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7例住院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用药分析

訾铁营;袁明勇;张莉;赵霞;刘洋

关键词:抗消化道溃疡药DDDs, DUI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消化道溃疡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DDDs、DUI、药品金额等为统计指标,对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207例住院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以41~70岁为主,DDDs排序居前的药物有: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片、安胃颗粒,7个品种DUI≤1.结论:我院住院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用药基本合理.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肺滑膜肉瘤1例报告

    病例 男性,52岁,干咳2月,咯血4 d入院.2月前出现无诱因干咳,胸片未发现异常.4 d前出现咯痰带少量鲜血,不伴发热、胸痛、气紧.胸片及CT提示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临床以肺癌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3 cm×3cm×3 cm球形肿瘤,切面灰白,质细嫩,鱼肉状,包膜完整.切除送检.病理诊断:梭形细胞滑膜肉瘤.

    作者:夏天;罗光明;谢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强化临床教学管理促进教与学互动相长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毕业实习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工作质量,因此,如何抓好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阶段的管理、保证带教质量是医院教务科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任务繁重、没有专门教学编制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保证医院的医疗秩序正常运转,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对全院的临床教学组织、协调、指导、反馈等起到了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

    作者:陈自强;孙梯业;颜伟;陈燕凌;徐迪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缺氧对健康成人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健康成人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IA)测定90例新兵在平原地区及高原地区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变化.结果:高原组血清T3、T4含量明显低于平原组,而TSH略高于平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氧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作者:彭华;李素芝;王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诊断及误诊的分析,进一步探讨AB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正确诊断及误诊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2例均摄X线平片,1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结果:22例ABC发生于长骨17例,脊柱3例,骨盆2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囊性改变;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8例,21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软组织肿块;15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囊间隔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误诊4例,其中发病部位长骨2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作者:崔光彬;魏经国;王玮;魏龙晓;宋立军;王亚蓉;李玮;秦越;熊晓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体治疗变应性鼻炎68例观察

    目的:总结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体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68例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鼻内窥镜的照明下用等离子热凝治疗筛前神经区及翼管神经区.结果:术后症状消失58例,有8例在2月内复发但均较术前减轻,经再次治疗症状消失,有2例无效,近期显效率97%.结论:鼻内窥镜与等离子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术后反应轻,疗效明显,无并发症,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黄录琼;薛康;杨家骏;杨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的螺旋CT扫描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定位中螺旋CT的扫描技术.方法:采用螺旋CT定位扫描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各部位恶性肿瘤178例,并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至2年进行CT或MRI随访观察,且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均能满足放疗定位要求,且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97.75%,其中显效55.06%,有效42.69%,无效仅2.2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螺旋CT是提供精确的定位方法之一,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放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作者:关静;徐元昌;王开祥;郭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对糖尿病病人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性,但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旦发病即伴随终身.为提高治疗效果,增进病人的健康水平.本文于2004年7月~2005年2月,对3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有关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清红;李清华;郑小丽;胡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L-肉碱防治婴儿鼠丙戊酸肝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L-肉碱对丙戊酸(VPA)肝毒性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VPA及苯巴比妥钠(PB)灌胃制作婴儿鼠VPA肝损伤的动物模型,同时以L-肉碱作为干预措施,观察其对实验动物肝脏,尤其肝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氨、L-肉碱、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线粒体呼吸酶系等;高效液相色谱、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VPA与PB血药浓度及肝线粒体跨膜电位(MMP);采用Oil-Red-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结果:(1)VPA/VPA+PB组肝线粒体呼吸链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与对照组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补充L-肉碱对SDH和CCO活性均有明显保护作用;(2)VPA+PB组MMP下降21.47%,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L-肉碱能有效维护MMP正常;(3)在VPA+PB组,凝血因子PT、TT、APTT、Fbg,以及血氨和L-肉碱/VPA+PB组均出现门管区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细胞数分别高出对照组9.2倍和15.7倍,差异非常显著(P<0.01).L-肉碱干预后脂肪变性肝细胞数均有非常显著减少(P<0.01),表明L-肉碱能有效的阻止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L-肉碱对VPA肝损伤有较好防治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止肝脂肪沉积和保护线粒体功能而实现.另外,当VPA与肝酶诱导剂联合运用时,虽然VPA血药浓度值可能不高,但由于肝酶诱导剂使具有非常强肝毒性的VPA中间代谢产物明显增加,所以仍应密切监测其肝毒副作用.

    作者:傅大干;邹玲;徐庆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07例住院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抗消化道溃疡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DDDs、DUI、药品金额等为统计指标,对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207例住院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以41~70岁为主,DDDs排序居前的药物有: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片、安胃颗粒,7个品种DUI≤1.结论:我院住院消化道溃疡患者口服用药基本合理.

    作者:訾铁营;袁明勇;张莉;赵霞;刘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亚甲蓝特异光敏作用对血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

    目的:观察特定条件下,亚甲蓝(MB)光敏作用对血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血液样本以15 μnol/L的MB在40 000 Lux卤钨灯照射下,加入0.35 mmol/L的芸香苷,作用10~40 min,采用多聚赖氨酸粘附试验、ATP酶促反应和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等技术,观察血细胞某些生物学功能的变化.结果:处理40 min后,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下降了11.23%~25.49%;Na+-K+ATP酶活性在处理20~30 min时,增加了7.60%~20.07%;中性粒细胞的NBT吞噬显色反应呈增高趋势,20 min时阳性率增加9.00%.结论:亚甲蓝光敏作用在有效灭活血液中细菌的特定条件下,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无显著变化,红细胞粘附力升高了11.23%~25.49%.

    作者:胡小兵;李江;熊鸿燕;宋建勇;王思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病人自控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的护理体会

    将病人自控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或静脉通道相连,使药液按设定速度输人,与传统的肌肉注射镇痛相比,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且能维持准确稳定的血药浓度的特点[1],同时将镇痛药用量的个体差异降低到小的程度,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又避免了病人多次肌注的痛苦.现将650例患者术后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简称PCA)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芳;万世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活性肽,根据其与肽类和非肽类的选择性亲和力可分为两个亚型,分别命名为AT1-R和AT2-R.AT1-R可被特异的非肽类拮抗剂所阻断,如沙坦类;AT2-R拮抗剂包括非肽类化合物PD123317和PD123319,还有一部分AT2-R的配体是肽类激动剂,如CGP 4221等,这些肽类配体在炎症过程中也可以和非血管紧张素位点结合[1].AT1-R在调节心血管效应、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激素释放和饮水行为方面的作用已被确认,部分AT1-R拮抗剂已经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而AT2-R的生理功能尚不清楚.

    作者:吕慈;颜伟;何凤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标本保存时间和溶血对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标本保存时间和溶血对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磁性微粒分离的酶联免疫检测法,对正常人和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液标本立即测定和放置1、2、3、4、5 d后测定,计算其NSE含量的变化;对不同浓度的溶血标本进行测定,计算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与NSE含量的关系.结果:标本放置后再测定,其NSE含量显著增加(P<0.01);溶血对NSE测定结果影响显著(P<0.01),溶血每产生1 g血红蛋白就可以测出34.53μg/L的NSE.结论:标本久放和标本溶血对NSE的测定结果显著,在实际工作中,抽取标本后应该尽快测定,绝对避免使用溶血标本,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邹自英;黄海;袁成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B超对早孕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B超对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超过10 d的589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本组589例早孕药物流产术后,阴道流血超过10 d者,B超提示宫内组织残留553例,病理诊断545例,B超诊断假阳性14例,占2.53%,假阴性6例,占16.66%.因此,B超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97.47%,阴性预测值为83.33%.结论:B超检查是诊断药物流产后宫内有无组织残留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英;王宇;孙进;王朝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加强专科中心建设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学科是组成医院的基本单位,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点,学科的技术优势体现出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因此,学科建设是医院业务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作者:石骥;傅良韬;颜碧玉;文军;程东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注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局灶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变化及影响;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显微超高速系统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应用丹参后局灶白细胞粘附性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部灶区微动脉白细胞附壁指数升高,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断裂应力降低,粘附性显著下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的粘附.

    作者:魏林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病患者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了解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在肝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51例各型肝病患者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进行监测,与45例正常人作对比观察.结果:各型肝病血清TC、HDL-C、apoA1均明显降低,急性肝炎TG变化不明显(P>0.05),而其他肝病组显著下降(P<0.05),apoB100在急、慢性肝炎无明显变化(P>o.05),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下降显著(P<0.01).结论:各型肝病患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明显降低,尤以肝硬化、肝癌和重症肝炎为甚.载脂蛋白的变化,更能敏感的反映肝病病情的变化.

    作者:揭晓明;王雅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衍化工艺的研究

    目的:筛选和优化A群脑膜炎多糖的衍化工艺.方法:将A群奈瑟氏脑膜炎球菌多糖经溴化氰活化后通过己二酰肼衍生后制备出适宜的多糖衍生物.对衍化条件进行摸索和优化后通过衍化率及衍生物的可溶性来考察衍化效果,同时通过生化指标来考察该衍生工艺制备的结合疫苗的质量和收率.结果:在pH 11.0±0.2、活化30 min以及溴化氰与多糖比值(w/w)=0.5时,衍生物制备的结合疫苗各项生化指标在所筛选的条件中优.结论:经过筛选优化的衍生工艺提高了多糖的衍化率,适宜结合疫苗的研制,保证了其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

    作者:杨美峰;范泉水;戴晓畅;黄镇;刘红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完善我国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法律思考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医患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强调在医患关系中双方的平等地位,因此,患者知情同意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医患法律关系中一项基础、核心的权利.在立法上完善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既是对患者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医师医疗行为的约束,从而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金晶;唐宏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体外冲击波疗法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于二十多年前被引入医学领域用于肾结石的碎石治疗,由此彻底改变了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手段,使其成为当今肾结石和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方法.人们在对小儿肾结石治疗中,无意发现ESW不但没有使肾功能受到损害,其肾脏体积反而较对侧发育更快.使人们想到ESW在一定能量范围内可能促进组织生长.1985年人们开始探索ESW对骨组织的影响.1987年匈牙利学者率先应用ESW冲击骨折不愈合部位,发现能促进骨折的愈合.20世纪90年代初,ESW对钙化性腱鞘炎的治疗作用促使人们加快了对ESW在骨科领域的研究,并广泛用于治疗骨科其他疼痛性疾病,总体有效率可达80%左右.近年来,ESW在骨科的应用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有的碎石中心将ESW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甚至超过了治疗结石的数量,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将ESW作为治疗运动员外伤的服务项目之一.

    作者:权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主管: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