/L,NEU 77.2%,EO 0.6%;肥达反应:H 1è80,O 1è160,结核抗体阴性,血沉、肝肾功、大小便常规未见异常,血培养阴性。诊断为伤寒,给予头孢曲松2 g静滴,2次/d;莫西沙星0.4 g静滴,1次/d,抗感染治疗。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37.5~38.3℃,头痛症状仍明显。于4月9日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280 mmH2 O,脑脊液常规检查:潘氏试验(+),有核细胞230×106/L(230/mm3),单个核细胞85%,多个核细胞15%;脑脊液生化检查:Cl 108 mmol/L,Glu 2.8 mmol/L,LDH 81 U/L,ADA 2.2 U/L,TP 1.8 g/L。脑脊液抗酸染色、TB-PCR、墨汁染色均为阴性。头颅CT未见异常;鼻窦CT提示:右侧上颌窦炎;胸部CT提示:双下肺少许炎性病变,双侧胸腔少量积液;颈椎CT提示:颈椎退行性变。考虑:伤寒合并伤寒性脑膜炎。继续抗感染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脱水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发热消失、头痛缓解,4月14日复查血常规:WBC 7.06×109/L,NEU 49.3%,EO 2.4%,肥达反应:H 1è160,O 1è320,血沉、肝肾功正常。复查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180 mmH2 O,脑脊液常规检查:潘氏试验(+),有核细胞12×106/L;脑脊液生化检查:Cl 111 mmol/L,Glu 3.3 mmol/L,LDH 66 U/L,ADA 2.5 U/L,TP 1.9 g/L。脑脊液抗酸染色、TB-PCR、墨汁染色仍均为阴性。头颅增强 CT 未见异常。脑脊液培养结果提示:伤寒杆菌生长,确诊伤寒性脑膜炎。经上述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于4月28日痊愈出院。
作者:肖安;刘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病例女,岁31,因腹痛2 h入住消化内科。患者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拒按,伴腹胀、乏力,无明显心累、气紧,无腹泻,稍感恶心不适,无呕吐。入院后查体:体温36.9℃,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2/50 mmHg,腹软,剑下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无活跃,双下肢无水肿。急诊行上腹部CT提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10.04×109/L,HGB 100 g/L,血淀粉酶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初步诊断:腹痛待诊: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先后输入兰索拉唑及山莨菪碱治疗后疼痛无好转,予曲马多肌注后症状缓解。次日患者再次出现腹痛,但能忍受,伴腹胀、低热(37.9℃)。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考虑急性胰腺炎可能性大,先后予禁食、胃肠减压、奥曲肽静脉输注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复查血淀粉酶仍正常,入院后第3d复查腹部增强CT提示:脾脏稍增大,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脾梗死可能,胰腺显示不清。当日进行全科讨论,请心内科会诊后,分析脾梗死原因不详,需排除心源性栓塞可能。再次重复仔细心脏查体:可闻及主动脉瓣区收缩期3/6级喷射样杂音,立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伴赘生物形成(约1.2 cm),射血分数63%。修正诊断:(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IE);(2)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经验性选用青霉素(1000万U,静脉滴注,2次/d)+阿米卡星(0.4 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患者症状逐渐缓解,第5d血培养结果提示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及阿米卡星敏感。请心胸外科会诊后,考虑到患者已有外周脏器栓塞且主动脉瓣赘生物较大,有再次脱落致死亡风险,转心外科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继续抗感染共4 w,赘生物细菌培养与术前血培养为同一细菌,赘生物病理结果也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经上述治疗,患者住院35 d痊愈出院。
作者:张登洪;陈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麻醉恢复期是指终止麻醉药物给予到麻醉作用完全消失这段时间[1]。由于在麻醉恢复期患者易出现病理生理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性命,故需要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度过。在 PACU期间,麻醉护士担负着和麻醉医生一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护患者安全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的重任。故了解麻醉恢复期患者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对一名麻醉护士十分重要。作为临床麻醉护士,应对患者在这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有足够了解,本文总结了全麻后在麻醉恢复期内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王芳;董林;张树兵;廖浩君;王娣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